跳转到内容

事實類苑/卷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事實類苑
◀上一卷 卷二十七 官職儀制(二) 下一卷▶


◆官職儀制(三)

對敭判銓

[编辑]

吏部流內銓,每除官,皆去權判,正衙謝,復正衙前殿引選人謝辭,由唐以來,謂之對敭。判銓與選人同入,起居畢,判銓於殿前近北,西向立。選人謝辭訖,出,判銓官亦謝而出。近止令選人門謝辭,判銓不復入。

罰俸例

[编辑]

罰俸例,一品八貫,二品六貫,三品五貫,四品三貫五百,五品三貫,六品二貫,七品一貫七百五十,八品一貫三百,九品一貫五十。

除節度使例

[编辑]

外臣除節度使,景德以前,止舍人院作制。楊文公外制集載潘羅支、廝鐸督朔方軍節度使數制,是也。其後遂學士院降麻,如大禮加恩,在將相後數日方下,然不鎖院,不宣麻。近年遂同將相例,鎖院告庭矣。

尚書以下不得靸鞋過都堂門

[编辑]

尚書省舊制,尚書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鞋過都堂門。

諫議班

[编辑]

諫議班在知制誥上,若帶待制,則在知制誥下,從職也。戲語謂之帶墜。並見春明退朝錄。

五司廳

[编辑]

予為鄜延經略使日,新一廳,謂之五司廳。延州正廳,乃都督廳,治延州事。五司廳治鄜延路軍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經略、安撫、總管、節度、觀察也。唐制,方鎮皆帶節度、觀察、處置三使,今節度之職多歸總管司,觀察歸安撫司,處置歸經略司。其節度、觀察兩案,并支掌推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經略、安撫司,不置佐官,以帥權不可不專也。都總管、副總管、鈐轄、都監,同簽書,而皆受經略使節制。

銀臺司

[编辑]

銀臺司兼門下封駮,乃給事中之職,當隸門下省。故事,乃隸樞密院,下寺監皆用劄子,寺監具申,雖三司亦言上銀臺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獨賜翠毛錦袍,學士以上自從本品,行案用樞密院雜司人吏,主判食樞密廚,蓋樞密院子司也。

步行學士

[编辑]

天聖中,選人為館職,始歐陽永叔、黃鑑輩,皆自左掖門下馬入館,當時謂之步行學士。嘉祐中,於崇文院置總校局,校官皆許乘馬至院門,其後中書五房置習學公事官,亦緣例乘馬赴局。

衛士

[编辑]

車駕行幸,前驅謂之隊,則古之清道也。其次衞仗,衞仗者視闌入宮門法,則古之外仗也。其中謂之禁圍,如殿中仗。天官掌舍,無宮則供人門,今謂之殿門天武官,極天下長人之選八人,上御前殿,則執鉞立于紫宸門下,行幸則為禁圍門,行于仗馬之前。又有衡門十人,隊長一人,選諸武力絕倫者為之,上御後殿,則執檛,東西對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賁人門之類也。

三司使班

[编辑]

三司使班在翰林學士之上。舊制,權使即與正同,故三司使結銜,皆在官職之上。慶曆中葉,道卿為權三司使,執政有欲抑道卿者,降勑時,移權三司使在職下結銜,遂立翰林學士之下,至今為例。後嘗有人論列結銜雖依舊,而權三司使初除閤門取旨,間有敍學士上者,然不為定制。

三告官打杖子持藤杖

[编辑]

三司、開封府、外州長官升廳事,則有衙吏前道告喝。國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書,翰林學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謂之三告官。所經過處,閽吏以梃扣地警眾,謂之打杖子。兩府、親王自殿門打至本司及上馬處,宣徽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開封府打于本司。近歲,寺監長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許張蓋、打杖子者。繫臨時指揮,執絲梢鞭入,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絲暖座,從人隊長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歲寺監長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儀範著令之外,諸家所記,尚有遺者,雖至猥細,亦一時儀物也。

功臣號

[编辑]

賜功臣號,始於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後藩鎮,下至從軍資深者,例賜功臣,本朝惟以賜將相。熙寧中,因上皇帝尊號,宰相率同列面請三四,上終不允,曰:“徽號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是時吳正憲為首相,乃請上功臣號,從之。自是羣臣相繼請罷,遂不復賜。並筆談。

按察之職

[编辑]

舊制,轉運使官銜帶按察二字。慶曆中,沈邈、薛伸為京東轉運按察使,欲盡究吏民之情,乃取部吏之憸猾者四人,尚同、李孝先、徐九思、孔宗旦,俾偵伺一路。而四人者怙權睢盱,頗致搔擾,時謂之山東四狼。王逵、楊紘、王鼎皆為轉運按察使,尤苛暴,多任耳目以害官吏,時謂之江東三虎。仁宗知其事,下詔戒勑,而削去按察二字。其後澆風漸革,而士大夫務崇寬厚,惡得暴察之名矣。至熙寧中,執政建言,天下官吏皆持祿養交,政事頹靡,務相容貸,蓋由在上無督責之實。於是出臺閣新進,分按諸路,謂之察訪。既而又分三院御史為六察官,領六察按以督舉中外事,自是按察之政復行矣。見東軒筆錄。

帶侍讀學士出外

[编辑]

故事,侍讀學士無帶出外者。張知白罷參知政事,授此職知大名府,然非歷二府而出者,不得焉。寶元中,梅詢始帶知鄭州,自後兩制遂為例。見東齋記事。

三司屬官兼直館

[编辑]

韓國華,字光弼,相州人,為右司諫鹽鐵判官。每歲後苑賞花,三館學士皆預,國華與潘太初封對,自言任兩省清官,兼計司職,不得侍曲宴。即日命直昭文館,後三日苑宴,即命陪預。三司屬官兼直館,自國華等始。見范蜀公蒙求。

罷二府大禮進官

[编辑]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禮,二府必進官。天聖二年南郊,呂許公懇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加食邑

[编辑]

每大禮,兩府加恩,功臣、階勳、食邑、實封內得三種,學士至待制、大兩府,得階勳而下二種。大卿監至少卿監一種,得加食邑。郎中而下,京朝官一種,階勳而已。凡加食邑,宰相千戶,實封四百戶。餘降麻官食邑七百戶,實封三百戶。直學士以上,食邑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舍人、待制、散尚書至少卿監以上,食邑三百戶,實封二百戶。凡食邑三百戶,封縣開國男。五百戶,封子。七百戶,封伯。千戶,封郡侯。二千戶,封公。千五百戶以上,始加食邑。

封贈

[编辑]

凡朝士父在,經大禮推恩,得致仕官,不給俸。父任升朝官以上致仕,自得俸。舊制,若因其子更加秩,即不給俸。凡宰相、使相,母封國太夫人,妻封國夫人。樞密使、副使、參知政事、尚書、節度使,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樞密使、參政母經南郊,封國太夫人。直學士以上,給諫、太卿監、觀察使,母封郡太君,妻封郡君。舊制,學士官至諫議大夫以上,方得郡封。天禧中詔改之。少卿、防團以下,至升朝官,母封縣太君,妻封縣君。凡輔臣、宣徽初入,封三代東宮三少。曾祖為少保,祖為少傅,父為少師。因進官,或遇大禮,進加至太師。兩令、國公、使相、節度,亦封三代。尚書、資政殿大學士、三司使,封二代,至太尉。大學士自如兩府例。學士至待制,封一代,至太尉。餘升朝官以上,至吏部尚書。父歷兩府,贈至太師、令、國公。歷兩制、大兩省,贈至太尉。

掌選官限內不朝

[编辑]

唐兵部、吏部侍郎、郎官選限內,不朝。今審官東西院、三班院,皆預內朝,而流內銓止趍五日起居,疑循舊制。

使相節使不領京師官局

[编辑]

祖宗朝,使相、節度使未嘗有領京師官局者,其奉朝請,必改他官,多為東宮三少、上將軍、統軍。趙中令以使相自河陽還,除太子少保。至明道中,錢相始為景靈宮使。治平中,武康節度李公端愿始為醴泉觀使。真宗時,東封西祀,奉祀皆輔臣為五使,南郊則用學士。仁宗籍田恭謝、大饗明堂、祫饗上大饗,並循真廟之制。

罷相得職

[编辑]

祖宗時,宰相罷免,唯趙中令得使相,餘多本官歸班,參樞亦然。天禧中,張文節始以侍讀學士知南京。天聖中,文康以資政學士知陝州。自慶曆後,解免罷,率皆得職焉。

帶禁職出外任

[编辑]

祖宗時,唯樞密直學士帶出外任,往李尚書維罷翰林,為集賢院學士,知許州。劉中山子儀自翰林為臺丞,李憲成以翰林權使三司,皆蘄出,並以樞密直學士,劉知潁州,李知洪州。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讀兩學士,改龍圖閣學士,知密州。自翰林改龍閣而出藩,繇文忠始也。近歲,率帶侍讀及端明學士。刑公昺以侍讀學士知曹州,孫宣公亦以侍講知兗州,二公皆久奉勸講,遂聽以其職補外。自張文節始,舊輔臣帶侍讀出守。至寶元中,梅公詢始以侍讀學士知許州,侍讀帶外任,自梅公始也。其後翰林出者,率皆換此職。晁文元公,天禧中,自翰林承旨換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臺。吳正肅公,皇祐中以資政殿學士。李少師公明,嘉祐中以龍圖閣直學士並換集賢,判西臺。近歲皆以禁職分臺。

二府相壓

[编辑]

二府,舊以官相壓,李文正公自文明殿學士、工部侍郎為參知政事,而宋慧安公自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遷刑部尚書,居其上。至祥符末,王沂公與張文節公同參知政事,王轉給事中,張轉工部侍郎,而班沂公下,意頗不悅,乃復還貳卿之命,止以舊官優加階邑。自後,第以先後入為次第。

未有磨勘轉官

[编辑]

祖宗時,未有磨勘,每遇郊祀等恩,皆轉官,未滿二載者,不轉官,例加五階。王黃州自知制誥,未有勳,便加柱國,在滁州為散郎,自承奉加朝散大夫階。

不隔磨勘遷官

[编辑]

太宗時,始置磨勘差遣院,後改為審官。真宗時,京朝官,四年乃得遷,天聖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遷,須至京引對,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許外任歲滿亦遷,時恭謝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併遷者,於是朝士始多。皇祐覃恩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與神宗即位,故復用恭謝之例。

太常卿秘書監

[编辑]

先公嘗言,舊傳太常卿不是卿,秘書監不是監,以其品列清重,不與諸卿監侔耳。唐室士大夫多尚臺省官,不樂九列,故目祕書監為宰相病坊,少監為給舍病坊。然中祕書典綜籍,有麒麟、天祿二閣為藏書之所,歷代名居禁中,亦曰中書。西漢劉向、揚雄典校於其內,東漢班固為蘭臺令史,尚為美談,况監令乎?故其秩甚重,迄今班在太常宗正之下,七寺卿之上,是以名儒宿老,不務趨兢者,多樂就此任。唐白樂天、劉夢得、薛逢,皆揚歷焉,不可一一悉記。吾為翰林學士承旨日,屬以多病,嘗語同列云:“禁中視草,非養病之地,他日解職,得遂大蓬之拜,歸息十數畝之園,入就三品之列,為國家典掌圖籍於九流百氏之中,優游以終老,則為幸也。寧期際會明聖,忝塵輔相,此固非平昔之覬望也。”諸子因上問曰:“太常卿班列如何?”公曰:“太僕卿在六街尚書之下,其資望與吏部尚書同。每入朝,隨尚書立班,與尚書丞郎同幕次,故太常卿舍為尚書裏行者,蓋謂此也。”大卿即寄郎中幕次,博士即寄員外幕次。卿與少卿每入幕次,皆於橫行獨據一榻,向門而坐,他卿不得並也。

建隆班簿

[编辑]

建隆三年十二月,班簿計二百二十四員。文班一百五十人,內南班一百一十人,兩省二十七人,學士三人,留司十人。武班七十四人,內留司一十二人。已上春明退朝錄。

吏祿

[编辑]

天下吏人,素無常祿,唯以受賕為生,往往致富者。熙寧三年,始制天下吏祿,而設重法以絕請託之弊。是歲,京師諸司,歲支吏祿錢三千八百三十四貫二百五十四,歲歲增廣。至熙寧八年,歲支三十七萬一千五百三十三貫一百七十八。自後增損不常,皆不過此數。京師舊有祿者,及天下吏祿,皆不預焉。春明退朝錄。

食邑滿萬戶封國公

[编辑]

舊制,將相食邑萬戶,即封國公。王太尉為相,過萬戶,而謙抑不坐。慶曆七年南郊,中外將相唯夏鄭公滿萬戶,上書請封英國公。因詔使相未滿萬戶,皆得封,於是王康靖封遂國公,章文簡封郇國公,王武恭封冀國公云。其後遂以邑封合萬戶者徹國。

[编辑]

國朝以來,封國公者:范侍中、魯。王文獻、祁。向侍中拱、譙、秦。靜難節度劉公重進、燕。保大節度趙公贊、衞。定國節度馮公繼業、梁。張侍中永德、鄧、衞。張尚書昭、舒、鄭、陳。孟中令昶、秦。王中令彥超、邠。趙中令、梁、許、魏。呂文穆、蔡、徐、許。寇忠愍、萊。丁秘監、晉。馮文懿、魏。曹襄悼、韓、魯、鄆。王文穆、冀。張榮僖、岐、鄧、徐。呂文靖、申、許。王文正、沂。張文懿、郢、鄧。章文簡、郇。夏文莊、英、鄭。王康靖、遂、鄧。王武恭、祁、冀、魯。賈文元、安、許、魏。陳恭公、英、岐。文侍中、潞。杜正獻、祁。宋元憲、莒、鄭。龐莊敏、穎。韓侍中、儀、衞、魏。曾侍中、英、兗、魯。富相。祁、鄭、韓。太子謚昭成、許王元僖,初謚恭孝。悼獻周王玄祐。已上見春明退朝錄。

宰相自草奏擬狀

[编辑]

予嘗求得後唐閔帝應順元年案檢一道,乃除宰相劉昫兼判三司堂,檢前有擬狀云:“具官劉昫右,伏以劉昫經國才高,正君志切。方屬體元之運,實資謀始之規,宜注宸衷,委司判計,漸期富庶,永贊聖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兼判三司散官,勳封如故,未審可否?如蒙允許,望付翰林降制處分,謹錄奏聞。”其後有制畫曰:“宰臣劉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令中書門下准此。四月十日,用御前新鑄之印。”與今政府行遣稍異,本朝要事對稟,常事擬進入,畫可,然後施行,謂之熟狀。事速不及待報,則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謂之進草。熟狀白紙書,宰相押字,他執政具姓名。進草即黃紙書,宰臣執政皆於狀背押字,堂檢宰執皆不押,惟宰屬於檢背書押,堂吏書名用印。此擬狀有詞,宰相押檢不印,此其為異也。大率唐人風俗,自朝廷下至郡縣決事,皆有詞,謂之判,則書判科是也。押檢二人,乃馮道、李愚也。狀檢瀛王親筆,甚有改竄勾抹處。按舊五代史,應順元年四月九日己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劉昫判三司,正是十日,與此檢無差。宋次道記開元宰相奏請,鄭畋鳳池藁草擬狀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今此擬狀,馮道親筆,蓋故事也。

宰相奏擬狀

[编辑]

唐宰相奉朝請,即退延英,止論政事大體,其進擬差除,但執熟狀畫可。今所存有開元宰相奏請狀二卷,鄭畋鳳池藁草,內載兩為相奏擬狀數卷,秘府有擬狀注制十卷,多用四六,紀其人履歷性行論請,皆宰相自草,五代亦然。寇萊公謂楊文公曰:“予不能為唐時宰相”,蓋嫻於命詞也。今中書日進呈差除,退即批聖旨,而同列押字。國初范魯公始為之。

宰相上殿命坐賜茶

[编辑]

舊制,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軍國大事則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自餘號令,除拜刑賞廢置,事無鉅細,並熟狀擬進,入於禁中,親覽批紙尾,用御寶,可其奏,謂之印畫,降出奉行而已。由唐室歷五代,不改其制,抑古所謂坐而論道者歟?國初,范魯公質、王宮師溥、魏相仁溥在相位,上雖傾心眷倚,而質等自以前朝舊相,憚太祖英睿,具劄子面取進止,朝退,各疏某事所得聖旨,臣等同署字以志之。如此則盡稟承之方,免妄誤之失,帝從之。自是奏御寢多,或至旰昃,啜茶之禮尋廢,固弗暇於坐論矣。于今遂為定式,自魯公始也。各出金坡遺事。

提舉宮觀

[编辑]

天聖七年,玉清宮災,遂罷輔臣為宮觀使,而景靈、會靈、祥源三宮觀以學士舍人管幹。康定元年,李康靖公罷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會靈觀,自後學士皆為提舉。至和初,晏元獻公以舊相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萬齡避家諱也。觀。而武臣今致政李少師端愿為觀察使,止得管幹祥源觀,自陳於樞密府宗袞,宋元憲也,謝朓謂謝安為宗袞。乃加以都管。當今朝官亦云提舉,非故事也。

樞密使副知院同知不並置

[编辑]

本朝置樞密使副,或置知樞密院同知院,然使與知院不並置也。熙寧元年,文潞公、呂宣徽為使,而潤州陳丞相,自越州召為知院,前一歲,陳丞相為副使,位在呂公之上故也。

文臣為樞密皆帶檢校官

[编辑]

太平興國四年,石元懿始以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八年,張司空齊賢、王公沔並以諫議大夫同簽書樞密院事。景德三年,馬正慧以檢校太傅、韓公崇訓檢校太保,並簽書樞密院事。治平二年,令郭宣徽為同簽書院事。文臣為樞密使,皆帶檢校太尉太傅兼本官。乾興元年,錢文僖以兵部尚書為樞密使,不帶檢校官,有司之失也。

相員

[编辑]

國初,范魯公、王祁公、魏僕射三相罷,趙令獨相,始置參知政事。自是一相或二相,至咸平中,始有呂文穆、李文靖、向文簡三相,又至至和中,文潞公、劉丞相、富鄭公三相。

三司權使權使公事為兩等

[编辑]

咸平六年,併三部為三司使,官輕則為權使公事。慶曆中,葉翰林再總計,止云權使,蓋中書誤也。其後遂分權使與權使公事為兩等。

因例賜帶加服色

[编辑]

李西樞憲成為知制誥,尚衣緋,出守荊南,召為學士閤門,舉例賜金帶,而不可加於緋衣,乃并賜三品服。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