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部落民
日本的部落民 《人民日报》编辑部 1972年4月3日 |
|
问:不久前来我国访问的日本“部落解放同盟”是什么组织,日本的部落民是怎么回事?
答:在日本有个最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阶层,叫部落民。目前,部落民约有三百万人,分布在日本三十三个都府县里,其中约百分之八十的部落民集居在约六千个部落里。这些部落大多集中于近畿、中国、四国三个地区。
部落民的由来
[编辑]早在七世纪中期到八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古代天皇制。当时为了压迫人民,法律上就已确立了“贱民”和“半贱民”两种身份。到了中世纪,随着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的崩溃,“贱民”阶层转而隶属于封建领主,形成被称为“散所民”的集团。这就是日本部落的起源。到了十八世纪幕府时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便于分而治之,制定了新的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秽多、非人。农、工、商称为平民,秽多、非人称为“贱民”。根据当时法律规定,贱民必须集中居住于“秽多村”和“非人村”,不准自由迁移,不准隐瞒身份,不准与平民通婚,不准穿平民服装,只准从事屠宰、做鞋等二十八种所谓“贱业”。德川幕府中期以后,甚至规定“秽多”从日没到日出不得上街行走,胸前还要佩戴五寸见方的标志。这些形成了集团的人,就是近代的部落。
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于一八七一年发布所谓解放令,废除了“秽多”、“非人”称号,并重新规定等级制为:天皇、皇族、华族、士族、平民。这样,尽管表面上取消了“贱民”称号,但部落民仍被排除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之外。在明治五年编制的户籍中,有意地把部落民注明为“新平民”、“旧秽多”、“旧非人”,以示区别。这类户籍长期保存在各级地方政府,直到一九六八年才被揭发出来。
部落民的悲惨境遇
[编辑]现在,在日本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显歧视部落民的条文,但是,仍然存在着对部落民的社会歧视。迄今日本政府机关和调查机关还保存着大正年间各地的户籍簿,可查出各种部落民的出身。因此,部落民自大正年间至今仍世世代代不能改变成份而受到压迫和歧视。
部落民从事农业和渔业的约占百分之八十,生活十分困难。部落民的耕地比一般农民的耕地少,而且大都是土质较差的山地。有许多家庭的男人长期在外打零工,才能维持一家的生活。部落民在寻找职业、婚姻问题和教育上也受到严重歧视。
争取解放的斗争
[编辑]广大的部落民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平等权利,长期以来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在幕府末期的农民起义中,不少部落民成为起义的领导者。一九一八年日本发生了席卷全国的“米骚动”,部落民也奋起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斗争。之后,部落民不顾日本政府的残酷镇压,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同志会”、“同爱会”、“平等会”、“叫革团”等几十种斗争团体,开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一九二二年三月各团体联合组成了“全国水平社”,实现了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推行法西斯政治,“水平社”许多领导人被逮捕,该组织于一九四一年被迫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部落解放运动已经形成更为广泛的群众性运动。一九四六年二月召开全国部落代表会议,成立“部落解放全国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八月改名为“部落解放同盟”。
多年来,“部落解放同盟”积极参加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反对美军基地、反对侵越战争等政治斗争,同时也展开斗争,争取改善待遇和平等权利。今年三月初,“部落解放同盟”举行第二十七次全国大会。大会决定加强团结,为争取部落民的生活权利、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实现日中友好和日中邦交而斗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