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2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四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目錄

 塔部選句

 塔部紀事

 塔部雜錄

 塔部外編

神異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塔部選句

[编辑]

北齊蕭慤詩:「塔疑從地湧,蓋似積香成。」 唐宋之問詩:「塔湧香花地,山圍日月天。」捫蘿登塔 遠,刳木取泉遙。

沈佺期詩:「湧塔初從地,焚香欲遍空。」鴈塔丹青古, 龍池歲月深。

陸海詩。「一磬竹窗外,千燈花塔西。」

李白詩:「塔形標海月,樓勢出江煙。」

綦毋潛詩:「塔影挂清漢,鐘聲和白雲。」

《包佶詩》:「遙禮前朝塔,微聞後夜鐘。」

李伸詩:「魚扃晝鎖龍宮寶,鴈塔高摩慾界金。」

《李洞詩》:「竹裡橋鳴知馬過,塔中燈露見鴻飛。」

宋蘇軾詩:「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郭震 澤浮雲天。」

《朱熹》詩:「孤塔向人如有意,他年來借一籧篨。」

真山民詩:「月出塔無影,風來鐸有聲。」

楊萬里詩:「孤塔忽從雲外出,寺門漸近報儂知。」「老 檜如幢翠接連,山茶作塔綠縈𦆑。」 元袁桷詩:「雙塔亭亭透夕陽,芭蕉深處碧窗涼。」露 滴花光珠五采,月涵江影塔千層。

周伯琦詩五雲:「古衲層瀾湧百寶,浮圖列宿躔。」 迺賢詩:「老僧誇塔影,稚子斲松根。」

倪瓚詩:「去依阿育塔,還宿梵王家。」

《黃庚》詩:「鐘聲寒瀑外,塔影夕陽中。」

明程嘉燧詩:「半江塔影迎帆遠,曲巷經聲出院遲。」 錢希言詩:「寂寂寺門霜葉裡,水禽飛上石浮圖。」

塔部紀事

[编辑]

《佛國記》:阿難從摩揭國向毗舍離,欲般涅槃。諸天告 阿闍世王,即自嚴駕,將士眾追到河上。毗舍離諸梨 車聞阿難來,亦復來迎,俱到河上。阿難思惟:「前則阿 闍世王至恨,還則梨車復怨」,則于河中央入火光三 昧,燒身而般泥洹。分身作二分,一分在一岸邊。于是 二王各得半身舍利,還歸起塔。

《佛祖統紀》:「明帝永平十年,摩騰、竺法蘭達雒陽。十一 年,敕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十四年,帝常幸白馬寺。 摩騰進曰:『寺東何館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復起有光 怪,民呼聖塚』。」騰曰:「『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萬四千塔, 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帝大驚,即與俱往禮 拜。見圓光涌塔上,光中有三佛,侍衛驩呼,指稱萬歲。」 帝大悅曰:「不有二大寺,焉知大聖遺祐哉!」乃詔造塔 其上,高九層,二百尺。明年,有光見于塔,有金色手出 塔頂,天香郁然。帝駕幸瞻禮,光隨步武。

《高僧傳》:「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 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國以初見沙門睹形,未 及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彝人入境,自稱沙門, 容服非恆,事應檢察』。權曰:『昔漢明夢神,號稱為佛。彼 之所事,豈其遺風邪』?」即召會詰問有何靈驗。會曰:「如 來遷跡,忽踰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 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 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 常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 今不志誠,後將何及?」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几,燒 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權 曰:「此欺誑,將欲加罪。」會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法 屬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靈應降,而 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為期耳』。」三七日暮,猶 無所見,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鏗然有聲,會 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 耀瓶上。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 權大肅然,驚起曰:「希有之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 神,豈直光相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 能碎。」權命令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 更垂神跡,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于鐵砧磓上,使力 者擊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嗟服,即為建 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 是江左大法遂興。

《晉書佛圖澄傳》:「劉曜攻洛陽,石勒將救之,其群下咸 諫以為不可。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云:『秀支替戾 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僕 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此言軍出捉得劉曜也。 勒甚悅,遂赴洛拒曜,生擒之勒死之年,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澄謂眾曰:「鈴 音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既而勒果死。

石宣將殺石韜,宣先到寺,與澄同坐浮圖,一鈴獨鳴, 澄謂曰:「解鈴音乎?」云:胡子洛度。宣變色曰:「是何言與?」 澄謬曰:「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服,豈非洛 度乎?」石韜後至,澄熟視良久,韜懼而問澄,澄曰:「怪公 血臭,故相視耳。」後二日,宣果遣人害韜于佛寺中。 《太平御覽》,後趙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起塔佛圖。 澄謂曰:「事佛在于清淨,無大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 天法,而貪恡未已,游獵無度,積聚不窮,方見世之罪, 何福報之可希也?」

謝尚書夢其父曰:「西南有氣至衝人,必死,勿當其鋒, 家無一全。汝宜修福建塔寺,可禳之。若未暇立寺,可 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指之可免。」尚驚懼,未及造 塔寺,遂刻小塔於杖頭,恒置左右。後果有異氣,遙見 西南從天而下,始如車輪,稍漸彌大,直衝尚家。尚以 杖指之,氣便迴散,闔門獲全。氣所經過數里,無復孑 遺。遂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寺》。

《太平廣記》:宋尚書謝晦為荊州刺使,謂塔寺不宜在 城間,當移之郭外,乃自率部下至新寺門,遣隊士八 十持刀斧毀壞浮圖,尊像縱橫,瓦木傾墜。俄而雲霧 暗天,風塵勃起,晦即怖走,隊人驚散,莫知所以。晦等 夜夢咸見沙門飛騰空中,光明顯赫。又見二人形悉 丈餘,容姿甚偉,厲聲嗔曰:「所行反道,尋當自知。」其後 隊人滿身著癩疾,經時而死,餘人並犯法就終。謝晦 連年患瘠病,後因謀叛,合家被誅,皆非命而卒。 《梁書扶南國傳》,高祖改造會稽鄮縣塔,開舊塔,出舍 利,遣光宅寺釋敬脫等四僧及舍人孫照蹔迎還臺, 高祖禮拜竟,即送還縣,入新塔下。此縣塔亦是劉薩 何所得也。

《佛法金湯編》:梁宣帝諱察,初封岳陽王,嘗鎮越州,重 修甎木二塔。先是沙門曇彥與許詢同造此塔,未就 而詢亡。至是彥年百二十歲,預告門人曰:「許元度來 也。」察至鎮,便詣寺訪塔。彥出召之曰:「許元度來何暮? 昔日浮圖今如故。」彥遂以三昧力加之。察即悟前身 為許元度也。乃增廣其故宇,為母寶林夫人祈福,故 號「寶林寺。」

《衡岳志》:「陳慧思禪師,居光州大蘇山。一日,師指巖下 曰:『吾前一生曾此坐禪,為賊斷首,尋獲枯骨一聚。至 西南隅,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拾髑髏起塔焉』。 又至蒙密處曰:『此古寺也,吾三生嘗托居此地』』。」因指 人掘之,果有僧用器皿及殿宇基址。指兩石下得遺 骸,乃建塔。今三生塔是也。

《魏書釋老志》:「天宮寺,皇興中,構三級石浮圖,榱棟楣 楹,上下重級,大小皆石,高十丈。鎮固巧密,為京華壯 觀。」

高祖誕載,於時起永寧寺構七級浮圖。高三百餘尺。 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

《崔光傳》:「神龜二年八月,靈太后幸永寧寺,躬登九層 佛圖。光表諫曰:伏見親昇上級,佇蹕表剎之下,祗心 圖構,誠為福善。聖躬玉趾,非所踐陟,臣庶恇惶,竊謂 未可。按《禮記》: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古賢有言:策 畫失於廟堂,大人蹶於中野。」《漢書》:「上欲西馳下峻坂, 袁盎攬轡停輿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 不倚衡。如有車敗馬驚,奈高廟太后何?」又云:「上酎祭 廟,出欲御樓船。」薛廣德免冠頓首曰:「宜從橋。陛下不 聽臣,臣以血污車輪。」樂正子春,曾參弟子,亦稱至孝, 固自謹慎。堂基不過一尺,猶有傷足之愧。永寧累級, 閣道回隘。以柔懦之寶體,乘至峻之重峭,萬一蹉跌, 千悔何及!《禮》,將祭宗廟,必散齋七日,致齋三日,然後 入祀,神明可得而通。今雖容像未建,己為神明之宅, 方加雕繢,飾麗丹青,人心所祗,銳觀滋甚。登者既眾, 異懷若面。縱一人之身,恒盡誠潔,豈左右臣妾,各竭 虔仰,不可獨昇,必有扈侍,懼或忘慎,非飲酒茹葷而 已。昨風霾暴興,紅塵四塞,白日晝昏,特可驚畏。《春秋》, 宋、衛、陳、鄭,同日而焚,伯姬待姆,致焚如之禍。去皇興 中,青州七級,亦號崇壯,夜為上火所焚,雖梓慎裨竈 之明,尚不能逆剋端兆,變起倉卒,預備不虞。天道幽 遠,自昔深誡,墟墓必哀,廟社致敬,望塋悽慟,入門聳 慄。適墓不登隴,未有昇陟之事。《傳》云:「公既視朔,遂登 觀臺。」其下無天地先祖之神,故可得而乘也。《內經》寶 塔高華,堪室千萬,唯盛言香花禮拜,豈有登上之義? 獨稱三寶階,從上而下,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超世奇 絕,莫可而擬。恭敬拜跪,悉在下級。遠存矚眺,周見山 河,因其所眄,增發嬉笑。未能級級加虔,步步崇慎,徒 使京邑士女,公私湊集,上行下從,理勢已然,迄于無 窮,豈長世競慕,一登而可抑斷哉?蓋心信「為本,形敬 乃末,恭己正南面者,豈月乘峻極,旬御層階。今經始 既就,子來自勸,基構已興,雕絢漸起,紫山華臺,即其 宮也。伏願息躬親之勞,廣風靡之化,因立制防,班之

條限,以遏囂汙,永歸清寂。下竭肅穆之誠,上展瞻仰
考證
之敬。勿踐勿履,顯固億齡,融教闡悟,不其溥歟!」靈太

后不從。

《洛陽伽藍記》:綏民里東崇義里內,有京兆人杜子休 宅,地勢顯敞,門臨御道。時有隱士趙逸,云是晉武時 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正光初,來至京師,見子休宅, 歎息曰:「『此宅中朝時太康寺也』。時人未信,遂問寺之 由緒。逸云:龍驤將軍王濬平吳之後,始立寺。本有三 層浮圖,用甎為之。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子休掘」 而驗之,果得甎數十萬,兼有石銘,云:「晉太康六年,歲 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儀同三司襄陽侯王 濬敬造。」時園中果菜豐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號為 聖人。子休遂捨為靈應寺。所得之甎,還為三層浮圖。 光寶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北,有三層浮圖一所,以石 為基,形製甚古,畫工雕刻,隱士趙逸見而歎曰:「晉朝 石塔寺,今為光寶寺也。」人問其故,逸曰:「晉朝三十二 寺,盡皆埋滅,惟有此寺獨存。」指園中一處曰:「此是浴 堂,前五步應有一井。」眾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井雖 填塞,甎口如初,浴堂下猶有石數十枚。當時園地平 衍,果菜蔥青,莫不歎息焉。

趙逸至京師,步兵校尉李澄問曰:「太尉府前甎《浮圖》, 形製甚古,猶未崩毀,未知早晚造?」逸曰:「晉義熙十二 年,劉裕伐姚泓,軍人所作。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 父。」

《聞義》里有燉煌人宋雲,與惠生向西域取經,入烏場 國,去王城東南,山行八日,至如來苦行投身餓虎之 處。高山巃嵸,危岫入雲。嘉木靈芝,叢生其上。林泉婉 麗,花綵曜目。宋雲與惠生割捨行資,于山頂造浮圖 一軀。刻石隸書,銘魏功德。

《北齊書瑯琊王儼傳》,儼之未獲罪也,鄴北城有白馬 佛塔,是石季龍為澄公所作。儼將修之,巫曰:「若動此 浮圖,北城失主。」不從。破至第二級,得白蛇長數丈,回 旋失之,數旬而敗。

《佛祖統紀》:「隆化元年,詔修鄴都白馬寺佛圖澄所造 塔。得舍利三,盛以寶瓶。廣武王邕置水晶缽,行道祈 請,舍利忽浮水面,右轉七匝。」

三寶《感通錄》:「益州郭下法成寺沙門道卓,有名僧也。 大業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四 部,造木浮圖,莊飾備矣。塔為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 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淺深,三龍居之,人莫敢臨 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鬥,雷霆震擊,水火交飛,久之 乃靜。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黃赤可愛。」 《佛法金湯編》:宋璟,邢州南和人。為廣州節度日入曹 溪,禮六祖塔,誓曰:「弟子願護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 訖,微香襲人,甘雨傾注。璟忻躍賦詩而去。

《宋高僧傳》:釋無畏嘗於本院鑄銅為塔,手成模範,妙 出人天寺。眾以銷冶至廣,庭除甚隘,慮風至火盛,災 延寶坊。無畏笑曰:「無苦自當知也。」鼓鑄之日,果大雪 蔽空,靈塔出爐,瑞花飄席,眾皆稱歎焉。

釋惟忠,出家法定寺。武德中,有枯查沿江而至,雕作 像首。貞觀中,竇軌造佛身,有僧汎愛,樹其浮圖,而獲 一巨蟹,身足二尺餘。是塔頗多靈異,人或將酒肉乘 醉詣聖佛前,立見災禍。忠於天寶中於寺愈加精苦。 無何,塔為霆震,拔其塔心柱出外,忽有小木承代之 意。眾咸怪之,罔測厥由。忠乃叩於聖彌勒像,告訴天 龍,「合加畏重,何輒震擊,奪塔心柱耶?」是知庶女叫而 雷擊景公臺,誠有所感。一日,迅雷烈風還,同前震覆, 睹之乃龍神送舊柱,安置如故。當其易柱,陰雲四合, 有四神人以身扶翼,立與塔齊。忠之感物也。

釋定光,締構寺宇,鑄大鐘計赤金萬餘斤。爾日鼓籥 飛灰,投罏火熾,有祥煙兩道,自浮圖相輪最高處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萬人引望,五色騰凌。其塔是阿 育王藏舍利之所。太和初,南蠻蒙傞顛剽掠入益城, 分蠻卒舍於寺內,廊廡皆烹炙熏灼,僧見奔迸。時塔 頂出四道濃煙,分穗直上空虛。至夜。蠻蜑睹此奇異, 乃禁止汙穢。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餘步。天寶末,長史 章仇兼瓊赴任,至劍門,見一人長一丈餘,持戟當路。 兼瓊驚問,對曰:「某是大石寺護塔神,故來奉迎。且有 少事咨祈大夫也。緣大石寺塔在西南,未為極善,今 請移東北四十二步,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鎮舍利。」兼 瓊曰:「此易耳。」遂隱厥形。到府數日,乃「令量其地處先 掘,果得巨石,其深無際。促石匠數十人鏨鑿之,至夜 輒填滿。遣人潛伺之,見有白彘數十,以喙推石末塞 之,隨以舌舐其堅如銅鐵矣。」章仇止令勿鑿,遂移塔 於今所,即金華舊地基也。

《尚書故實》:章仇兼瓊鎮蜀日,佛寺設大會,百戲在庭。 有十歲童兒舞于竿杪,忽有物狀如雕鶚,掠之而去, 群眾大駭,因而罷樂。後數日,其父母見在高塔之上, 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 叉者。」將入塔中,日飼果實飲饌之味,亦不知其所自。 旬日方精神如初。

《唐國史補》:「李氏子為千牛,與其儕類登慈恩寺塔,窮危極險,躍出檻外,失身而墜,賴腰帶挂釘,風搖久而 未落。同登者驚倒檻內,不能起。院僧逕望急呼,一寺 皆出以救,連衣為繩,久乃取之下,經宿乃蘇。」

《酉陽雜俎》:靜域寺萬菩薩堂內有寶塔,以小金銅塔 數百飾之。大曆中,將作劉監有子,合手出胎,七歲念 《法華經》。及卒焚之,得舍利數十粒,分藏于金銅塔中。 大興善寺髮塔,有隋朝舍利,塔下有記云:「爰在宮中 興居之所」,舍利感應,前後非一。時仁壽元年十二月 八日。

《京洛寺塔記》:「靖善坊大興善寺不空三藏塔前,多老 松。歲旱,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 其樹必有靈也。」

華嚴院塔下有舍利三斗四升,移塔之時,僧守行建 道場,出舍利俾士庶睹之,唄讚未畢,滿地現舍利,士 女不敢踐之,悉出寺外。守公乃造「小泥塔」及木塔近 十萬枚葬之。今尚有數萬存焉。

《三寶感通錄》:「雍州仙遊寺立塔,天降陰雪,舍利將下, 日光朗照,及入函雲合。」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為函。又獲《雙樹鳥獸》 等基。石變如水晶。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 為函。恰然相可。

泰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 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下舍利日照。五色氣光 數丈。覆塔上。屬天雨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及舍利入函。日出光繞于 日。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棲巖寺立塔。地震山吼。聞鐘鼓聲。又放光五道。 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昏雲。「舍利至乃日照。」將入函 放光明。天神無量。

《定州恒嶽寺立塔》。異公來施布。負土忽失之。舊無水 忽有水。來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陰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 合。天雨奇華。前後非一。

鄭州定覺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設二千人供萬 餘人食不盡。

《蒿州閒居寺立塔》。感兔來輿所。初陰雪。將下日明入 函訖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 至磐石。有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雪將下。日出入函雲合。

泰州岱嶽寺立塔廟。夜鼓聲三重門自開。騎自廟出 迎。光相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盤石函。將入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陰雲將下日開。閉訖 還合。

隋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繞龜。有 似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明入函雲合。 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大洽。

蔣州棲霞寺立塔。鄰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舍利 至恰如所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凡渡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 光獲紫芝。

衡州衡嶽寺立塔。四遇逆風順水。峰上白雲闊二丈。 直至其所。三帀乃散。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 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雲氣像》。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將下日朗。奄已便暗。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高數丈。從 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瓜州崇教寺起塔,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 舍利,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十里一期,無一逃者。 《太平廣記》:唐天祐中,太原僧惠照因夢鎮州南三十 里廢相國寺中埋鐵塔,特往訪之。至界上,為元戎王 中令鎔所知,延在衙署供養。衙將任友義慮是鄰道 諜人,或致不測,懇要詰而逐之。元戎始疑惠具以尋 塔為對。遽差於府南三十里訪之,果得相國寺古基。 掘其殿砌之前,得鐵塔,上刻三千人姓名,悉是現在 常山將校親軍,唯任友義一人無名。乃知冥數前定, 刻斯塔者何神異哉!

《聞奇錄》:「僧子捷建靈隱高峰浮圖,養一花犬,每隨工 徒銜塼置于塔所。」又寺人於荒榛間收得一石佛,而 少右耳,犬即跑。古寺基深可三尺,取得佛耳,塔成乃 斃。

《佛祖統紀》:「晉少帝開運元年六月,吳越王錢弘佐遣 僧慧龜往雙林,開善慧大士塔,得靈骨十六片,紫金 色,舍利無數,紫芝生于甓床,雙虎伏于壙下,祥雲蔽山,甘雨灑地。乃奉迎舍利靈骨,并淨瓶、香爐、扣門椎 諸物,至錢塘安光冊殿供養,建龍華寺,以其骨塑大 士像。」

《夢溪筆談》: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 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 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 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佛祖統紀》:「吳越王錢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 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印心咒經, 布散部內,凡十年而訖功。」

《佛法金湯編》:王延羲,審知少子,王度僧萬一千人。嘗 于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光發如蓋者三夕。 既成,光耀際天。又三夕,王生慰幸,遂額其塔曰「淨光。」 又建寺其下。

《儒林公議》:「太宗志奉釋老,崇飾宮廟,建開寶寺靈感 塔以藏師舍利,臨瘞為之悲涕。興國寺構二閣,高與 塔侔,以安大像,遠都城數十里已在望,登六七級,方 見佛殿,腰腹佛指,大皆合抱,觀者無不駭愕。兩閣又 開通飛樓為御道,殿塔排空,金碧照耀,皆一時之盛 觀。自景祐初至慶曆中,不十年間,相繼焚燬,略無遺」 焉。

《佛祖統紀》:端拱二年,開寶寺建寶塔成八隅,十一層 三十六丈,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阿育 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凡八年而畢,賜 名福勝塔院安舍利。日上肩輿微行,自手奉藏,有白 光起小塔一角,大塔放光,同照天地。士庶焚香獻供 者盈路。內侍數十人,求出家掃塔,上謂近臣曰:「我宿 世曾親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詔直學士院朱昂撰塔 銘,謂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僧法遇乞為本國佛金 剛座立碑,學士蘇易簡為之指佛為夷人,朕惡其不 遜,遂別命製之。卿宜體此意。」

《歸田錄》: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 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 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 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 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 行於世。世傳浩惟一女,年十餘歲,每臥則交手於胸, 為結構狀如此。踰年撰成「《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 也。

《佛祖統紀》:「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佛舍利,建塔于揚 州。」

《畫墁錄》:「李允則知雄州,興工起築州城,又建浮圖九 層,躬修供具,不日成之。既而下瞰幽級,瞭然如指諸 掌。」

魯應龍《括異志》:「資聖寺在海鹽縣西,本普明院,天禧 二年賜今名。寺有寶塔,極高峻,層層用四方燈點照, 東海行舟者,皆望此為標的焉,為功甚宏。」有海濱業 戶某,與兄弟泛舟入洋口接鮮,風濤驟惡,舟楫悉壞, 俱溺于海而死。其家日夕號泣,一夕,夢其夫歸曰:「我 未出海時,先夢神告曰:『來日有風波之厄,不可往』。吾 不信,遂死于此。初墜海時,彈指隨波,已去數百里,神 欲收我,不可及。今在海潮鬼部中極苦,每日潮上皆 我輩推擁而來,他佛事祭享,皆為諸鬼奪去,我不可 得。獨有資聖塔燈,光明功德浩大耳。」其妻因鬻家資 入寺,設燈願。次夕,又夢夫來謝云:「今得升一等矣。」 《宋史姜遵傳》:遵知永興軍,太后嘗詔營浮圖,遵毀漢、 唐碑碣代磚甓,既成,得召用。

《余靖傳》:「靖為右正言,修起居注,開寶寺靈感塔災,復 上疏言,五行之占,本是災變,朝廷所宜戒懼,以答天 意。聞嘗詔取舊瘞舍利入禁中閱視,道路傳言,舍利 在內廷有光怪,竊恐巧佞之人推為靈異,惑亂視聽, 再圖營造。臣聞帝王之道,能勤儉厥德,感動人心,則 雖有危難,後必安濟。今自西陲用兵,國帑虛竭,民亡」 儲蓄,十室九空。陛下若勤勞罪己憂人之憂,則四民 安居,海內蒙福。如不恤民病,廣事浮費,奉佛求福,非 天下所望也。若以舍利經火不壞,遽為神異,即木在 土中,火所不及。若言「舍利皆能出光怪,必有神靈憑 之」,此妄言也。且一塔不能自衛,為火所毀,況藉其福 以庇民哉?

《野老記聞》:蔡元長題泗州塔,名「泗州大聖之塔。」及魯 直過,改題為「大聖僧伽之塔。」

《佛祖統紀》:「英宗熙寧五年,詔衡州迎常寧資福寺玉 塔入京師。塔高一尋,略以玉石,阿育王所造第九塔 也。或夜中騰光,明旦往瞻敬者必獲舍利。」

《道山清話》:「元祐癸酉九月一日初夜,開寶寺塔表裡 通明徹旦,禁中夜遣中使齎降御香,寺門已閉。既開, 寺僧皆不知也。寺中望之,絕無所見。去寺漸明。後二 日,宣仁上僊《佛祖統紀》:「元符元年,袁州木平山有舍利石塔,自然 出現,夜放五色虹光,有丈六佛在月輪中,觀音、羅漢 列侍左右。」

《可談》:熙寧癸丑,先公登第,天子擢居第一,為權臣所 軋,故居第二。大父頗不平。湖州道場山有老僧為大 父言:此非人事。道場山在州南離方文筆山也,低于 他州,故未有魁天下者。僧乃丐緣,即山背建浮圖,望 之如卓一筆。既成,語州人曰:「後三十年出狀元。大觀 賈安宅、政和莫儔相繼為廷試魁,此吾家事,非誕也。」 《墨莊漫錄》:「泗州普照寺僧伽塔,建炎戊申二月二日 災。秀州華亭普照寺亦以是日焚。其塔亦甚雄盛,可 亞于泗上也。」

《浙江通志》:「淨土寺有塔,每夜令行者募油錢燃燈,至 曉不滅。江海道途之人,望以為號。紹興中,塔上燈至 二更忽滅。寺僧疑行者乾沒油錢,問之左右,答曰:『每 夜至更盡時,則有如人形一群,飛自西來,啾啾呼噉 集塔上,燈即滅。寺僧疑其言,次夜自登塔伺之。至更 時,果有一群約十餘人來塔上,各蘸油敷瘡。僧直前』」 問之,眾叩首曰:「某等乃淮上陣亡卒也。見三寶、慧光, 乞油敷刀箭瘡痕即愈,便可托生。」僧問:「此番托生何 道?」眾軍作四隊,前後答應:「後世當生為富貴人,只待 此燈油瘡痕平愈,便超度矣。」僧由是多買油,更益燈 滿塔上。每夜鬼眾仍集,取油敷瘡,半年漸少,久之不 復來矣。

《宋史程大昌傳》:大昌為秘書少監兼中書舍人,六合 塔寺僧以鎮潮為功,求內降,給賜所置田產,仍免科 徭。大昌奏,「僧寺既違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許 之?況自修塔之後,潮果不齧岸乎?」寢其命。

魯應龍《括異志》:「吳躍龍,余友吳宗禮,達之之子也。乙 卯與余友鄉舉同廊就試,是歲俱發小薦,而躍龍實 為亞榜賦魁,實通榜詞賦之第八也。揭曉之夕,夢登 七層寶塔,已及六層,止餘一層。欲上之間,忽見一人 星冠雲帔,若天尊像,叱曰:『此鴈塔也。汝何人,輒登此』? 連步逐下,迤邐至塔外,遂坐其傍,驚而寤。及榜至,乃」 在七名之外。余親見其說。

《桯史》:「余至泗,親至僧伽塔下,中為大殿,兩旁皆荊榛 瓦礫之區。塔院在東廂,無塔而有院,後以土石甃洞 作兩門,中為巖穴,設五百應真像,大小不等,或塑或 刻,皆左其衽。余以先妣素敬釋氏,奉其一于笈中以 歸。殿上有十六柱,其大皆尺有半,八觚,色黯淡如暈 錦,正今和州土碼碯也。和之產,紹興間始剖山得之」, 不知中原何時已有此?前六條特異,皆晶明如纏絲 承梁者二,高皆丈有六尺。其左者色正紅透,時暑日 方出,隱柱而觀,燦然晃明,天下奇物也。泗人為余言: 「唐時張刺史建殿,而高麗有僧以六柱至,航海入淮。 一龜砆露立,云舊有碑載其事,今不存,莫識信否。塔 有影,前輩傳記雜書之。」余至之明日,適見于城中民 家,亟往觀焉,信然。泗固無塔,而影儼然在地,殊不可 曉。或謂影之見為不祥,泗尋蕩棄其應歟殿柱。聞郭 倪欲載以還維揚,今不知何在。

《癸辛雜識》:武林右司理院,昔為僧寺,有大石塔在焉。 風雨陰晦之夕,或現一燈於上,則府主必移易,獄有 故。甲戌歲范元章攝右獄日親見之,此燈或多至六 燈,兩兩相並於塔之半,其色淡紅而微青,凡數見之。 《陶朱新錄》:通判監酒趙師曰:「昔見金塔一座焉,所以 舶商自來有富貴真臘之寶者,想為此也。」百塔山在 南門外半里餘,俗傳魯般一夜造成。魯般墓在南門 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百間。東池在城東一 里,周圍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 臍中常有水流。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 石屋數間,金獅子、金佛銅像、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國宮在金塔金橋之北,近北門,周圍可五六里。其蒞 事處有金窗櫺,左右方柱上有鏡,約四十五枚,列於 窗之傍,其下為象形,聞內中多有奇處,防禁甚嚴,不 可得而見也。其內中金塔,國主夜則臥其下,土人皆 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係女身。 每夜一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 入,二鼓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 番主死期至矣。若番主有一夜不往,則又獲災禍。」 《昨夢錄》:「滑臺南一二里,有沙觜橫出半河,上立浮圖, 亦不甚高大。河水泛溢之際,其勢橫怒,欲沒孤城。每 至塔下,輒怒氣遽息,若不泛溢時,及過滑臺城址,則 橫怒如故。此殆天與滑臺而設也。塔中安佛髮,長及 二丈有」奇,拳為巨螺,其大如容數升物之器。髮之色 非赤、非青、非綠,人間無此色也。髮根大於人指,自根 至杪漸殺焉。使兩人對牽之,人自其中來往無礙。塔 有賜名,忘之矣。

《談圃》:某罷泰州幕時,攜家人謁泗州雍熙塔,見聖容 不悅,如怒色。復歸高郵,大病相繼,一子夭。後調官西 上,復拜塔下,見其容甚悅,遂有六察之薦。劉士彥為 泗州日,病甚,其女刲股肉以進,夜夢普照云:「我已與汝取得藥來。」明日有徐州尼,劉鄉人也,來獻袈裟於 塔下。方掛塔之次,于聖像中得藥一帖,題云:「和州歷 陽縣秦家治風藥,服之香氣徹頂,即日遂安。」

《佛祖統紀》:「婺州女子曾志願,開雙林大士塔,見頂足 連環,齒牙不壞,迎出塔,供養四十九日,復藏于塔。」 《入越記》:「光孝寺後飛來山巔有塔,采絢甚華。塔下有 鰻井,乃小石竅。自唐以來神之,謂鰻能時出祅祥。近 世不復見矣。」

《蘇州府志》:「報國講寺在景德寺西,舊在崑山縣治西, 名九品觀堂。相傳其地本屠沽所聚,寺僧師諒一夕 夢神人告曰:『此地當作道場,鑿地為沼,當有石塔現。 寤而言之,建造果得石塔,上刻元幹僧師諒九品觀 堂』。元泰定甲子,僧判本荃改建於此,敕賜今額。」 《元史英宗本紀》:「至治元年六月,作金浮圖于上都,藏 佛舍」利。

《五行志》: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 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裡透徹如鍜鐵。初出於爐,頂 上有光燄迸發,自二更至五更乃止。癸卯、甲辰亦如 之。先是,河北有童謠云:「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 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

《輟畊錄》:吳江華嚴寺浮圖之顛,望之,二矢著其上,簳 羽宛然可辨。相傳宋南渡初,金人粘罕乘快一發而 中。又賈似道出督時,祝矢自誓,亦中焉。故留題者有 「至今塔杪留遺跡,猶是元戎金僕姑」之句。大德庚子, 其寺主僧善信大修浮圖,更其顛而新之,視向二矢, 實圓鐵條二,交貫橫亙。蓋必昔人以之輔顛,且以防 鸛鶻之巢故耳。傳者所謂大妄也。且著此以祛後世 之惑。長樂郭德基嘗有《華嚴塔穎辨疑》行於時。蓋郭 嘗官此州。目擊其非。

《名山藏典謨記》:成化十年三月,崇王之國大應法王 劄實巴死,有旨如大慈法王例建塔葬之,撥官軍四 千供役。禮科給事中王坦言:「劄實巴夷狄人,假名釋 氏。陛下待之殊禮,封之顯號,特借此以撫其種類,使 不患邊耳。如例祭葬之足矣,而祭祀之品逾於王者, 造塔之費幾於山陵。今畿甸飢饉連年,餓殍載路,即 以是費拯流離垂死之民,豈不愈於厚一荒誕之胡 僧哉!」上曰:「給事中言濫矣。大應法王造塔,比《大慈法 王》已減三之二。不許。」

《明通紀》:「弘治十六年,詔建壽塔於朝陽門外,既而罷 之。時大學士劉健等上言,前代人主信佛莫如梁武 帝,卒餓死臺城,本以求福,反以致禍。觀諸往事,可為 明鑒。我祖宗相傳,以治天下,堯舜周、孔之道而已。浮 屠異端,蠹財惑眾,何關於治?欲造佛塔,非所以訓天 下,垂後世也。疏入,有旨報罷。」

《金剛持驗》:「明弘治間,嘉興府真如塔圯,僉議大修。時 一頭陀僧名懷林,曳三丈長鐵鏈,募二十餘年,塔工 始畢,即回首於塔中,至今肖像祀之。」

莘野《纂聞》:「浮圖九級,奠吳城臥龍街上,作為雄鎮。正 德壬申五月六日,有火自空而來,流為烏,其聲殷殷 然,與雷相薄,而風雨隨之,火愈熾,延及如來示寂像, 亦入茶毘。自內城而外,煙燄燭天,見者駭目。往觀之, 則向來金碧之飾,土木之費,蕩然盡矣。因歎息久之, 以為佛有靈乎,有靈則護之,胡乃自滅如此。」遂循廊 而行,得一碑,為宋濂撰。相傳創於孫吳,再新於蕭梁, 又再新於趙宋,所謂「東坡施金龜以藏舍利」者,即其 所也。未幾流聞日急,俗以為兆,而竟不驗。然則浮圖 之興替,常也,奚怪焉?

《福建通志》:「萬歲寺在九仙山之西,有浮圖七級,曰定 光塔。唐天祐中,閩王審知建。梁開平中,表請上祝聖 壽,曰萬歲塔。元黃鎮成重建定光塔。明嘉靖中,雷震 萬壽寺塔,藩司屠僑詣寺拜火,天方雨,急以雨衣藉 地,拜至三塔頂所覆鐵鼎忽然墜地,大書曰:『諸天及 人,無由見鼎。地搖三日,天雨四花,土田三變,今古同』」 時。屠人握閩,雨衣三拜,其事甚奇。

《冬遊記》略:「出郭宛復而西,觀辟支洞,洞甚小,且傾仄, 下至禪堂已昏黑。初二日早起,就禪堂前右室中,閉 門觀塔影。影從門孔中入,倒懸向下,無問陰晴,皆得 見之。」

《松江府志》:「松江元時有四塔,西曰普照,又西曰延思, 西南曰超果,東南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 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寸許,倒懸於西壁之上,不知 從何而來,然不常有,或時見之,是不可曉也。今四塔 惟興聖獨存,影之所見,人云其家反不利。近歲或見 於城西南黃泥漊中,其地去寺既遠,城郭蔽虧,了不 相及」,是又不可曉也

塔部雜錄

[编辑]

《阿含經》:「有四種人應起塔:一、如來,二、辟支佛,三、聲聞, 四、輪王。」

《釋迦氏譜》:「忉利城東照明園佛髮塔,城南粗澀園佛 衣塔,城西歡喜園佛缽塔,城北駕御園佛牙塔。」《大論》 云:「天帝取菩薩髮天上城東立塔,取寶衣立衣塔」,此 未成佛前者。按經律,「人中有四大塔,生處塔在迦維 羅衛國林微園中。成道塔在摩揭提國善勝道場元 吉樹下。轉法輪塔在波羅柰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涅槃塔在拘夷那竭國力士生地秀林雙樹間。又按 《聖跡記》。有四大塔。祐云。「至人處世利益弘大。髮爪衣 缽咸為法事。故能寶塔覆起廣被天人。造塔之源非 惟散身而已。」

《法苑珠林》:「塔義,梵漢不同,翻譯前後,致有多名,文有 訛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支提,翻為 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此云護讚。若人讚歎擁護 歎者,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即是 靈廟也。」

安塔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若是凡 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餘者不合。

《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三、緣 覺,四、羅漢,五、阿那含,六、斯陁含,七、須陁洹,八、輪王。若 輪王已下起塔,安一露盤,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 初果二露盤,乃至如來安八露盤。八盤以上並是佛 塔。」

《中山詩話》:泗州塔,人傳下藏真身,後閣上碑道興國 中塑僧伽像事甚詳。退之詩曰:「火燒水轉掃地空。」則 真身焚矣。塔本喻都料造,極工巧。俗謂塔頂為天門。 蘇國老詩曰:「上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以 譏在位者。

《歸田詩話》:荊公《詠北高峰塔》云:「飛來峰上千尋塔,聞 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鄭丞相清之《詠六和塔》云:「經過塔下幾春秋,每恨無 因到上頭。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臥舊林丘。」二詩 皆自喻。荊公作于未大用前,鄭作于既大用後,然卒 皆如其意,不徒作也。

《演繁露》·《通典》載「馬韓祭鬼神,立蘇塗,建大木以垂鈴 鼓。」注:「蘇塗有似浮塗。」按浮塗即浮圖,浮圖即塔也。 鼠璞予得唐鴈塔題名石刻,細閱之,凡留題姓名,僧 道士庶,前後不一,非止新進士也。唐進士特於曲江 宴賞之暇有此會,猶今北使過錢塘,例于浙江觀潮, 天竺燒香耳。若泛以鴈塔題名為登第慶賀之辭,則 觀《潮燒香》,亦可顓言「穹廬」之來使乎?

長者言:偶與諸友登塔絕頂,謂云:「大抵做向上人,決 要士君子鼓舞。只如此塔甚高,非與諸君乘興覽眺, 必無獨登之理。既上四五級,若有倦意,又須賴諸君 慫恿。此去絕頂不遠,既到絕頂,眼界大,地位高,又須 賴諸君提撕警醒。跬步少差,易至傾跌。只此便是做 向上一等人榜樣也。」

《三藏法數》四梵福一,未起塔處起塔。塔,梵語,具云塔 婆,華言高顯。謂人能起塔者,當來之世,受初禪天福。 《經》云:「若有善信男子女人,求梵天福者,未曾起塔婆 處,于中能起」,是為初受梵天之福也。

四處立塔:一、生處立塔,謂諸佛降生之處,即應起塔。 如今釋迦牟尼佛在毘藍園內無憂樹下降生,即於 其處立塔也。二、得道處立塔,謂如來得道,在摩揭提 國菩提樹下,即於其處立塔也。三、轉法輪處立塔,謂 如來轉法輪,其處不定,或在寂場,或在鹿苑,或在天 上等,即於其處立塔也。四、涅槃處立塔。梵語涅槃,華 言「滅度。」謂如來在俱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即於 其處立塔也。

八種人起塔:一如來塔。如來有三義:若云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此法身義也;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 報身義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義也。謂如來 萬德悉備,三覺俱圓,天上人間所共尊仰,是故滅後 應當起塔供養。二菩薩塔。菩薩梵語,俱云菩提薩埵, 華言覺眾生,又云覺有情。謂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 生,憫物情重,隨類現身,度脫無量,是故滅後應當起 塔供養。三、緣覺塔,謂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 覺。以其三界生死已盡,能為人、天而作福田,應當起 塔供養。四、阿羅漢塔,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又云無 學,又云應供。謂三界生死已斷,故名無生;以其煩惱 已盡,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以其應受人天供養,為世 福田,故名應供,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五、阿那含 塔,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斷欲界惑盡,不來欲界 受生,故名不來。以其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是故 滅後應當起塔供養。六、斯陀含塔,梵語斯陀含,華言 一來,謂欲界有九品思惑,前之六品已斷,後之三品 尚在,更須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以其應受人天 供養,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七、須陀洹塔,梵語須 陀洹,華言預流,謂斷三界見惑已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預流。以其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是故滅後 應當起塔供養。八、轉輪王塔,謂轉輪聖王雖未斷惑, 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又以十善化育 群生,為世之所尊敬,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 起塔有六意:一、為表人勝,謂如來三界至尊,最勝無 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禮而歸敬也。二、令生淨信, 謂建造佛塔,蓋令一切眾生瞻仰頂禮,而生崇重正 信之心也;三、令標心有在,謂建造佛塔,蓋令一切眾 生心有所向,而敬慕歸依也。四、令供養生福,謂建造 佛塔,蓋令一切眾生至心恭敬供養,則能生諸福利 也。五、為報恩行事。謂建造佛塔,非唯利益于己身,蓋 將報答四恩,而畢無邊之行願也。六、生福滅罪。謂建 造佛塔,非唯生自己之福,滅自己之罪。蓋令一切眾 生凡瞻睹、頂禮者,無不生一切福,滅一切罪也。 《諸經要集毘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法 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為尊故。若 為如來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 異。」

《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帀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 僧。亦念滅三毒:一、貪,二、瞋,三、癡。」

《三千威儀》云:「遶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 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 與人語。」

《增一阿含經》云:「塔中不應禮餘人。」

《十誦律》云:「佛塔、聲聞塔前,自他不得禮。」

《五百問事》云:「佛塔前禮,餘人得罪。」

《毗尼母論》云:「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五百問事》云:「若 是潔淨靴履鞋𩎟等,得著禮拜。」 《三千威儀經》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 得背佛掃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得取下 佛像上故華。五、當旦過澡手,自持淨巾拂拭佛像。復 有五事:一、當先灑地。二、當使調。三、當待燥。四、不得逆 掃。五、不得逆風掃。復」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當自 手拾草。三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不得令四角掃處 有跡。五、掃塔前六步使淨。

《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 終生意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汗垢,香氣能熏一百由 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

若有眾生識于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 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 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 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

《雜寶藏經》云:「若掃僧房一閻浮提,不如掃佛塔一手 掌。」

《無垢清淨女問經》云:「掃塔得五功德:一、自心清淨,他 人見生清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 五、命終生善道天中。」

《增一經》云:「掃佛塔有五法:一、水灑地,二、除去瓦石,三、 平正其地,四、端意掃地,五、除去穢惡。地既淨已,隨能 持一枝香華散布地上供養,得福無量。」

塔部外編

[编辑]

《法苑珠林》:「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 柱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出。如是日, 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尺許。是立佛,道俗咸異之。」 《宋高僧傳》:「釋懷信居處廣陵,武宗為趙歸真排毀釋 門,將欲湮滅教法。有淮南詞客劉隱之薄遊四明,旅 泊之宵,夢中如泛海焉。迴顧見塔一所東度,見是淮」 南西靈寺塔。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寧塔少分 耳。其塔第三層,見信憑欄與隱之交談,且曰:「暫送塔 過東海。」旬日而還。數日,隱之歸揚州,即往謁信,信曰: 「記得海上相見時否?」隱之了然省悟。後數日,天火災, 塔俱盡,白雨傾澍,傍有草堂,一無所損。由是觀之,東 海人見永寧塔,不謬矣。

《聞見近錄》:史朝請琳云:「通判許州,有路分都監郭虞 卿妻乳母,禮塔數年,禮數將滿,嘗以薏苡記其數。薏 苡忽自器中跳,躑視之,舍利滿前,皆自薏苡中出,凡 得數勺,須臾所禮銀塔中靈光煥然,舍利如雨。又須 臾,乳媼兩膝生舍利無數,禮塔則舍利隱痛,媼益勤 不懈,數日失塔所在。」

《老學庵筆記》:宣和末,有巨商捨三萬緡,裝飾泗州普 照塔,煥然一新。建炎中,商歸湖南,至池州江中。一日 晨興,忽見一塔十三級浮水上南來,金碧照耀,而隨 波傾颭,若欲倒者。商舉家及舟師人人見之,皆驚怖 誦佛。及漸近有僧出塔下,舉手揖曰:「元是裝塔施主 船。淮上方火災,大師將塔往海東行化去。」語未竟,忽 大風作塔,去如飛,遂不見。未幾,乃聞塔廢於火。舒州 僧廣勤與商船同行,親見之學佛考訓,天竺人,尸羅有道術。嘗於指端出浮圖一 層,高三尺,諸神仙張旛蓋,繞塔而行,長不過五六分, 皆唱梵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