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二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八

  唐四

  海順附行友 慧本曇藏

  神迥        僧鳳附法位

  道岳附明略   功迥

  神照        道傑

  神素        法護

  元續        慧璧

  道基附慧景 寶暹智琰

  道愻附道謙   慧頵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二卷

僧部列傳二十八

[编辑]

唐四

[编辑]

海順附行友 慧本

[编辑]

按《續高僧傳》:「海順姓任氏,河東蒲坂人。容貌方偉,音 韻圓亮。長面目,少髭髯。儀服不群,於眾有異。少處寒 素,生於田野。早喪慈父,與母孤居。孝愛之情,靡由師 傅,廉直之性,獨拔懷抱。每恨家貧,無資受業,故年在 志學,尚未有聞。乃慷慨辭親,脫落求道出家,依于沙 門道愻。」愻道光元胄,名扇儒宗,具見後傳。順躬事學 禮,晝夜誦經,初無暫替。文不再覽,日殆三千歲。登具 受,履操逾遠,志業尤勇,念定所持,誓無點累。仍以威 儀麤著,身過可防,語笑易為,口非難護。乃因他患,緘 默不言,卻掃蓬扉,事心而已。方以學行之始,慧解為 先,遂閱討眾經,服膺元宰。方等諸部,咸稟厥師,皆探 賾研機,遺言領意。有栖巖寺沙門神素者,性好幽栖, 尤專大論。順遠承奇調,思扣沖關,荷帙登峰,諮參講 肆。徒屬既眾,鑽仰殊多,有所詢求,但舉綱要。順頻時 時屢請,微以為繁,雖慍色不形,而勞心可驗。順逡巡 退席曰:「昔陳亢問一得三,今者請一蒙二,亦何遽乎?」 曰:「何謂耶?」答曰:「一則見忤,一則聞義。」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於是無疑不斷,有滯必申。至於雜心檃括, 備在婆沙,研精專一,始終該統。或下山分衛,而執卷 披文;或企足接明,假照尋讀。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 原。順嘗以餘席言於素曰:「海順曠劫深尢,不逢賢聖,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茲穢土。對此凡緣,未能出 有欲河,登無為岸,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沉坑陷者 乎?」因涕泣濡襟,歔欷哽塞。又曰:「每念二輪交轍,息駕 何由?六道長驅,思歸無路。言及斯事,載懷惶悚。且生 得為人,啟期,亡憂於貧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於公 侯。順今兼之,一何可慶!又以大冥之室,仰屬傳燈,雖 不面奉如來,而幸遇法師耳。不量短綆,輒揆深源,願 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如此則一生有獲,千載無恨 也。」遂即言笑如常,容儀自若。素曰:「敢聞君子志矣,恐 不副雅懷。」素後累居僧任,果停講席。順以法輪罕遇, 遂欣禪味。有沙門道傑者,穎秀定慧,希慕風景,乃致 書曰:「敢稽首大師門下,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但 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栖寄法筵,聽覽元旨。至 於人物聚集,頗勞低仰。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儻 從風燭,前路奚憑,所以策駑駘之疲,想千里之遠,定 門元妙,輒希趣入,逆其不逮,益用盤桓,伏願開含養 之懷。」退人以禮。傑得書,美其銳情元暢也,乃報曰:「促 路非騏驥之逸轡,灌木豈是鸞鳳之栖息,故當引水 而沐枯魚,戢翼而朋寡鶴耳。脫其不爾,幸無略光陰。」 順得書曾疾,遂不果行。而為人高簡雅素,自歸清眾, 絕交氓俗。嘗有說種姓高尚,祖禰榮貴者,以誇於順, 順莞爾而笑曰:「我釋種餘暉,法王之子,尚須謙讓自 下,不敢傲誕欺人。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遂 振手而去。故趨時之士,皆不及其門,反俗之賓,頗入 其室。而道行純潔,性好追蹤。曾刺血洒塵,供養舍利, 兼以血和墨書《七佛戒經》,克己研心,類皆如此。嘗尋 《付法藏傳》說《如來涅槃》,法付承繼,迄於師子罽賓,囑 累斯盡。詞事既顯,若親面焉。因斯悽感,涕零如雨,曰: 「恨不及彼聖人拔茲沉俗也。」又常於宵分歸命三尊, 同住鄰居,無得聞者。或解衲覆彼寒夫,或減食而充 餒者。志好恬愉,無求知足。有贈衣帛者,終不以介意。 曾從容曰:「自任則樂,而未曾制物從我;隨物則苦,而 未曾以我違物。且鳥不栖淵,魚不巢樹,未必解修和 讓之道,而各得其所宜者。亦猶我不奪物榮,物不好 我辱矣。」又作《三不為篇》,其一曰:「我欲偃文修武,身死 名存。研石通道,祈井流泉。君肝在內,我身處邊。荊軻 拔劍,毛遂捧盤。不為則已,為則不然,將恐兩虎共鬥, 勢不俱全,永存今好,長絕來怨,是以返跡荒逕,息影柴門。」其二曰:「我欲刺股錐刃,懸頭屋梁,書臨雪彩,牒 映螢光,一朝鵬舉,萬里鸞翔,縱任才辯,遊說君王,高 車返邑,衣錦還鄉,將恐鳥殘以羽,蘭折由芳,籠餐詎 貴,鉤餌難嘗,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其三曰:「我欲 衒才鬻德,入市趨朝,四眾瞻仰,三槐附交,標形引勢, 身達名超,箱盈綺服,廚富甘肴,諷揚絃管,詠美歌謠。 將恐塵栖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旦,靡越風朝。是以 還傷樂淺,非惟苦遙順,神晤駭群,出言可錄,著集數 卷。于時真法陵遲,俗尚諛諂,訥言敏行者為愚,巧詞 令色者為智,廉潔正性,眾或致譏,故」順理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緇,可謂懷素風焉。有沙門行友者, 志行嚴正,才慧英悟,與順素交,因疾參候。順曰:「先民 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三復斯言,一何 可信。」世人強求知解,而不欲修行,每思此言,良用悽 咽。吾謂夷煩殄惑,豈直專在說經。以法度人,何必要 登高座。授非其器,則「虛失其功,學不當機則坐生自 惱。」友遂製《息心論》以對之,文甚宏冠。順曰:「觀弟此作, 理如未盡。」友曰:「息心之論,應有數篇,謂顯觀述宗,釋 疑成義。但以理元詞密,非當世之所聞。故容與於靈 津,戢鱗而未進。慨時哉之不遇,始絕絃於此耳。」順乃 重說遺教,悲歎無已。先有沙門慧本者,逸亮高世僧 也,思與順結山林之操。會順方學問未暇,允之本獨 謝時世,罔測所往。後每思之,言輒凄泫曰:「本公若乘 龍之遊,濯足雲表,吾雖攀戀,自恨縈身囂俗,升沉相 異,徒為悲矣。且忘懷去來者,朝市亦江湖;眷情生死 者,幽栖猶桎梏。苟其性之不失,不無居而不安,其得 志慕情,為如此也。」于時臥疾連稔,自知不全,遺文累 紙,呈諸師友,而形同骨立,情爽逾健。旁問後事,順曰: 「患身為穢器,暫捨欣然;魚鳥無偏,水陸何簡。然顧惟 老母,宿緣業重,今想不得親別矣。若棄骸餘處,儻來 無所見,有致煎惱。但死不傷生,古言可錄。順雖不孝, 豈敢以身害母耶?既報不自由,可側柩相待。」遂令遜 法師說法,領悟欣然,須臾卒於住寺。春秋三十。即唐 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又沙門行友者。被召弘福 院充翻譯之選。建名時俗云。

曇藏

[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藏姓楊氏,弘農華陰人。家世望門,清 心自遠。年十五,占者謂為壽短。二親哀之,即為姻媾。 既非本情,慮有推逼,遂逃亡山澤,惟念誰度。行至外 野,少非遊踐,莫知投造,但念觀音,久值一人,貌黑而 驅二牛,因問所從,可得宿不?便告藏曰:『西行有寺,不 遠當至』。尋聞鐘聲,忽見僧寺,因求剃落,便遂本心,即」 遣出門,可行百步,迴望不見,久乃天明。西奔隴上,求 法為務。晚還京邑,於旌善寺行道受戒,聽諸經律,意 有所昧。又往山東,彼岸諸師競留對講,《地持》十地,名 稱普聞。故東漸海濱,南窮淮服,聽涉之最,無與為儔。 及返京師,住光明寺,論發新異,擅聲日下。獻后既崩, 召入禪定。性度弘裕,風範肅成,故使「道俗推崇,綱維 領袖,恆為接對之役也。賓客席上之美,談敘曠世之 能,見之今矣。」大唐御世,造寺會昌,又召以為上座,撫 接長幼,殊有奇功。貞觀譯經,又召為證義。時以藏威 烈氣遠,容止清肅,可為興善寺主。藏深懷禮讓,用開 賢路,乃薦藍田化感寺潤法師焉。即依其言,舉稱斯 目。及皇儲失御,便召入宮受菩薩戒。翌日便瘳。敕賜 絹數百段,衣對亦爾,度人三千,并造普光寺焉。尋又 下敕,得遙受戒不。藏曰:「《地持論》云:『若無戒師,發弘誓 願,得菩薩戒』。」因進論文,敕乃以懺詞令藏披讀。至皇 后示疾,又請入宮。素患腰腳,敕令輿至寢殿受戒。施 物極多,並充功德。至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于會 昌寺,春秋六十有九。哀慟兩宮弔贈相次。諮葬郊西 嚴村,起塔圖形。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寧為碑文。建 于塔所。

神迥

[编辑]

按《續高僧傳》,「神迥姓田氏,馮翊臨晉人。弱齡挺悟,辭 恩出俗,遠懷匠石,備歷艱虞。問道海西,包括幽奧。博 採三藏,研尋百氏。年未及冠,蔚為鴻彩。雖廣融經論, 而以《大衍》著名。至於所撰序引,注解群經,篇章銘論, 合四十餘卷。每於春初三月,放浪巖阿,迄於夏首,方 還京邑。漁獵子史,諷味名篇,逸調橫馳。頗以此而懷」 簡傲也。兼以嘲謔豪傑,辯調內外,陵轢倫右,誇尚矜 莊,京邑所推,侯王挹仰。又以旬暇餘隙,遊歷省臺,預 是文雄,通名謁對,或談敘儒史,或開悟元宗,優遊自 任,亦季世縱達之高僧也。故華壤英俊,為之諺曰:「大 論主,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以其豎論之時,必令 五三人別難,後乃總領通之,故懷斯「目矣。」大業十年, 召入禪定。尋又應詔請入鴻臚,為敷大論,訓開三韓 諸方士也。貞觀三年,以正道所歸,通務為則,遂擁錫 庸蜀,流化岷峨。道俗虔虔,靡若風草。法流亹亹,所至 汪濊。以四年七月一日遷於法聚寺,春秋六十五矣。 四眾哀慟,悲其為法來儀。未幾而終,素懷莫展。益州 官庶士,俗以同舟列道,爭趨奔於葬所。素幢竟野,香煙蔽空,萬計哀號,聲動天地。於昇遷橋南焚之,遵遺 令也。弟子元察收其餘骸,與同學元究等於終南山 仙遊寺北而繕塔焉。究為文銘於塔所。

僧鳳附法位

[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鳳姓蕭氏,梁高其族祖也。曾祖懿,梁 侍中、宣武王。大父軌,梁明威將軍、番禺侯。顯考長,陳 招遠將軍、新昌守。鳳以族胄菁華,風望高遠,置情恢 廓,立履標峻。昔在志學,聰慧夙成,文翰曾映,聲辯超 挺。所製新文,百有餘首,冠出儒林,識者咸誦。固得早 發延譽,令逸京皋。開皇之始,僧粲法師名重五都,學」 周八藏,乃委心請,道歸宗師傅。粲鑒其精爽,美其器 略,授以真乘,開十等之差;導以元辯,疏八勢之位。鳳 雅有幽度,領覽無遺,勝氣邁於比肩,賦命懷於前達。 時倫相顧曰:「師逸功倍,聞之昔人,冰涼清厚,驗之今 日。」會隋煬負圖,歷試黃道,大業中歲,駐蹕南郊,文物 一盛,千年罕及。欲以軍威帝業,激動鬼神,乃高飾黃 麾,盛陳白羽,霜戈耀日,武帳彌川,皂素列於朝堂。下 敕曰:「軍國有容,華夷不革,尊主崇上,遠存名體,資生 運通,理數有儀。三大懸於老宗,兩敬立於釋府。條格 久頒,如何抗禮?黃老子女,承聲下拜,惟佛一宗,相顧 峙立。」沙門明贍率先答詔,具如《別傳》。然敕頻催,何為 不禮。鳳時為崇敬寺主,依例被追,乃擺撥直進,援引 經論,明不可敬之理,僉詳贍鳳抗詔之儀。可謂「蘭菊 各擅其英華,竹柏互陳其貞節」,不可削也。獻后云崩, 禪定斯構,下詔辟召,來萃道場,相從講解,迄於暮齒。 善綜引安機要,難問失緒,顯論攸歸。貞觀中年,釋門 重闡。青田有穢,白首斯興,非夫領括,無由弘護。中書 舍人杜正倫下敕監掌,統詳管轄,奏召以為普集寺 住,尋更右遷定水上座。綏緝二寺,無越六和,妙達眾 心,欣其仰止,年及縱心,更新誠致,縶維塵境,放曠山 林,言晤相諠,終事畢矣。有岐州西山龍宮寺,遠來請 講,深幸素心。承彼北背層巖,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 蘿冒空。暢悅幽情,即而依赴。大開法觀,導引慧蹤,遂 使道俗來蘇,聞所未有。既而厚夜悽感,常志言前,悲 各增慨,彌隆遐想。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因疾終於 彼寺,春秋七十有七。初以疾亟委臥,猶存弘法,精爽 不移。乃力疾而起曰:「《妙法華經》,最後言別,終須一釋, 用通累念。」遂對眾開之,下坐帖然,奄爾神逝於岐州 陳倉縣龍宮寺。士俗官庶,「痛心疾首,喪我所天。非夫 陳跡,昭穆安睹?」乃遷靈於縣郭之北原,鑿窟處之,仍 施白塔,岧然望表,遠近瞻矚,無不涕零。有弟子法位, 學聲早被,言悟清遠,以終天難補,英聲易塵,匪假陳 揚,於何取則。乃於定水寺為建一碑,程器萬古。其文 左僕射燕國公為製。惟鳳立性矜莊,氣厲群伯,吐言 爽朗,晤涉奔隨,以《般若》為心田,以《涅槃》為意得。講《法 華經》百有餘遍,製疏命的,亦是一家;餘諸經論,待時 而舉。初鳳之往西山,便留遺疏,述其遠度,累以餘緣, 恰達彼寺,因而不返。樂天知命,何以加之。

道岳附明略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家世儒學, 專門守業。九歲讀《詩》《易》《孝經》,聰敏強識,卓異倫伍。父 暠,仕隋為臨淄令,治聲遠肅。有隱士西門義者,博物 疏通,伏遁巖谷,前後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 來儀府舍,謂銓下吏曰:『西門義至,為吾白之』。」即以事 聞。令素仰高風,駭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 重四民,何能輕舉?」義曰:「吾自弱歲隱淪,於茲暮齒,誠 不欲干遊人世,抱誠棄智。頃者吠聲既靜,則良政字 民,五褲興謠,兩岐成詠,有欣美化,故不以韜隱自私。 敢敘斯事,令述其不逮」,問其治術,對答若神,情兼明 舉,乃命諸子紹、續、績、曠、《岳、略》等,列於義前,令其顧指。 義曰:「府君六子,誠偉器也。自長而三,州縣之職,保家 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遠,其德高,業心神道,求解言 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曠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 貞固,志懷明約,善《大論》及《僧祇》深鏡,空有學徒百數, 禪觀著績,物務所高,即洛陽淨土寺明曠法師是也。 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師為弟子。少樂學問,經論是 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議非。而體貌 魁美,風操高厲,容止儼然,不妄交於道俗。後習成論, 雜心於志念。智通二師備窮根葉,辭義斯盡。有九江 道尼者,創弘《攝論》,海內知名。以開皇十年至自揚都, 來化京輦,親承真諦業,寄傳芳岳,因從受法,日登深 解。以眾聚事擁,惟其廢習,將欲栖形太白,服業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倜儻多知,世數闊達,方丈一字方 寸千文,醫術有工,經道偏練,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 俗所謂長足安是也。岳友而親之,便往投造,告所懷 曰:「毗曇成實,學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精微,而傳自 尼公,聽受又尟。今從物化,請益無從,中路徘徊,伊何 取適?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真諦譯之,初傳此土,情 寄於此耳。」安曰:「願聞其志。」岳曰:「余前學群部,悉是古 德所傳,流味廣周,未盡於後。惟以《俱舍》無解,遂豈結 於當來耶?」安曰:「志之不奪,斯業成矣。」後住京師明覺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日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五 載,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無閑暇,遂得釋然開發,了 通弘旨。至於外義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義並錄 在南。思見其言,載勞夢寐,乃重賂遺。南道商旅,既憑 顧是重,所在追求,果於廣州顯明寺得俱舍疏本,并 十八部論記,并是凱師筆跡,親承真諦口傳。顯明即 凱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載御懷,諷讀沉思,忘於 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於即慶弔絕緒,尋繹追 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給。時穀食不豐,菜色相顧。安庶 事經勞,始無匱乏,綿歷歲序,厥志彌隆,內慚諸己,乃 謝安曰:「岳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輒不量力,欲希非 分,一不可也。食為民本,名作實賓,苟求虛譽,遂勞同 志,二不可也。斯過弘矣,誠可退跡沉浮,更勞重累,則 不可也。」安曰:「功業將成,幸無異志,嘉會難再,無」思別 慮,復延兩載,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尋知,將開慧業,遊 諸講肆,清論莫窮。大業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今 所謂大總持寺是也。時年四十有四,少齒登器,莫匪 先之。此時僧眾三百餘人,令德風規,互相推讓。岳以 後至名重,學不從師,雖欲播揚,未之有許。時有同德 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並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為請主。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徒累清 言,終慚疏略。慧明等越席揚言曰:「法師何辭耶?吾等 情均水乳,義結相成,掩德移機,恐爽靈鑒。又人世飄 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岳顧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 《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學後進,潛心異論,皆曰:「斯文 詞旨宏密,學爽師資,縱達一朝,誠自誣耳。當伺其談 敘,得喪斯及矣。」岳自顧情王虛宗,初無怯憚,舉綱頓 網,大義斯通,雖諍論鋒臨,而響應隨遣。眾咸不識其 戶牖,故無理頓聯辭。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歲舉 賢良,推師有寄。武德初年,從業藍谷化感寺側。巖垂 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滴便絕。乃曰:「吾無感也, 故使輟流。」遂以殘水寫滴下瀅中,一心念誦,日取一 升。經六十日,患損方復。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 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遂以真諦為本,餘則錯綜 成篇,十有餘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於本疏三 分之二。並使周統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論疏》, 通行於世,以為口實。又初平鄭國,有宗法師者,神辯 英出,時所異之。皇上延入內宮,立三宗義岳問以八 正,通局,聖賢後責。纔施,無言以對。坐見其屈,乃告曰: 「京室學市談衍,實希三宗之大,於何自指?」及高祖之 世,欲使李道東移,被於鳥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會 貞觀中,廣延兩教,時黃巾劉進喜創開《老子》通諸論, 道岳乃問以道生一二,徵據前後,遂杜嘿焉。岳曰:「先 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耳通乎?」坐眾大笑而退。故岳 之深解法相,傳譽京國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曠公 從化,悲痛纏懷。徒屬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捫 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聞者 義之,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貞觀初年,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岳為眾舉,預其同列。頗聞善於《俱舍》,未始 重之,謂人曰:「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岳隨其 慧解,應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與 爾矣。」自爾情敦道術,厚密加恆。八年秋,皇太子召諸 碩德,集弘文館殿講義,岳廣開衢術,延對諸賓,酬接 覆卻,神旨標拔。太子顧曰:「何處法師若此之辯也?」左 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法門軌躅,學 觀所宗。」太子曰:「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而此上 人猶未受請,何耶?」倫曰:「虞舜存許由之節,夏禹順伯 成之志。彼乃俗流,猶從矯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虛 襟。」岳動容,屢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十年春二月, 遘疾彌留,諸治無效,春坊中使,相望於路,遂卒於住 寺,春秋六十有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喪事所 資,取給家令,庶使豐厚,無致遺約。」仍贈帛及時服法 衣等。俄而有敕復官給葬儀,送於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身長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懷遠悟,容儀 清肅,特善涅槃,學人從集,有聲京洛。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年,入朝奉慰。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惟岳及 略連枝比曜,時共美之。及事緣將了,言歸東夏。岳惘 然曰:「吾同氣四人,並先即世,惟余與爾相顧,猶影自 曠。師沒後,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異生難 會,可不思耶!吾將耄矣,其能久乎?集會又難,爾其且 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辭世。略之銜悲痛結,帶 疾還寺。以十二年卒於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功迥

[编辑]

按《續高僧傳》:功迥姓邊,汴州浚儀人。年六歲便思出 家。慈親口授《觀音經》,累日而度。自此專訓經法,九歲 而送在寺。年十六,捨俗服,志願山居,因入泰嶽,苦心 忘倦。年二十五,便事弘法師,私自惟曰:「拱默山林,乃 是一途獨善。至於導達蒙瞽,維持餘寄,非化誘不弘。」 住汴州慧福寺。昔在山中,十地勝鬘已曾講解,及遊城邑,人有知者,勸而說之。遂因闡揚,諸經論等亦備 敷說。晚以《法華》特為時要,便撰疏五卷,鎮常弘演,前 後五十餘遍。每至藥草品,天必降雨。故其幽誠徵感, 為若此也。其佛地、般若制疏并講,津濟後學,聲滿東 川。又撰《無性攝論》疏,厥功始成,奄然長往於本寺,年 六十六。余聞之行人曰:「其人少欲自」節,衣布坐茅。所 獲利祿,隨時散盡。房無遺篋,四壁廓然。未終之前,異 香靈光,至所住室,二夜四至,自睹嘉相,門人同美。迥 曰:「願乘此瑞,往生樂土。」因不食,二十日而終。所飲井 水,終旦泉竭。殯經數日,水方復舊。道俗悲涼,通感若 此。

神照

[编辑]

按《續高僧傳》:「神照姓淳于,汴州中牟人。年九歲,隋亂, 眷屬凋亡,惟母及身,萍流無託。未幾母崩,投造無指, 朝求木實,夕宿屍所,行住見之,莫不下泣。年十二,投 尉氏明智律師而出家焉。於時載揚律藏,學徒雲集。 宇內初定,餱粒未充,照巡村邑,負糧周給。年經六祀, 勞而無倦。供眾之暇,夜誦《法華勝鬘經》,雖久人無知」 者。受具聽律,每發奇思,前學之流,驚其迥悟。又往鄴 下休法師所,聽《攝大乘論》,一遍無遺。講散辭還,休送 出寺。學門怪異,休顧曰:「斯是河南一遍照也。」後生領 袖,爾其知之。又往許州空法師所,聽《雜心論》,纔始八 卷,為師疾而返。後因遂講之,初後通貫。時人語曰:「河 南一遍照,英聲不徒召。」爾後《涅槃》《華嚴》《成實》《雜心》,隨 機便講,曾不辭退。又造像數百鋪,寫經數千卷,任緣 便給,不為藏蓄。新譯《能斷》《金剛般若》,初至披讀,尋括 詞義,似少一行,遂以情側注。及後具本,果與符同,時 咸訝其思力也。貞觀中,遘疾逾久,而戒行無玷,卒於 安業本寺,春秋五十有九。初平素日,一狗將養,所往 恆隨。及鄰大漸,長號,哀厲,通宵向本出家寺,往返二 百餘里,繞寺號呼以告,彼眾素不知也。凶問後至,方 委狗徵。及曙還返安業掩坎之後,長眠流淚,不食而 殂。

道傑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傑姓楊,其先弘農,漢太尉震之後也。 苗裔復居河東安邑之鳴條焉。天懷穎發,廓然物表。 年纔小學,便就外傅,教以書計典籍,粗知大略。然以 宿植德本,情厭俗塵,父母留戀,抑奪不許。開皇十一 年,歲將冠,肇垂翼東飛,投聞喜橫水窟真瑩法師。瑩 鑒其高拔,即而剃落。尋與受具,令學《涅槃》等經。性淨」 修明,聞持鏡曉。後往峴頭山誦《法華經》,月便度。深自 惟曰:「經不云乎?寧願少聞,多解義味。欲得通要,必俟 博遊。」開皇十四年,往青州何記論師所,聽採成實。纔 涉二年,功高四載。記顧曰:「吾子形貌傀偉,清對有方, 學淺而思遠,吾論其興矣。儻子存於始卒,吾當誨而 不倦。」無幾而記遷化,遂爾周流齊土。時有裝寂、安藝, 並號哲人,從之受道,多識前令。又往滄冀魏念二論 師所,聽《毗曇論》。又於清河道尚、汲郡洪該所,俱聽《成 實》。始末四載,傾窮五聚,乃上下搜求,以問法主。每令 該公延頸長息曰:「此子有拔群之亮,弘興論道,其在 子乎?」由是門人胥伏。開皇十九年,自衛適鄴,聽林法 師攝論。又於洪律師所聽《四分》,略知戶牖,意在小論。 將事東行,屬隋漢王召滄州志念、河間法楞長弘并 部,忽遇斯際,即往從之,聽仰迦延讀《婆沙論》,首尾三 載,頗極窮通。然以先攻小學,意為弘顯大乘。仁壽二 年,又依楞法師聽《十地》等論。爾時法門大敞宗師雲 結智景大論,十力攝乘,兩達涅槃,舜龕律部,一期總 萃。并晉中興。乃歷遊講肆,觀略同異,凡經六載,咸陳 難擊。故并州語曰:「大頭傑,難人殺。」然其例並雖少,而 一徵一責,能令流汗。文帝崩,晉陽逆節,便還故里,講 《阿毗曇、心》,又講《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說,心 路蒼茫。至於起慧,非定不發。」遂停講,往麻谷,依真慧 禪師學坐,思擇念慧,深入緣起。慧歎曰:「常謂法師等 一從名教,難偃亂流,如何始習便能住想?豈非宿習 所致耶?」後依成實安般念處,兩夕專想觀解大明,便 謂神素法師曰:「昨試依論文,安般念觀,境界極明,而 氣逼上心,坐不安席。欲除此患,終須教遣。請撰諸經 安般同異,編為次第,將依遣滯。」素乃取《婆沙》《成實》《龍 樹》《蘭若》諸部,明十六特勝六種安般之相以示之。即 依修習,更逾明淨。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善哉!大 利根者淋落泉中!諸學坐者,未至此處。」武德元年,請 弘十地。傑笑曰:「息駕修禪,但名自利己法;講揚法化, 誠為利他。至於俱利,事須商度。今當晝語夜默,庶得 小大通洽,不亦可乎?」遂即長弘三十餘遍,常隨門學 百有餘人,堪外化者數盈二十。斯人也,剛決忠恕,少 慾希言,擇交選士,疏財薄食,苦樂不言,喜慍無撓。栖 巖一眾,舉為僧主,辭不獲免,若浮雲焉。以貞觀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春秋五十五,三十六夏。初 有桑泉樊綽者,前周廢教僧也,雖為白衣,常參法宇, 傑以國士遇之。綽已前亡,二女同夢,其父乘虛而至 曰:「吾生西方極樂土矣。知傑師將逝,故來迎接。」因往栖巖。其日傑患停講,乃至壽終。常見樊綽在傍合眾, 又聞空中伎樂異香,故其去處雖遠,不負弘道之功 焉。門人依西域闍維,起塔供養。

神素

[编辑]

按《續高僧傳》:「神素姓王,字紹則。其先太原遠祖勇,從 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鳴條之野焉。少與道傑結張范 之好,相攜問道。儒學之富,《禮》《易》是長。至於篇什,繼美 英彩。故其遊學講肆,周流國境,必與相隨。所習詞義, 博覽俊悟,則難兄難弟也。至於誦經學定,當席索隱, 則後於傑;文理會通,素則先之。為傑出安般念觀,令」 其徙滯,如彼傳述。大業四年,傑公停講學門,請素接 軫,相尋遂從命,專講《毗曇》四十餘遍,續講《成實》將二 十遍,自餘小部,不足述之。其為講也,片言契理,少語 釋多,學者元悟,聽覽不倦,則傑高於素。若多陳同異, 廣定是非,鄭重校角,開生覺意,則素賢於傑。所匠成 者,則蓋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故晉川稱為「素、傑二 公」,秋菊春蘭,各擅其美。然素溫恭退讓,慈愛矜恕,待 士慕賢,不伐諸己。貞觀二年,栖巖大眾請知寺任,辭 以法事相繼,有阻僧綱。眾又固請依傑師故事,乃許 之。性寬厚,善物性,故得上下和睦,風塵攸靜。以貞觀 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於栖巖,春秋七十二。素一 生行業,屬想西方,於臨終日,召門人大眾,爰逮家臣, 與之別已。自跏趺坐,正威容已,令讀《觀音經》兩遍,一 心靜聽,自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五六。又令一人唱, 餘人和,迄於中夜,端坐儼然。不覺久逝,依即坐殯,肌 肉雖盡,骨坐如初。初終之夕,如仁壽寺志寬法師,夜 坐如悶,夢素來過,同床止息,勤勤告別曰:「如來大悲, 為諸眾生,曠劫苦行,勤求大法,流布人天,欲使不絕。 我等雖居下流,然佛遺寄,未能發揮道業,遂有季位 在前。素雖不肖,深懷辜負,每欲推命竭愚,上干天聽。 今大運忽臨,長辭永別,好住努力。」寬送目極,忽然而 覺。及明,莫知凶問,須臾信至,方知昨逝。寬致書述懷, 與諸門人焉。

法護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護姓趙,本趙郡人。祖康,為濟陰守,子 孫遂家焉。隋初有趙恒者,與清河崔汪以秀才擢第, 時號四聰,即其父也。家門清儉,禮素自居。護時沖幼, 戲則圖坐登講,採花列供,其父知為法器。十二遭父 憂,未幾又丁母難,哀慟氣絕者數四。服闋,造河北衛 部,欲學儒術。忽逢勝緣提誘,誨以三界牢獄,示以四 大毒蛇。如不早悟,輪迴未已。」便依而落髮,時年十五 也。留誦《淨名》,七日便度。自是廣訊經誥,訪無遠近。遂 往志念所聽毗曇,法彥所聽成實,縱橫累稔,參預前 蹤。又聽律部,薄閑持犯。又往彭城嵩論師所。以是攝 論命家,海內標仰。服膺請益,無所辭焉。指授幽明,曲 盡元致。大業三年,度僧化遠,護應此詔,名霑安陸。俄 而有敕,遠召藝能,住內道場,時年三十有二。既居慧 日,高彥成群,常講《中觀》《涅槃》《攝論》。偽鄭既降,太宗初 入,別請名德五人,護居其例。自此校角《攝論》,去取兩 端。或者多以新本确削,未足依任,而護獨得於心。及 《唐論》新出,奄然符會,以為默識之有人焉。貞觀十二 年,敕召入龍潛宅天宮寺,仍知寺任,勉人以德,眾穆 如也。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曛,時不豫,因卒於房,春 秋六十有八。護善外書,好道術,約己薄食,解衣贍寒, 結帶終歲,不飾容貌。而貴勝所重,通方咸萃。先服《石 散》,大發,數日悶亂,門人慞惶,夜投餅滓,詭言他藥。後 聞正色曰:「吾之見欺,當自責耳。然陷師於非道,是何 理耶?」遂不與言。其礭固例如此也。然好施忘倦,房無 圭勺之儲,但一床一凳而已。撰《攝論指歸》等二十餘 篇。初亡,嵩山沙門智大者,年九十餘,傲然恬素,不出 三十餘年,聞著杖策而至,盡哀曰:「經論之士,精苦之 倫,代有人矣。至於純直自然,識量雅通者,斯人歿後, 固絕蹤矣。」中書杜正倫來弔,而為銘焉。

元續

[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續姓桑,蜀郡成都人。出家既久,經綸 道業,涅槃成實,所學之宗。常講《法華》,導引蒙曉。然風 彩高峻,容止方複,言談之際,機候變通。達外書,工草 隸,時吐篇什,繼美前修。又能折節下人,僮少道俗有 才調者,命來與語,愛而狎之。至於侯王雄伯,名儒大 德,便傲然特立,不以介意。而神爽更高,辯洽電疾,有」 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梁高之孫也。博學機關,當時 絕偶。往參談敘,文集相示。平仲、尚之從容曰:「仰承高 懷蔑略諸貴等,今蒙禮顧,深愧非人。」續曰:「諸貴驕蹇, 須以驕蹇對之。明公汎愛,故以汎愛相答。」仲曰:「法師 從來不爾,今日忽然,疑是虛談,恐非實錄。」答曰:「貧道 待公之虛實,亦如公遇續之虛實耳。」相與驩笑。嘗為 寶園寺製碑銘,中有彈老、莊曰:「老稱聖者,莊號哲人。 持螢比日,用嶽方塵。」屬有祭江道士馮善英過寺禮 拜,見而惡之,謂續曰:「文章各談其美,苦相誹毀,未識 所懷。若不除改,我是敕使,當即奏聞。」續曰:「文章體勢, 非爾所知。若稱敕使,欲相威脅者,我寺內年別差人當莊,此是敕許,亦是敕使。卿欲奏我,我當莊人,亦能 奏卿。」英雖大恨,無如之何。寺僧五十,雖並遲暮,皆順 伏之。嘗見人述《莊子》鵬鷃之喻,便歎曰:「莊蒙以小大 極於此矣!豈知須彌不容金翅世界入於鄰虛,井蛙 之智,穢人耳目。」後疾甚,召僧集已,罄捨都盡,曰:「生死 常爾,願各早為津濟。」其夜命終貞觀中矣。

慧璧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璧,姓弘,蘇州嘉定人。爰初胎孕,母絕 辛鯹。及誕育後,生嫌臭味故,始自孩嬰,至於七歲,菜 蔬飽腹,諸絕希求出家,依法流水寺,嚴師明教,隨順 修奉。冠、肇已後,周遊訪道,無擇夷險。四論、三經,諮詢 賞要。學既明達,還返舊居,四遠承風,咸來請謁。門人 來去常數百人,曉夕誨誘,樂說無倦。背不著席,四十」 餘年,老無久力,時撫彎几。貞觀之末,年七十餘。伊人 不遠,辭狀罕傳,四遠稱揚,但云「不可思議大德也。」至 於登機對晤,述作憲章,高軌莫聞,恐埋諸古,惜哉!

道基附慧景 寶暹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基姓呂氏,河南東平人。素挺生知,譽 標岐嶷。年甫十四,負帙遊彭城,博聽眾師,隨聞成德。 討論奧旨,則解悟言前;披析新奇,則思超文外。致使 儕等高推,前修仰止。隋太尉尚書令楊素負材經國, 嘗奉清猷,躬申禮敬。敘言命理,噎歎而旋。顧諸宰伯 曰:「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自見名僧,罕儔其匹。」即請 於東都,講揚心論。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遊刃眾部, 元機秀舉,遂能談瀉河傾,響對雷動。於時大業初歲, 隋運會昌,義學高於風雲,縉紳峙於山嶽,皆擁經講 肆,問道知歸,踵武相趨,遐邇鱗萃。乃纘《雜心》《元章》,并 抄八卷,大小兩帙,由來共傳。成得諸門,自昔相導。皆 經緯剖裂,詞飛戾天,控敘抑揚,範超「前古。自爾四海 標領,盛結慧日道場,皆望氣相師,指途知返,以基榮 冠望表,韻逸寰中。大業五年,敕召來止,遂即對揚元 論,允塞天心。隋后解統元儒,將觀釋府,總集義學,躬 臨論場。鑾駕徐移,鳴笳滿於馳道;御筵暫止,駐蹕清 於教門。自大法東流,斯席為壯觀也。」時披辯之徒俱 開令譽,及將登法座,各擅英雄,而解有所歸,並揖基 而為元宰。既居眾望,經綸乃心,便創舉宏綱,次光帝 德,百辟卿士,咸異響而共嗟焉。有隋墜歷,寇蕩中原, 求禮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錫南鄭,張教西岷。於是巴 蜀奔飛,望煙來萃,莫不廓清遊霧,邪正分焉。教閱《大 乘》,弘揚攝論,釐改先徹,緝纘亡遺。道邁往初,名高宇 內。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乃又綴《大乘章抄》八卷,並 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履軾者,若登龍門焉,信 「鴻漸之有日矣。故貞觀帝里,宇內知名之僧,傳寫流 輝,實為符契。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將修論疏,溘 爾而終。」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卒於益部福感寺,春秋 六十有餘矣。時彭門蜀壘復有慧景、寶暹者,並明《攝 論》,譽騰京國。景清慧獨舉,詮暢元津,文疏抽引,亟發 英彩。暹神志包總,高岸倫儔,談論倚伏,態出新異,數 術方藝,無學不長,自預比肩莫有,淪溺末年,耽滯偏 駮,遂掩徽猷,故不為時匠之所班列。

智琰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琰,字明璨,俗姓朱氏,吳郡吳人。祖獻, 梁員外散騎侍郎。父珉,陳奉朝請。琰託質華宗,應生 觀德。母氏張夫人。初懷孕日,夢昇通元寺塔,登相輪 而坐,遠視臨虛,曾無懼色。斯乃得道超生之勝兆,人 師無上之奇徵。是知二曜入懷,雙龍枕膝,弗能及也。 誕育之後,輒異儕童,秀氣貞心,昂形瞻視。八歲出家」, 事通元璩法師為弟子,提屣持衣,恭侍弗怠,瀉瓶執 杓,受道彌勤。年十二,妙《法華經》通誦一部,明悟聽察, 咸謂神童,乃自惟曰:「翼翼京邑,四方是則,何得久拘 坎井乎?」時年十六,即日出都,聽報恩持法師講《成實 論》。聰慧夙成,深智開發,故得條振穎拔,後來莫二。屬 持公南上,法筵用輟,因還故里覲省「二親,仍於本寺 開弘經法。峰堞峻峙,辯對如流。時年十九,莫不嗟其 少秀。逾年返京,從秦皇寺延法師進具,德瓶儀缽,深 護戒根。大莊嚴寺爝法師德重中原,名高日下,乃依 而請道,重研新實。意得情款,功倍由來,誠驥足之逢 善馭也。」陳至德三年,建仁王齋,集百師百座,競流天 口之辯;千燈七夜,爭「折動神之徵。」時年二十有二。以 英少之質,參請耆德,通情則高衝折機,縱難亦大車 杼軸。皇上欣賞,百辟嗟稱,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囂雜,幽棲清曠,屬陳氏喪鼎,便事東歸,削 跡武丘,將三十載。憑巖面壑,任三業而閑安;酌澗披 松,隨四儀而宴處。雖形隱而名揚,亦道潛而化洽。於 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尚書令、楚國公楊素,經文緯 武,王佐國均,乘貴負才,未嘗許物。行軍淮海,聞琰「道 勝棲山,鳴鐃赴隴,傾蓋承顏,五體投誠,恨接足之晚。」 左僕射、邳國公蘇威,重道愛仁,彌賞閑放,奉使吳越, 躬造山楹,睹貌餐音,虔拜欣躍。煬帝居藩,維揚作鎮, 大招英彥,遠集賢明。琰既道盛名高,教書「爰及。慮使 乎之負罪,嗟以己之累人。」乃披衣出谷,蒙敬厚禮。因以辭疾,得返舊山。隋文遠欽爰降書問。屬炎曆有終, 鋒鏑騰沸,四海同敝,三吳益甚。檀越子弟,迎出毗壇。 首尾十載,化行常部。大唐統宇,咸返舊居。武德七年, 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與內外公私,同共奉迎,還 歸山寺。於是禪賓慧侶,更復曩時,龍沼鳳林,信為懷 喜。然琰自他兩化,得離俱修。講念之餘,常行《法華》、金 光明、普賢等懺悔。又誦《法華》三千餘遍,感應冥祥,神 瑞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罐纔空,潛加溢水。又 願生淨土,造彌陀像,行三種淨業,修十六妙觀,與州 內檀越五百餘人,每月一集,建齋講觀,勝輪相踵,將 逾十載。與「夫般若臺內,匡俗山陰,共誓同期,何以異 也?」後見疾浹旬,大漸斯及,誡訓慈切,眾侶哀泣。以貞 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遷神武丘之東寺,春秋七十 一。其月二十二日窆於寺之南嶺。遠近奔馳,皂素通 集,花香亂空,野哀慟若雲雷。自古送終,奚復過也。惟 琰幼小矜莊,立性端儼,精誠在操,苦節彌勤。口「辭雜 味,日無再飯。非義理而不履,非法言而不談。美貌奇 姿,乃超眾表,牆岸整肅,冰雪凜懷。」陳臨海王弟道安 法師,厭世出家,內外通博,沙門遍知,學優業淨,交遊 二子,時號「三英。」及屏志林泉,永絕人世,芳風令德,蹊 逕成規,莫不迴旟造山,親傳香法,信法海之朝宗,釋 門之棟榦矣。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講《觀經》一 百一十遍。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曰:「余與法師昔同 京縣,狎道華年;今接善鄰,敦交暮齒。雖攀桂之歡或 舛,而折麻之贈不遺。想清顏之如在,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於色絲,終寄言於貞石。」乃與寺主智峰等共 樹高碑,在於寺宇。

道愻附道謙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愻,姓張氏,河東虞鄉人也。神氣高邈, 器度虛簡,善通機會,鑒達治方,子史流略,嘗頗遊處, 護法御眾,誠其本據。雖大通群籍,偏以《涅槃》《攝論》為 棲神之宅也。與弟道謙,發蒙相化,俱趣曇延法師。延 正法城壍道俗宗歸,觀屬天倫,可為法嗣。乃度為弟 子,荷擔陪隨,遊棲宮闕,講悟談述,皆造下筵。欣敘元」 奧,每思擊節,故聽涉乃多。而持覽其綱要,登預講釋, 屢結炎涼,三晉英髦,望風騰集。晚住蒲州仁壽寺,聚 徒御化,眾樹業當衢。然以地居方會,賓旅湊從,季俗 情蕪,多縱凡度,既行向背,憎愛由生。愻道會晉川,行 光河表,日延主客,資給法財,皆委僧儲,通濟成軌。或 有所遺者,便課力經始,周告有緣,德洽氓庶,為無不 遂,所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自番王府宰,臺省群僚, 並紆駕造展,諮謁餘訓或匆遽不遇者,心愧悚戰,如 謂有所失矣。斯固德動物情,為若此也。愻陰道自資, 坐鎮時俗,雖復貴賤參請,曾無迎送。加以言笑溫雅, 談謔賦詩,接晤緣機,並稱詞令。而奉禁守節,不妄虧 盈,頻致祥感,時所重「敬。大業末歲,妖氣雲奔,因事返 京,夜停關首,所投主人,家有五男。又勾外盜,見愻馬 壯,欲共私之。夜往其所,乃見十人圍繞其馬,形狀雄 怒,擐甲執兵,眾盜同怖,因之退縮。細尋不見,又往趣 之,還見如初,無敢近者。進退至五,遂達天明。既不見 人,知是神感,乃合面歸懺焉。」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讓之性,出自天心,預見危苦,哀憐拯濟,無擇 怨憎,通情盡一。唐初廓定未拔蒲州,愻與寺僧被擁 城內。時有一僧,恆欲危害,非類加謗,乃形言色。愻雖 聞此,曾不綴慮。既規不遂,乃欲翻城。事發將戮,並無 救者。愻涕泣辭,謝於執事曰:「此僧為過,事屬愻身,教 導未通,故為罪釁。此則過由愻身,起宜當」見戮。苦復 設諫,執事知是其敵,而不忍見愻云云,遂即釋放。自 此已後,更發仁風,據事引之,達量之弘者矣。逮貞觀 中年冬,有請講《涅槃》者,預知將終,苦不受請。前人不 測意故鄭重延之,乃告曰:「所以固辭者,不終此席耳, 不免來意,旦復相煩。」遂往王城谷中,道俗齊集。愻登 座正題已,告四眾曰:「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敢辭大眾 云何?偈後請寄來生。」遂依文敘釋,恰至偈初,即覺失 念。經纔三宿,卒於山所,春秋七十有五。即其年十二 月二十五日也。闔境同號,若喪考妣。當夜雪降,周三 四里,乃掃路通行,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花,遶屍周 帀,披地湧出,莖長一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款冬色,而 形相全異。七眾驚奉悲慶諠山有折。將入城,示諸耆 宿,乃內水瓶中,至明年五月,猶不萎悴。後拔之於地, 方始枯矣。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晉州有人性愛遊 獵,初不奉信。有傳愻之祥,兆達其耳者,乃造山覓之。 花滅屍亡,惟睹空處。仍大哭曰:「生不蒙開信,死不蒙 花瑞,一何無感?必神道有徵,願重垂靈相。」言訖,地湧 奇花,還長尺許,欣慰嘉應,遂折取而歸,通告鄉川,由 斯起信。愻弟道謙,學行之美,少劣於兄,而講解《十地》, 有聞關表。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每因此囂塵,地接 京都,亟勞人事,乃顧言幽遁,歷觀山水。谷號王城,因 而棲處。時復登高臨遠,摛體風雲,具引名篇,高調清 逸,道俗賓會。又聚山門,談謔引心,未曾虛左。以貞觀 元年卒於山舍,春秋六十七。愻撫之灑淚,與弟子道基等闍毗遺陰,收其餘塵,散之風府。追惟恩悌,為造 釋迦塼塔一區,勒碑樹德,沙門行友為文焉。

慧頵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頵,俗姓張氏,清河人也。有晉永嘉避 地居於建業焉。天性通簡,風神詳正,洽聞博達,砥礪 後賢。昔在志學,早經庠塾,業貫儒宗,藝能多具。父正 見有陳文國英彥所高,嘉其欣奉釋門,悟其神宇俊 群不爽,將欲繼世其業,故有所志,請並抑奪之。和尚 識真日積,陳情切至,若不出家,誓當去世。乃恐其畢」 命,且隸李宗。既處靜觀,權持巾褐,遂授《三五祕要》,符 籙真文,并《笇數式》《易禁劾》等法,神慧開明,指掌通曉。 又旁詢莊老三洞三清,揚子太元、葛生內訣,莫不鏡 識根源,究尋支派。末乃思其真際,崇尚自然,駐彩練 形,終期羽化。討尋至理,若響難追。即密誦《法華》,意歸 佛種。未經時序,文言並竟。會陳帝度僧,便預比校。太 建年中,便蒙敕度,令住同泰。剃落之後,親乃知之。既 是官許,便印稱慶。由附緇侶,稟聽眾經,後至前達,日 增榮唱。隋降陳國,北度江都,又止華林,栖遑問法。有 解法師,成論名匠。因從累載,聽談元義。稽洽先聞,更 弘神略,以道行成著,緇素攸歸。開皇末年,被召京寺。 於時晉王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嚴,並海內杞梓遞 互相師,每日講乘,五輪方駕,遂得通觀異部,遍覽眾 傳,讎討舊聞,考定新軌,陶津元奧,慧悟彌新。深鑒訶 黎漏文小道,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故得《中百》《般若》 《惟識》等論,皆欽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相仍,用為己 任。時閑屏退成慮研思,所誦《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 義,以「為來習。貞慤守正,不妄參迎。沙門智首、道岳等, 並學窮稽古,架業重霄,飲德欽風,留連信宿。詳議法 律,刪定憲章,歡笑而旋,尋復造展。武德之始,皇姊桂 陽長公主造崇義寺,久崇戒範,義而居之。世屬休明, 物情望重。律師元琬,道張朝市,行感紫宸,氣結風雲, 遊從龍象。每事邀延,敘言友敬。而謙虛成」治,時復栖 焉。琬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有出罪受戒,常居無席 矣。貞觀十一年夏末,風疾屢增,召門人曰:「形勢不久, 將畢大辭,宜各敦自愛,不宜後悔。恨福業未就,以為 慮耳。」乃割其冬服,並用成之。又曰:「若識神自課,可有 常規,恐脫昏昧,非時索食,一無與法。」後將大漸,時過 索粥。答曰:「齋時過矣。」便默然不言。其臨終奉正為如 此也。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 四。葬於高陽原之西,鑿穴處之後,又於南山豐德寺 東巖,斲石為龕,就銘表德。余學年奉侍,歲盈二紀。慈 誥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綱,曲示纖密,蒸嘗御涉,炎 涼不倦。初受具後,性愛定門。啟陳所請,乃曰:「戒淨定 明,道之次」矣。宜先學律,持犯昭融,然後可也。一聽律 筵,十有餘載,因修章句,遂欣祖習。貞觀初年,拔思關 表,廣流聞見,乃跪陳行意,便囑余曰:「出家為道,任從 觀化,必事世善,不可離吾。」因而流涕。余勇意聞道,暫 往便歸,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往還十載,遂隱終 天,悲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