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四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七十四

  脈法四

  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平脈法

  華佗中藏經脈要論 五色脈論 脈病內外證訣 論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

  從脈證之法 論診雜病必死脈

藝術典第九十四卷

醫部彙考七十四

[编辑]

脈法四

[编辑]

《漢張機傷寒論》

[编辑]

《辨脈法》

[编辑]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 陽也。脈沉濇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 陽病見陰脈者死。」見音現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 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鞭,名曰陰結也, 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 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 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 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脈浮,陰脈弱者,則 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 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流 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纍纍如循長竿者, 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 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 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 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 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 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 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壯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失精。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 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 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 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 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 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 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 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 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師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 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 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 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倣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 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 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 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 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趺陽脈浮而濇,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 何以言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 濇,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纔見 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 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 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 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 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鞭,氣噫而除。何以 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 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 饑,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 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 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 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 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 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 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 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澗,喘而不休者,此 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 為心絕也。脣吻反青,四支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 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先絕,若陽氣先絕,陰氣後竭者,其 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 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 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 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請幫助識別此字。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請幫助識別此字。言胃氣虛 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逼血。脈 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 者,蓄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 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 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 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 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 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 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齗也。中焦不 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 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 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 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 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 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 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脣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 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 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 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為 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 為未解。食可者。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 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 黃者,此欲解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 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 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欬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平脈法》

[编辑]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 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 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 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 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 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 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 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 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裏, 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 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 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 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假令 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 其差也。何以知之?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 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 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 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 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 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 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 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 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 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行如循絲,纍纍 然,其面白脫色也。」

人不飲。其脈何狀。師曰:「脈自濇。脣口乾燥也。」

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 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 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 災怪。」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 發作,故為災怪耳。」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 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 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 按之至骨者,腎氣也。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 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 脈來至,為難治。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 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 肝臟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 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 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 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 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 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 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尅西方金,法當壅腫,為 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 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 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 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倣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 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 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 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 困無苦。」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 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 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名曰順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 寒者,則為厥,欝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塞不通,口急 不能言,戰而慄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 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 腑。諸陰遲濇。為乘臟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濇,此 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而正 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 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 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 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假令欬者,坐飲冷水,故令 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 綱。衛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 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 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 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濇,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濇則食不得入, 名曰「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 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 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 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 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 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 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營氣不足。營衛 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營氣不足,則煩 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 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 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營氣不足。衛氣衰, 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 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 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 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 經,而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 短氣。少陰脈弱而濇,弱者微煩,濇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逼上入胸膈,宗 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 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 陽也。

《漢華佗中藏經》

[编辑]

《脈要論》

[编辑]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 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 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 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之也。」又「諸數為熱,諸遲 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諸滑為虛,諸伏為聚,諸長 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 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 息,以經而處之。假令數在左寸,得之浮者,熱入小腸; 得之沉者,熱入心。餘可倣此。

《五色脈論》

[编辑]

面青無右關脈,脾絕,木剋土;面赤無右寸脈,肺絕,火 剋金;面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剋木;面黃無左尺脈,腎 絕,土剋水;面黑無左寸脈,心絕,水剋火。五絕者死。凡 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耳。五色雖見,而五 脈不見,即非死者矣。

《脈病內外證訣》

[编辑]

病風人,脈緊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 然則生。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 溫,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 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 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蔕及頰不赤 者生。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 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 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 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 狂無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 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陽病人精神顛倒,寐而不 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 者死。久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 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澌,額無黑 氣,大便結澀者生。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熱大肥 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煖相乘,皆屬不吉。從 者生,逆者死。治藥之證,宜為詳悉耳。

《論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從脈證之法》

[编辑]

肝者,與膽為表裏,足厥陰、少陽,是其經也。王於春,春 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軟,虛而寬,故其脈弦。軟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弦長曰平,反此曰病。脈虛而弦,則 為太過,病在外;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實而微, 則為不足,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脅脹滿。凡肝實引 兩脅下痛,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 「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脅支滿,小便難, 頭痛眼眩,其脈急甚惡言,微急氣在脅下,緩甚嘔逆; 微緩主脾,太急內癰吐血,大甚筋痹,小甚多飲,微小 消癉,滑甚則㿗疝,微滑遺溺,濇甚留飲,微濇瘲攣。又 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弦長而急;反短澀,乃金 剋木,十日死不治。」又肝中寒,則兩臂不舉,舌本燥,多 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 肝中熱,則喘滿多怒,目疼腹脹,不嗜食,所作不定,睡 中驚怖,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者是也。肝虛冷 則脇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婦人月 水不來,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膽者,中清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於此焉。足少陽 是其經也。其脈診在左關上,浮而得者,是其部也。又 關上脈,陽微者膽虛,陽數者膽實,陽虛者膽絕也。 心者,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裏,神之所 舍,又生血,屬於火,旺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凡夏脈 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為太過, 病「在外;來衰去盛為不足,病在內。太過則令人熱而 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上為欬唾,下 為氣泄。其脈來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脈來纍纍連 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夏心 王》左寸脈浮,洪大而散曰平,反此則病。若沉而滑者, 水剋火,十死不治。弦而長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緩 而大者,上入火,微邪相干,無所害。又左寸脈大則手 熱赤腫,大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心脈 沉小而緊,浮,氣喘,其脈急甚則瘛瘲;微急心中痛,引 腰背痛,不下食,太緩則發狂笑,微緩則吐血,大甚則 喉閉,微大則痛引背,多淚,小甚則噦,微小則消癉,滑 甚則為渴,微滑則心痛引臍腹鳴,澀甚,瘖不能言。又 心脈搏堅而長,主強,舌不能語,軟而散,當懾怯不食 也。又急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又 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 滑,其色當赤反黑者,水剋火,十死不可治也。又心瘧 先煩而後渴,翕翕然發熱,其脈浮緊而大者是也。心 氣實,則小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不 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 也。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顫 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 而微者是也。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裏,手太陽是其經也。 左手寸口陽絕,則無小腸,六日死。右手寸口實大者, 小腸實也,有熱小便赤澀又實,口瘡,身熱去來,心中 煩滿,體重。虛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 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穀,寄在其中, 養於四旁,王於四季,正旺長夏,與胃為表裏,足太陰 是其經也。其脈來似水流,曰太過,病在外;如鳥之距, 曰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語言蹇澀;不 及則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 四肢腫脹,溏泄不時,夢中飲食。脾脈來而緩柔,去似 鳥距踐地,曰平;脈來實而滿,稍數舉足,曰病。又如烏 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曰死。王時其脈阿阿然緩 曰平;及弦急者,肝剋脾,真鬼相逢,大凶之兆。及微濇 而短者,肺來乘脾,不治而自愈;反季而得者,腎來從 脾,亦為不妨;反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疾耳,脾病也。色 黃,體重,失便,目直視,脣反張,爪甲青,「四逆吐食,百節 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反青」, 此十死,不可治也。又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脹滿, 身體重,骨節痛,大便鞕,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 可治。脈急甚則瘛瘲,微急則膈中不利,食入而還出。 脈緩甚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持。大甚則寒熱 作,微大則消癉,滑甚則㿗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 濇甚則腸㿗。微濇則內潰下膿血。脾脈至大而虛,有 積,脾氣絕,則十日死。

胃者,腑也,又名「水榖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 本,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足陽明是其經也。胃脈 堅而長,其色黃赤,病折腰。其脈軟而散,病食痹。關上 脈浮大者,虛也。浮而短濇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虛。 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熱也。虛實寒熱,生死之證, 察其脈理,即成神妙也。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皮毛, 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裏,手太陰、陽明是其經也。王 於秋。「其脈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濇者,肺脈也。其脈 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毛而 微,曰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 則令人喘呼而欬,上氣見血,不聞聲音。又肺脈「厭厭」 聶聶,如落榆葉住曰平;來如循雞羽曰病;如物之浮如風之吹鳥背上毛者死。其肺脈來至大虛。又如以 毛羽中人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 曰病,毛而弦曰春,病,弦甚曰即死。又肺病吐衄血,皮 熱脈數,頰赤者死。又久欬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 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剋金,十死不治也。 肺病喘欬,身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秋王於肺,其脈 當浮濇而短曰平,反此為病。又反洪而大而長,是火 焚金,亦不可治。反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差。反弦而長者, 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其脈按之,虛弱,如蔥 葉下無根者死。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皆主 失血。此由躁擾嗔怒勞傷得之,氣結壅所為也。又其 人喘而目脫,其脈浮大者是也。其沉濁者,病在內;浮 清者,病在外。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又遲濇而小,皆 為肺病之脈也。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男以閉精,女以 包血,與膀胱為表裏,足少陰、太陽是其經也。腎氣絕, 則不得盡其天命而死也。王於冬,其脈沉濡曰平,反 此者病。其脈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為 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體瘠而少氣,不欲言,不及 則令人心如懸,小腸腹滿,小便滑,變黃色。又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鉤,按之堅曰平;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 曰病;來如轉索辟辟如彈石曰死。」又腎脈,但石無胃 氣亦死。脈緩當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其翕翕 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便下清,脈遲可治。冬 則脈沉而滑曰平,反大而緩,是土剋水,不可治。反浮 濇而短,肺乘腎,易治;反弦而長者,肝「乘腎,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洪,心乘腎,不為害。」脈急甚則腎痿瘕疾;微 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緩甚則折脊;微緩則洞泄,食 不化,入咽還出;大甚則陰痿;微大則石水起臍下,其 腫埵埵而上至胃者死。小甚則洞泄;微小則消癉;滑 甚則癃㿗;微滑則骨痿,坐弗能起,目視見花;濇甚則 大壅塞;微濇則痔疾。又其脈之至,上堅而大,有膿氣 在陰中及腹內,名「腎癉」,得之因浴冷水。脈來沉而大 堅,浮而緊,手足腫,厥陰痿,腰背疼,小腸心下有水氣, 時脹滿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得之,腎乏 精徹脊與腰相引而疼,饑見飽減。又腎中寒結在臍 下,腎脈來而細軟,附於骨者是也。寒熱虛實既明,消 詳調救,即十可治十全生之道也。

《論診雜病必死脈》

[编辑]

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脈平調,五臟六腑之 氣消耗,則脈無所依,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 能飲食行立,不知死之逼矣,少具大法,列之於後。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

病吐衄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病妄言。身熱。手足冷。其脈細微者死。

病大泄不止。其脈緊大而滑者死。

病頭目痛。其脈濇短者死。

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

病耳無聞。其脈浮大而濇者死。

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下痛而脈病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病人脈宜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欲絕者死。

瘦人脈躁者死。

人脈本滑利。而反澀者死。

人脈本長而反短者死。

人尺脈上應寸口,太遲者死。

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

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

溫病發熱甚。脈反小者死。

病甚。脈往來不調者死。

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

痢血不止,身熱脈數者死。

病脹滿。四逆脈長者死。

熱病七八日。汗當出。反不出。脈絕者死。

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脈反細弱者死。 熱病未汗出。而脈大盛者死。

熱病汗出而脈未靜。往來轉大者死。

病欬嗽。脈數。身瘦者死。

暴欬嗽。脈散者死。

病欬。形肥脈急甚者死。

病欬而嘔。便滑不禁。脈弦微欲絕者死。

病諸嗽喘。脈沉而浮者死。

病上氣。脈數者死。

病肌熱。形瘦。脫肛。熱不去。脈甚緊急者死。

病腸澼轉筋。脈極數者死病中風。痿厥不仁。脈緊急者死。

病上喘氣急。四匝脈澀者死。

病寒熱瘛瘲。脈大者死。

病金瘡。血不止。脈大者死。

病墜損內傷。脈小弱者死。

病傷寒。身熱甚。脈反小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病洞泄不下食。脈急者死。

病腸澼。下膿血。脈懸絕者死。

病腸澼。下膿血。身有寒。脈絕者死。

病欬嗽。脈沉堅者死。

病腸中有積聚。脈虛弱者死。

病水氣。脈微而小者死。

病水脹如鼓。脈虛小澀者死。

病泄注。脈浮大而滑者死。

病內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 死。

病冷氣上攻。脈逆而澀者死。

卒死,脈堅而細微者死。

「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久病脈實者死。又虛緩、虛微、虛滑、弦急者死。

卒病脈弦而數者死。

凡此凶脈,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