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6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十二卷目錄

 永平府部彙考八

  永平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六十二卷

永平府部彙考八

[编辑]

永平府兵制考        府志附諸志

[编辑]

山海路

山海路舊轄城堡,自寺兒峪起,按「一片石關、南山墩、南山崖」 止,計地五十里。

山海關

東羅城

南海口關

角山關

三道關

寺兒峪關

旱關塞砌

邊牆敵臺俱仍舊

石門路

石門路所轄關堡,東自一片石南山崖起,西至甘泉堡西界,接星星峪堡交界止,計一百六十里。

一片石有城二里至

廟山口關有城,二里至。

西陽谷堡五里至

黃土嶺關有城。八《里至》

炕兒谷關,有城二里《至》。

大青山關,弘治年移無名口併此。有城。黃土嶺提調轄,十五里至

《娃娃谷堡》、小河口關,歸併於此。

大毛山關,有城。《小毛山》失守,移入二里至董家口堡併石門兒、柳河衝二堡,移此五里至

城子谷堡,嘉靖元年移西家莊,仍舊名。《三里至》

水關寺關,嘉靖元年移黃土坡,仍舊名。《五里平》頂谷堡,以上大毛山提調轄。十五里至長谷口堡,五里至

板場谷堡五里至

《義院口關城》最壯麗。

拿子谷關十里至

花場谷關移細谷口閆家莊,仍舊名。「二十五里」 至

孤石堡十五里至

甘泉谷關十五里至

黃土嶺營

長谷嶺營

平山營俱義院口提調轄。

燕河路

燕河路所轄關堡,西自冷口、石門子口,關西琵琶稍墩,東至河東關止,計八十七里。

星星谷堡,移堡退四十里于潘家莊,仍舊名「中桑谷堡。」 舊桑坌谷、中菴二堡,後置梁家灣,合為堡,有城。

箭桿嶺關

《界嶺口關》,三十三關,此關最為要害。

羅漢洞堡

青山口關有城

東勝寨

乾澗兒口關有城

重谷口關有城

臺頭營

燕河營舊寨

青山駐操營

建昌路

建昌路所轄關堡,東自梧桐峪東尖山至太平路擦崖子、白羊峪東界止,計六十九里零七十七丈六尺。

梧桐峪堡

桃林口關

正水峪寨

孤窯兒寨

佛兒峪寨

劉家關有城

徐流口有城

河流口關有城

泠口關

石子關有城

白道子有城

桃林營

劉家營

徐流營

建昌營有城

海防

「赤洋《海口營》」 昌黎南。

牛頭崖海口營撫寧南

新橋海口營,樂亭南,俱海濱。永樂七年因倭寇樂亭設。

南海口龍武營:天啟壬戌,閣部督師孫承宗設船兵以防海,沙唬遼船五十號。

此四路所轄邊城,自山海路南海口關起,至建昌路白道子關止,延袤二百三十六里。

石門路迤西至建昌路,嘉靖後改創,增修牆臺一百五座。「山海路」 十二座,洪武年建。石門以東三路,嘉靖年建。

墩臺一百六十九座。舊建

「敵臺」 、「北角山南海口各一座,嘉靖年建。」

「空心臺」 三百三十五座。隆慶三年至萬曆九年,總理戚繼光創建。

設兵

山海路屬

《山海》南海口,明季,原設海防三營,官兵三十員名。

皇清順治三年,經制官兵二百零三員名。

本口分防汛守四處

老龍頭極衝。上有望海樓一座,安設目兵五十名。西至南海口五里。

南海口。請幫助識別此字。衝建天妃聖母行宮一座,三官行宮一座,小聖行宮一座,設立守備一員,目兵一百名。西至秦王島三十里。

秦王島次衝,建「望海觀音殿」 寺一座,安設把總一員、目兵二十名。西至白塔嶺十里。

「白塔嶺」 極衝海岸,建有「小聖廟」 一座,安設把總一員、目兵三十名。迤西係蒲河營分防汛守。石門路屬。

石門路院義口守備。下。明季時所轄。東至大毛山,西至界嶺口、扒喇嶺止,共計空樓八十一座。

皇清順治三年,改設墩臺十座、邊牆、隘口,計長百里。

每墩安設兵三名,共兵三十名。

大毛山操守下。明季時所轄。東至黃土嶺關交界起,西至義院口交界止,共計邊六十里,共計空樓七十六座。

皇清順治三年,本關樓臺撥與「黃土嶺關」二十四座。

義院口關,撥給本關樓臺三十六座,東至董家口七十六號臺起,西至板場峪一百七十四號臺止,共計邊長八十餘里。共計樓臺九十座。改設墩臺十座。每墩兵三名,共兵三十名。

黃土嶺,操守。下。明季時所轄。東至山海路交界起,南《山崖石黃》一號臺,至「新尖山」 六十二號臺止。

皇清順治二年,奉文均撥「大毛山下空樓二十四座。」

至董家口八十六號臺,西至《大毛山》交界止,共計八十六座,止存改設墩臺十座,邊長八十餘里。每墩兵三名,共兵三十名。

燕河路屬

燕河路明季原設參將一員,統轄界嶺極衝、青山次衝、守提二員。內屬長邊九十七里零六十步,原設墩臺共一百六十七座。

皇清順治三年,戶、兵二部詣邊挨查險隘,革參將設。

立守備一員,統轄臺頭、界嶺、青山三關營,設立操守三員,改那設墩臺共十六座。每臺設墩兵三名,共墩兵四十八名。

建昌路屬

桃林口明季沿邊東至梧桐峪,西至白家山,路長三十三里。原設墩臺七十九座,傳烽墩二十一處。

敵臺七十九座,每臺設臺總一名、臺正副二名,臺兵五名,傳烽墩二十一處,每處設墩頭一名、烽軍五名。

皇清順治三年,更定本口沿邊:東至梧桐峪、西至香

油峪、劉家口交界止、改設墩臺五座。每臺設墩兵三名、共兵十五名

劉家口,明季係桃林口守備所管。

皇清順治三年、更定操守一員、分管沿邊東至本口

月城樓西至偏岥樓冷口交界,路長四十二里止,設墩臺七座,每墩設兵三名,共兵二十一名。

冷口關,明季原管樓臺一百零四座。每臺設立臺總一名、臺正副二名、臺兵五名。

皇清順治三年,更定本口沿邊、東至劉家口、西至白

羊峪交界,路長六十里止。改設墩臺七座。每墩設兵三名,共二十一名。

劉家墩海防營

灤河口極衝要口。明季時設有木樓一座,值今將毀,至西韭菜溝三十五里。

韭菜溝,次衝要口。明季時設立土墩一座,今已築存,豎旗至西清河二十里。

清河口,極衝要口。明季時設立土墩一座,今已築存。豎旗至西高麋河八里。

高麋河次衝要口。明季時設有木樓一座,值今將毀,有土墩一座,今已築存。「豎旗」 至西蠶沙口四十里。

蠶沙口,極衝要口。明季時設立土墩一座,今已築存。豎旗。至西望風東交界三十七里蒲河營。

本汛海口地方,東自金山嘴起,西至小灤河交界止,共計二百里。汛長:極衝海口二處:洋河口、蒲河口。明季設有副將一員、兵三千名。舊有營房、倉廒,基址見存。次衝海口四處:沙崖口、野豬口、胡林河、赤洋口、內牛頭崖、赤洋海口,明季各設坐營官一員、兵各八十名,駐防海口。舊有土墩六座,今經年久,俱各倒壞,基址見存。

皇清順治新更「經制」蒲河口一帶,設都司一員、千總

一員、把總二員,目兵四百名,按汛衝緩,安設官兵,修蓋窩鋪,壘砌砲臺,督率目兵晝夜瞭望巡防。各縣設有木樓十座,舊基土墩六座,見今奉行各縣補修。

金山嘴土臺一座

金山嘴西嶺土墩一座。西至戴家河二十里,聯峰寺土墩一座。

戴家河木樓二座,西至蒲河口四十里。

洋河口西土墩一座

蘇家:請幫助識別此字。西木樓一座。蒲河口舊修木樓一座

口南木樓一座,西至沙崖口,七十里。

「沙崖口,木樓」 一座:

口東木樓一座,西至野豬口二十五里。

野豬口補修土墩一座,西至胡林河十五里。胡林河補修土墩一座,西至劉家墩三十里。《邊政》

山永協鎮:舊山永分協,今併為一。

副將一員,協標左營中軍守備一員,協標右營守備一員,左右營千總各一員,把總各二員。兵丁左營馬步戰守兵四百名,官五員。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五百八十六兩五錢,米一百二十石,馬七十八匹,月食料七十石二斗,草四千六百八十束。右營馬步兵四百名,官四員。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五百五十四兩四錢,米一百二十石,馬七十八匹,料七十石二斗,草四千六百八十束

永平道標營

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塘撥千總一員,兵丁一百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一百六十一兩四錢四分,米三十石,馬二十五匹,月支料二十二石,草一千五百束。

永平衛

守備一員,歲支俸薪、蔬菜、燭炭、心紅、紙張銀共一百一十五兩三錢九分四釐。

千總二員,每一員歲支俸薪銀六十六兩七錢六釐。

百總二員,每一員歲支廩給銀三十六兩。經歷一員,每年支俸銀四十五兩。今裁。

山海衛

守備一員,歲俸薪、蔬菜、燭炭、心紅、紙張銀共一百一十五兩三錢九分四釐。

千總一員,歲支俸銀六十六兩七錢零六釐。百總一員,歲支廩給銀三十六兩。

經歷一員,歲支俸銀四十五兩。今裁。

按「洪武四年,建永平衛,在府治南,領中、前、後、中、左、中、右、中前、中、後、左前八千戶所,原額官軍六千四百名。」

永樂四年,建盧龍衛在永平衛南,領「中、左、右、前、後千戶所」 七百戶所。原額官軍五千七百四十八名。今併入永平衛。

永樂三年,移建興州右屯衛在遷安縣城。舊在口北大寧,「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 ,原額官軍四千五百名。今併入永平衛。

永樂三年,建撫寧衛在撫寧縣十里,領左、右、中

前後五千戶所。原額官軍四千五百名。今併入山海衛

洪武十四年,建山海衛在山海關口,領左右中、前後中左中右、中前中後山海十千戶所。宣德五年,調左中二千戶所於遼東,止領八千戶所。俱《府志》

按《盧龍縣志》:「永樂元年,移建東勝左衛,在府治東北,領中、左、右前後五所,原額官軍五千三百一十名。」

山海路

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三百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四百兩一錢零,米九十石。

山海關

「守關都司一員,即山海路都司,兼守關門城守章京四員,西羅城」 坐營官一員,「東羅城」 坐營官一員,南水關,今閉;北水關,今閉;北旱關,今閉。南海口、角山關、三道關、寺兒峪關,邊城南北共八千五百八十三丈六尺長。明武寧王徐達建,總理戚繼光增修墩臺九座,號臺二十七座,烽堠十四座。

石門路

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二百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三百三十七兩六錢,米七十五石。

邊城,東自一片石南崖起,西至甘泉堡西界星星峪堡交界,共長一百六十里。

一片石關  ,廟山口關  ,西陽峪堡,黃土嶺關  ,坑兒峪關  ,大青山關,娃娃峪堡  ,大毛山關  ,董家口堡,城子峪堡  ,水門寺關  ,平頂堡。

長峪口堡  ,板場峪堡  ,義院口關,拏子峪關  ,花場峪堡  ,葦子峪堡,孤石峪堡  ,甘泉峪堡。

黃土嶺關操守一員,兵五十名,墩兵三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九十六兩五錢,米二十四石。

義院口關守備一員,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墩兵三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一百六十兩,米三十九石。

大毛山關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燕河路》:

守備一員,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墩兵四十八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一百九十五兩,米四十四石四斗。

邊城西自冷口、石門子口關西琵琶稍墩起,東至河東關止,共長八十七里。

星星峪堡  ,中桑峪堡  ,箭桿嶺關,界嶺口關  ,羅漢洞堡  ,青山口關,東勝寨   ,乾澗兒關  ,重峪口關,「附馬寨。」

臺頭營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

界嶺口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

青山口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

建昌路

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二百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三百三十七兩六錢,米七十五石。操馬八匹,月食料七石二斗,草四百八十束。

邊城,東自梧桐峪東尖山,西至太平路擦崖子、白羊峪止,共長六十九里一百五十五步。梧桐峪堡  、桃林口關  、正水峪寨、孤窯兒寨  、佛兒峪寨  、劉家口關、徐流口關  、河流口關  、泠口關。

石門子關  。《白道子關  》。《桃林營》。

劉家營   ,徐流營   ,建昌營。

桃林口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

劉家口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

冷口關操守一員,目兵五十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六十六兩五錢、米十五石。以上邊城,自《山海路》南海口起,至中協太平路白羊峪止,共長三百六十里。

牆臺一百五座

墩臺一百六十九座

空心臺三百三十五座

附海營

蒲河營

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四百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五百二十八兩,米一百二十石。

南海口守備一員,把總二員,目兵二百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二百七十三兩五錢,米六十石,操馬十五匹,月食料十三石五斗,草九百束。

劉家墩守備一員,把總二員,目兵二百名。以上官兵,月食俸餉銀二百七十三兩五錢,米六十石。

畿輔通志

遷安縣冷口駐防,康熙十一年設。

章京一員,筆帖式一名,滿洲兵十二名。官俸歲共銀四十兩,戶部支領。兵餉歲共銀一百四十四兩,永平府給發。

灤州駐防,康熙十一年設。

城守尉三員,滿洲兵五十名。官俸歲共銀一百三十五兩,祿米共一百三十五石。兵餉歲共銀一千二百兩,米共一千一百五十斛。本處給發山海關駐防,康熙元年設。

城守章京四員,參領四員,筆帖式三員,滿洲兵四十六名。康熙十四年裁,改設城守尉一員,牛彔佐領八員,驍騎校八員,筆帖式三名,滿洲兵八百名。官俸、兵餉俱在戶部支領。

營制

永協營官兵二千五百三十六員名,墩兵二百一十九名,副將一員,都司四員,守備五員,千總六員,把總二十五員。馬兵五百五十二名,守兵一千九百四十三名,墩兵二百一十九名,營馬五百五十二匹。

歲共支俸餉馬乾等銀四萬二千二百八兩二分三釐一毫二絲,米九千七百七十石四斗,草二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束,豆三千五百七十四石八斗。

附明兵制

明一統志

劉家口關在遷安縣北。東至桃林口關,凡四口。

桃林口關在盧龍縣北,東至界嶺口關,凡四口。

界嶺口關在昌黎縣界,東至義院口,凡六口,其間差大者為「箭桿嶺口。」

山海關在撫寧縣。其北為山,其南為海,相距不數里,實險要之地。魏國公徐達移榆關於此,改今名。

青山口在遷安縣西北,西接大喜峰口,東至冷口,凡十二口。

冷口在遷安縣西北。東至劉家口關,凡三口。其間差大者,曰「河流口」 、「徐流口。」

義院口,在撫寧縣北,東至董家口,凡五口。董家口在撫寧縣北,東至山海關,凡十口。其間差大者,為大毛山口、大青山口 。郭造卿曰:「按榆關自唐後廢久矣,魏國之《山海》,乃改元之遷民鎮立關,非移舊關而置也。然昌黎縣不臨邊界,嶺口乃撫寧地也,大喜峰乃遷安西北地,且於順天遵化縣云,在縣北凡七十口,至」 永平府青山口。青山口與永平府接,不過三四口耳,即至大青山關,亦無七十口也,誤矣。

府舊志

山海路邊城東自南海口關靖鹵臺至寺兒谷化皮山墩西五十二里三十七步,凡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

關城,磚壘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東」 ,西曰「迎恩」 ,南曰「望洋」 ,北曰「威遠」 ,東南角樓曰「靖邊樓」 ,各重鍵,豎櫓,圜鋪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餘丈,廣二丈,深二丈三尺,外夾池,深廣半之。地勢下泄城中積水,而引以灌池。八所畫有分地界,設碑於女埤、鐘、鼓樓。城中央、月城外羅城周五百四十七丈餘,高三丈三尺,廣一丈四寸餘。敵樓、便門各二,附牆候臺有七池,周四百四丈餘。城隍廟在城西北隅,教場在城南郊。

南海口城東南磚高二丈八尺,西北土高丈五尺,周百十三丈。門樓列南

角山關,城石高丈五尺,周三十丈七尺。烽墩軍士十八名。

三道關,城石高丈有尺,周六十八丈,門樓南列。

寺兒谷城,石高丈二尺,周百十七丈,門樓二,臺二十三,曰「靖鹵」 ,曰「王受」 ,曰「白鋪」 ,曰「北小鋪」 ,曰「大灣」 ,曰「界牌」 ,曰「南水」 ,曰「北水」 ,曰「腰鋪」 ,曰「旱門」 ,曰「角山。」 東曰「三道小口」 ,曰「桃園」 東曰「三道正關」 ,曰「爛石」 ,曰「唐帽」 ,十六曰「唐帽。」 西曰「尖山」 ,十八曰「尖山。」 西曰「松東」 ,曰「松山」 ,曰「松西」 ,曰「松嶺。」

烽十四:曰「任城北角,曰高臺,曰腰鋪,曰界牌,曰角山,曰東山」 六,曰青陽,曰「桃園東」 ,曰「東山九,曰唐帽山,曰半邊山,曰長嶺,曰東南山,曰化皮山。」

墩十二:曰「東山,曰大安口,曰青陽峪,曰桃園西,曰尖山,曰東南山,曰東北山,曰東山,曰唐帽山,曰半邊山,曰長嶺,曰東南山。」

偏坡千六十四丈九尺 ,本路無提調分關。詳《烽墩險隘為例》,他路略之。

石門路邊城東自一片石關南山崖號臺至甘泉堡套馬嶺烽墩,西百里三十步,凡萬二千三百八十五丈九尺,臺百九十五,烽七十五,墩二十六,偏坡九千五百九十七丈。

關城石砌高二丈八尺,周二百三十九丈七尺。增東、西、南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濠二百二十七丈。南門有樓,東為便門。教場,城南黃土嶺關,提調駐一片石。城東、西磚。南、北石高二丈六尺,周二百二丈八尺。東、南門各樓附城石,周二百二十七丈。西隅高三尺。教場,城西北。

廟山口城石高二丈二尺,周百五丈二尺,南門有樓。

西陽谷城,石高丈二尺,周百八十丈一尺,南門有樓。

黃土嶺「城石高二丈二尺,周百七十餘丈,西北門有樓。」

炕兒谷城,石高丈五尺,周八十三丈,西門有樓。

大青山「城,石高丈八尺,周百十丈二尺,南門有樓。」

小河口城,石高丈四尺,周二十九丈九尺,西門有樓。

黃土嶺營城石高二丈七尺,周二百七丈,西門有樓,西、南便門二。

大毛山關提調駐城子谷城石高二丈四尺,周百三十九丈三尺餘,西、南門各樓。教場,城東娃娃谷,城石高丈五尺,周五十二丈三尺,南門有樓。

大毛山關,「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五十丈餘,東南門各有樓。」

董家口城,「石高丈六尺,周百九丈六尺,西門有樓。」

柳河衝城石高丈五尺,周五十丈八尺,南門有樓。

水門寺,「城石高丈四尺,周八十四丈,南門有樓。」

平頂谷,城,石高二丈,周百六十四丈餘,東、南門各有樓。

長谷駐操營、城石高二丈四尺、周二百十丈四尺。西南門各樓。北為便門

義院口關提調城石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三十丈七尺。門樓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東南長谷城石高丈五尺,周二十九丈七尺。東、南門各有樓。

板場谷,「城石高丈五尺,周九十二丈四尺,南門有樓。」

挐子谷,城,石高丈三尺,周百五十九丈三尺,門樓曰東,曰「南。」

花場谷,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一丈,南門有樓。

葦子谷,城,石高丈六尺,周百十八丈九尺,東門有樓。

平山營、城磚高丈三尺、周二百五十一丈八尺。門樓曰東、曰西

臺頭路邊城東自星星谷馬思嶺空至乾澗兒關防秋墩,臺西百二十四里,凡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五丈五尺,臺百三十一,烽四十六,墩十八,偏坡五千六百二十三丈。

路關城,土高三丈,周三百二十七丈,壕百六十一丈五尺。門樓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南界嶺口關提調城,磚高三丈五尺,周三百七十五丈四尺。西門有樓,外有月城。教場,城西南左右山,上有荒城。

《星星谷》,城石高丈七尺,周八十八丈二尺,西門有樓。

中桑谷城,石高丈八尺,周百三十二丈七尺,南門有樓。

箭桿嶺口關城石高丈八尺,周二百九十二丈三尺,西門有樓,其荒城在東南山。

羅漢堡城石高丈八尺,周百二十丈。門南。駙馬寨營城,磚高二丈,周百六十八丈。門曰東、曰西、曰南。

青山口關提調「城石高丈六尺,周百七十一丈九尺,門在南。城內北隅,石臺一。教場城西。東勝寨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二十八丈八尺,門在南。」

乾澗兒城,石高丈四尺,周百九十二丈,門曰西,曰「南。」

青山駐操營、城石高二丈、周三百四十七丈。門樓曰東、曰西、曰南

燕河路邊城東自桃林星峪口、大石門、西山墩、東空至冷口、白道子、白草窪,號臺西六十四里,凡萬三千六百四十六丈九尺,臺百四十六,烽四十六,墩三十六,偏坡萬三千三百二十九丈七尺。

關城,磚高三丈,周四百二十一丈八尺,壕七百二十八丈,東、西南門各有樓。教場城西南桃林口關,提調上城,磚高三丈六尺,周二百四十丈,門曰西,曰南。其北曰便下城,石高丈二尺,周百二十五丈六尺,門曰「南教場。」 城西重谷口城,石高三丈,周百九十一丈三尺。門樓曰東,曰西,曰南。

梧桐谷城,石高丈餘,周百三十二丈三尺。門曰「南。」

正水谷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十八丈,門曰南。孤窯谷城石高丈五尺,周八十三丈九尺,門曰「南。」

佛兒谷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四十九丈九尺,門曰「南。」

劉家口關裏城、磚高三丈四尺,周百二十三丈八尺。門曰「南。」 外城石高丈四尺,周百六十九丈六尺。門曰「東」 、曰「西。」

桃林營,城石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九十八丈三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劉家營城石高二丈五尺,周三百十一丈,門樓曰東,曰西,曰南。

冷口關,提調城磚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尺。門曰東,曰南教場。城南。

徐流口城石高丈五尺,周二百五十丈一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河流口,城石高丈七尺,周二百二十四丈有尺,門曰「東』,曰南。

石門子城,石高丈五尺,周二百十丈有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白道子》《徐流營 》城石高丈五尺,周二百六十二丈二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太平路邊城東自白羊谷水眼寺臺至大青山嶺西百十三里,凡萬二千三百六十九丈二尺五寸,臺百十二,烽四十九,墩十一,偏坡七千五百六十九丈。

「關城,石高二丈六尺,周五百六丈六尺,塹五十一丈。東西南門各有樓,西、小門北水關鐘鼓樓。」 教場。城南。

擦崖子關,提調。城石高丈四尺,周三百十七丈餘,門西、南、北各樓。教場,城南。

白羊谷城,石高丈四尺,周二百十四丈三尺,門曰東,曰「南。」

五重安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七丈五尺,門曰「西」 、曰「南。」

新開嶺,城石高丈四尺,周百六十九丈五尺,門曰南,曰「北。」

城子嶺,城石高丈四尺,周百六十八丈五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五重安營,城土高二丈五尺,周二百六十七丈四尺五寸,門曰東、曰西、曰南。

榆木嶺關,提調。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四十七丈三尺。門曰「西」 ,曰「南教場。」 城南。

大嶺寨,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六十三丈一尺,門曰東、曰「西。」

爛柴溝城,石高丈四尺,周百三十丈三尺,門在南。

青山營城石高丈五尺,周二百四十三丈。門曰東,曰南,曰北。

喜峰路邊城東自喜東寺兒谷至團亭、獨石臺西百三十里,凡萬二千四百二十三丈四尺五寸,臺四十六,烽三十四,墩二十,偏坡五千一。

百四十四丈

「關城,石高二丈,周四百十八丈六尺,塹八十一丈五尺,西南門各樓。」 荒城在北,正關,有月城、教場。《城西》:

董家口關提調。城石高丈五尺五寸,周百八十一丈,門樓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西南青山口關,城石高丈四尺五寸,周六十六丈九尺,門在西。

遊鄉口城,石高丈五尺五寸,周百一丈二尺,門在南。

青山駐操營、城石高二丈四尺、周二百三十一丈二尺。門曰東、曰西、曰南

李家谷關提調。城石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二十八丈一尺五寸。南門有樓。教場,城南

鐵門關,城石高丈三尺五寸,周百二十七丈,門曰「南。」

團亭寨,城石高丈三尺,周百七十三丈餘,門曰西,曰「南。」

松棚路「邊城東自潘家口垂綸臺至小嶺西,百十六里七十一步」 ,凡萬二千六百七十四丈七寸,臺百七十二,烽五十五,墩三十二,偏坡萬二千六百四十二丈九尺。

路城,磚高二丈五尺,周三百八十丈五尺,塹二百十九丈。門樓曰東,曰西,曰南。東角曰觀兵臺,北隅曰真武閣。教場城南。

潘家口關提調。城土。高二丈二尺,周二百十九丈六尺。門曰西,曰南。教場在城南。

西常谷城,石高丈六尺,周百九十二丈九尺。門在東。

三台山城,石高丈六尺,周百四十八丈八尺,門在南。

龍井關,城石高丈五尺四寸,周二百九十七丈八尺。門曰南,曰北。東北月城高二丈,周二十一丈一尺五寸。

椽八谷城,石高丈七尺,周百四十三丈五尺,門在東。

洪山口關,提調。城石高丈五尺,周三百十三丈八尺。門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東。

西安谷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門在南。

白棗谷城,石高丈四尺,周百四十三丈,門在東。

外羅文谷提調,雖屬本路,非郡境,不具。

凡邊舊數具里步,新數具丈尺,折算不同而存之。其外品坑囤牆多增,內駐操教場久廢不具。三屯營城石高三丈,周千百九十丈七尺。門三:東曰賓日,西曰鞏原,南曰景忠。四隅有角樓,中間以敵臺,門各有重城,東、西北隅各有小門。鼓樓在城南中,即上古營南第一樓也。鐘樓在鼓樓後,池深二丈,廣倍之。城隍廟在城內西北,教場在城外西北。

車前營,舊漢兒莊、潘家口屬也。城土高二丈,周五百二十六丈。門三: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東。

車後營舊灤陽營,喜峰口屬也。舊城土高丈餘,周六百丈,門三:曰東,曰西,曰南教場。城南二營,今為三屯。車營兵赴三屯操練,故附。

《連前》瓦蓋未堞,《車後》毀平未築。

建昌營城磚高三丈五尺,周八百五十三丈六尺。門三:曰東,曰西,曰南。有月城,有樓。西便門,四隅有角樓,有腰鋪。鼓樓在城中。城隍廟在城西北,教場城西。

開平衛城,磚高二丈五尺,周四里。門三,曰東,曰西,曰南。有樓、教場。城北屬薊州遵化守備。以境內城池故附。

附海口三營

新橋營在樂亭南。城周八百四十二丈。墩臺十四:曰「野豬口,曰羊攔坨,曰馬城廠,曰新河套」 ,曰「施鳳局,曰韭菜溝,曰貓兒港,曰大蓬臺,曰劉家河,曰蠶沙河,曰大伯口,曰西長坨,曰娘坨,曰沙河口。」

赤洋營在昌黎東南。城周三百八十七丈,墩「臺五:曰赤洋口,曰黑道口,曰北口,曰青口,曰五家鋪。」

牛頭崖營在撫寧東南。城周三百八十七丈,墩臺六:曰「蟹兒口,曰秦皇島,曰牛頭崖,曰金山嘴,曰河南寨,曰豬圈坨。」

三城各高丈餘,門三,年久俱壞,但存故址《山石道》。

「山海關」 即城之東門。

南海口關城南十里

南水關「城南二里,關設二門,河自東來入之。先年邊警不作,以後春夏則啟之,以通水道。冬間則閉之,以防外盜。內止列木為柵,數有邊警。」 嘉靖四十三年,主事孫應元集議呈部,「添設鐵葉閘板二扇,每扇闊一丈二尺,高一丈四尺。旁用大木柱,亦以鐵葉包裹。柱上各有護朽石,柱下各有出水石。城上設懸樓,以蔽」 風雨。設滾木轆轤以便啟閉。「無事則高懸城半。有事則閘至水底。」 卒遇警急可無慮云。

北水關城北二里。關設一門,河自東來入之。嘉靖四十三年,添設閘板一扇,制度與南水關同。

旱門關城北六里,今砌塞。

角山關:城北十二里。角山之巔,長城補截谷紆迴其上。先年守備所屬,以此為界。

三道關:城東北二十里。

寺兒峪關城東北三十二里。以上二關,舊屬石門寨。隆慶三年,裁革守備,改設參將,撥付山海路管理。

南水關敵樓在本關城下。

北水關敵樓在本關城下。俱萬曆元年總督軍門劉應節建。

邊牆,嘉靖以前,原額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萬曆七年,增築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都督戚公繼光行,參將吳惟忠修。凡有損壞坍塌,制撫行文本路修補。

敵臺

鎮城敵臺五座   ,羅城一座。

西關南北二座

「靖鹵」 一號臺,在南海口盡頭,屹然立海水中。嘉靖四十四年,主事孫應元建,實為敵臺之始。隆慶四年,總兵戚繼光改此名。又旱門關外鎮敵臺一座,亦孫所建,後因邊裏築臺,遂廢。「王受」 二號臺,萬曆二年,軍門楊兆行、參將沈思學建。

白鋪三號臺    北,小鋪四號臺。

《大灣》五號臺    ,《界牌》六號臺。

以上四臺,俱萬曆十二年,軍門張佳蔭「行」 真定游擊董承祺建。

南水七號臺,萬曆元年,軍門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北水》八號臺,萬曆二年,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腰鋪九號臺萬曆十四年,軍門王一鶚、行參將谷成功建。

旱門十號臺,萬曆二年,軍門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角山東十一號臺,隆慶四年,軍門譚綸、行參將管英建。

「三道小口」 十二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參將管英建。

桃園東十三號臺,萬曆六年,軍門梁夢龍、行參將吳惟忠建。

「三道正關」 十四號臺,隆慶三年,軍門譚綸行參將莫如德建。

「爛石」 十五號臺,隆慶四年,譚行參將管英建。「唐帽」 十六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營參將管英建。

唐帽西十七號臺,萬曆六年,軍門梁夢龍、行參將吳惟忠建。

尖山東十八號臺,萬曆五年,軍門楊兆行、參將王有臣建。

尖山十九號臺,萬曆十五年,軍門王行營參將谷成功建。

「松山東」 二十號臺,隆慶三年,軍門譚綸、行營參將莫如德建。

《松山》二十一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營參將管英建。

松山西二十二號臺。隆慶四年,軍門譚行營參將管英建。

「橫嶺」 二十三號臺,隆慶三年,譚行營參將莫如德建。

以上敵臺,共二十三座,每座傳烽墩十四處,砲空三十六位。設防守百總一名,南兵五名,北兵二名,統以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每臺置佛郎機八架,快鎗八桿,火箭五百枝,鉛子四千五百六十個,石砲三百位,火藥五百斤,火器什物俱全。烽堠、《山海》共計一十四處,每軍士六名,遇警旗砲接傳。隆慶四年,都督戚繼光始設

演武場在南門外。有望軍臺。

新軍營房在城東南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