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2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二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八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二
鳳陽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二十八卷
鳳陽府部彙考二
[编辑]鳳陽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鳳陽縣附郭。〉
鳳凰山 在府北縣東,府治之主山也。勢如鳳翔,故名。
萬壽山 在縣北一里。形勢壯麗,岡巒環向。明築皇城於是山。
盛家山 在鳳凰山東,一名「日精峰。」
馬鞍山 在鳳凰山西,一名「月華峰。」
獨山 在縣東三里。明初置觀星臺於上。《輿地紀勝》云:「王欽若墓前山也。」
五頭山 在縣東十里,永樂駐蹕蓆殿遺址在焉。
蔣山 ,在縣東二十里。以梁時助陣蔣帝之神居之,故名。
青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木常青,故名。
平路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高可五里,其崖巉峭。
碓楟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靈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石膏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長安山 ,在縣南四十里。
杏山 ,在縣南四十里。世傳董奉居此山,種杏,為人治病。
磨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陡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鏌鋣山 ,在邑南八十里。相傳古人於此山得鏌鋣劍,故名。焦山 ,在縣西南九里。
梅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廟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上有伍子胥廟,故名。白石山 ,在縣西二十里。
曹山 ,在縣西三十里。
圍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東魯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西魯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
黃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猴尖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獾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雙尖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大尖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尹家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畫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有木,枝如楊柳,畫工可用為粉本,故名。
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羊刺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虎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
蚌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善山 即「翔聖山」 ,在縣南四十里。
塔山 在縣西北十里
玉團山 在縣西北十里。
華山 ,在縣南四十里。
謝家山 在縣南五十里。
黃古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斷梅谷 ,《方輿勝覽》云:「周世宗征淮,以荊、塗二山乃濠州之朝岡,有王者氣,命斷之。有梅氏居此,因曰斷梅山。」
淮水 ,在縣北十里。《禹貢蔡傳》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北過桐柏山,東流入海。」 今胎簪山絕無泉,其源實出桐柏山北,支岡有泉,潛流三十里,出大復山,南至陽口入河。大復山,今屬泌陽,俗稱銅山,其地有分水處,東流為淮水,西流為泌水。《通志略》云:「淮水出唐州桐柏縣大復山,東過信陽,又東過褒信,汝水自」 西北來入焉。又東過安豐,決水自南來入焉。又東北,有窮水從北來入焉。又東過下蔡,潁水從西來入焉。又東過壽春,淝水從東南來入焉。渦水從西北來入焉。又東過鍾離,有濠水入焉。又東過盱眙,有汴水從北來入焉。又東至山陽,通邗溝。又東,泗水從西北來入焉。東至海州入海。《班固》云:「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濠水 流經縣東境,有二源,東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鏌鋣山,至昇高橋合流,又東北流經廣運橋入淮。
白湖 在縣北
東西湖 在縣北
華波湖 在縣西
蚌埠 在縣西北
粉團洲 在縣西北
東四眼井 在縣西
西四眼井 在縣西
玉井 在縣北
庵搭橋井 在縣東南
東泉 在縣東
西泉 在縣西
乳泉 在棲岩寺
臨淮縣
昇高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俗以九日登此山,故名。
雲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以山出雲母石,故名。
鍾乳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穴中出鍾乳,又名「濠塘山」 ,以濠水之源出此。
欄杆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相連如欄杆狀。化明山 ,在縣東六十里。隋置化明縣,山在境上,故名。
瞿相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有瞿相公廟,今廢。
峰山 在縣東六十里,山峰聳秀。
王二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有王二橋。
留甫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山下有留甫村。礦山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山有石洞,世傳古有仙流隱居於此。
團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以山形圓,故名。雙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山有二峰。
石門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下有石如門。峰。子山 ,在縣東十八里,有小山相連。
石牛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山旁有石牛。鹿塘山 在縣南二十八里,山下有白鹿塘。南區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小橫山 在縣南五十里,以山勢橫於城南,故名。
梅城山 在縣東四十里。有梅城村。
塔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上有石浮圖。
南青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破口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駱駝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形如橐駝。
石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多石。
烏雲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與定遠縣接境。鼉龍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分水嶺 在縣東九十里。迤東為盱眙,西為臨淮,由水中分,故名。
淮水 逕縣城北。按《縣志》:發源桐柏山,經潁州、壽州,至懷遠縣合渦水,又經蚌埠、鳳陽縣北,至本縣流入五河、泗州,由鐵橋浦東北流入於海。濠水 ,水歷縣西南,有石絕水,謂之濠梁。莊子嘗觀魚於此,即今之九虹橋也。逕城西北,入於淮。
巿河 在城中。濠水舊從清流門入,與此河會入淮。宋連南夫作守,始決濠水,徑達於淮,與此河不通。
溪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水流入淮。
月明湖 ,在曲陽門外,縣東一里,北流入淮。上壩湖 ,在聞賢門外。
黃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
花園湖 在縣東北
小溪 ,在縣東北六十里。
乘龍洲 在縣東北四十里,淮水中流。周世宗征濠,夜遣兵持炬乘橐駝絕淮,濠兵驚,以為「鬼乘龍」 也,因以名洲。
邵陽洲 在縣東北十八里。
響水澗 在城東
蕉子澗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
青山澗 在縣西南五十里。
紅娘子澗 在縣東二十里。
破車澗 在縣東南六十里。
沙澗 在縣南六十里,諸澗水俱流入淮。鳳凰池 ,在塗山門內。相傳有鳳凰止此。「化龍池 」 ,在臨淮書院前。
「龍井 」 、「鳳井 」 ,俱在開元寺內。
蓮花池 在通遠坊
芙蓉溝 「在城恩桂坊。」
沙井 在清流門外
五眼井 在曲陽門內
聖井 在曲陽門外,歲旱汲之不竭。
懷遠縣
荊山 ,在縣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回一十七里,上有啟王廟。山頂西北有玉坑,卞和得玉處也。其中白石,晶瑩異常,他石色皆青黑。山上舊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跡,上有「玉佛」 二字,後亦有二人跡,今裂作三塊。山下有仙人臥跡,俗名仙人床。東有卞和洞,即抱璞岩,中可容數十人。石上鑿有「青螺石帳」 四大字,內有《泣玉論》,明御史李循義筆。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瓊。山下有圓石,上鐫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來人不識。略剖與君知,萬載留蹤跡。」 龜山 在縣西,即荊山北支。形類龜狀,故名。橫山 、荊山西支。
塗山 在縣東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週圍四十六里。《水經》云:荊山左,塗山右,二山對峙,相為一脈。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為害,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崖間鑿痕猶存。《左傳》:「禹會諸侯於塗山」 ,即此。今山巔有禹廟,廟東數武有朝陽石,上鐫「傳心」 十六字。廟西下陡峻處有泉澄瑩,四時不竭。遇旱祈雨,泉邊輒應。故鐫其石上曰「靈泉。」 山半有聚仙臺、臥仙石。山之東有虎兒窩,淮西岸有防風塚,西麓有崇伯觀,以祀伯鯀者。山前有禹會村。《史記》諸書以為禹會諸侯在會稽。宋濂《游荊塗二山記》云:「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
小塗山 :在塗之西麓,為儒學朝岡。上有文筆峰。
洛河山 在縣南六十里,以近洛水而名。其西峰曰「洪山」 ,高二百三十七丈。其東峰曰「神山」 ,高二百四十五丈。兩峰聯屬,上出煤炭,草色微黑。新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近新城。
平峨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巍峨而頂平,故名。張公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下有張氏居。土山 ,在縣南十五里。
石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王二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下有王氏居。「舜耕山 」 ,一名「順閣山」 ,在縣南七十五里。淮河 在縣東南一里,歷荊、塗二山,乃神禹所鑿者。初,水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於渦,麓高水匯為患,故禹疏而導之,使出二山間,水乃安流。梁武帝嘗於此堰之以灌壽陽。
渦河 在縣北一里。徑蒙城流至本縣,東入淮,謂之渦口。唐李吉甫云:「濠有渦口之險」 ,即此。五代時為控扼之地。渦河勢曲折,水流旋轉成渦,故名。
天河 ,在縣南五里塗山西南,入於淮。
洛河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定遠縣界青洛澗,至洛河鎮入淮。
淝河 ,在縣北十五里。至縣荊山,東北入淮。《爾雅》:「出同歸異曰淝。」
洱河 在縣西六十里,至縣南歐家村入淮。芡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至荊山南人淮。塌河 ,在縣西十五里,流入渦河。
清溝河 ,在縣北二十里。
碧溪澗 在縣南一里。從荊山下迂迴城中,入於淮。胡曾詩:「碧溪寒水至今流」 ,即此。
石澗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流入淝河。
三注澗 ,在縣南五里,入天河。
柴澗 在縣西七十里
泠水澗 在縣南三十里。
澗, 在縣南七十里。「土澗」, 在縣西四十五里。
茅澗 在縣西北五十里。以上五澗流入淮。菱角池 在城東一里。
蓮花池 在縣東二里
「鳳凰池 」 ,在荊山上。
木灤泉 ,在洛河山北。
白龜泉 ,在荊山下,色白而甘,白龜流出。「聖泉 」 ,在塗山西阻絕之處,有泉香甘清冽,舊有亭,今廢。
「張果老泉 」 ,在神山南。
定遠縣
相公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楚相公令狐子伯廟,俗呼「令狐相公」 ,因以名山。
大橫山 ,在縣東七十里,以山橫界東南,故名。山頂有石壘舊址,西南有石佛,高丈餘。
皇甫山 在縣東七十里。相傳有皇甫將軍屯兵於此。
大山 ,在縣東七十里。山高大,因以名。
華蓋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頂似蓋。「郎公山 」 ,即寶公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泉塢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有泉清澈可鑒。槎枒山 在縣西七十里。古有槎枒寺。明洪武間,改建圓通禪寺。又有芝岩洞。
韭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以地暖多韭,故名。鍾離人王唯忠嘗據山壘石為城,民之依者九萬餘人,城壘遺址猶存。
塔子山 在縣北五十里。有古榻,恐「塔」 誤作「榻。」 白石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有白石,故名。大紅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有紅石,故名。高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大禹廟,俗稱廟山。喜羊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三峰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山有三峰,秀麗特異。有禪窟洞,外狹中寬,深不可測。在禪窟寺前,寺後有石窟泉。
劍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傳山有寶劎,雨過時或倚立路旁,夜中光見。
橫澗山 ,在縣西北七十四里。上有壘石及澗泉,兵火時,嘗屯禦於此。
磨盤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形如磨盤,為南北大道。
三山 ,在縣西二十里。
白茅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產白茅。石牛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有石似牛。
鶴背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喜龍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五尖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豁鼻山 在縣東六十里。元末,沈仁起義兵於此。
東山 在縣東六十里
小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銅骨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郎峰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山有石碑。
登高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鳳凰山 在縣南二十里。昔有鳳止此,故名。大現嶺 ,在縣西北二十里。
小現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駱駝峰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形似駝。
銀嶺 在縣東四十里
兔子岡 :距縣六十里。
浮蘆岡 在縣西南七十里。
石羊山 ,在縣東十里,上有石羊。
池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自廬州巢縣界流入縣境,東北流入淮。
洛水 ,在縣西九十里。自白望堆流入壽州境,屈曲北流,至新城村南十五里入淮。
水瀠湖 ,在縣東四十里。
大橋湖 在縣東南五十里。
楊亭湖 在縣西九十里。
石塘湖 在縣西北十五里。
清洛澗 在縣西八十里。
白澗 在縣西三十五里。
沙澗 在縣北三十里
柘塘澗 在縣西六十里。
馬長澗 在縣西二十五里。
烏沙澗 在縣西南七十里。
南澗 在縣西北七十里。
苦竹澗 在縣東八十里。
桑家澗 在縣東三十里。
香花澗 在縣東九十里。
銅城澗 在縣西八十里。
查塘澗 在縣西八十里。
放生池 在縣治西南
白蓮池 在槎枒寺內
鳳凰池 在縣治東
曲陽池 在縣治西
簪井 在縣東南二十里。
古井 在城隍廟前。泉清,汲之不竭。
珍珠泉 在縣西四十五里。
馬跑泉 在縣西北
五河縣
金岡山 :在縣西南二百八十里。色純黃,形勢尖聳,故名。
翠柏山 在縣西南六里。高阜壁立,藂柏挺秀,故名。
淮河 在縣東二里
澮河 在縣南門外。源出河南歸德府永城縣馬長河,東流經宿州,過靈璧縣固鎮橋,至邑南,東流入淮。
沱河 在縣西北一里。源出宿州紫蘆湖,經靈璧縣東南,至縣西北,遶澮河東流入淮。
潼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虹縣羊城湖,遶沱河,經天井湖,南至銕鎖嶺入淮,北至虹縣石䃳子,亦入淮。漴河 ,在縣南二里,源出南湖,東流入淮。五河口 ,在縣東二里,乃淮、澮、沱、潼、漴五水會處。
南湖 在縣南一里
天井湖 在縣東北十里。
蔡家湖 在縣西五里
車網湖 在縣東北十里。
三衝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
項家湖 在縣西三十三里。
汪家湖 在縣西三十五里。
三家莊湖 在縣東北十三里。
歐家湖 在縣西二十里。
香瀾湖 在縣西四十五里。
劉家湖 在縣西四十里。
曹水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束家湖 在縣西南四里。
龍潭 在縣西南七里。俗傳有龍潛於中。十八里洲 ,在縣南六十里。
磨刀澗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赤龍澗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三岔澗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化龍池 在儒學南
清泉井 在縣左
洗心井 在縣右
浴賢井 在儒學門內
「便名井 」 在城隍廟前。
「義井 」 在南濠街迤西。
里仁井 在南濠街迤東。
虹縣
朱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靈祐神祠,春秋祀之,相傳為漢「朱買臣祠」 ,訛也。
平山 ,在縣北二十里。
赤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三面皆水,舟中望之,形勢夭矯。
秦橋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鹿鳴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
峰山 在朱山西
馬鞍山 在朱山北
陰陵山 ,在鹿鳴山西,即項羽失道處。
獐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石龍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石磻伏如龍,鱗甲儼然,常有雲氣凝聚,上建有樓閣,巍然大觀。四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土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汴河 由宿州東來,經縣治前,至泗州入淮。《漢紀》:「明帝永平十二年,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 《註》云:「汴渠即莨蕩渠,首受河水。」 《水經注》云:「渠流東注浚儀,又曰浚儀渠。」 《輿地廣記》云:「汴渠在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步。」 河陰,漢之滎陽縣。《河渠書》云:「禹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 《索隱》云:「為二流,一南經陽武,為官渡水;一東經」 大梁,今之汴渠是也。韓昌黎《贈張僕射》詩云:「汴泗交流郡城角。」 註:汴水在徐之西,泗水在徐之南。蘇氏《書傳》云:自唐以前,汴、泗會於彭城之北,然後東南入淮。近歲汴水直達於淮,不復入泗矣。隋大業元年開導,名通濟渠,首受黃河,至泗州入淮。則導汴入淮,自隋始也。唐、宋之世,皆為漕渠,宋漕運尤以汴河為急,歲運六百萬石,今河淤塞,有故堤存焉。
蘄水 在虹縣,入睢水,流於泗。
南潼河 源出羊城湖,南經泗州界入淮。「北潼河 」 ,出本縣西,東北流至白鹿湖,經睢寧縣小河入淮。
南沱河 出自靈璧縣,東南流至本縣九都,入「北沱河」 ,經流五河縣入淮。
北沱河 出自靈璧縣,東南流至本縣九都,與南沱河合流入淮。
凄河 源出東七都大賢橋,東北經宿遷界入於泗。
新河 源出東七都,南接汴河,東北流入宿遷界入泗。
草溝河 自靈璧東南流至本縣九都,合於「北沱河。」
萬安湖 在縣境
峰山湖 在峰山西南
《苗家湖 》即「張家湖」 ,在縣南。
楊家莊湖 在縣西北二十里。
羊城湖 在縣西北四十里,為古虹州城。平山湖 在平山前。
老營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四山湖 在四山下。風帆雜沓,水路交衝。柏家湖 在縣北五十里。周湖皆荷花,五六月間,香氣襲人。
響水潭 在城西門外,潼、汴合流至橋下,波濤相擊,聲如雷吼。
白馬潭 在城南二十里,水中有石廟,曰「龍王廟。」 昔人嘗見有白馬出沒其中,疑以為龍,歲旱禱之,即應。或取其水洒之,亦如聖水能至雨焉。陡門潭 在城東陡門橋南。
《八角琉璃井 》在羊城土墩中,今無蹟。
聖水井 在朱山之巔,泉自石穴中出,雖旱不竭。
大井 在通泗門外。明嘉靖間修城,掘出水最清洌,為諸泉之冠。
雙泉 在秦橋山上。一泉兩派分流,左清右濁,涓涓不竭。
壽州
紫金山 在州東北十里。南唐齊王景達於此山列十餘寨,以拒周師。周顯德四年,征淮南,唐之援兵營於紫金山,與壽州城中烽火相應。宋太祖率殿前諸軍,擊紫金山連珠砦,拔之,遂下壽州,即此。
峽石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兩岸相對,淮水經其中,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屬下蔡,在東岸者屬壽陽。魏諸葛誕舉兵,王脈據硤石以逼誕,即此。西崖石上,大禹疏鑿,舊蹟猶存。山上築二城,以防津要。山口有茅仙洞。
八公山 ,在州西北五里。漢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俱登此山學仙,故名。
黃閭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楚春申君黃歇嘗遊於此。
舜哥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有井,俗呼「舜哥井。」 龍爪山 ,在州北二十里。
石家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
四項山 ,在州北七里。
北塔山 在下蔡南
東山 在下蔡東
淝陵山 在州東北
淮水 ,歷正陽,合沙河,經本州。
洛水 ,自懷遠縣白望堆流入壽州界。
東淝河 出合肥雞鳴山,北流二十里許,分為二:其一東經合肥縣,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二里出壽州,西入於淮。
《西淝河 》,下蔡西南十里入淮。
青河 在州西南七十里。
沿河 在州東南五十里。
皂口河 在州東南六十里。
大香河 在州東南三里。此古運河,元都燕始淤。
舒家湖 在州西北八十里。
西湖 在西門外
錢家湖 在白龍潭東南。
南湖 在正陽南門
焦岡湖 在州西三十里。
馬家湖 在魯村灣
董奉湖 與焦岡湖相連。
白龍潭 :在州東北三十里。
清水潭 在州南六十里安豐塘下。
黑龍潭 在州北三十里下蔡東。
羊頭澗 淝水,左合羊頭溪,受芍陂水,謂「羊頭澗。」
黃天澗 在州西南四十里。
「秀澗 」 在正陽北門。
清水澗 在州東北七里。
柳槐澗 ,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
溫水澗 在紫金山後,其水常溫。
陡澗 在州東南二十里。
霸王井 在州北五里
八角井 在八公山
「九井 」 在州南,汲一井則諸井皆動。
馬跑泉 在州北五里,冬夏不涸。
觀海泉 :在報恩寺前。
元女泉 在州東北七十里。清流瀠洄,大旱不涸。
霍丘縣
大別山 ,一名「安陽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與固始分界。
九仙山 ,在縣南一百里。上有巨石,大小有九臼,相傳九仙搗藥於此。
三尖山 在縣南三百里,其山三峰。
九丈潭山 在縣南二百里。山下有潭,俗傳其深九丈。
南長山 、中長山 、北長山 ,俱在縣西八十里,三山相連。
高祖山 ,在縣西八十里。相傳漢高祖追項羽至固陵,屯兵於此。
牛城山 ,在縣南二百二十里。
羸山 ,在縣南二百里。
臨水山 ,在縣西九十里。
灌山 ,在縣西一百里。
大步山 ,在縣南二百里。
望到山 ,在縣南二百二十里。山形峭峻,遙望似近,而行實難到。
落筆山 :在縣南二百五十里。
下驢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芙蓉山 連大別山,山多芙蓉,因名。
凱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打石山 :在縣西八十里。
臥牛山 在縣西七十里。
梅山 在縣南二百里。有張果老釣魚遺跡。藥山 在縣南八十里。產半夏、蒼朮等藥。仇山 在縣西八十里。舊名「韓公山。」
淮河 ,在縣北四十五里。
灃河 在縣西十里。發源自縣西南棗木河,東北流入淮。
新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宋宣和前,不通舟楫。建炎後,湍流沖激,水勢漸大,遂成新河。
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自六安州香和嶺,分流入東河。
東河 在縣東五十里。源自六安州東來,入淮河。
史河 ,源出固始縣界,經縣北境入淮。
豐水 ,在縣西南十里,源出窮谷,舊名「窮水」 ,後改今名。
「決水 」 ,淮水東過安豐,自南來入焉。
沙河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小河 ,在縣南一百里。東流至北,轉南入。河《打石河》 即「善鄉橋河。」
棗木河 在縣南八十里。
牛角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
聞家河 在縣南九十里。
兩河口 ,在縣南六十里。
鷺鷥湖 :在縣西六十五里。
大悲湖 在縣西南
大白湖 在縣西四十里。
西湖 在西門外
張湖 在縣西五十里
茶湖 在縣西八十里
龍池湖 在縣西三十里。
彭塔湖 在縣南
洪塘湖 在縣南四十里。
九文潭 ,在縣南二百里,通固始縣河。
新河洲 ,故皆陸地,水漲渰沒,因名洲。
九女池 ,在縣東。相傳九仙女浴此。
龍池 ,在縣西四十里。張龍公變化處。
藏天澗 在縣治後西北,通古淮河,雨則流,晴則涸。舊有橋名「回龍。」
蒙城縣
靈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狼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
齊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檀城山 ,在縣北四十里檀城內。
稽山 在儒學東北,嵇康曾隱其下。
渦河 在縣北二里
淝河 ,在縣北三十里。
芡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
洪塘湖 在縣南
鯽魚湖 在縣東南
軒家湖 在縣東南
關子湖 在縣西南
白家湖 在縣西
大衝湖 在縣西
蔡湖 在縣西
赤鯉湖 在縣北
傘兒澗 在縣東
雙澗 在縣東二十里
令水澗 在縣東五里
三穿澗 在縣西十三里。
黃連澗 在縣西十三里。
小澗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聖泉井 在縣西北四十里。遇旱取水,禱雨輒應。
泗州
甓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祠。
重岡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峰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赤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巉石山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與浮山相對。梁天監時作堰處也。
碧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柳山 ,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
車門山 :在州西一百三十里。
粉山 在州西,以地出土粉,故名。
九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九丘,故名。
基運山 在州北十里。明祖陵地。
廣濟新埭 ,唐開元二十七年,採訪使齊令開,自虹至淮陰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運,今廢。淮河 自五河東來,經州城南。
汴河 即隋時所開,自大梁通淮,今上流湮塞,夏月水漲,舟楫可通。虹縣冬月水涸不通。古汴河 今呼為「閘口。」
一字河 在州東門外,以河形直如「一」 字,故名。隋時開通直河口入淮。
溧河 在州北七十里
枯河 唐名「徐成河。」
欄馬河 在州北十八里。夏月水通汴入淮。直河 ,在州東北二十里。宋崇寧三年開,由汴河入於淮。
塔影湖 在州西北四十里。長六十里,闊五十里,湖東有龜山寺,塔日照塔影入湖,故名。甓山湖 在州西四十里。長十餘里,水通淮。陡湖 在州西二十五里,夏漲,水通沙河。崙墩湖 在安湖西。
安湖 在州東北六十里。
龜山湖 在州東北
鴈門關河 在州東北
創泊湖 在州北
高平湖 在州北
義城湖 在州西
柳山湖 在州西北
沙湖 在州北五里,夏漲冬涸。
峰山湖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水通淮。
盱眙縣
第一山 今縣治主山也。有石刻米芾書「第一山」 三大字。
清風山 在縣南
臺子山 在縣治東一里。臧質守盱眙以拒魏師,魏造弩臺射城中,即此。
寶積山 ,在縣西南三里,與都梁山相接,為郡朝山。山足有石刻「道德」 二大字。
磨旗山 在縣西南五里。相傳南北爭戰時,立旗於山。
上龜山 在縣西南一里。舊有八仙觀及招隱洞,洞口有「招隱亭」 ,今廢。
下龜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絕壁,下有重淵。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相傳獲淮渦水神巫支祁,鎖於山足,淮水乃安。唐永泰初,楚州有漁人夜釣龜山之下,其釣為物所掣,因沉水,視之,見大鐵鎖繞山足,一獸形如青狼,兀若昏醉,涎沫腥穢不可近。一云:「永泰中,李湯以牛五十引鎖出之,鎖末有一青猿,高丈許,復曳」 牛沒水。陡山 ,在縣東北五里,山瞰淮河,宋高宗常於此渡,有字刻石。元元帥保童磨去,刻其石云:「領兵十萬過此。」
軍山 ,在縣東北六里。鄧艾常於此屯軍,築堰溉田。
望州山 ,在縣南五里。自南而登,望見泗州。九頭山 ,在縣南三十里。
都梁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方輿勝覽》云:「隋於此置都梁宮,山出都梁香,今草亦不甚香,隋宮亦無蹟可攷。」
紫陽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山上有古浮圖,山麓有古淨明寺,相傳昔人常於此鑄劍。有試劍石、磨劍池。
臨淮山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俯臨長淮。山下有穴,隨水高下,若浮於水者,一名「浮山。」
雲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一名「東陽山。」
嘉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相傳宋使將孟梁於此山作寨,遺蹟尚存。
東山 在縣東。上有石洞,左曰雲關,右曰「劍壁。」 宋郡守霍箎修治之,界以方池,映以朱戶,上有「北望亭」 ,為十景之一。
牧羊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俗傳龍女牧羊於上,柳毅相遇,傳書,即此。
三臺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三山相並,鼎立如「品」 字。
明光山 在縣西南百里。
慈氏山 在縣東,昔有「慈氏院」 在上。
青平山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宋紹興間,劉澤保聚於此,賊不敢近。
長圍山 在縣東北七里。劉宋臧質守盱眙,魏太武遂於都梁築長圍,圍城,築浮橋,截水路,即此。
打石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平原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蓮塘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卜塘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
狐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
涼廬山 ,在縣西八十里池河西。
東廟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龍王廟。西廟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九江王英布廟。魯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末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玉環山 在縣西八十里。一名「女山」 ,上有二女廟。
瑞岩 在縣西北瑞岩庵後有石刻字下有泉源。
「杏花岩 」 在瑞岩下,即杏花園。
「秀岩 」 ,在玻璃泉上。有石刻字,并唐宋人題詠。「繡谷 」 ,在縣普濟院南白虎坡。其石岩多花木,春日如錦繡。
躍龍岡 即孕龍基,明太祖生於其地,在縣西七里。
淮水 在縣北,趨東北,環繞邑治。
池河 在縣西。發源自合肥,至本縣界北流入淮。
津里河 :發源嘉山北。
木場河 在太平鄉田。發源嘉山,北通淮龜山運河 ,一名新河,在龜山鎮。宋熙寧四年,發運副使史公弼言:「漕運涉淮,有風濤之險,請開是河。」 元豐六年,發運副使蔣之奇等復開治之。
萬壽湖 在縣西三里。方圓三十里。昔周世宗駐蹕於此。
馬過湖 在縣西
十八里湖 在縣西
赤欄浦 在縣南。舊有橋,上作「赤欄」 ,故名。洪澤浦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破釜澗。
長沙洲 在縣北。淮水泛漲,賴以捍禦。
霧澗 在縣東
香花澗 在二郎廟旁。明太祖生時,取水澡浴,澗水皆香。
神仙洗腸池 ,在縣南三里。
羅漢井 在光福寺中
「磬泉 」 ,在古離宮。
羅漢泉 :在寶積山下。
天長縣
冶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相傳吳王濞即山鑄兵,故名。上有天井、白龍池、鐵牛洞。
橫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宋劉綱嘗保聚於此。浮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古有介子推廟。覆釜山 在縣西五十里。相傳周世宗征南唐,嘗駐蹕焉。
胭脂山 在縣舊城西隅,包孝肅改名「紅山。」 道人山 ,在縣南六十里。
汊澗河 ,在縣西四十五里。受覆釜山西南諸水,三汊合流。
石梁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有石梁堰。白楊河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浮山水,經城壕入於石梁河。
渭水河 ,在縣東十里。
銅城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
龍岡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渭水河並入於丁溪湖。
秦蘭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橫山,經於官橋,至秦蘭而始勝,舟楫入於毘沙湖。
得勝河 在縣北七里。相傳漢高祖自將兵擊淮南王英布,得勝於此。
馬場河 在縣東三十五里。
萬壽湖 ,在縣西五里。秦始皇東遊止此。
感塘湖 在縣東五里
沂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泥湖。」
上白湖 在縣東。四湖俱入於河,會流達於丁溪湖。
丁溪湖 在縣東
五湖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有五水相連,歲久合為一。東接高郵州毗沙湖,可通舟楫。《魚通》湖 ,在縣北十里。
洋湖 在縣東三十里
創岡湖 在縣北四十里,東接五湖,舟通高郵州。
琉璃井 在縣治東勝真禪寺。磚石結砌,光若琉璃。
蘆龍井 在縣東二十里。相傳古時嘗有異人汲水,用蘆化龍,因名。上有石欄,斷而復合。龍王廟井 在冶山上。相傳雲氣出則立雨,常候之以占歲。
聖澤泉 在學宮內
盛水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青墩北。相傳,初時五穴齊湧,冬夏不竭。
宿州
豐山 ,在州北七十里。《新豐集》
龜山 ,在州北七十里。
梁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
相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城鄉。舊有《相山碑記》云:「巍巍相山,盤紆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 大山 ,在州北四十五里。
黃山 在州東北九十里。
東三山 在州北五十里,其山三峰並峙。闌干山 ,在州東北九十里,方巒並出,如闌干狀。
籬山 在州北五十里,地生符籬草。
打鼓山 在州北三十里。揭傒斯《望先樓記》云:「鼓山中有聲如鼓鳴,歲則大熟。」
尖山 在州北六十里
青山 ,在州北五十里。
三山 ,在州北四十里。
鶴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
武里山 在州北六十里。
胡山 :在城西北五十五里。
蔣山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石弓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檀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山產檀木,故名。「龍山 」 ,在州西南一百五里。
丘畽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柏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
刁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
磨山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山產磨刀石。南獨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山唯一峰。齊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獨山 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一峰獨聳,四無附麗,故名。
茅山 ,在州北五十里。
乾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乾達婆廟。睢陽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山在睢水之陽,或名「諸陽山。」
土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
孤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
天馬山 ,相山西南盡處,西控汴河。其麓曰「磷石坡」 ,乃晉丹陽尹劉公故鄉。
芳岩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騫山 在州北七十里。即閔子故里。有曬書臺。睢水 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河南夏邑縣白河,經州境東流至清河縣,會泗入淮。
淝河 ,在州南九十里。
澮河 在州南三十五里。源出河南永城縣馬長河,東流歷宿州南境,至五河縣西北入淮渦河 ,經州南境。
汴河 經州境入虹縣
泡河 在城南九十里。源出亳州舒安湖,經州之臨渙城,合澮水東流至五河縣入淮。
蟹河 源出州之仁義鄉,東流經靈璧縣入淮。《蘄水 》出蘄縣鄉。
《渙》水 出《渙》陽鄉。
白瀆水 合穀水,經相城東南。
早莊湖 在州西北四十里。
橫堤湖 在州西一十里。
黃壓湖 在州南三十里。
蔡里湖 在州西北八十里。
赤底湖 :在州西九十里。
運斗湖 在州南四十里。
劉家湖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杜家湖 在州東五十里。
郭家湖 在州東北三十里。
紫蘆湖 在州西。或曰「子路湖。」 即百里負米處。龍山湖 在州西南。
雲白河 ,在州西六十里。
「蓮花湖 」 舊為睢陽驛芻牧之所。
龍涴潭 在閔子鄉武城里之左。潭流分派,灌田數千畝。歲旱禱雨即應。潭側舊建龍王廟,今廢。有遺址與碑存。
新河灘 在蒿溝北
睢溪 ,汴水入睢之口。
靈璧縣
鳳凰山 在縣西北五里。
三注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羊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山上亂石如臥羊。栲栳山 ,在縣北三里,今名。改為龍主山。虎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齊眉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永樂車駕渡淮,嘗駐蹕於此。
孟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孟子嘗遊此山。下「《娑羅樹》一株,人不敢伐,伐則有災。歲以枝葉先發所向之方為豐兆。」
申村山 在縣北七十里申村堡。有鬼谷子洞。陳畽山 在縣北八十里陳畽堡。希夷先生嘗寓此,遺跡尚存,一名「陳摶山。」
潼山 ,在縣北七十里。世傳《莊子》嘗修道於此,有南華觀,明洪武間赤腳張寓此,煉丹九載而去。
耳毛山 ,在縣北九十里。
磬石山 ,在縣北七十里。以山出磬石,故名。《禹貢》「泗濱浮磬」 ,即此。
龍車山 在縣北二里
大婆山 ,在縣北十二里。
豸子山 ,在縣北三里。
閻家山 在縣北十五里。
卓家山 在縣北五里
冉家山 在縣北十五里。
紅石山 在縣北六里
黃家山 在縣北二十里。
葉家山 在縣北十里
貉子山 ,在縣北二十里。
白馬山 ,在縣北六十里。
車腰山 :在縣北七十里。
無影山 ,在縣北七十里。
馬鞍山 ,在縣北九十里。山東南有朝陽洞,嘗有道士往來其中,丹竈尚存。杜渠山 ,在縣北九十里。
枕頭山 ,在縣北九十里。
靶拉山 :在縣北九十里。
金山 ,在縣北九十里。
九頂山 ,在縣北一百里。
貫山 ,在縣北一百里。
張渠山 ,在縣北一百里。
荊渠山 ,在縣北百里。
杏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
菱角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山北有洞,人不可入。
張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相傳子張遊學於此。菜玉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山出石如菜玉,故名。
塔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黃河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淮水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汶水 在縣東
澮水 ,在縣南七十里。
汴水 ,在縣治南二十步。
睢水 ,在縣北六十里,俗名「小河。」 項羽追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即此地。
沱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
蟹河 ,在縣西南八十里。
草溝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東洪里,東流至五河入淮。
石湖 在縣東北十五里。中有巨石,水漲涸,不過舊痕,人以為異。
白蓮花湖 在縣南十五里,湖中多白蓮。注湖 ,「在縣北十五里。」
洙溝湖 在縣北
楊畽湖 在縣西北
秋濟湖 在縣東十五里。
甜水井 在縣治西南
石泉 在龍車山之陽
「龍泉 」 ,在豸山上。
潁州
中村岡 在州南七十里,南臨谷河。
安舟岡 在州南九十里,淮水北岸。
仁勝岡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近艾亭。
釤岡 ,在州南一百一十里,蒙河之北。
楓北岡 在州南九十里,近地理城。
熬鼎岡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汝水之北。黃牛嶺 ,在州西一百六十里,流鞍河北。金黃嶺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淮水北岸,近宋皋鎮。
七旗嶺 在州南七十五里,北臨谷河,王保保曾屯兵於此。
留陵 ,在州東六十里。
金丘 在州南八十里。舊《志》謂「楚王埋金於此,以鎮水災。」
青丘 在州東五十五里,瀕潁。古有青丘縣,今名青丘村。
黃丘 ,在州南四十里。
澹丘 ,在州東八十里。
黃河 金之季年,河決太康,自州西北陳州界入州境,東南流經州城北。元末,又自通許分派一支入渦河,一支自陳州商水入南頓,合潁水,東流項城趙家渡入州境。明正統二年,復徙於鹿邑舊黃河,河流遂絕。成化末年,黃河一支復通於潁,今亦絕。
潁河 在州西鄉。自南頓東來,繞州北門外,至正陽入淮。明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呼為小河。上達古汴,下通淮泗。《山海經》:「潁水出少室山。」 《通志》略之,「潁水出陽城縣少室山。今陽城省入登封。東南至鄭州,洧水入焉。又東南過南頓,濦水入焉。又東南至下蔡入淮。」 《河南志》之潁水,在登封縣西四十里。按郡圖,水出登封西南百呢山,有故潁陽縣遺址。又少陽河、李莊河,俱出少室山,入潁,自潁水之所從來也。明洪武二十五年,黃河決,改流經此河入於淮,遂通汴梁。正統二年,復徙於鹿邑舊河入淮。
淮河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與汝水合,至正陽,與潁水合。
汝河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自汝寧東北流入潁,東過永安廢縣,至宋皋鎮入淮。
清河 在東南。有東川、中川、西川。
小汝河 在州西一百三十里。至沈丘,北入潁河。
柳河 在州西。源自白楊湖,經廢柳河驛,至石羊鋪,入舊黃河。
舒陽河 在州西。源自項城縣,經州境,入柳河流。鞍河 在州西。源自項城縣,經沈丘,入潁河。相傳光武征王尋,戰不利,沒馬漂鞍。
大潤河 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土陂上地泉,東過磚橋,受小潤河水,過板橋,東南入淮。
小潤河 在州南三十里。河流入桃花店,接大潤河入淮。
北茨河 在州北。自金溝水南流至石羊鋪,北入舊黃河。
西茨河 在州西。合五道溝諸水,流至廢柳河驛,東入柳河。
東三十里河 在州東,徙梁莊坡,南流成河,西南注張家湖。
西三十里河 在州西,自蠶方、北畎、澮諸水積成河,至蔡村南入潁河。
涎河 在州西。自新蔡東流入州境,東北過楊橋入潁河。
蒙河 在州南一百里。自紅林東坡積水成河,西流入淮。
谷河 在州南九十里。源自潤河,經一虎橋至水臺西入淮。
桃子河 在州南六十里。源自海家溝,流至水臺入淮。
五門河 由茨河東通良莊湖五十里,東南通留陵口四十餘里,西通茨河,水漲可行舟楫,兩岸悉為膏壤,民甚利賴之,今半堙廢。
西湖 在州西二里,袤十里,廣二里。歐陽文忠公樂潁州風土,嘗築室湖上。
東張家湖 在州東三十里,潁水北岸。相傳隋初,張路斯家于此,後化龍城陷為湖。
南張家湖 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龍項灣界溝湖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
鄭家湖 在州西
白楊湖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鏡兒湖 在州南九十里谷河之南,其形如鏡。六百丈湖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白魚澗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琉璃井 在州東,舊有青石,瑩潤照人。
潁上縣
老梧岡 在縣東南十里。
黃岡 ,在縣西南二十里。
焦岡 在縣東南七十里。
垂岡 在縣東南四十里。
王岡 在縣東五十里
鄭家岡 在縣東四十里。
淮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
沙河 在縣東門外。東南流入淮,即潁水也。潤河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淮潤鄉。源出潁州,西流入淮。
濟河 在縣北五十里甘羅鄉。源出亳州,東北流合淝水入淮。
江口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源出潁州東南合潤河入淮。
八里河 在縣東八里
清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
史河 ,在縣東十里。即沙河支流。
淝河 在縣東北六十里,經潁上,合金溝南流。新河 即沙河故道,去城里許。明初,黃河決,屠隆築堤護城,開復故道。
賽闊湖 在縣東南六十里正陽鄉。水與淮河通。
太和縣
萬壽山 ,在縣北九十里。《太和縣》。宋名「萬壽」 ,因此。
臥龍岡 在縣西北六十里。
盧家岡 在縣西南四十里。
曹順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茅岡 在縣西北十五里。
沙河 ,在縣南二里。上通項城縣,下達潁上縣,即潁水也。
柳河 ,在縣東南七十里。上通項城縣,下達潁州入沙河。
茨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通鹿邑縣,下達潁州入沙河。
宋塘河 在縣北六十里。北通亳州淝河,南流至縣雙泉溝入谷河。
穀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通鹿邑,至縣境入茨河。
八丈河 在縣北四十里,通谷河。
銘河 在縣北九十里。東通亳州淝河,西通陳州蔡河,東流至斤溝入茨河。
黑河 ,在縣北八十里。上通陳州「蔡河。」
淝河 在縣北九十里。自亳州流入縣境,達潁州。
古蒼河 ,長二十里,從八丈河東南經聶家湖入黃河。
東白洋湖 在縣西
西白洋河 在東湖之右。
聶家湖 在縣西北,即柳林湖。雖分名,實一水也。週回五十餘里,菱芡蒲荷,水天一色,洵一方之勝覽。
寶仲湖 在縣南三里,入沙河。
陶種湖 在縣西四十里,入柳河。
魚營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
茅岡湖 在縣北十里
竹園湖 在縣東五十里。
時家湖 在縣西八里
史家湖 在縣東北四十里。
亳州
北虎頭岡 在州北二里,乃北門之屏,今無存。南虎頭岡 在州南一里。
渦河 發源自葛河口,由鹿邑西來,至北城外,與馬尚河合,東流經蒙城,至懷遠縣東北入淮。馬尚河 由歸德府北來,至北門外入渦河。十字河 ,在州南三十里,東流入渦河。
淝河 ,在州南八十里。
黃河 ,在州西北三十里。
雉河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東流入渦河。漳河 ,在州南三十里。東流入渦河。
包河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東流入馬尚河。百尺河 在州東南五十里,東流入渦河。三里河 在州南三里。東入渦河。今淤。
宋塘河 在州南二十里,北流入渦河。
明河 在州南六十里。東流入渦河。
油河 在州南五十里。東流入渦河。
三丈口河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東流入渦河。清水河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東流入渦河。湄水 耿塘湖 在州東南三十里。七湖 在州東南七十里。
白岑湖 在州東北三十里。
龍潭 在渦河西十里
乾谿 在城父南。《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谿,以吳之援」 ,即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