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7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十一卷 |
第一千七十一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一
汀州府建置沿革考
汀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汀州府星野考
汀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一卷
汀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汀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本秦閩中郡。晉制新羅縣,屬晉安郡。唐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領縣三:長汀、黃連、龍巖。尋改臨汀郡,後改黃建為寧化。乾元元年,復為汀州。初治新羅。大曆四年,刺史陳劍遷治白石鄉,即今州治。十二年,析龍巖縣歸漳州,以劍州之沙縣來屬。五代屬王氏,繼屬南唐。晉開運三年,析沙縣歸劍州,領縣二。宋太平興國三年,屬威武軍。雍熙二年,屬福建路。淳化五年,升上杭、武平二場並為縣,領縣四。元符元年,析長汀、寧化置清流縣,領縣五。紹興二年,以蓮城堡為縣,領縣六。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汀州路。明洪武元年,改為汀州府,屬福建布政司,置汀州衛所。成化六年,以清流、明溪巡檢司置歸化,領縣七。十四年,析上杭置永定,領縣八。
皇清因之,附郭曰「長汀。」外七縣,曰寧化、上杭、武平、清
流連城歸化永定
長汀縣:〈附郭。〉
本晉新羅地,初屬晉安郡。唐開元於新羅故城東置長汀縣,為汀州治所。大曆中移白石鄉。宋徙於衣錦鄉。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寧化縣
本建州沙縣地,初為黃連鎮。唐開元中,從居民羅令紀請,升黃連縣置州,後因屬焉。天寶初,改寧化。宋、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上杭縣
本晉新羅地。唐為龍巖地,置太平場。宋淳化中,置上杭縣,析長汀南境隸焉。初治語口市。乾道中,縣令鄭稷徙治來蘇里。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武平縣
本晉新羅地。唐為龍巖地,置州,後以本州西南地為南安、武平二鎮,隸長汀。五代時,王氏併南安為武平場。宋淳化五年,升為縣,析長汀西南境益焉。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清流縣
本唐長汀、寧化二縣地。舊有清流驛,宋元符間,提刑王祖道奏置縣。紹定中廢。元復,明仍舊。
皇清因之。
連城縣
本長汀地,初置蓮城堡。宋紹興中,攝汀尉虞觀奏置蓮城縣,郡守鄭強復析長汀古田鄉六團里益之。元改「蓮」 為「連」 ,明仍舊。
皇清因之。
歸化縣
本清流明溪鎮地。明成化六年,府同知程熙以地當諸縣之交,民梗難治,請於巡撫滕昭,奏析將樂、沙縣、寧化、清流四縣地,升為歸化縣。
皇清因之。
永定縣
本上杭、溪南等地,距縣遠甚。成化十四年,土賊鍾三等為亂,事平,巡撫高明奏析上杭、勝運、溪南、金豐、豐田、太平五里一十九啚置縣。
皇清因之。
汀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汀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延平府七百里
西至江西贛州府,四百一十里。
南至廣東潮州府六百六十五里。
北至江西建昌府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清流縣二百一十里,至歸化縣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連城縣,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武平縣,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寧化縣二百四十里,至福建布政司一千六十里。北至
京師五千五百九十里
東西廣七百餘里,南北袤三百餘里。
長汀縣:〈附郭。〉
東至寧化縣,一百七十里,以《杉木堠》八十里為界。
西至江西瑞金縣,八十里,以新路嶺六十里為界。
南至上杭縣,一百八十里,以雙溪嶺一百五十里為界。
北至瑞金縣八十里,以黃竹嶺六十里為界。東南至連城縣一百六十里,以野狐嶺一百六十里為界。
西南至武平縣,二百五十五里,以黃公嶺一百五里為界。
東北至寧化縣,一百五十里,以黃土嶺八十里為界。
西北至瑞金縣八十里,以石腦嶺六十里為界,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寧化縣》
東至清流縣,四十五里,以百步嶺二十五里為界。
西至江西石城縣,一百五十五里,以「張坑」 七十五里為界。
南至長汀縣一百七十里,以松木堆九十里為界。
北至邵武建寧縣一百八十里,以孟家坪百一十里為界。
東南至清流縣,一百二十里,以大船嶺六十里為界。
西南至長汀縣一百五十里,以黃土嶺七十里為界。
東北至邵武泰寧縣,二百九十里,以「龍坑」 一百二十里為界。
西北至江西南豐縣,三百五十里,以車橋嶺一百二十里為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二百里。
上杭縣
東至漳州龍巖縣,一百五十里,以「大池」 一百里為界。
西至武平縣八十五里,以石田二十五里為界。南至廣東海陽縣四百五十五里,以「《標錢山》二百里為界。」
北至長汀縣一百八十里,以楊州拗三十里為界。
東南至龍巖縣,二百四十里,以緣嶺一百九十里為界。
西南至廣東程鄉縣,三百一十里,以松源一百六十里為界。
東北至長汀縣一百六十里,以「谷奢嶺」 八十里為界。
西北至武平縣,一百九十里,以檀嶺八十里為界。
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武平縣》。
東至上杭縣八十五里,以《竹鑒保》黃埔五十里為界。
西至江西安遠縣,二百四十里。以「大中山」 一百四十五里為界。
南至廣東程鄉縣,二百二十五里,以南巖九十里為界。
北至長汀縣二百六十里,以黃公嶺一百五十里為界。
東南至廣東海陽縣,四百里,以廬嶺一百五十里為界。
西南至程鄉縣,二百二十五里。以于口一百里為界。
西北至會昌縣,一百八十里,以南瀼口花嶺為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清流縣》。
東至延平永安縣,三百一十里,以龍安一百一十里為界。
西至寧化縣一百五里,以空頭嶺十里為界。南至寧化縣一百十里,以「百步嶺」 一十五里為界。
北至寧化縣六十里,以草鞋嶺三十里為界;東南至連城縣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一百里為界。
西南至寧化縣四十里,以《搶旗隔》一十里為界。東北至歸化縣九十里,以「《五通》凹」 六十五里為界。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連城縣。
東至延平永安縣,二百二十里,以「溪流口一百里」 為界。
西至長汀縣一百四十里,以巖頭「野狐狸嶺」 十里為界。
南至上杭縣二百四十里,以崆嶺一百里為界。北至長汀縣一百九十里,以焦坑渡六十里為界。
東南至永安縣,三百五里,以浮流口一百五里為界。
西南至長汀縣一百七十里,以河源板嶺七十里為界。
東北:至清流縣,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三十五里為界。
西北至長汀縣一百七十里,以「四保」 六十里為界。
東西廣一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歸化縣》:
東至延平將樂縣,一百二十里,以「鐵嶺鋪」 三十里為界。
西至清流縣九十里,以五通凹二十五里為界。南至延平永安縣二百九十里,以淳化寺九十里為界。
北至寧化縣一百二十二里,以下覺七十里為界。
東南至延平沙縣,三百八十里,以「永隆寺」 一百二十里為界。
西南至清流縣九十里,以靈龜巖四十里為界。東北至將樂縣一百二十里,以東嶽廟三十里為界。
西北至寧化縣一百三十里,以山溪寨七十里為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永定縣
東至漳州南靖縣,四百一十里,以隘頭二百里為界。
西至上杭縣一百五十里,以三壩七十里為界。南至廣東饒平縣二百一十里,以牛市亭一百里為界。
北至上杭縣,一百六十里,以「曹田凹」 八十里為界。
東南至南靖縣,二百二十里,以盧溪一百二十里為界。
西南至上杭縣,一百二十里,以官田六十里為界。
東北至龍巖縣二百二十里,以「水糟」 隘一百二十里為界。
西北至上杭縣,一百三十里,以鹹水湖八十里為界。
東西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長汀縣附郭。〉
汀郡崇岡複嶺,居山谷斗絕之地,水之所歸,南走潮海,西下豫章,東北注於劍浦,西北奔於彭蠡,實控東南上游。是以山重複而險阻,水迅急而淺澀,山川大勢,固巳奇絕。若乃府治,則四山環拱,天塹、金城中間地勢坦夷,方數十里。就平地中突起臥龍一山,高可數十丈,廣可五七里,北面峭壁矗起,其南派為九支,形,為「九龍蜿蜒。」
蟠窟狀如臥龍。府城半壁,高掛山北之巔;公署數區,平列山南之麓。鄞江帶繞於東畔,西溪環抱於右方,二水合流,繞出丁位,而寶珠一峰,南塞水口。此郡城之勝也。有《鄞江舊八景》。
寧化縣
為郡接境,山峻水急。翠華、鳳凰諸山峙其北,芙蓉、筆架諸峰出其東。南有城門嶂,卓立如屏。西有斗頭山,突屼若扆。至縣治,則四圍平坦,形如大釜。傍挹巒嶂,下瞰溪湖。
上杭縣
橫琴案前紫金屏,後髻峰,左峙,《旗幛》右旛。袍寨屹於西南,籮嶠峙於東北。
武平縣
土壤坦夷,龍脈盤伏。左梁山,右雙薦,黃龍峙其北,筆架列其南,「靈洞」 諸峰,獻秀吐奇,「化龍」 諸溪,合流環遶。
清流縣
在郡東北,為江、廣襟喉。屏山枕其後,《南極》朝其前,東華峙其左,西峰聳其右。一水清泚,可以鑑人。來自西南,入於鳳翔,出於龍津,縈抱縣治,如帶如環。三析之流,復繞西南而去。
連城縣
《居稠山》中,崇岡複嶺,東控蓮峰,西擁旗石,南案獨秀之銀屏,中抱九折之文溪。他若「金雞」 諸岫,插漢衝霄;天馬群峰,如笏如杖。
歸化縣
為汀孔道,閩、廣通衢。樓臺、鼓角聳於後,三台、飛鳳拱於前。東有獅巖、象山,西有仁壽、列嶂,二水合流,環拱邑前。旋遶獅巖,宛如「元」 字。
永定縣
臥龍山峙於後,掛山列於前。東有龍門拱揖,西有印匣鎮重。二水交流,一湖瑩徹。
汀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總
《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汀州,其域為揚州,其次為星紀,其宿為牛、女,其辰為丑。按《周禮》鄭注云:「星紀,吳越也。」 皇甫謐云:「星紀之次,於律黃鍾,吳越分野。」 《爾雅》云:「星紀,斗牽牛也。」 郭璞注云:「斗、牽牛者,日月五星之所始終,故謂之星紀。」 以上釋星紀,為越之分星。《春秋元命包》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史記·天官書》《前漢·天文志》皆云:「牽牛、婺女、揚州。」 《正義》曰:「婺女即須女,天少府也。」 又曰:「牽牛、須女,皆為星紀,越之分野。」 《漢·地理志》云:「粵地,牽牛,婺女分野。」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 《郡國志》、晉、《隋元志》皆云:「吳越其辰在丑也。」 《釋牛》:女為揚州之宿,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黃帝起斗十一度,至女七度為星紀。費直:起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須女二度為星紀。皇甫謐:起斗一度,至女七度,為星紀。《唐志》:初斗九度,餘千四十二,杪十二大,中斗二十四度,一千四百八半,終女四度,為星紀。《元志》:起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星紀之次。又魏太史令陳卓云:「吳越州郡,九江入斗十一度。廬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女四度。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閩故為會稽屬,其直牛一度無疑。」 《釋分度》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至朝鮮,是謂北紀胡門,以限戎狄。《南戒》自岷嶓至東甌閩中,是謂南紀,越門以限蠻夷。自南河下流,涉江淮,為吳越。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南海,為蠻越。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南斗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踰嶺徼,為越分。蘇軾祖其說,作《山河兩戒圖》。我朝
《清類分野書》實宗之釋兩戒然則歷代論撰宿
[编辑]度雖少差,移為次舍,大略相因矣。而三垣五緯,占驗亦各有分屬。《宋志》云:「中宮北斗七星,第四曰權,蒙山以東至南江會稽、震澤、徐揚州屬焉。」 《星經》云:「斗杓第六星曰開陽,主揚州。又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曰三台,上台下星,主荊揚。」 《宋志》又云:「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石申。」 云:「南斗魁二星,天梁也。」 第一注:吳第二。《會稽天官書》云:「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 《星經》云:「熒惑主揚州。」 《唐志》云:「星紀負海,其神主於衡山,熒惑位焉。」 《宋志》云:五。
星,赤帝熛怒之神,為熒惑,位南方,主楚吳越以南諸家論或取之斗柄,或闚之天市,或徵之緯候,言人人殊,然於天文為別占云。
汀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長汀縣附郭。〉
臥龍山 在府治後。環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一山,不與群阜相屬,如龍盤屈而臥,故名。又名九龍山,亦名無境山。按舊誌,術者白鶴仙云:「山脈分於贛之寧都、虎頭山,歷石城過瑞金界,由長龍、溫地、翠峰、獅巖直渡橫溪而來。」
東山 在城內縣學左,為臥龍山之首,又名龍首山。宋時有鄞江臺、五顯廟,久廢。明萬曆間,前後為雷文學書屋,兩庠舉出。山頂豎亭為「狀元峰。」 前屋祀文丞相、李少師,後屋為書院。年久亭院荒廢。崇禎丁丑,汀守唐世涵捐俸鼎建。南山 在縣南三里,為郡治。前朝山屹然如屏,青蔥可愛。宋時文殊院、同慶寺、左翼軍駐劄,寨在其下,故下名南寨。後同慶寺遷衣錦鄉,寨、院俱廢。按《舊誌》,《白鶴仙》云:「山脈自石含分枝,由湘洪峽過雞籠嶂,歷高坑,起鸚鵡石。又里許秀峙為南山。」 今下為元帝宮。
拜相山 :一名「笏山」 ,與南山相聯,俯挹臥龍山,宛如人拜。
圓珠山 在縣南三里,俗呼「寶珠峰。」 舊有寺,久廢。崇禎丁丑,邑人鼎建元壇廟於山隈。
馬鞍山 在縣東五里
展旗山 在縣西七里
蓮花山 在縣東十里
筆山 在縣東十五里
玉女山 在縣西古貴十五里。舊傳王氏女修真所,下有「通仙橋。」
賴溪障山 :在縣西三十里。
翠峰山 在縣東四十里。壁立千仞,紺碧可愛。雞籠山 ,在縣西五十里,高十五里,《九域誌》載為古蹟。本郡王中正成道之所。閩中曹學佺《名勝誌》作「宋邑人王捷,字平叔,修道於此。」
赤坑障山 在縣南五十里。
靈蛇山 ,在縣南百八十里。山舊多蛇,下有佛廬及蛇山廟,《九域誌》載為勝跡。
七寶山 ,在縣東南二百里。傳出七寶,下有「七寶場」 ,今廢。
鷲峰 在府南山半有院。見《天下輿圖誌》。院址久廢,父老傳云:今元帝宮是。《寧邑誌》載:「院在新村十里」 ,當是同名。
雙峰 在縣東南三十里。峰巒雙聳,高人雲漢。西峰 在郡西通津門外,臥龍山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羅漢三剎,今惟羅漢寺存。寺居形如燕窠,林密泉清,為郡勝地,景名「西嶺松濤。」
二老峰 在縣東五里,雙石峭立如人。
佛祖峰 ,在縣西三十里,土名「九磜。」 樹木陰翳,石徑崎嶇,中有禪寺,雖盛夏不知暑。
橫岡嶺 在城內東北府縣學後。臥龍山左。支佛嶺 在縣東南五里,今名通濟巖,壁間有佛像。宋鄧長史建庵於此,後人刱亭於庵側。界院嶺 在縣東南三里,土中有珠,牧兒鋤地得之,見風則碎,俗呼為珍珠嶺。嶺畔有寺。東莊嶺 在縣東五里,下有民田百頃,舊多種梅景名《東嶺梅雪》。
枸木嶺 在縣東二十里。
牛嶺 在縣西二十里。崇禎九年冬,廬山僧世拙募緣刱庵,邑人馬上榮題以「西來。」
白頭嶺 在縣西,接牛嶺,常有白雲冒頂。白葉嶺 在縣南二十里。
棗木嶺 在縣南二十里。
湘溪嶺 在縣南三十里。
流源大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分水嶺 在縣南五十里。
新路嶺 在縣西古貴六十里,為汀、贛分界。宋嘉定間,郡守鄒非熊修隘備寇,名「羅坑隘。」 明知府邵有道修砌道路。
大息嶺 在縣東北歸陽五十里,嶺頂有鋪。歸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路通連城。
蘘荷嶺 在縣南百里,地產蘘荷。
桑溪嶺 在縣南百五十里。
霹靂巖 在拜相山隈。宋元祐間,白晝迅雷一
聲,巖洞劃開,中有丹竈丹井,建「祐聖道院」 於巖前。
朝斗巖 在南山崦,緣石捫蘿而上,俯視城市,盡在目睫。下有「祐聖廣祐福善王祠」 ,祈禱必應。雲谷巖 ,在駐劄寨旁,南山之下。
宣巖 在縣南五里。宋崇觀間,宣明隱居於此。獅子巖 在縣東南青泰九十里,雙石為門。八仙巖 在府城東南宣河一百二十里。巖內有棋盤石跡,舊傳「有八仙聚其上,故名。」
通濟巖 在縣東南五里,即佛嶺。
蒼玉洞 在東禪寺下。山石奇怪萬狀,名曰石門、煙嶼、仙掌、鶴巢、抱雲、二老、獅子、馬鞍之類。龍門峽 在縣東北四十里,地名含前石洞盤屈深窣,中開一峽,頂鐫「龍門」 二字。峽底匯潭,水色沉碧。峽內有溪,鄉人貿竹木者俱從峽出。湘洪峽 在新橋下流溪中最險,舟人憚之,峽上有湘洪廟。
烏鼻石 在惠政橋霹靂巖邊。
石壁 在縣南二十里,下有庵。
白面石 在縣南五十里。
鄞江 一名正溪,在縣東寧化縣界。李地發源出石含,歷謝地新橋,迤邐至東莊潭,分為二派,一自惠政橋入,一自太平橋入,至高灘角復合為一,南流以入於海。宋蔣之奇有「鄞江一丈水」 之句。
東溪 發源翠峰,合鄞坑水,流高洋橋至張家陂與正溪合。
梓步溪 源出大息嶺,左至南田,大溪合小湘溪 源出南原,至湘洪廟。前三溪俱縣東。西溪 在縣西,源出大原,過杉嶺,即七里橋,至南拔橋。宋治平五年,築城塹壕,官砌石陂於橋下,引水注壕,一派入城壕,至崇善坊興雲橋,與正溪合,一派入西田,過高阜坊與正溪合,後西流奔衝。萬曆壬子,推官吳明昌沿河築堤,引水抱城,至馬屋墈下出,合大溪。
南溪 在縣南二十五里,其源不一,合流經普濟橋至南口與正溪合。
北溪 源出橫坑,過攀桂橋而下,與正溪合。龍潭 在縣東雲驤閣下。東岸建龍王廟,遇旱築壇而雩則雨。今潭通大溪,廟久廢。
東莊潭 舊在東莊嶺下,今水徙教場後。麻潭 ,在縣南十里。郡眾流所會,山勢蟠互,過此流折為九曲。
白步潭 :在縣東十里。
曲潭 在縣南十五里
大潭 :在縣南六十四里。
寅湖 在縣東北二里許。周圍百步,居郡寅位。湖中一小阜,雖水溢不沒,春滿冬涸。
子地湖 在縣東十三里,入東禪寺,今墾為田。辛湖 在縣西一里許,周圍七十步。三湖俱以方位名。
青草湖 在縣東歸陽五十里象牙林,深不盈尺,廣不踰丈,其中草四時長青。
磜角 在古貴里。高巖怒灘,溉田甚廣。磜頭 在歸陽里。峭壁數十仞,瀑聲如雷。魚梁灘 在縣東二十里。
鸕鶿灘 在縣東一里許。灘邊居民多養鸕鶿。蛇王灘 在縣南三十里,灘邊有蛇王石爐。九曲灘 在蛇王灘下,河水湍急,屈曲九折。紗帽灘 在王屋灘上,灘邊有石如紗帽。王屋灘 去縣三十五里,灘邊有王姓者居此。磜灘 在縣南一百里,居上杭,上甚險,知府陳洪範闢平。
放生池 因龍潭為之,勒「大」 字於石。
金乳泉 在府堂東。嘉靖間,知府邵有道闢為池。
法林袈裟泉 在縣西法林院。有泉出於石縫中,裂如袈裟狀。
湯泉 在縣南青泰里何田市。周圍數十丈,能熟生物。宋紹興間,眾砌石池,疏寒泉以減其烈,覆以兩室,以別男女澡浴。旁結庵,名「無垢。」 又一在縣南安仁保,由竇湧出,溉田甚多。
玉泉 在縣東八十里,流為瀑布。舊有佛庵,前後植茶,號為「玉泉茶。」
魁星井 在府治儀門外,面南隅。
弼星井 在府兵房後,今廢。
《祿星井 》在推官衙門。
開星井 在府治東北塔院前。舊傳,白鶴仙人遷郡,初,謂地形如斗,掘地為七井,以應「七星老古井 」 ,在府城內東北。
鄧長史井 在福壽樓南街城下,郡人鄧正己。
開鑿至丈餘,遇盤石,聞其下有泉聲,以鐵杵撞穿,泉湧出,四時不竭。
開元井 在縣學左。闊丈許,深十三丈,八角,上闊下銳,石板疊砌,舊傳與雲驤閣下河通,河溢則井溢,河清則井清。昔年,井水忽湧,高數丈,眾疑通龍潭,有龍穴其中。嘉靖三年,井隨寺屬學,取名「八卦龍泉。」 為陰塔,與萬魁塔相映。
南泉亭井 在富文坊,闊丈許,引手可掬。「鄞江井 」 在縣東金花坊,深三尺許,溉田甚多,外水入而不溢,內水出而不竭。
萬戶井 在青巖里胡嶺大路旁,去縣八十里。井泉甘美,四時不竭,可供萬戶用。
方伯井 在十字街口,俗呼「大井頭。」
寧化縣
翠華山 在縣北二里。邑主山,四時山色蒼翠。南山 在縣南,一邑之望,自遠逶迤至本山,中聳一峰,旁峰低小如筆架,下有流水環繞如帶。東山 在縣東五里。
牛頭山 在縣西北。峰峭拔,形如牛頭。
五靈山 在縣南市西,舊名「五家山」 ,有普惠王祠。昔嘗產靈芝五莖,聞于朝,敕改今名。
寶山 在縣北。舊傳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寶。鳳凰山 在縣北五十里。崇岡峻壟,蟠伏數里,其形如鳳。鄉人張震微時讀書其下,自號「鳳岡隱者」 ,後起知太原府。今山多潛不軌,立隘。陶峰山 在縣北八十里,巒峰峻聳。舊傳有陶姓者結茅其上。
牙梳山 在縣北招得里。險峻阨塞,為嘯聚地。龍鬚山 在縣東招得一百三十里。高峰繁蔭,草生崖石間,如龍鬚。
羅平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山明水秀,舊傳處士羅平隱居於此。
伍家筆山 在縣北招得里。山尖聳如筆,山下居者皆姓伍。
紫雲山 在縣北,通邵武界,立隘。
凌雲峰 在泉下里,其峰高拂雲霄。
登高嶺 在縣北門內,邑人登高於此。
狐棲嶺 在縣西龍上里。其狀如屏,相傳有白狐棲此。
金船嶺 在縣東永豐三十里。舊傳山有金船,其光夜現,鄉人求之弗得。
獅子嶺 在縣南三十里。嶺有石形如獅。羅漢嶺 在縣南五十里新村。
苦竹嶺 在縣北永豐五十里,產苦竹。其嶺甚高,四時常有雲氣。
神王嶺 ,在縣北七十里。上有神王廟,鄉人遇旱潦疾疫禱此。
南橋嶺 在縣北九十里,嶺勢高拱,跨山如橋。賴畬嶺 在縣西南賴畬鋪之西。迤邐二三里,峻處有利濟亭,上立隘。
竹篙嶺 在縣西南。險峻斗絕,小路逼長汀,上建有亭。
黃柏嶺 在縣南新村里。上設鋪。
城門嶂 在縣東北泉上四十里。山勢壁立如屏障。元末寇亂,鄉人避兵於此。
瑞花嶺 在靈隱洞東北十里。旁有僧舍,謂之「下巖。」 其地生奇花,歲多豐,因名其巖曰「瑞花。」 龍池巖 在縣南四十里,昔有龍蟠於此。西巖 在縣東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筍屹立如門,上有石乳下垂,俯映石筍,泉涓涓自乳而下,滴於筍末,毫髮不爽。又有石如龍蟠門上,其中空洞如砥,可坐千人。有數石室,一曰「寶蛇」 ,天然龕屋,中奉大士像。一曰乳穴,爇炬始可入。中橫石案,旁有泉一泓琮琤。遇旱禱之取水,出巖即雨,謂之「聖水。」 一曰丹室,有一小穴,匍匐而入。其中寬明,丹竈儼然。又一如方丈,初入頗暗,坐久忽明。又一如堂奧,寒氣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龍井,深不可測。
東巖 「在西巖側,其中有數石室,洞旁有石蓮數朵,大如車輪。左有石龕,又有石如壺,高二丈,寒泉湧出,壺口皆成鍾乳。下有芝田數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西有石柱,峻削如青瑯玕。南有泉,自石中出,潺湲迅急,復入石縫,不知所之。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飛之狀,亦有丹室。」 彌勒佛 在縣招得九十里,高峻玲瓏,窟中多巢鳥雀。巖下空高約二丈許。深廣三丈有奇。如石室前有彌勒佛殿。
朝光巖 :在溫泉側。玲瓏曲折,天光射人。竹筏沿泝其中,難窮其源。
連城洞 ,在縣東五里,地多黃連,唐置縣,封治於此。
靈隱洞 在縣北五十里,舊號「洞源巖。」 宋治平間,僧祖慶結庵於此。洞前巖石奇怪,如窗如龕,如設筵席,如列鐘磬,如虎鬥鳥翔,其狀不一。又有巖石拔起,上有一窟如窪樽,乳泉滴瀝,滿而不溢,病者飲之多愈。鄉人禱雨亦應。
狂波石 在縣東七里赤岡潭中。舊傳或見二龍蟠石上,忽水漲波湧,故名。
獅子石 在縣北登雲鄉田間,以形似名。危石 在縣北六十里。突然一峰,四壁斗絕,人跡不到。宋紹興間,僧祖月結庵其下,名曰「翠峰。」 寶池石 一名威膽山縣北七十里舊寶池寺側,傑出群山,因寺得名。
大溪 在縣南。溪源凡六:正西自贛之石城塹頭發源,九十里至縣,與大溪合。西南自長江狐棲嶺發源,一百二十里至小吳,與大溪合。又四十里至縣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長坊一百里至李田,與大溪合。又二十里至縣東北,自臺田嶺發源,一百四十里會大溪。正北自苦竹嶺發源,六十里至馬家渡,會大溪。又三十里至縣正東。自熱水窯頭發源,一百里至側潭會大溪,又四十里至縣東渡溪上二里許,與上流三派合而為一。東至清流,又東會劎江水,抵福州以入於海。
龍潭 在縣東一里。舊有龍神廟,今廢。
龍門潭 在縣南二里。其深莫測,自龍門橋出大溪。今大水湧沙堙塞。
神頭潭 在縣南五里神頭嶺下。水極清徹。斑竹潭 在縣南七里。潭側多斑竹。
赤岡潭 :在縣東北七里。
蛟湖 在縣北龍上下六十里。深不可測。昔有僧結庵其上,嘗見白龍臥湖面。鄉人遇旱,以敗鐵投湖,輒作暴雨,怒濤湧出其鐵而後已。宋嘉泰間,郡守陳暎禱雨有應,建龍神廟於側。石湖 在縣北泉上里,去蛟湖不遠,水四時不涸,溉田甚多。
羊鴉湖 在縣北柘湖側。舊傳鴉噪於木,羊跪於地,忽成此湖。
雷鳴磜 在縣南五里。聲如雷轟潭。《飛磜 》,在縣南鄉。重岡複嶺,登陟極難,其中寬坦,山環水合,草茂林深。宋紹定間,有寇作亂於此。後陳韡、劉純討平之,因置南平寨。
龍潭磜 在縣北泉下四十里。舊傳有龜浮水面,溪水即漲。歲旱,鄉人取其水禱雨,多應。烏路峽 在縣南十五里。兩岸壁立,水勢濚迴,深不可測。
七孤龍 在縣南新村烏路峽下十五里。石峻路險,怒濤奔湍,反折七曲,舟師憚之。
藍布池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永豐」 ,產藕最佳。放生池 ,在縣南。
潔溪泉 在縣北四里。清泚甘冽,一名「滴龍泉。」 「甘泉 」 在縣南鷲峰院前,味甘而冽。
萬斛泉 在縣北五十里。石洞噴出,流為小澗,溉田數千畝。
溫泉 俗名「熱水」 ,其地新開。有朝光巖。
光嚴井 在縣治後,光嚴寺前。
周家井 在縣東百步
太平井 在縣東太平巷口。三井水極清冽,雖旱不竭。
古井 在縣西五里。清徹甘冽,俗傳病者飲之多愈。
龍家井 在縣南五里,即以名其地。
大成井 在儒學戟門東。
上杭縣
紫金山 在縣北平安里。邑之主山。巒嶂㠝岏,林木秀茂,煙雨之餘,蒼翠如畫。宋康定間,嘗產金,因名。堪輿家言:「金山如焰,雖障邑而多災,宜祀元武鎮之。」 明嘉靖庚戌,丘嘉周因夢遊,乃往卜地,募而建之,至丁卯乃成。
七峰山 在縣北,去城十餘里。為邑後鎮,崒嵂翠麗,堪輿家謂「上應北斗」 ,又名七星山。
掛袍山 在縣南五里,為邑前鎮,形若掛袍。舊云:未縣之先,林木森蔚。有術者過,語曰:「袍山蒼蒼,朱紫盈坊。」 未幾,遷縣於此。
展旗山 在縣西五里,為邑右鎮。數峰相屬,迤邐若展旗然。
橫琴山 在縣南,去城里許。橫亙溪前,平衍如琴,亦名「橫琴岡。」
冷洋山 在縣東二十里。高出群山,俯瞰縣治,有道人結庵其上,下一水迸石而出,夏月極冷。覆籮山 在縣東北,去城一十里。高聳特立,山頂端圓如覆籮。
筆架山 在縣西去城十五里,三峰若筆架。南寶山 在縣北平安里金山之陽,如筆插空。舊傳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雙,因名。靈蛇山 在縣北平安里。峭拔凌空。舊傳有巨蛇出沒,人過其處,必禱之。
亂石隔山 在縣北古田里。路通龍巖界。石獅崠山 在來蘇里。山石巉巖,狀若獅子。「鐵障山 」 石壁若障山之西產鐵,礦冶多取此。茫蕩洋山 在縣東勝運里。磅礡百里,當上、永兩縣界。峰巒嶄絕,林木崇深,西通程鄉,東通漳州,梗化者據為巢穴。
高唐山 在縣西南來蘇里。舊傳「有姓高唐」 二人,年皆九十餘,登此山不返,因名。
王壽山 在來蘇里。山端正,高千丈,若王者執圭,故名。《舊誌》誤為洋廚山。
銅鼓山 在太平里。石壁倒書「千年」 二字,唐李陽冰篆。山腰巨井丈餘,莫測鼓聲,聞則大稔。美女峰 ,在縣城南五里,與三層嶺相接。其峰有四,蔥茸秀麗,故名。
雙髻峰 在縣東五里,為邑左鎮。二峰插漢,宛若雙髻然。
五子峰 ,在紫金山,又名「五龍。」 高峭插天,妍秀如削,層連絕巘,各具姿態,膚不受土,瘦骨稜稜。上有老松幾本,孤寄自喜,不作人世近玩。中一石如人趺坐,類入定者然。
普陀峰 在縣城東十里許。白葉場峰下有普陀寺遺址。
文筆峰 在縣東白砂十八里。
爐背嶺 在縣東十里。鄉人嘗建爐其下。石冷洋嶺 在縣東十五里。
大磜嶺 在縣西十里。為邑來龍特起之嶂,路通武平。
三層嶺 在縣城南十五里。其嶺三級。成化間,邑人李時英沿路植松蔽陰,置田佃修,行者便之。
雙溪嶺 在縣東五十里。有二小溪環繞其下,長汀分界。
羅括嶺 在縣東平安五十里。舊傳有羅括結廬於此。
石牌嶺 在縣東勝運七十里,有巨石方正如牌。
香嶺 在白砂里。舊傳有檀木香數百本,因名。或謂「嶺多木乳膏,居人採而爇之。」
燈籠嶺 在勝運里。上有石,若燈籠。
蜈蚣嶺 在勝運里。高聳縈迴五里許,嶺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統間,鄉民吳廣植松以蔭,俗名「鵝公嶺。」
棉嶺 在縣西勝運里棉村。景泰間,邑人唐常夾道植松檺,行人便之。
黎公巖 去縣二里。舊傳黎姓者修煉於此。仙女巖 在縣東白沙里。負岡瞰溪,中廣三丈,有穴上透天光,舊傳有仙女居此。
寶興巖 在鍾寮場西北,近南寶山。
石鐘巖 在平安里。中有石乳,旁有巨石,擊之有聲如鐘。
半坐巖 ,在紫金山,石如龕,容坐一人,趺跏其中,聽流水聲聲玉珮,壁生黃苔如粉,俗名「石黃」 ,可調為繪事。
管公巖 在平安里金山半途。深廣數丈,內有石鼓,擊之輒鳴。舊傳管姓者修行於此。
東安巖 在縣東五十里。舊傳定光佛棲於此。石燕巖 在縣東。天順間,鄉人建庵於上。黃楊巖 在銅鼓山。舊傳地有黃楊木。
青峰巖 在縣南來蘇一百五十里,巖有秀峰,竹木蒼翠。
赤面石 在縣北,去城三十里溪邊。上圓下方,峭立如壁,色赤。
石龍 去縣一百二十里,橫亙溪中,背有鱗文。遇旱,鄉人積砂石於其背,即雨漲而去之乃止。仙榜石 在金山,如赤城,皆霞紋,橫豎數十丈,光不受蘚,上有古木蔽日礙雲,身幹斑駁。觀音石 在縣北平安里大溪中,石似觀音者三,前有觀音潭。
烏虎石 在縣東大溪中,黑色,儼如虎踞。獅子石 在縣東二十里梅溪寨西水口山頂。石高數十丈,勢若獅臥,數里皆見。
馬跡石 在勝運里山澗中,廣二丈餘,厚四之一,兩面皆有馬跡,居陰者差小。歲大水,巨石皆漂,惟此不移。
香爐石 在北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蓮花石 」 在溪南里大溪中,即魚磯,石壁波濤。
湧急,舟過稍失手則覆,其石叢生如蓮花。大溪 發源長汀界,合眾溪入縣境,會語口水至縣治南山下,過美女峰,縈迥三折,西流五百步,南經潭口,直抵潮海。
瀨溪 在縣西三里。縈紆至展旗山下合大溪。金山下溪 在縣北,清泚聲冷冷,東流數里,滲入沙石中,號「乾坑」 ,數百步外復湧出長流。苦竹溪 在縣東北五里,源出白砂里山。水埔溪 在縣西北十里,源出武平界,經巖頭鋪至水布灘合大溪。
九曲溪 在縣東北白砂里。源出新坊口,縈紆九折至語口會大溪。
南寶溪 ,源出南寶山,下流數里納礬水,會金山下溪,至鍾寮場,與南橋小澗水合流而東。礬溪 出鍾寮場之東,與南寶溪合流。溪西水赤絕魚,故名。
新田溪 在鍾寮場西合南寶溪,過靈蛇山,會語口溪,南流至舊州會大溪。
黃潭溪 在勝運里。源出龍巖石門小澗,至小拔湯過上南湖,經三埧漠《磜硿》會大溪。安鄉溪 在勝運里。源出東安巖小澗,合流大溪。
跳魚溪 在勝運里。源出梌山嶂,至豐稔寺前合黃潭溪。
「回龍灘 」 崎嶮,有石,似龍渡江。
白石灘 在回龍下
《栖禾灘 》有石平坦,農頓禾其上,因名。
目忌灘 水湍急,舟人畏視之。
鑊風灘 二水衡縱浪滾如鑊。五灘俱縣北平安里。
高車灘 旁置「高車」 ,轉水溉田。
馬尾灘 水散流。若馬、尾二灘,俱在城里。逃船灘 勢甚險,舟避溪旁,齊力備器而過。摻蓬灘 亂石森列,舟過此必摻蓬以濟。上徐灘 、下徐灘 、大籠鉤灘 五灘俱在縣東勝運里。
孤灘 在縣南來蘇里。眾石槎牙,船難上下,行者必易載而渡。
草屨潭 在縣北二里許。延袤數里,過之而屨成一雙,狀其長也。
相公潭 在縣南三里。舊傳有寓此產子貴者,故名。今建塔其上,科第不輟,潭名又若識矣。潭頭潭 ,在縣東一里,為潭之首。
石壁潭 在縣西二里壁寨下。
信豐潭 在勝運里豐稔寺西,其深莫測。鬼湖 在縣北平安里。廣丈餘,深不可測,旁無寸草。相傳下有大溪,為龍窟宅。
銅鼓湖 在銅鼓山下來。山左右有二湖,延袤寬廣,其一或涸,其一雖旱不涸。
鹹水湖 一在來蘇里三層領背,一在勝運里大陂下,其水味鹹,不涸。
天井湖 在縣南勝運里。闊五十餘丈,深不可測,漁者避焉,忽涸,湧出十五里外。今春盈秋涸為常。又在城里北門外,西有二湖,亦名天井。百丈磜 在平安里金山側。高百丈,一溜如線,其聲淙淙,傳名「黃金坑」 ,險不容足。
白水磜 去縣三十里,溪邊土中有石塊鏤章,能運水至頂,以滋華卉,取而工之,可為假山。舊有一聯:「白水磜頭,白屋白雞啼白晝」 ,未有對。修撰林大欽過此,對之曰:「黃泥壟口,黃家黃犬吠黃昏。」 人傳為工。
膽水池 在平安里金山。有三池,上下有泉湧,中則瀦上池之流。宋時池水赤,苦傷人,惟以浸鐵,煉之成銅,後則如常水,不可以銅矣。
御天池 在縣南塔院。蓄水備旱,溉田甚廣。放生池 在駟馬橋下。人修齋放生於此,故名。金船塘 在勝運里。延數十丈,形如巨船。佛嶺泉 在縣東十五里。自石孔中出,其清如鏡,飲之不竭。
瀑布泉 在盧豐灘上。出自山巔,其勢如飛小拔湯 在勝運里。微溫可浴。
里田湯 亦微溫可浴
觀音井 在縣南橫琴岡後。澄清不竭,旁流一派,溉田數頃。上結庵奉觀音,疾者請其水洗之,有驗。又城內西北有一井,搆屋其上,亦名「普濟井 」 ,在縣西二百步。成化間重砌。
石固井 在縣西石固廟前。洪武四年開,天順間重砌。
靈源井 在縣西一里。大旱不涸,澇而不溢。井泉井 在縣西進士坊北港內。水重於他水。應星井 在縣東北小街巷內。成化間重砌。
岡背井 在縣西北小巷。
所前井 在所東畔。未立所時已有。
射圃井 初在射圃前,天順間開,今圃改察院,「新開」 井 在縣西南小街,成化間開。
東門井 在昭陽門內。築城後,民艱於汲。成化初開。
龍泉井 在勝運里,石碑前,石隙間流出。四時澄澈,夏冷冬溫。鄉民建庵其上,名曰「龍泉。」 《漳南道井 》在廳東北。
龍井 ,在金山頂。水面數尺,規而若井,渟泓澄澈,如照膽之鏡。久立,膚肌俱寒,急避去,恐此潛者之或躍,而風雨驟至也。舊傳井與河通,僧接竹試之,云無底極形家所言,「天目將無」 ,是與?《武平縣》
靈洞山 在縣西十里,為洞天之一。有仙人上馬石、蛟池、湯泉、石龜之類。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靈洞院、洞元觀,俱廢。又有石井三,舊傳為葛洪煉丹處。
雙豸山 在縣西十里。雙峰並豸,高插雲漢。交椅山 在縣北十里。山兩脈交加如交椅。鵝頭山 在縣北十五里。上有石圓大巑岏,其形似鵝。
天馬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高聳如馬朝天。梁野山 即梁野仙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嶮峻疊出,絕頂有白蓮池。昔鄉民採茗,誤至一巖,見門垂龍鬚草,蒙披而入,內有佛像、經帙、鐘磬、幢蓋如新,再往迷路。唐開元中,福僧持鐵缽駐錫三峰。大曆中,泉州僧靈悟駐此,自後巖蕪。石獅嶺 在縣西十里,有石若獅。
石徑嶺 ,在縣北十五里。高峻多石,通羊角水,接江西會昌。
當峰嶺 在縣北三十里。鑿石為路,長五里,接永平寨。上有雙井泉。
黃公嶺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接長汀界,修阻二十餘里,上有聖公泉。
伏牛嶺 在縣南六十里。有黑石,高廣百丈,形如伏牛。
白鶴嶺 去縣十里。形勢軒昂,江、廣往來要路。御屏嶺 ,在縣北五十里,相傳為棺材石,新官初至,每忌之,常戴星入治。
觀音嶺 在所城南一里。
檀嶺 在縣東四十里。
南安巖 在縣南。舊為蛟龍窟宅,俗呼「龍穿洞。」 定光大師卓錫於此,中有二巖:南巖窈窕幽廣,石室天成;東巖差隘,而石龕尤縝密。
龍濟巖 即龍巖。《雨霽》,在所城南三里。林木嘉茂,石徑窈深,洞前有龍牙石、珠簾泉。
「十二峰 」 在南安巖前,秀峰列峙。
神仙峰 在所城南十里。
象洞 在縣南一百里,接潮州界,環抱紆迴,號九十九洞。宋政和間,置寨於此。《海錄碎事》:「象洞,昔未開拓時,群象止其中。其地高腴,有美稼,可釀佳醞。邑人重之,名象洞酒。」
化龍溪 一名「南安溪」 ,在縣治南百步。源出清平鄉,合流歸順鄉,入潮州界。
千秋溪 在縣東信順團里。源出梁山,經谷孝里合流入「化龍。」
濠坑溪 在縣西丘留東里,源出安遠界。武溪 在縣西三十五里。水接化龍。
漁溪 在縣北豐順平里。源當峰嶺,下會禾豐。黃沙溪 在縣東南十五里,縈紆數里,入化龍。禾豐溪 在縣東北。源出當峰嶺,下入漁溪,合逕口水入化龍。
露溪 在縣東北。一溪七灣,俗呼露溪七渡。大順嶺小溪 在縣東信順團里。自露溪堡北入長汀界七里河。
順明溪 在縣西順明里大嶺下,西流出會昌界,與大溪合。
龍溪潭 在縣西六十里。怪石嵌空。舊傳龍穴其間,旱禱輒應。今里人有疫,亦禱之。
黃泥潭 :在縣西南二百步。
蛟騰潭 在所北文峰塔前。
蛟潭 在縣南八十里。水深無際。昔有蛟為民患,及南安祖師建院巖下,其毒遂弭。
綠水湖 在南安巖數十里,水色深綠。相傳「定光佛」 創院,嘗取其水,今水色清白。
雲磜 在縣東二十里,瀑流如練,又名「白水磜。」 《剪刀交》灘 在縣西歸郡里。
白鷺灘 在縣南豐順平里。
七里灘 在縣北大湘亭里。
大頂灘 。弩牙灘 。「《鉤丁》峰灘。」
小籠鉤灘 、四灘俱在縣北歸郡里。
放生池 在縣西門外
溫泉 即丹井溫泉,在縣南五里。《舊志》:「熱水井周圍數丈,泉從石竇出,有硫黃氣,能熟生物。民多浴之,可愈瘡癘。」
聖公泉 ,在黃公嶺巔。相傳定光佛偶渴卓錫,泉湧,水僅杯勺,千,人飲之不竭。
龍泉井 在縣南禪果院殿後。相傳定光佛所鑿。宋慶元間,常有龍見。
官陂泉 在縣北七里,源泉洶湧,灌田數頃。雙泉井 在當峰嶺,有泉兩泓,自石眼湧出。銅井 在所城內西偏。泉極寒冽,汲之聲如銅響,色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