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9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九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八卷目錄
漳州府部彙考四
漳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九十八卷
漳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漳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漳州府治 在府城南。唐貞元二年,徙州治於龍溪,即今治也。元為路,明為府。考宋制,府前有雙門,冠以樓,篆書「州」 額於其上。門內有鼓門,亦冠以樓。樓上有銅壺漏箭樓,以司昏曉。其外左為崇仁門,右為懷恩門。嘉泰元年,守方銓重建鼓樓,翼以飛觀,在崇仁、懷恩門之上。其內左為州治署,右為鈐司署,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知府潘琳重建。中為正堂,前為露臺,護以石欄。下為丹墀,中為甬道,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外為大門。丹墀兩旁為廊,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刑工房。正堂後為川堂,為後堂。川堂之旁為軒,後堂之西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廣濟庫。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重建正堂、後堂及土地祠,移舊建南隅文昌坊之申明亭、東北隅之旌善亭於府大門外左右。嘉靖元年遷廣濟庫於後堂東,以石為之。遷架閣庫於廣濟庫之舊址。八年,知府陸金重修大門。十四年,知府孫裕重建申明、旌善二亭。二十一年,顧四科重建儀門。三十年,大堂壞甚,知府盧璧修之。三十四年二月初五日,獄囚吳天祿等反獄,燒燬府堂暨六房。三十五年,知府曹三陽重建。其門外之左為「延賓館」 ,舊為省愆所。三十七年,知府李光宸改建。隆慶四年,知府羅青霄以大門單薄,乃縮入,改建譙樓,砌石為門,置更鼓其上觀望,以壯防衛。萬曆二十三年臘月,知府楊維嶽改建,仍如舊制。中設大門,兩邊置角門。知府韓擢又改設,總為一門。知府廨,在府署後。清軍同知館、海防同知館、督糧通判館、督捕通判館、推官廨、理刑館,經歷、照磨、知事、檢校等署,俱在府公廨內。
皇清順治十二年乙未,「海寇」墮城,一切官民舍皆毀。
府署遂廢。康熙五年,理刑王錫琯先建理刑館。六年,理刑奉裁,乃暫以理刑館為府署。至十年,知府孫揚始重建府大堂及儀門、大門餘公廨悉為民居。十七年七月,暴風作,大門倒壞。三十二年,知府靳治揚議清地起蓋。四十九年,知府魏荔彤建大門,重修大堂,於甬道東西建立六房,規模宏敞。五十二年,起建二堂、「川堂」 ,而府署猶仍理刑館之舊。
海防同知館 元在清軍館之東。明隆慶二年,增設《海防》,始建。
皇清順治十二年毀。十六年,同知閔子奇暫置在後。
街舊係蔡家民宅
糧捕通判館 元在府署後之西。順治十二年毀。康熙二十一年,通判姚萊買後街錢局為署。原係總督姚啟聖置局造錢,後部估銀三百兩,故通判姚萊買之。舊有督捕、督糧二廳,今裁。一經歷司 ,在府正堂右,知府潘琳建。成化間,同知何璧光重建。順治十二年毀。康熙十年,經歷司黨吾鼎重建。
司獄司 在儀門之右。舊在東坡後街。弘治七年,知府汪鳳改建於此。嘉靖二十四年,知府顧《四科》重建,壘石作閘門,更建橋於其上,前後俱石圍之。順治十二年毀。康熙十年,司獄司杜思念重建。
丹霞驛 在察院東。古驛在府治西。宋淳祐間,郡守章大任建於朝天門外。元至正間,徙府治東。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移建於此。九年,改名「清漳」 ,尋復舊。順治乙未,諸署俱廢,獨驛尚存。今驛丞裁,甘棠驛移住於此。
陰陽學 原在府治內大門外之左。
醫學 在大門外之左,今廢。
僧綱司 在開元寺,今廢。
道紀司 在元妙觀
按署舊有清軍同知館,在府署後之東;督糧通判館,在府署後之西;理刑館,在清軍館之前。係正德六年推官胡寧道添建。照磨所,在府正堂之右;知事廨,在經歷廨之前;檢校廨,在照磨廨之後。今官俱裁,署廢。
汀漳巡海道 在府治東北。嘉靖九年,巡海副使謝汝儀行知府陸金,即所鎮撫司地,并充拓民居,刱建制極宏偉。十年,副使羅英繼而成之。莆田鄭岳為記。萬曆七年,巡海道移興化府駐劄,於是分守漳南道改署於此,而漳南道舊署廢。今改汀漳巡海道。
公衙門 在「元妙觀」 之左,原雜造局地。明弘治十七年,知府汪鳳舊建為察院衙。萬曆三十一年,知府韓擢復改布政司為察院,而此署空閑,後割後堂為張何祠,止遺前堂數楹。圮壞。三十三年,龍溪知縣袁業泗修前堂為公署。三十七年,知府閔夢得改為「雲龍書院」 ,延俊士校藝。後毀壞。
皇清改修公署,為上司往來住宿之處,併為「學道衙。」
康熙三十二年,各學生員具呈,於二門內起蓋瓦廠為試場。四十九年,風雨廠壞。
巡海道公館 在舊巡海道署左。
龍溪縣治 在府治之西。按舊志,縣治之建,未詳其所始。宋淳熙十二年,縣令趙不病重修。嘉定四年,縣令陳士會復修。紹定四年,縣令蘇應衡增修。元因之。明洪武初,知縣楊保誠重修,扁其正堂曰「遺愛堂」 ,東為幕廳,西為架閣庫,儀門內之東為縣獄,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正統二年,知縣顧鴻重建正堂及架閣庫。成化五年,知縣張寧重建後堂。十五年,縣丞吳鵬市民屋,增廣吏舍,并以舊架閣庫址增建公廨。二十三年,知縣李棨重修正堂,易其扁曰「平政。」 立石坊於大門外,曰「司牧。」 嘉靖十年,知縣俞璉撤司牧坊,建鼓樓。又當街建二石坊,曰「一方民社」 ,曰「百里絃歌。」 邑人林魁為之記。二十八年,知縣林松徙二石坊於大門外之左右。大門上為譙樓,前築拱辰垣十餘丈,易戒石亭,以石坊徙土地祠於儀門外之西,而勿喜亭居東,即預備倉故址也。後祠徙東西為延賓館,扁其堂曰「拜善。」 知縣廨在縣署後,縣丞廨在縣署東,主簿廨在縣署西,典史廨在本署後。吏舍在縣署之西南。旌善亭、申明亭在縣譙樓外之左右。舊在樓內,弘治十六年知縣姚鵬所建。嘉靖二十八年樓徙,亭在樓外矣。
皇清順治乙未年,城圮,公署概遭拆毀。丙申,大兵克
復知縣董帷建後衙一所,餘皆未及。康熙戊午,知縣魏明德始建正堂、大門、儀門。其丞、典廨舍,草創就理,餘多未備云。
縣丞衙 在縣署東
典史衙 在縣署西
江東馬驛 在縣東二十八都。「宋為通源驛。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明洪武七年知府許榮重建。嘉靖庚子通判周南充拓驛基修建。」 甘棠驛 在縣南六七都。「元至正二十五年創建。明洪武八年知府許榮重修。正統十四年寇燬。景泰五年知府謝騫重建。嘉靖二十七年知府盧璧修。今燬,暫移住丹霞驛。」
柳營江巡檢司 在縣東二十七都,柳營江之西。洪武三年設為柳營江掣制所,隸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十四年改為批驗鹽引所。正統九年,巡按張淑奏改為巡檢司。
按縣舊有主簿廨在縣署西,今廢。遞運所在江東馬驛外門樓之左,洪武二十年革廢。香州稅課局在縣北二十三四都臨溪,嘉靖四年革廢外縣。
漳浦縣治 在縣城東西兩街之中。唐開元四年刱建。景龍間,縣令李圭繚以周垣,官廨始不與民居混。宋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陳貫通重建。淳祐八年,縣令楊浩然復大而新之。明洪武三年,知縣張埋重建。正堂左為典史廳,右為庫房。正堂後為川堂,聯於後堂。龍亭庫在正堂東,架閣庫在正堂西。東廊之南為際留倉。西廊之南為縣獄,中為甬道,南為戒石亭,外為儀門。儀門之外東為神祠,有舊預備倉,西為新預備倉。南為大門,門上有譙樓。後遭兵燹。歷景泰、成化、弘治間,知縣林瑛、劉璧、汪瑛、吳雲俱嘗修葺之。正德間,知縣胥文相始築崇墉,蔽於譙樓之西。嘉靖戊子、己丑,東西吏舍及儀門相繼火,知縣周仲重修。知縣廨在縣署後。縣丞廨,在縣廨東。主簿廨在縣署西。典史廨在縣丞廨前。吏舍在縣署東。旌善亭、申明亭在縣譙樓門內之左右。舊在縣門內,明洪武三年,知縣張玉文建。二十三年,知縣孟美移建於此。
皇清康熙癸丑,知縣喬甲觀重建大堂,扁曰「親民堂。」
改舊典史廨為「寅賓館」 ,以舊主簿廳為「典史廨。」 而預備倉乃在堂之右,原在儀門之西,不知誰
徙於此。其川堂、後堂,今俱圮甬道兩旁吏舍亦半毀。餘如絃歌堂、淨涼閣、宣詔亭、頒詔亭、簡清室、清佐廨,名雖存而跡廢。如幕廳、庫房、際留倉、預備倉、架閣庫、西廒、寅賓館,跡雖存而制廢。縣丞衙 在縣廨東。康熙三十年,縣丞劉自強重修。
典史衙 在縣廨西,即舊主簿廳。
陰陽學 在縣治南孝義坊內。
醫學 :在縣治仙雲坊。舊「惠民」 藥局。以上二署,今俱廢。
僧會司 在興教寺內
道會司 在崇真觀內
臨漳馬驛 在縣治西北仙雲坊內。宋置,名「仙雲驛。」 元改此名。明因之。洪武三年,知縣張理重建。正統十四年,燬於寇。景泰七年,知府謝騫重建。正德間,知縣何炯重修。今為民居。驛屬典史兼管,無馬。
雲霄驛 在縣南六都,元時置,明因之。洪武十一年,南詔驛驛丞黑中建。成化十年圮於水。十三年,同知蔣濬復建。
盤陀嶺巡檢司 在八都。明正統間置。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移駐《雲霄》。
按屬署舊有古雷巡檢司在縣南九都;後葛巡檢司在九都,青山巡檢司在十五都,井尾巡檢司在二十三都。今俱裁,司廢。管糧廳在縣門內,今廢。主簿廨,今為典史署。縣行署舊有布政分司,在縣治北舊稅課司地。正統五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楊遇暫築《常平倉》於廳事故。
址,餘皆住兵。漳南道分司,在縣治左。洪武初知縣張理建,即提刑分司。成化七年改為漳南道分司,今久廢,知縣楊遇暫築為常平倉。府館在臨漳驛之右,今廢。又有督捕館,在雲霄驛北。萬曆初,府通判駐焉。另有遞運所,在臨漳馬驛之前。洪武二十三年革廢。
龍巖縣治 在縣城中,布政分司之西。唐乾寧、天祐間始置,屢經兵燹。宋紹興十七年以後,寓廨於僧舍。乾道六年,知縣林鼐刱建。淳熙三年,知縣陳煥增建《宣詔》、「頒春」 二亭。紹定三年燬於寇。五年,知縣趙性夫重建。端平元年又燬於寇。嘉熙二年,知縣陳椿壽重建。元至元三年,知縣魏德潤增修。至正十年,監縣捏古柏建譙樓。十七年,監縣馬《合麻》復更其方向重建。二十七年,重修譙樓,仍建樓於正堂之後,未就。明洪武三年,知縣趙榮祖繼成之。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譙樓。譙樓前之東西為「申明」 、「旌善」 二亭。甬道之中為戒石亭,左為土地祠。三十一年,正堂圮。永樂五年,知縣程鵬修建小廳,後建小堂。七年,譙樓圮。正統間,知縣李昊重建。成化九年,知縣韋濟鼎而新之,改後樓為後堂。十三年重建知縣廨於館署後。弘治六年,知縣陳熙改典史廳於堂左,右為庫。正德四年,知縣余成重建前後堂,修縣丞廳,改主簿廨為典史廨,重修譙樓。嘉靖十二年,知縣陳瀛重建監房及土地祠。十八年,知縣胡寅命重修縣廨及後堂公廨。二十八年,縣丞鄒仕能「重建土地祠。」 各吏舍在縣署右。三十三年,知縣湯相重修。萬曆八年,卷房毀。九年,知縣曹孕儒重建,移進儀門譙樓二丈許。又創建龍亭庫、寅賓館、總鋪。
皇清順治初,寇踞摧折殆盡。十年,知縣王有容修建。
營葺年久傾壞。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江藻次第改換維新。署內為「儼思堂」 ,更造六房,收貯案卷,而輪奐復改觀云。
縣丞衙 在縣署內
典史衙 舊在縣堂左,正德四年改在主簿廨。陰陽學 ,在縣前申明亭之次。
醫學 在縣前「旌善亭」 之次。
僧會司 在縣治左,報恩寺東。
道會司 在縣治西,東嶽行宮之右。
適中驛 在縣南六十五里。嘉靖十一年,知縣陳瀛刱建。
鴈石巡檢司 在節惠里。正統十一年建。按縣行署,舊有布政分司,在縣治東,漳南道之右。漳南道分司在布政分司之左。府館在城隍廟之左。今俱廢。龍巖守禦千戶所在縣治西北。弘治間,知縣韋濟刱建。軍旗營房環列於所之左右。今官裁署廢。
南靖縣治 舊署,元至正十六年始建。明至統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十四年燬於寇。景泰二年,主簿卜應麟重修。成化十五年,知縣張本重建。正堂及東、西廊、後堂、川堂、庫房、儀門、典史廳、譙樓、大門、廨舍悉備。嘉靖元年,知縣施祥重建譙
樓。二十九年,主簿羅盛重修。四十年,饒賊入城,俱被燒燬,止存主簿、典史廨。四十三年,知縣林挺春重修前、後堂。次年徙新城,將堂宇拆蓋。前堂、後堂又添建川堂、儀門、大門并六房幕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乃即原儒學故址鼎建縣署。中為正堂,扁曰「親民。」 北為川堂,為後堂,扁曰「學道。」 愛人衙舍在署之正西。為堂房二十七間。幕廳在署之正東。為堂六楹,東南為主簿衙,西南為典史衙,前為露臺,下為丹墀,中為甬道,兩廊為六房。南為儀門。延賓館在儀門外之東。後為土地祠。儀門西為監房,北為吏、典廨舍六房,承發、鋪長諸廨。共為屋一十四間。正西為龍亭庫,東北為架閣庫,西北為庫房,最前為譙樓。大門外左右為「旌善」 、「申明」 二亭,規制峻整。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白拱微重建「思補堂。」二十七年
知縣孟振玉重建鼓樓及六房。五十年,知縣劉宗業重修後樓。
典史衙 舊在署西南,今改建在主簿衙地。陰陽學 在縣署東南,今廢。
醫學 舊制在坊前街「聖侯廟」 地,今廢。
僧會司 在安福寺西,去縣治一里,今廢。道會司 舊在坊水門街,今廢。
永豐巡檢司 ,在縣北韓婆徑。正統五年設,初名「韓婆巡檢司」 ,至景泰二年改今名。
和溪巡檢司 在縣北永豐里南靖、龍巖二縣之界。正統五年設,年久傾。萬曆二十四年,巡檢陳所學重建。
按縣舊有丞衙、簿衙,今廢。又行署有布政分司,在縣治東,成化十年圮於水,因而沒入民間,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清回,改置府館。漳南道原在縣治東偏,隆慶五年,知縣曾球遷建新縣東南,遺址鬻之民間,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即元城隍廟故地鼎建,今廢。府公館原地在東門內,久廢,改作「丁令公祠。」 知縣陳宗愈改建於舊布政司地,今廢。平南驛在永豐里金山社。今驛裁,署廢。
長泰縣治 在縣城東北,負羅侯山,南向。五代南唐保大十四年,以武安場為縣,始建邑治。宋淳熙初,令王孝恭重修,扁其堂曰「道愛。」 紹定壬辰,汀寇燬民居殆盡,惟署獨存,令鄭師申復修。淳祐令趙與坦復建丞、簿廳。元至正間,寇發,殘燬無餘,主簿陳文積更建之。明洪武初,知縣鄧清重修。中為正堂,堂左為典史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左為土地祠,右為縣獄。儀門外為大門,大門外為旌善、申明二亭,門之上為譙樓。正德十三年,知縣朱絃復修門,堂內外遍植果樹。嘉靖十三年,知縣陳塘作石庫於堂右。萬曆九年,知縣方應時修儀門東西六房,刱親賢館於儀門外東。二十八年,管橘建思過軒於堂後東偏,自為《記》。修正堂,易扁曰「偕春堂。」 譙樓、儀門圮壞,俱重建。知縣廨在正堂之後,舊在縣後山之麓。典史衙 舊在堂左。成化十年知縣劉鐸改建,在儀門之東。
陰陽學 ,在大門外之東偏。
醫學 在大門外之西偏。
僧會司 以祥光寺為之,今圮。
道會司 在縣治之東,以威惠廟為之。
朝天驛 舊在縣治後東北隅,今廢。
朝天嶺巡檢司 原在縣東南欽化里,後改建於朝天嶺巖側。萬曆十八年,移置溪口,以察白桐、磨鎗等隘出入非常。今廢 。按縣舊志:「丞簿廳。」 元至正間,寇燬今丞、簿裁。其行署有布政分司,在縣治南按察分司之右。明末圮。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之左。今廢。
漳平縣治 在縣城之南。門中為正堂,堂左為庫藏,為贊政廳,堂右為架閣庫,為龍亭庫,堂後為川堂,為後堂,為私衙,為後樓。後堂之右為書軒。正堂之旁翼為六房。堂前為露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為譙樓。儀門之左右為甬門,甬門之右為獄。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延賓館。土地祠右為典史衙。延賓館前為「縣鋪。」 明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奏准創建。正德三年,知縣汪淳建「旌善亭」 、「申明亭於譙樓前左右。」 嘉靖三年,知縣施信重建。五年,正堂年久腐壞,知縣王椿修。十七年,內廨敝,知縣秦文昂修增拓之。二十七年,譙樓壞,署縣漳浦主簿朱召修。隆慶五年,知縣章述重建譙樓,鑄鐘一口,以警晨昏。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施孔儉欲大興作,未卒事而去。知縣劉懷望集成之,規制始備。三十八年,知縣傅文勛重修正堂。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鄭琬修「贊政廳」及六房。十二年,知縣趙震陽重建後樓。二十年,縣廨因寇亂毀壞,知縣查繼純修。
典史衙 在土地祠之右。
陰陽學 在旌善亭之後,今廢,基址猶存。醫學 在陰陽學之左,今廢,基址猶存。
僧會司 在三公廟
道會司 在高明寺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南。
漳南道 在縣治東
按行署舊有府館,在布政分司之右,今廢。平和縣治 在邑中區,明正德十四年設縣時署印南靖知縣施祥建。其制:中為正堂,前為露臺,又前為甬道,又前為戒石亭,為儀門。堂之左為典史廳,右為龍亭庫;堂之後為川堂,為後堂,左後為庫,右後為架閣庫。正堂後為知縣廨。嘉靖五年,知縣王祿建旌善、「申明」 二亭於縣門前左右。二十二年,知縣陳中立徙其廨於東偏。典史廨在本廳之左,吏舍在典史廨之左。迨後知縣王立準建一堂以當宅,門曰「以臨軒。」 儀門內之左為土地祠,右為縣獄。門外左為禁鋪,稍前為回心倉。後儀門壞。二十七年,知縣謝明德修正。前為大門,冠以譙樓,而縣之東西有提鈴巷。三十八年,知縣姜遂初重修「蒞政堂」 ,此舊制也。燬於兵。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王道光始建《尊五堂》為「出治」之。
所,亦非「親民舊址。」 內衙幕廳皆年來以次新葺者。
典史衙 在縣堂之左
陰陽學 在縣左
醫學 在縣右,今改為「扁井社學。」
漳汀巡檢司 在清寧里蘆溪社。
詔安縣治 ,明嘉靖十年設縣時所建。通判陳賢董其役,合漳南道府館故地,并材木而為之。前堂之西為典史廳,後堂之後為知縣廨,東為吏舍,西為典史廨。儀門之東為土地祠,西為監房,凡事草創而已。十二年,知縣何春改建典史廨。二十一年,知縣尤敷改建大門,壘石為臺,構樓其上。二十四年,知縣廖暹闢隙地作保釐坊,以障於縣廨之後。又以石填大門女牆而平之,扁曰「詔安縣。」 二十八年,知縣李尚理廢保釐坊,以協向明之義。剷前衢之高,而取其羨土,以補廨舍之卑。於是前平直而後爽塏。二十八年,添設捕盜主簿,改建吏舍,即其地而建廨焉。四十三年,知縣梁士楚以吏舍既改為主簿,廨皆寄宿民間,不便,乃拓主簿衙後地為之。崇禎七年,知縣王政岐更高前堂三尺,葺壞而新之,翼以石欄。拓縣東為寅賓館。其《旌善》《申明》二亭,舊在大門外左右。知縣廖暹建,後廢。
皇清甲午,寇燬縣治。丙申年,知縣歐陽明憲重造吏
舍,庭宇井然。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秦炯重建「申明」 亭於大門照牆之次。
典史衙 在縣堂之西
陰陽學 舊在縣西南,今廢址存。
醫學 舊未設
漳潮分界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五里。元時設在南靖之埔平定南寨。明洪武二十年,徙於漳浦五都。正德十五年,徙置於此。初未有廨署,即庵堂居之。嘉靖二十七年,掌縣同知龍遂建。今廢,移廨縣城東門內。
公館 在縣治之左。原漳南道署故址。
皇清初設於南門內之左,係「許姓祠址。」康熙五十年
許姓,具呈清復,乃移築於此。許姓捐百金助費。按縣舊有洪淡巡檢司,在五都北埔;元設於四都之沔洲,明洪武二十年徙今所;金石巡檢司,元設於龍巖縣聚賢里,明洪武二十年徙五都山東社。今俱廢。又行署舊有漳南道,在縣治右,隆慶五年僉事梁士楚改為團練道。前豎二木坊,左扁「安攘重地」 ,右扁「貞肅明臺」 ,後為漳南道,今廢。府館前《志》云:在縣城北。舊在城西,即今典史衙,後遷北門,今廢。又有南詔守禦千戶所,在縣治之東,今廢。南詔驛在縣城內。宋初為臨水驛,在北關外。明洪武初改名南詔,今裁。署。廢海澄縣治 ,隆慶元年設縣,知府唐九德乃就縣民陳甫所捐地創建,四圍土牆,高各一丈六尺,深四十五丈,闊二十五丈。中為正堂,堂之左為幕廳,堂之右為庫房,後為後堂。前之左右為兩廊,六房十六間,中為甬道,前為戒石亭。監房在儀門內之西。土地祠在儀門外之東。龍亭庫在縣治之右。延賓館在大門之內。旌善亭、申明亭在大門外。東西譙樓一座,知縣廨三座,糧廳。
二座,典史廨二座,吏舍一十八間。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縣陳世儀建廨內後樓,五間「五。」
十年知縣韓鍾以儀門損壞,捐貲重修之。縣丞衙在縣堂之左。
典史衙 在縣堂之右
海門巡檢司 在四五都青浦社。舊在海門山。正統六年,知府甘瑛以其地民悍,奏置巡檢司以控馭之。七年,盡徙其民散處內地,遂移巡檢司於此。
公館 在縣治之右,即靖海館舊址。明嘉靖四十二年,同知鄧士元改建為海防館,後為督餉館。今為上司按臨公館。
按縣舊有濠門巡檢司,在三都嵩嶼;島尾巡檢司,在二十三都漳浦分界處,俱洪武間設。今俱裁署廢。又行署、安邊館,在一、二、三都海滄澳。嘉靖九年創立,至三十九年燬於賊。萬曆間變鬻民間。崇禎四年邑令梁兆陽贖還,更築為采風發賑之區,及士民講學誦法,題曰「觀化堂。」 內為社倉,今廢。
餉館 在港口。丁卯冬,燬於賊。
圭嶼公館 ,知縣傅櫆建,今燬。
寧洋縣治 ,隆慶元年建正堂五間,中為牧愛堂,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堂後為川堂,扁曰「鳴琴堂。」 牧愛堂之旁翼為六房,前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儀門外為土地祠,為旌善亭、申明亭,右為監房,前為大門,上為譙樓,門外為屏牆。知縣廨在後堂後,典史廨在幕廳左。俱海道周賢宣畫地。知縣董廷佐刱建。萬曆三年,知縣鄧于蕃改闢。十四年,知縣陳德言設坊門二,左曰「一方民社」 ,右曰《百里絃歌》。三十一年,向德象改土地祠為「寅賓館。」
皇清順治十一年,燬於寇。十二年,知縣蕭亮念《物力》
殘竭,只修葺正堂,重建大門、儀門,縣前兩旁坊址,造木欄,亦嚴整可觀。
典史衙 在幕廳之左
陰陽學 在申明亭之左,今廢。
醫學 在「旌善亭之右」 ,今廢。
布政分司 舊在縣治西門內城隍廟右。隆慶元年建。萬曆六年,知縣鄧于蕃改創於城隍廟之左,規制略備,而以舊司為府館。康熙三十年,知縣沈荃重修。
府館 在城隍廟右。萬曆六年,即舊分司為此。按宋有錄事參軍廳,在舊懷恩門外。司理參軍廳,在司戶廳之左。福建路鈐司廳在府城東。本州通判廳在譙門內之西。添差通判廳即舊迎恩驛改建。軍事判官廳在懷恩門外西街。軍事推官廳在雙門內。司戶參軍廳在判官廳之左。司法參軍廳在司理廳之左。科舉司在郡廳之東南。初在架閣庫,後遇詔歲,則截吏舍為之。淳祐間,守章大任改建。縣尉廳在郡城北環珠門外。都監廳在東廂,乃兵馬監署事之所。監押廳一在南廂,一在北廂,乃兵馬監押署事之所。監稅廳在州市西,乃武臣監稅署事之所。海口鎮收海道商稅之所。漳浦丞廳在縣門內東。嘉定間,丞趙汝倣修。簿廳在縣門內之西。尉廳宋嘉定中尉薛舜庸修。嘉熙中尉項公澤重建。廨南有教場。清佐廳宋尉鄭斯立扁,後改題「朝陽。」 龍巖丞廳在縣治譙門內西隅。簿廳在縣後西隅。尉廳舊在縣治鼓門內。宋淳祐間遷縣西資政院右。鹽稅務在縣西南隅,遺址尚存。寶興鉛錫場在縣西南,廢為民居。長泰縣有簿廳,在縣治之右。宋紹興間,合丞廳為一。尉廳在簿廳之右。行衙在縣治南。以上俱係宋時廢署,《綜紀》附錄於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