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第04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稱號部紀事五
稱號部雜錄一
人事典第四十九卷
稱號部紀事五
[编辑]《元史塔本傳》:「本伊吾廬人,人以其好揚人善,稱之曰 揚公。父宋五設託陀。託陀者,其國主所賜號,猶華言 國老也。」
《趙復傳》:復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 漢先生。
《張䇓傳》:䇓學弘深微密,南北之士鮮能及之。至元中, 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學宮,俾子弟受 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書》者,皆遣從䇓 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學者尤眾,遠近翕然 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導江先生。」
《陳天祥傳》:「天祥少隸軍籍,善騎射。中統三年,李璮叛, 據濟南,結宋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 為千戶,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罷歸,居偃師南山, 有田百餘畝,躬耕讀書,從之遊者甚眾。其居近緱氏 山,因號曰:『緱山先生』。」
《朵兒赤傳》:「朵兒赤字道明,西夏寧州人。父斡扎簀,世 掌其國史。初守西涼,率父老以城降。太祖有旨,副撒 都忽為中興路管民官。國兵西征,運餉不絕,無毫髮 私,時號曰『滿朝清』。」
《金履祥傳》:「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 《劉整傳》: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整 沉毅有智謀,善騎射。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 麾下。珙攻金信陽,整為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 登城,襲擒其守。還報,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 騎㧞洛陽,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陽,乃書其旌曰:「賽 《存孝》。」
《許謙傳》:謙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 《胡一桂傳》: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 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又號雲峰先生。
《廉希憲傳》:世祖為皇弟,希憲年十九得入侍,見其容 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 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 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
《牟應龍傳》:「應龍為文長于敘事,時人求其文者,事轍 交于門,以文章大家稱于東南,人儗之為眉山蘇氏 父子。而學者因應龍所自號,稱之曰隆山先生。」 《董朴傳》:朴家近龍岡,學者因稱之曰龍岡先生云。 《張德輝傳》:「德輝性不喜嬉笑,與元裕、李冶游封龍山, 時人號為龍山三老」云。
《王玉傳》:玉趙州寧晉人。長身駢脅多力。金季為萬戶, 鎮趙州。太師國王木華黎下中原,玉率眾來附,領本 部軍從攻邢洺磁三州濟南諸郡,號長漢萬戶。 《張特立傳》:世祖在潛邸受王印,首傳旨諭特立曰:「前 監察御史張特立養素丘園,易代如一,今年幾七十, 研究聖經,宜錫嘉名,以光潛德,可特賜號曰:中庸先 生。」
《虞集傳》:集早歲與弟槃同闢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 淵明詩于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 故世稱邵庵先生。
《李之紹傳》:之紹平日自以其性遇事優游少斷,故號 「果齋」以自勵。
《姚天福傳》:天福字君祥,絳州人。父居實,避兵徙雁門。 天福幼讀《春秋》,通大義。及長,以材辟懷仁丞。至元五 年,詔立御史臺,以天福為架閣管勾,尋拜監察御史。 每廷折權臣,帝嘉其直,錫名巴兒思,謂其不畏強悍, 猶虎也,仍厚賜以旌其忠。
《阿沙不花傳》:「阿沙不花戰杭海有功,成宗即位,會大 宗正札魯火赤脫兒速以贓污聞,詔鞫問之,脫兒速 伏罪,就命代之。成宗目之曰『阿即剌』。」「阿即剌,譯言閻 羅王也。」
《熊朋來傳》:「朋來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 也。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
《陸文圭傳》:「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讀書過目 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曆、醫 藥、筭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鄉選。 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牆東先生。」
《察罕傳》:察罕,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 中書省事,乞歸解州,立碑先塋,許之。暮年居德安白 雲山別墅,以白雲自號。嘗入見,帝望見曰:「白雲先生 來也。」其被寵遇如此《王英傳》:「英字邦傑,益都人。性剛果,有大節,膂力絕人, 善騎射,襲父職為莒州翼千戶。父子皆善用雙刀,人 號之曰『刀王』。」
《劉秉忠傳》: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 居齋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 《明外史顧佐傳》:佐擢為右都御史,賜敕獎勉之,命甄 察諸御史。佐性嚴重,守正嫉邪,人皆敬憚之。每入內, 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群坐,人稱為「顧 獨坐」云。
《魯穆傳》:「穆遷福建按察司僉事,孤立行一意,不可干 以私,民間呼為『魯鐵面』。」
《王哲傳》:「哲官至湖廣布政使,居官峻厲廉潔,民為之 歌曰:『王捕虎,最執古。心無私,人不苦。囊無錢,衣無補』。」 哲善治奸猾,不避豪貴,故以捕虎稱。
《王弼傳》:「弼有膽略,善用雙刀,號雙刀王。」
《丁德興傳》:德興歸太祖于濠,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 《羅復仁傳》:洪武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 基同位,在帝前,數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 質直,呼為「老實」,羅而不名。
《常遇春傳》:遇春沈鷙果敢,善撫士卒,出則推鋒,入則 殿後,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而用兵決勝,輒與古合。 長于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必聽,約束惟謹。一時 言名將者,率推遇春配達,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 十萬眾,橫行天下。故軍中又稱常十萬云。
《方孝孺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如電,讀書日盈寸, 鄉人目為「少韓子。」
《王璡傳》:璡授寧波知府,清廉強幹,自奉尤儉約。一日 饌兼魚肉,璡怒謂內曰:「若不憶吾啗草根時耶?」命撤 而埋之,人號埋羹太守。
《周忱傳》:「忱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明年,成祖擇其 中二十八人進學文淵閣,應二十八宿。忱自陳少年 乞預,帝嘉其有志許之。時人謂之挨宿。」
《陳繼傳》:繼父汝言,洪武初官濟南經歷,坐法死。繼生 甫十月,遺書數萬卷。母吳躬績以資誦讀。比長,貫穿 經學,人呼為「陳五經。」
《周新傳》:「新,洪武中以諸生貢入太學,授大理寺評事。 成祖即位,改監察御史,敢言,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目 為冷面寒鐵。長安中至以其名怖小兒,小兒群戲于 道,或駭之曰:『冷面寒鐵,公來輒恐。皆奔匿』。」
《陳諤傳》:諤授刑科給事中,遇事剛果,彈劾權貴無所 避。每奏事,大聲如鐘。帝令餓之數日,奏對如故,曰:「是 天生也。」每見呼為大聲秀才。
《岳正傳》:正博學能文章,自號蒙泉,學者稱蒙泉先生。 《萬安傳》:安,成化五年兼翰林學士,入內閣參機務。七 年冬,彗見天田,犯太微。廷臣多言君臣否隔,上下不 交,宜時召大臣議政。大學士彭時、商輅因力請,司禮 中官,乃約以御殿日召對。比見,時言天變可畏。帝曰: 「已知,卿等宜盡心。」時又言:「昨御史有疏,請減京官俸」 薪,文臣自無言,武臣不免觖望,乞如舊便。帝可之。安 遂頓首呼萬歲,欲出。時輅不得已,皆叩頭退。中官戲 語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四 方傳笑,謂之「萬歲閣老。」
《葉盛傳》:「盛授兵科給事中,尋進都給事中。廷臣議事, 盛每先發言,往復論難,與議大臣或不悅曰:『彼豈少 保耶而若是』。因呼為葉少保。」
《高明傳》:「明拜南京右僉都御史,以親老乞終養歸。十 四年,上杭盜發,時明親沒,免喪久矣。詔起明巡撫福 建,督兵往討,前後擒獲四百有奇。明清介絕俗,不樂 仕進,常言:孔戣三宜去;司空圖,三宜休;吾無才,一宜 去有病,二宜去;親老無兄弟,三宜去;以治盜,宜再起。 賊平,宜再去。因自號五宜居士。」
《徐舫傳》:舫築室江皋日,苦吟於雲煙出沒間,翛然若 與世隔,因自號「滄江散人。」
《倪瓚傳》:「瓚工詩,善書畫,四方名士日至其門。所居有 閣曰清閟,幽迥絕塵,藏書數千卷,古鼎法書,名琴奇 畫,陳列左右。四時卉木,縈紆繚繞,而其外高木修篁, 蔚然深秀,故自號雲林居士。」
《楊恆傳》:「恆退居白鹿山,戴梭冠,披羊裘帶,經耕煙雨 間,嘯歌自樂,因自號白鹿生。同時有陳洄者,初欲以 功名顯,既而歎曰:『人生百歲能幾時,所難遂者適意 耳,他復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復與塵世 接。所居近大溪,多修竹,自號竹溪逸民。」
張詩傳詩初學舉子業於呂柟,學詩文於何景明。試 有司,令自持坐具詩,遣家僮代之,主者不可,遂拂衣 去,終身不復試。詩才故高,至是益肆力於詩,自號「崑 崙山人。」
《方太古傳》:「太古歸隱金華解石山,結棲真樓居之,九 年老乃返寒溪故里,自號寒溪子。」
《彭年傳》:吳中多隱士,其以文學著者,有岳岱、顧元慶。 岱先世以武功官蘇州衛,遂家焉。至岱父始好讀書, 闢草堂於陽山,去滸墅數里,花木翳然,修竹萬挺。岱嘉隱其中,自稱秦餘山人。元慶好詩書,自經史以至 叢說多所纂述。所居在大石山麓,因自號大石山人。 《高濲傳》:「濲絕意進取,結霞上之居,自號石門子,又號 『霞居子』。」
《姜昂傳》:「昂為人方潔,在官日,市少肉供母,而自食菜 茹。既家居,室不蔽風雨,粟匱則啜麥粥,鄉人呼為姜 麥粥焉。」
《黃應甲傳》:「海濱故有蜑戶,以舟為家,業耑捕魚,或編 蓬附水而居。性習水,有急則自投於水,須臾復出,海 上號為水獺。」
《李滄傳》:滄天資近道,樂善如飢渴。嘗以鄉薦入南國 子監,從祭酒章懋論學。及官南都,日益潛思六經及 宋儒遺書。既沒,鄉人表其里門曰「清修吉士。」
《張瓚傳》:瓚為兵部尚書,屬時政污濁,與郭勛、嚴嵩、胡 守中肆意為奸利,中外號「四凶。」
《胡東皋傳》:東皋家居六年,以身任鄉邦利害,浙人倚 之。同縣孫陞語人曰:吾邑登顯仕而清貧若寒畯者 三人:胡公東皋、宋公冕、胡公鐸也。時因號「姚江三廉」 云。
《王應鵬傳》:應鵬同縣汪玉,剛介廉直,或有過,纖毫不 自蔽,見柔佞者,疾之若仇。與同里聞淵、張邦奇、余本 相友善,時稱「甬上四君子。」
《甯杲傳》:有京師人張龍者,遷登州知府。時山西左布 政倪天民、右布政陳逵、右參議孫清與龍並務貪殘, 天下目為「四害。」
《廣東通志》:「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各 五千里,去岸二十五萬里。上饒山川及多大樹,樹乃 有二千圍者。一洲之上,專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又有 仙草靈藥,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風山,山恆震聲。 有紫府宮,天真仙女遊於此地。洪武初,長洲高啟因 號青丘生。」
《滄江野史》:「朱公裳,少勵清節,為諸生,衣食不續,裕如 也。後學於京師,旅於郊寺,無僕從,自炊汲。同門生或 辦甘脆而食之不去。讀朱氏詩,諷誦不輟口。登進士, 積官至九卿大夫,寒約如一日,自號貧子。既顯,改安 齋。自都御史守制還,居無賓堂,土壁席,門自奉。嘗茹 菜,連旬無肉食。為御史,按山東、山西,有風采,人稱為 『長齋御史』」云。
《見聞錄》:正德時,代州有劉鐵漢者,長蘆鹽運使斗山 劉公繹也。公總理遼東糧儲兼屯種。劉瑾初擅權,正 急於貪,或告瑾曰:「文官富有,惟邊郎耳。」瑾明言指意, 而公弗從。瑾怒,械至京師,枷號示眾。時他枷者多十 餘日即死,獨公枷月餘不死。一日,公夢仙人自霄而 下,以一丸藥納之口中,覺而口尚有藥香,監守者俱 言見老人送藥,忽不見,於是喧聞九市,上達朝堂,而 西麓張太宰乘此異言之瑾,得釋為民。後太宰又言 宜起用,以示公道,遂授監察御史。未幾而瑾敗,朝野 稱為「鐵漢」云。
蔣恭靖公瑤,正德時守維揚。適大駕南巡,時遊擊將 軍江彬、太監丘得素惡公,不能慇懃。會上出觀魚,得 巨魚一,戲言直五百金。彬從旁言請以畀守,促值甚 急,公即脫夫人簪珥及綈絹服以進,且曰:「臣府庫絕 無緡錢,不能多具。」上目之為酸儒。
張公諱賢,字思齊。永樂乙酉舉鄉試,屢赴會試不第。 謁選,授吏部司務,薦陟驗封司郎中。公在部,剛廉自 持,權貴不避關節,不通親友,餽遺一無所取,部中呼 為「板張。」
《瑯琊漫抄》:「閣老保定劉公屢為臺諫所論,而上寵眷 不衰,人因稱為『劉棉花』」,謂轉彈轉可用也。
《駒陰冗記》:莆田愧齋陳公音,性寬坦,在翰林時,夫人 嘗試之,會客至,公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罷』。」又呼 「乾茶,夫人曰:『未買』。公曰:『也罷』。」客為捧腹,時因號「陳也 罷。」
《書蕉》閩越黃撥沙善視墓,畫地為圖,即知休咎,因號 「黃撥沙。」
《妮古錄》:「陳惟寅高士,有雅宜山居,其弟陳惟允亦長 山川。寅號大髯,允號小髯。」
杜綰號「雲林」,黃長睿亦號「雲林子。」倪雲林又嘗號《倪 幻霞》。
《雲林遺事》:倪瓚署名曰「東海倪瓚,或曰嬾瓚。變姓名 曰奚元朗,字曰元鎮,或曰元映。別號五:曰荊蠻氏;淨 名居士、朱陽館主;蕭閒仙卿,雲林子。」雲林多用以題 詩畫,故尤著。
《珍珠船》有姓李人,世世人見之,不知其名,因號「李常 在。」
《太平清話》:鄭元祐少脫骱,任左手,號「尚左生。」
《香案牘》:摸先生束雙髻于頂,攜小竹笥賣藥,有疾者 手摸之輒愈。人呼為「摸先生。」
白石生,煮白石為糧,問之何不,霞舉笑曰:「天上多有 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間。」爾時號為隱遯仙人
稱號部雜錄一
[编辑]《賈誼新書》:懷王問於賈君曰:「人之謂知道者為先醒, 何也?」賈君對曰:「此博號也。彼世主不學道理,則嘿然 惛於得失,不知治亂存亡之所由,忳忳然猶醉也。而 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惠然獨先,迺學道理矣。 故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未安也;知所 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 故曰先醒。辟,猶俱醉而獨先發也。故世主有醒者,有 後醒者,有不醒者。昔楚莊王即位,退僻邪而進忠正, 能者任事,內領國政,辟草而施教,百姓富民恆一路 不拾遺,國無獄訟。當是時也,會諸侯於漢陽,申天子 之辟禁,而諸侯說服。莊王歸,過申侯之邑,申侯進飯, 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莊王喟然嘆曰:「非子之罪 也。吾聞之曰,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 也,而有師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 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榖,恐亡自憂也。」莊 王聖知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 明君矣。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 至于境,喟然嘆曰:「嗚呼,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 發政舉吏,無不曰吾君聖者。侍御者數百人,被服而 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吾外內不聞吾過,吾是以至此。 吾困宜矣。」於是革心易行,二年美聞於宋,宋人車徒 迎而復位,卒為賢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後醒 者也。昔者虢君驕恣自伐,諫臣誅逐,政治蹖亂。晉師 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於澤中,曰:「吾渴而欲飲。」 其御乃進清酒,曰:「吾飢而欲食。」御進腶脯、粱糗。虢君 曰:「何給也?知寡人亡耶?」對曰:「知之。」君曰:「吾之亡者,誠 何也?」其御曰:「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賢也。」虢君曰:「賢人 之所以存也,亡何也?」對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君, 君之獨賢也,故亡。」虢君據式而嘆曰:「賢固若是苦耶?」 遂徒行,即於山中餓死,為禽獸食。此已亡矣,猶不悟 所以亡,此不醒者也。故先醒者,時而伯,後醒者三年 而復。不醒者死為虎狼食。嗚呼,戒之哉!
《異苑》:「介子推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製屐,每 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始此。 《顏氏家訓風操》篇:「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自茲以 降,雖孔子聖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後雖有臣僕之 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各有謂號,具諸書儀。北 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唐國史補》:「開元日,通不以姓而可稱者,燕公、曲江;太 尉、魯公;不以名而可稱者,宋開府、陸兗公、王右丞、房 太尉、郭令公、崔太傅、楊司徒、劉忠州、楊崖州、段太尉、 顏魯公;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寧、李館陶、鄭廣 文、元魯山、蕭功曹、張長史、獨孤常州、杜工部、崔比部、 梁補闕、韋蘇州、戴容州。二人連言者,岐、薛、姚、宋。」〈亦曰蘇宋〉 燕、許〈大手筆〉元王。〈秉權〉《常楊》。〈制誥〉《蕭》,《李》。〈文章〉又有《羅鈐吉網》。〈酷吏 羅希奭吉溫〉員《推韋狀》。〈能吏員結韋元甫〉又有四夔四凶, 宰相相呼為「元老」,或曰堂老,兩省相呼為閣老,尚書 丞郎、郎中相呼為曹長、外郎,御史遺補相呼為院長。 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為端公。 《酉陽雜俎》: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於皇太子言殿 下,將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 父母言「膝下,通類言足下。」
《因話錄》: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 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前輩呼刺史太守亦曰「節 下」,與宰相大僚書往往呼「執事」,言閣下之執事人耳。 劉子元為史官,與監修宰相書呼「足下」,韓文公與使 主張僕射書呼「執事」,即其例也。其記室本繫王侯賓 佐之稱,他人亦非所宜。執事則指斥其左右之人,尊 卑皆可通用,侍者士庶可用之。近日官至使府御史 及畿令,悉呼閣下。至于初命賓佐,猶呼記室,今則一 例,閣下亦謂上下無別矣。其執事纔施於舉人,侍者 止行于釋子而已。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雖出于 浮薄相戲,亦是名分大壞矣。又中表疏遠卑行,多有 座前之目,尤可懲怪。夫閣下去殿下「一階,座前降几 前一等」,此之乖僭,其可行耶?宗從叔姑及姨舅之行, 施之可也。
《清異錄》:「人君號能選才者,莫如唐太宗。然瀛州十八 人,許敬宗乃得與,如擿瓜手耳。取之既多,其中不容 無濫。」
《錢氏私誌》:燕北風俗,不問士庶,皆自稱小人。宣和間, 有遼國右金吾衛上將軍韓正歸朝,授檢校少保、節 度使,對中人以上說話,即稱小人,中人以下即稱我 家。每日到漏舍誦《天童經》數十遍,其聲朗朗然。且云: 「對天童豈可稱我自皇天生我。」皆改為小人,云:「皇天 生小人,皇地載小人,日月照小人,北斗輔小人。」前後 二十餘句,凡稱「我」者,皆改為「小人。」誦畢,贊笑云:「這天 童極靈聖。」王少師云:「若無靈聖,如何持得許多小人?」 然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小人之稱,其來古矣。施 之于經,是可笑也。
《東坡志林》:「王僧虔居建康里馬糞巷,子孫皆篤實謙和,時人稱馬糞諸王為長者。」《東漢》贊論李固云:「視胡 廣趙戒,猶糞土之穢也。一經僧虔,便為佳號,而以比 胡廣,則糞土有時而不幸。」
《清波雜志·蜀先主傳》載漢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之 語,裴松之注:「按:漢靈帝母董太后之姪,于獻帝為丈 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後呼丈人為外舅, 其本此乎?」然《漢匈奴傳》書:「且鞮單于云:『漢天子,我丈 人行』。」若曰此語止為尊老言,非專指妻之父則可,若 謂古無丈人之名,後學竊有疑焉。
《緗素雜記·家訓》云:「晉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兗 州號為濌伯。」此字更無音訓。梁張纘呼為嚃羹之嚃, 亦不知所出。但耆老相傳,世間又有濌濌語,蓋無所 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為黑旁沓,顧 雖博物,猶出張纘之下。顏氏云:吾所見數本,並無作 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意,從黑更無義旨。故唐常 袞窒賣官之路,一切以公議格之,非文辭者悉擯不 用,世謂之「濌伯」,以其濌濌無賢不肖之辨云。蓋兗州 之遺意也。
《希通錄》:東坡詩「三郎官爵如泥土,爭唱弘農得寶歌」, 註皆不載出處。《嬾真子錄》:嘗記開元中有劉朝霞獻 俳文於明皇云:「遮莫你古來五帝,怎如我今代三郎。」 明皇兄弟六人,一人早亡,故明皇為太子,時號五王 宅。寧王、薛王,明皇兄也;申王、岐王,明皇弟也。
今人以寄居之官為寓公,《禮記郊特牲》:「諸侯不臣寓 公。」注:「寄公之子。」寄公字尤新。
《左傳》:「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史記》,鄭 使謂秦穆曰:「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後漢?彭寵傳》:「以 一身從我,不如以一代為北道主人。」今世專以主人 為東道,古人各指其地之所向而言之。
漢昌邑王賀「清狂不惠」,注,「如今白癡也。」僕謂以「清狂」 對「白癡」字亦新。后讀《左氏傳成十八年》「周兄無慧」,蓋 世所謂白癡,則知師古之注,本于杜預,惠、慧字異而 意同。
《宜齋野乘》:「唐世舉人呼已第者為先輩,其自目則曰 『前進士。按,魏文帝黃初五年立太學,初詣學者為門 人,滿歲試通一經,補弟子,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 學掌故,不通經者,聽須後試』。」故後試稱先試而得第 者為先輩,由此也。「前進士」云者亦放此,猶曰早得進 士,而其輩行在先也。此皆《演繁露》載《通典》語。枋即《容 齋續筆》載《貽子錄》云:「同年小錄是雙隻先輩各一人, 分寫宴上長少分雙隻相向而坐,以東為上,儭以西 為首。給舍員外遺補多來突宴,東先輩不遷,而西先 輩避位。」又紹聖間,王聖塗《澠水燕談》云:「蘇德詳,漢相 禹珪之子,建隆四年進士第一人登第。初還鄉里,太 守置宴以慶之。樂作,伶人致語曰:『昔年隨侍,嘗為宰 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狀元先輩』。又司馬溫公《勸學 歌》云:『一朝雲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詳味溫公 之言,則登雲路」者,方呼先輩,如今黃甲並呼狀元一 般。先輩猶言前名也。又葛常之《丹陽集》云:「小說載優 人有以李義山服藍縷之衣而出,或問曰:『先輩之衣 何在』?曰:『為館中諸學士撏,將去矣』。人以為笑。」又《王直 方詩話》:「蕭貫嘗夢至宮庭中賦詩,有一人曰:『先輩異 日必貴』。」又《春渚紀聞》載「棋待詔劉仲甫聞祝不疑先 輩名品高著人傳,今秋來試南省,若以二家所載觀 之,則以先輩稱呼,決非前輩之比。」又韋莊《浣花集》有 《癸丑年下第獻新先輩》詩。又《墨客揮犀》言今人於榜 下擇婿,號曰臠婿。有一新先輩,少年為貴家所慕,欲 以女妻之。又彭應來有《賀新先輩二十八人及第》詩, 結句云:「回頭應念差池者,重待陽和振羽毛。」言新先 輩則為狀元、為前名明矣。若以為長上先生,則安得 加一「新」字?又曰:《少年摭言》載牛僧孺應舉時,韓愈、皇 甫湜見之于青龍寺,稱牛為即先輩。又田表聖錫《咸 平集與胡旦書》云:「秀才即先輩,乃即日可為先輩也。」 其義甚明。今人詩集中,因見唐詩有「先輩」二字,不深 考其故,皆誤作前輩。近時有稱道士為先輩,尤可笑 也。
小人二字,見於《左傳》。若「小生」,則《漢書·朱雲傳》「小生欲 相吏耶。」《張禹傳》「新學小生。」皆是責人之語。若自稱小 生,則始于唐韓退之《與孟東野寄孟幾道聯句》云:「小 生何足道。」又《酬司馬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云:「嗟 我小生值強伴。」又呂和叔渭《海昏集序》云:「不遠數千 里,授簡小生。」
《孔氏雜說》謂人為明公,閤下之類亦可謂之高明。《孔 融傳》:「李膺謂融曰:高明必為偉器。」又曰:「高明父祖與 僕有舊恩。」明公亦可謂之仁公,溫嶠書與陶侃,謂侃 為仁公,明府亦可謂之明庭。《張儉傳》:「李篤謂毛欽曰: 雖好義,明庭今日載其半矣。」賢相亦可謂之賢宰,《左 雄傳》論曰:「陳蕃、楊秉,世稱賢宰。」
《嬾真子》:今之書尺,稱人之德美,繼之曰不佞。不佞意 謂不敢諂佞,非也。《左氏》昭公二十一年載奮揚之言 曰:「臣不佞。」注云:「佞,才也。」漢文帝曰:「寡人不佞。」注云:「才也。」《論語》云:「不有祝鮀之佞。」注亦云:「才也。」古人佞能通 用,故「佞」訓才。《左氏》載祝鮀之言行極備,蓋衛之君子 也。衛之宋朝,姿貌甚美,衛靈公夫人南子通之。孔子 之意,蓋為無祝鮀之才,而有宋朝之容,則取死之道, 故曰:「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僕友孫亞之自呼曰「雅」,朱耆卿自呼曰「刑。」或問:「有故 事乎?」僕曰:「孟施舍之養勇也。」又曰:「舍豈能為必勝哉?」 注曰:「施舍自呼,其名但曰舍,蓋其好勇而氣急也。」恐 起于此。
《雞肋編》:大人以大對小而言耳,而世惟子稱父為然, 若施之于他,則眾駭笑之矣。今略舉經史子傳之所 云,以證其失焉。《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注: 「大人,賢人君子。」《論語》「畏大人」注:「大人即聖人。」《孟子》「大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注:「大人謂國君。惟大人為能 格君心之非」,謂輔臣。大人「正己而物正,為大丈夫,不 為利害動搖者。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注:「務口腹者為小人,治心志者為大人。如大人弗為 大人者,言不必信。」義亦類此。惟漢高祖云:「始大人以 臣為亡賴。」霍去病云:「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崔豹有 大人,少有英稱。晉陳騫云,「大人大臣。」唐裴彝云:「大人 病痛苦,輒然皆呼其父而疏受,扣頭曰從大人議。」則 又名其叔。張《傳》云:「王遇大人益解。」范滂云:「惟大人割 不忍之恩。」蓋謂其母。唐柳宗元謂劉禹錫之母,亦曰: 「無辭以白其大人。」注:「大人,長老之稱,尊事之也。」《岑彭 傳》:「韓歆南陽大人」,注:「謂大家豪右。」《高駢傳》:女巫王奉 先謂畢師鐸曰:「揚州災,有大人死。」秦彥曰:「非高公邪?」 《呼韓單于傳》:「大人相難久之。」後漢北匈奴大人車利 涿唐蓋麻父為東都大人,則匈奴亦指尊長為大人 也。梁元帝《金樓子》云:「荊間有人名我地大人,向父稱 我向,子恆稱名。」此其異也。又有名子為大人者,北人 恆呼子為大人。此尤異也。又且鞮使單于謂漢天子 「我丈人。」又曰「丈人行。」注云:「丈人,尊長之稱也。」故《荊軻 傳》:「高漸離家,丈人召使前擊筑。」杜甫贈韋濟詩云:「丈 人試靜聽。」而柳宗元呼妻父楊詹為丈人,母獨孤氏 為母。故今時惟婿呼婦翁為然,亦不敢名尊老,以畏 人笑。至呼父為爺,謂母為媽,以兄為哥,舉世皆然。問 其義,則無說而莫知以為醜。風俗移人,咻于眾楚,豈 特是而已哉!爹字雖見于《南史》,梁始興王憺云:「始興 王,人之爹,救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乳哺我?」荊楚方 言謂父為爹,乃音徒我切,又與世人所呼之音不同 也。
《愛日齋藂抄》:古之稱公有不以爵者,如董公、呂公、夏 黃公、蓋公、泄公、申公、毛公、吳公,殆以老成尊之。諸老 歷秦、漢間,齒既宿矣。司馬德操年少,龐德公十歲,兄 事之,呼作龐公,可見尊稱也。雖于定國父為獄吏決 曹,亦稱于公,正以年德見推。唯史于夏侯嬰稱滕公 時為滕令,後方賜侯爵。班書云:「嬰為滕令奉車,故號」 滕公。此猶項羽所使薛公、郯公,或例以令長稱公也。 孔融《告高密縣為鄭康成立鄭公鄉》,有云:「昔太史公、 廷尉吳公、謁者僕射鄧公,皆漢名臣。又商山四皓有 園公、夏黃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然則公 者,立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也。柳子厚《書相國房 公琯銘》陰曰:「天子之三公稱公,諸侯」之人為王卿士 亦曰公。有土封,其臣稱之曰公,尊其道而師之,稱曰 公。楚之僭,凡為縣者皆曰公。古之人通謂年之長老 者曰公。言三公若周公、召公。王者之後若宋公。為卿 士,若衛武公、虢文公、鄭桓公。其臣稱之,則列國皆然。 師之尊,若太公。楚之為縣者,若葉公、白公。舉之長老, 若毛公、申公、浩公。而大臣罕能以姓配公者,雖近有 之,然不能著也。唐之大臣以姓配公最著者,曰房公。 東坡記墨君堂云:「凡人相與號呼者,貴之則曰公。」是 足證公者不專以爵貴也。洪景盧采子厚、東坡語,記 公為尊稱。又曰:「范曄《漢史》惟三公乃以姓配之,未嘗 或紊。」如鄧禹稱鄧公,吳漢稱吳公,伏公湛、宋公弘、牟 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陳公寵、橋公元、劉公寵、崔公烈、 胡公廣、王公龔、楊公彪、荀公爽、皇甫公嵩、曹公操也。 三國亦有諸葛公、馬公、顧公、張公,其在本朝,唯韓公、 富公、歐陽公、司馬公、蘇公為最著。洪氏偶不引孔融 語。宋顏延之與何偃同從上南郊,偃遙呼延之曰:「顏 公。」延之以其輕脫,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 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偃羞而退。或 以田舍公、阿公皆當為「翁。」豈延之不知其義,疑其不 欲當尊稱,語因過激耳。自時俗崇謬敬若彼猶賢矣。 班《書》書公主,亦云「翁主」、「公翁」,古亦雜用。
陳無己云:「世人以痴為九百,謂其精神不足也。」項平 仲《家說》云:「汪司業言九百,草書喬字也。」朱彧《可談》云: 「青州王大夫為辭鄙俚,每投獻,當路以為笑。具季父 為《青錄》,王亦與詩。他日季父見其子,謝之。其子曰:『大 人九百亂道,玷瀆高明』。」蓋俗謂神氣不足者九百,豈 以一千即足數耶?以書釋之,不若陳、朱之說通。予讀 張平子《西京賦》云:「小說九百,本自虞初。」注者為。《小說九百篇》,本虞初著。又曰:「九百四十三篇,言九百舉大 數也。」《漢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 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如淳曰:「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 也。俗豈云九百?或取喻細碎之為者。」俚語本于史錄 固有矣,故漫記之。東坡作《文字》,中有一條,以彭祖八 百歲,其父哭之,以九百者尚在。李方叔問東坡曰:「俗 語以憨痴駘騃為九百,豈可筆之文字間乎?」坡曰:「子 未知所據耳。」張平子《西京賦》云:「乃有祕書小說九百。」 蓋稗官小說,凡九百四十三篇,皆巫醫厭祝及里巷 之所傳言,集為是書。西漢虞初,洛陽人,以其書事漢 武帝,出入騎從,衣黃衣,號黃衣使者,其說亦號九百, 吾言豈無據也?方叔後讀《文選》,見其事具《文選》注,始 嘆曰:「坡翁于世間書何往不精通耶?」近見《雜說》載此, 乃知前輩攷証無所不至。
林謙之詩「驚起何波理殘夢」,自注:述夢中所見。何使 君,蜀人以波呼之,猶丈人也。范氏《吳船錄》記嘉州王 波渡云:「蜀中稱尊老者為波。又有所謂天波、月波、日 波、雷波者,皆尊之稱。此王波,蓋王老或王翁也。宋景 文嘗辨之,謂當作皤字。魯直貶涪州別駕,自號涪皤, 或其俗云。」按景文所記云:「蜀人謂老為皤,音波,取皤」 皤黃髮義。
《鄰幾雜志》:府史胥徒乃四名,男臣女妾是兩號。都下 吏人連名府史婦女表狀皆稱「臣妾」,非也。
韓文公《鄭儋碑》文自號白雲翁,令狐楚《白雲表奏》,取 「使府」為名耳。
《研北雜志》:歐陽公號醉翁,林中子稱「醒老」,兩公不同 如此。
「臆乘。」宰相稱號,史傳載居相位妍醜之稱,如漢袁盎 呼申屠嘉曰「愚相」,公孫弘贊曰「儒相」,田千秋曰「車丞 相」,《張蒼贊》曰「名相」,翟方進曰「通明相」,後漢杜林曰「任 職相」,晉謝安曰「風流宰相」,武后呼杜景佺,憲宗稱李 絳俱曰「真宰相」,唐盧懷慎曰「伴食宰相」,蘇瓌《蘇頲贊》 曰「再世為賢宰相」,關播曰「盲宰相」,楊再思曰「癡宰相」, 本朝李沆曰「聖相」,丁謂曰「鶴相」,杜衍曰「清白宰相」,陳 升之曰「筌相」,蔡確曰「三旨丞相。」呼人爵之崇,莫若秉 軸,淑慝之行,皆得而議焉,不可不謹也。
古人自以公稱者,獨范蠡曰「陶朱公。」人號之者,晉諸 葛恢曰「黑頭公」,宋沈慶之群蠻號曰「蒼頭公」,梁張綰 曰「百六公」,齊何戢曰「小斯楮公」,後魏于栗磾曰「黑稍 公」,古弼曰「筆頭公」,北齊訢惇曰「長鬣公」、齊鬣公,崔日 謙曰「白鬚公」,後周韋瓊帝呼曰「逍遙公」,唐李德裕稱 牛僧孺曰「太牢公。」
若翁號,則漢田蚡罵竇嬰曰「一禿翁」,北齊武成帝小 字曰「鳧翁」,唐盧從愿帝稱曰「多田翁」,竇鞏人號曰「囁 嚅翁」,陸羽自稱曰「桑苧翁」,杜牧自號曰「樊川翁」,本朝 黃魯直自號「涪翁」,張師雄人嘲之曰「蜜翁。」
郎,如晉桓沖小字曰「買得郎。」人稱吳周瑜曰「周郎」,晉 謝道韞稱夫王凝之曰「王郎」,何晏曰「何郎粉郎」,潘岳 曰「潘郎檀郎」,宋王僧虔曰「王郎」,齊江斆曰「江郎」,劉顯 父曰「劉郎」,梁顧協曰「顧郎」,北齊盧師道曰「盧郎」,袁聿 修曰「清郎」,後周獨孤信曰「獨孤郎」,隋滕穆王曰「楊郎」, 宇文晶曰「宇文三郎」,唐明皇曰「三郎」,張昌宗曰「六郎」, 元結曰「漫郎」,錢起曰「錢郎」,程元振曰「十郎」,蕭悅曰「蕭 郎」,劉禹錫自稱曰「劉郎五季」,閩王王審知曰「白馬三 郎」,乃皆郎稱也。
如晉王敦曰「可兒」,司馬曰「犬子」,唐白居易姪曰「羅兒」、 「龜兒」,皆是小字也。後漢賈復稱其子曰「大宛兒」,崔暹 曰「癩兒。」人稱者漢東方朔曰「偷桃小兒」,蜀譙周曰「長 兒」,晉王衍呼裴逸曰「白眼兒」,山濤稱王衍曰「寧馨兒」, 後魏長孫業諸子曰「鐵小兒」,罃曰「聖小兒」,唐楊儉、蘇 特曰「黃面兒」,五季李業曰「僂羅兒」,李信曰「牧羊兒」,乃 「皆兒稱也。」
以童得名,則漢終軍曰「終童」,後漢杜安、晉潘岳、唐李 百藥,俱曰「奇童」,齊鬱林王曰「顛童。」
以奴得名,晉桓嗣曰「豹奴」,王濛曰「阿奴」,石崇曰「齊奴」, 潘岳曰「檀奴。」後漢古弼,帝稱曰「齊奴」,孫騰曰「僧奴」,皆 小字也。晉陸機人罵曰「貉奴」,明帝人號曰「鮮卑奴。」宋 廢帝稱父武帝曰「齇奴」,後魏古弼,帝稱曰「筆頭奴。」唐 顏杲卿罵安祿山曰「牧羊羯奴。」本朝梅聖俞呼謝師 直曰「錦衣奴。」
《二老堂詩話》:白樂天為忠州刺史,有東坡種花二詩。 又有《步東坡詩》云:「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 所愛?愛此新成樹。」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 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 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 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
臆乘,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少陵稱謫仙為「十二」, 鄭虔為鄭十八嚴武為嚴八鄭賁為鄭十八蘇溪為 蘇四張建封為張十三唐診為唐十五,裴虯為裴二 李御為十一文公稱王涯為王二十李建為李十一 李程為李二十,崔立之為崔十六熊署為熊十一熊籍為熊十八李正封為李二十八馮宿為馮十七侯 喜為「侯十一」,柳州稱韓文公為「韓十八」,劉禹錫謂元 稹為「元九」,又韋蘇州稱李澹為「李十九」,歐陽瞻稱徐 晦為「徐十八」,錢起稱李勸為「李四」,李勉為「李七」,嚴父、 高適俱稱少陵為「杜二」,樂天稱劉夫敦為「劉三十二」, 李,大略為李二十王。夫為王十八,崔元亮為崔十 八,李義山稱杜勝為杜二十七,李潘為李十七,趙滂 為趙十五,令狐綯為令狐八,高適稱張旭為張九,陳 子昂稱王兢無為王二,韋虛乙為韋五,趙真固為趙 六,李崇嗣為李三,儲光羲稱王維為王十三,皇甫冉 稱柳柳州為柳八,鄭堪為鄭三,孟浩然稱張子容為 張八,王摩詰稱韋穆為「韋十八」,山谷稱東坡為「蘇二」, 後山稱少游為「秦七」少游稱後山為「陳三」,山谷為「黃 九。」
《能改齋漫錄》:以恩地為恩府,始于唐焉。戴著,大中初 為掌書記,于太原李司空幕,正言被斥,貶郎州龍陽 尉。戴著曰:「自痛不得盡忠於恩府,而動天下之浮議。」 見《金華子》。
《老學菴筆記》:唐小說載李紓侍郎罵負販者云:「頭錢 價奴兵。」頭錢猶言一錢也。故都俗語云:「千錢精神頭 錢賣。」亦此意云。
予在南鄭,見西郵俚俗謂父曰:「老子雖年十七八,有 子亦稱老子。」乃悟西人所謂「大范老子、小范老子」,蓋 尊之以為父也。建炎初,宗汝霖留守東京,群盜降附 者百餘萬,皆謂汝霖曰:「宗爺爺。」蓋此比也。
陳瑩中遷謫後,為人作石刻,自稱除名勒停,送廉州 編管。陳某撰劉季高,得罪秦氏,坐贓廢。後雖復官,去 其「左」字。季高緘題及作文,皆去「左」字,不以為愧也。孫 仲益亦坐以贓罪,去「左」字,則但自稱晉陵孫某而已。 至紹興末,復左朝奉郎,乃署銜。
南朝謂北人曰傖父,或謂之鹵父。南齊王洪軌,上谷 人,事齊高帝為青、冀二州刺史,勵清節,州人呼為鹵 父使君。今蜀人謂中原人為鹵子,東坡詩「久客厭鹵 饌」是也。因目北人仕蜀者為鹵官。晁子止為三榮守, 民有訟資官縣尉者,曰:「縣尉鹵官,不通民情。」子止為 窮治之,果負冤。民既得直,拜謝而去。子止笑諭之曰: 「我亦鹵官也,汝勿謂鹵官不通民情。」聞者皆笑。 《晉語》,兒人二字通用。《世說》載桓溫行經王大將軍墓, 望之曰:「可兒,可兒!」蓋謂可人為可兒也。故《晉書》及孫 綽與庾亮箋,皆以為可人。又陶淵明不欲束帶見鄉 里小兒,亦是以小人為小兒耳。故《宋書》云鄉里小人 也。
《東齋記事》:主者稱臣,蓋是謙卑而已,上下通行,不特 稱于君上之前也。如齊太子對醫者文摯云:「臣以死 爭之。」虢君見扁鵲曰:「寡臣幸甚。」呂公謂漢高祖曰:「臣 少好相人。」高祖謝項羽曰:「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之 類是也。晉宋間彼此相呼為卿,自唐以來,唯君上以 呼臣,庶士大夫不復敢以稱謂矣。
《䂬溪詩話》:溫公自稱為叟,香山居士亦嘗以自號。其 詩云:「初時被目為迃叟,近日蒙呼作隱人。」司馬豈慕 其洛居有閑適之樂邪?
《致虛雜俎》:今人以人性不爽利者,曰溫暾湯,蓋言不 冷不熱也。「溫暾」二字,唐詩常用。
《東皋雜錄》:「『古人通上下稱朕,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 《象》曰:『干戈朕』」,「琴朕」,「『弤朕』。《離騷》曰,朕皇考曰伯庸。」至秦 天子始自稱曰朕。漢唐人稱父母伯叔,通曰大人,疏 受謂其叔廣曰「從大人議。」唐劉禹錫曰:「無辭以白其 大人。」稱父曰大人,蓋近語也。
《容齋隨筆》:東坡云:「凡人相與號呼者,貴之則曰公,賢 之則曰君,自其下則爾汝之。雖王公之貴,天下貌畏 而心不服,則進而君公,退而爾汝者多矣。」余謂此論 特後世之俗如是爾。古之人心口一致,事從其真,雖 君臣父子之間,出口而言,不復顧忌,觀《詩》《書》所載可 知矣。箕子陳洪範,對武王,而汝之金縢冊祝,周公所 以告太王、王季、文王三世祖考也,而呼之曰爾。三王 自稱曰「予」,至云「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殆近乎相質責而邀索也。 《天保報上》之詩曰「天保定爾,俾爾戩穀。」《閟宮》頌君之 詩曰「俾爾富而昌,俾爾昌而熾。」及《節南山》《正月》《板蕩》 《卷阿》《既醉》《瞻卬》諸詩,皆呼王為「爾大明」曰「上帝臨汝」, 指武王也。「民勞」曰「王欲玉汝」,指厲王也。至或稱為小 子,雖幽、厲之君亦受之而不怒。嗚呼!三代之風俗可 復見乎?晉武公請命乎天子,其大夫賦《無衣》,所謂「不 如子之衣」,亦指周王也。
《容齋四筆》:南齊陸慧曉立身清肅,為諸王長史行事, 僚佐以下造詣,必起迎之。或曰:「長史貴重,不宜妄自 謙屈。」答曰:「我性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未嘗卿 士大夫,或問其故,慧曉曰:「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 卿,人生何容立輕重于懷抱」,終身常呼人位。今世俗 浮薄少年,或身為卑官,而與尊者言話,稱其儕流,必 曰「某丈」,談其所事,牧伯監司亦然。至于當他人父兄尊長之前,語及其子孫甥婿,亦云「某丈。」或妄稱宰相 執政貴人之字,皆大不識事分者,習慣以然,元非簡 傲也。予常以戒兒輩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