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九十九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九十九卷目錄

 火災部彙考四

 宋太祖建隆三則 乾德二則 開寶四則 太宗太平興國二則 雍熙三則 端拱二

則 淳化二則 真宗咸平一則 景德二則 大中祥符七則 天禧三則 仁宗天聖三

則 明道一則 景祐一則 寶元一則 康定一則 慶曆五則 皇祐一則 至和二則

嘉祐二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四則 元豐四則 哲宗元祐二則 紹聖三則

元符一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二則 政和二則 重和一則 欽宗靖康二則

高宗紹興十八則 孝宗乾道六則 淳熙十三則 光宗紹熙三則 寧宗慶元三則

嘉泰四則 開禧一則 嘉定八則 理宗寶慶二則 紹定二則 嘉熙一則 淳祐二則

寶祐一則 景定三則 度宗咸淳一則 恭帝德祐一則

  金太祖天輔一則 熙宗皇統二則 海陵王貞元一則 世宗大定五則 章宗泰和一

則 衛紹王大安二則 宣宗貞祐一則 興定三則 哀宗正大一則 天興一則

庶徵典第九十九卷

火災部彙考四[编辑]

[编辑]

太祖建隆元年宿州火[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隆元年,宿州 火,燔民舍萬餘區。」

建隆二年,內酒坊火。

按《宋史太祖本紀》。「二年三月丙申。內酒坊火。酒工死 者三十餘人。」 按《五行志》。「燔舍百八十區。」

建隆三年,滑州、海州及相國寺災。

按《宋史太祖本紀》,「三年五月乙亥,海州火。」 按《五行 志》,「三年正月,滑州甲仗庫火,燔儀門及軍資庫一百 九十區,兵器錢帛並盡。開封府通許鎮民家火,燔廬 舍三百四十餘區。二月,安州牙吏施延業家火,燔民 舍并顯義軍營六百餘區。五月,京師相國寺火,燔舍 數百區。海州火,燔數百家,死者十八人。」

乾德四年岳州陳州潭州衡州火[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四年二月甲子,岳州火。五月 辛巳,潭州火。八月壬子,衡州火。閏八月己巳,衡州火。」

按:《五行志》:「四年岳州衙署廩庫火燔市肆民舍,殆」

盡,官吏踰城僅免。三月,陳州火,燔民舍數十區。潭州 火,燔民舍五百餘區。踰月,民周澤家火,又燔倉廩、民 舍數百區,死者三十六人。是春,諸州言火者甚眾。八 月,衡州火,燔公署、倉庫、民舍僅千餘區。

乾德五年,京師建隆觀火。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開寶三年八月辰州廨火燔軍資庫[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按文獻通考作二年 開寶五年七月,忠州火,倉庫殆盡。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開寶七年,永城縣火。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九月,永城 縣火,燔民舍一千八百餘區。」

開寶八年,洋州火,永城縣火。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四月,洋州 火,燔州廨民舍千七百區。永城縣火,燔軍營民舍千 九百八十區,死者九人。」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窯務槁聚焚[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三年秋七月乙酉,西窯 務槁聚焚。」

太平興國七年八月,益州西倉災。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雍熙元年乾元文明殿災[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五月丁丑,乾元、文明二 殿災。」 按《五行志》,「雍熙元年五月丁丑,乾元、文明二 殿災,初夕陰雲雷震,火起月華門,翌日辰巳方止。」 雍熙二年,楚王宮火。

按《宋史太宗本紀》。二年庚戌夕,楚王宮火。 按《五行 志》:「二年九月庚寅夜,楚王元佐宮火,燔舍數百區。王 自是以疾廢于家。」

雍熙三年,光化軍火。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光化軍民 郤勳家火,延燔軍廨舍庫。」

端拱元年雲安軍火[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端拱元年二月, 「雲安軍威棹營火。」

端拱二年,衡州火。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三月,衡州 火,燔州縣官舍、倉庫、軍營三百餘區。又崇賢坊有鳥 燔數十處,七日不滅。」

淳化三年蔡州雄州火[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三年十一月,蔡州建安大火。 十二月,雄州言大火。 按《五行志》:「淳化三年十月,蔡州懷慶軍營火,燔汝河橋民居、官舍三千餘區,死者 數人。十二月,建安軍城西火,燔民舍、官廨等殆盡。」 淳化四年,永州火。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二月,永州 保安津舍火,飛焰過江,燒州門及民屋三百餘家。」

真宗咸平二年池州火[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平二年四月, 池州倉火,燔米八萬七千斛。」

景德元年平虜軍火[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景德元年正月, 平虜軍營火,焚民居廬舍甚眾。」

景德四年,郢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十一月,郢 州火,燔倉庫並盡。」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桂州甲仗庫災[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大中祥符二年,昇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二年夏四月戊子。昇州 火。遣御史訪民疾苦。蠲被火屋稅 按《五行志》。二年 四月。昇州火。燔軍營民舍殆盡。

大中祥符三年,昇洪、潤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八月,昇洪潤州,屢火,遣使臣 撫祠境內山川。」

大中祥符四年,徐、鎮、雄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徐州 草場火。十月,鎮州城樓戰棚火。七月,雄州甲仗庫火。」 大中祥符七年,雄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七年三月癸巳,雄州甲 仗庫火。」

大中祥符八年,宗正寺火,榮王宮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八年夏四月壬申,榮王元儼宮火, 延及殿閣內庫。 按《五行志》:八年二月甲寅,宗正寺 火。四月壬申夜,榮王元儼宮火,自三鼓北風甚,癸酉 亭午乃止,延燔左承天、祥符門、內藏庫、朝天殿、乾元 門、崇文院、祕閣天書法物、內香藏庫。 按錢惟演《玉 堂逢辰錄》:「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夜,榮王宮 火,時」大風東北來,五更後,火益甚。予起登樓觀之,知 是禁中,通夕不寐。東宮六位一時蕩盡,宮人多走上 東華門,樓有出不及者,死百餘人。東宮六位:東行第 一,雍王;第二,相王;第三,南陽郡王;西行第一,兗王;第 二,曹王;第三,榮王。西即連御廚,密近上臺。二十四日, 左掖門、東華門並不開,朝者皆趨右掖門。「天明,宰臣 等並立于內東門廊廡之下。」既而,火至承天門西,燒 儀鸞司,復燒朝元殿後閣門、長春殿南廊,拆西北王 廊以絕火勢。火遂南燒內藏庫、香藥庫,又東迴燒左 藏庫,又西燒閟閣、史館,午時,燒乾元門東角樓,西至 朝堂,救之而止。未時,火出宮,連燒中書省、門下省、鼓 司、審官院。是夕,燒屋舍計二千餘間,救焚而死者千 五百人,火至夜不絕。宰臣、樞密兩制是夕並宿禁中。 是時,救左藏庫人尤眾,輦出金銀帛疋,莫知其數,積 于城牆之上。及燒角樓,風忽迴東北,又燒之,煙焰蔽 天,救者不能措手。初,燒長春殿南廊,火自屋內西行, 忽隔十餘間而發,人皆奔走避之,所存惟大內及中 書、樞密院以西而已。二王時無居處,寓於東華門樓。 夕,上召入禁中,明日,出居于上源驛。時焚諸庫,香聞 十餘里,祕閣三館圖籍,一時俱盡。又火風中有飄書 籍至汴水南者。中夕風定,火亦止。二十五日,詔知各 王與中使閻文慶、岑守素勘遺火之蹤。中人說:「二十 四日欲明,火勢漸東來。」遂拆御廚主廊,數百人登屋 運水,時望見宮人相壓,死於煨燼中甚眾,猶有手足 能動者。曹王夫人將投火中,救之獲免。宮人入火者 不知其數。禁中大樹,焚之逮盡,所餘者亦燋枯焉。惟 相王宮在東,火自西北起,四王更破東牆,自率宿衛 者運府庫等物出之,十得七八矣。五月三日,榮王落 遂州節度使,降封端王。先領梓遂二州也其日,勘得掌茶酒 宮人韓小姐,稱「與親事官孟貴私通,多竊寶器以遺 之。」後事泄,王乳母決責之,小姐乃謀放火,因而奔出。 有琵琶伎人王《木賽》者知之,受小姐金而不言。二十 三夜,于佛堂前簾上乘炬爇之,因風,火遂大作。 大中祥符九年五月甲子,左天廄坊草場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天禧二年北宅德雍宅火[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天禧二年二月 「戊寅,北宅蔡州團練使德雍火。延燔數百區。」

天禧三年,永州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春。京師多 火。六月永州軍營火。延民舍數百餘區。」

天禧五年四月丁巳,事材場火。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仁宗天聖三年二月丁卯蘄州榷貨務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考證
天聖五年四月壬辰。壽寧觀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天聖七年,玉清昭應宮災。

按《宋史仁宗本紀》,七年六月丁未,玉清昭應宮災。七 月癸亥,以玉清昭應宮災,遣官告諸陵,詔天下不復 繕脩。 按《五行志》,七年六月丁未,玉清昭應宮災。初, 大中祥符元年詔建宮以藏天書。七年,宮始成,凡二 千六百一十楹。至是火發,夜中大雷雨,至曉而盡。 按《王曙傳》:「曙為御史中丞,玉清昭應宮災,繫守衛者 御史」獄。曙恐朝廷議脩復,上言:「昔魯桓、僖宮災,孔子 以為桓、僖親盡當毀者也。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 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 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 復災。今所建宮非應《經》義,災變之來,若有警者。願除 其地,罷諸禱祠,以應天變。」仁宗與太后感悟,遂減守 衛者罪,已而詔以不復繕脩諭天下。 按《蘇舜欽傳》: 舜欽調滎陽縣尉,玉清昭應宮災,舜欽年二十一,詣 登聞鼓院上疏曰:「烈士不避鈇鉞而進諫,明君不諱 過失而納忠,是以懷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無至腹 誹。然言之難不如容之難,容之難不如行之難。有言 之必容之行之,則三代之主也,幸陛下留聽焉。」臣觀 今歲自春徂夏,霖雨陰晦,未嘗少止,農田被菑者幾 於十九。臣以謂任用失人,政令多過,賞罰勿中之所 召也。天之降災,欲悟陛下,而大臣歸咎於刑獄之濫。 陛下聽之,故肆赦天下,以為禳救。如此,則是殺人者 不死,傷人者不抵罪,而欲以合天意也。古者斷決滯 訟,以平水旱,不聞用赦,故赦下之後,陰雨及今。《前志》 曰:「積陰生陽,陽生火,災見焉。」乘夏之氣,發洩於玉清 宮,震雨雜下,烈焰四起,樓觀萬疊,數刻而盡,非慢于 火備,乃天之垂戒也。陛下當降服減膳,避正寢,責躬 罪己,下哀痛之詔,罷非業之作,拯失職之民,察輔弼 及左右無裨國體者罷之,竊弄權威者去之;念政刑 之失,收芻蕘之論,庶幾所以變災為祜。浹日之間,未 聞為此,而將計工役,以圖脩復。都下之人,聞者駭惑, 聚首橫議,咸謂非宜,皆曰「章聖皇帝勤儉十餘年,天 下富庶,帑府流衍,乃作斯宮。及其畢工,海內虛竭。陛 下即位,未及十年,數遭水旱,雖征賦減入,而百姓困 乏。若大興土木,則費用莫知紀極。」財力耗于內,百姓 勞于下。內耗下勞,何以為國?況天災之己,違之是欲 競天,無省己之意,逆天不祥,安己難任,欲祈厚貺,其 可得乎?今為陛下計,莫若來吉士,去佞人,脩德以勤 至治,使百姓足給而征稅寬減,則可以謝天意而安 民情矣。夫賢君見變,脩道除凶,亂世無象,天不譴告。 今幸天見之變,是陛下脩己之日,豈可忽哉!昔漢宣 帝三年,茂陵白鶴館災,詔曰:「迺者火災降於孝武園 館,朕戰慄恐懼,不燭變異,罪在朕躬。群有司又不肯 極言朕過,以至於斯,將何寤焉!」夫茂陵不及上都,白 鶴館又不及此宮,彼尚降詔四方,以求己過,是知帝 王憂危念治,汲汲如此。臣又按《五行志》,「賢佞分別,官 人」有敘,率由舊章。禮重功勳,則火得其性。若信道不 篤,或耀虛偽,讒夫昌。邪勝正,則火失其性。自上而降, 及濫炎妄起,燔宗廟,燒宮室,雖興師徒而不能救。魯 成公三年,新宮災,劉向謂成公信三桓子孫之讒,逐 父臣之應;襄公九年春,宋火,劉向謂宋公聽讒,逐其 大夫華弱奔魯之應。今宮災,豈亦有是「乎?願陛下拱 默內省而追革之,罷再造之勞,述前世之法,天下之 幸也。」又上書曰:「歷觀前代聖神之君,好聞讜議,蓋以 四海之遠,民有隱慝,不可以遍照,故無間愚賤之言 而擇用之,然後朝無遺政,物無遁情,雖有佞臣邪謀, 莫得而進也。臣睹《乙亥詔書》,戒越職言事,播告四方, 無不驚惑,往往竊議,恐非出陛下之意。蓋陛下即位 以來,屢詔群下勤求直言,使百僚轉對,置匭函,設直 言極諫科。今詔書頓異前事,豈非大臣壅蔽陛下聰 明,杜塞忠良之口,不惟虧損朝廷,實亦自取覆亡之 道。夫納善進賢,宰相之事,蔽君自任,未或不亡。今諫 官、御史悉出其門,但希旨意,即獲美官,多士盈庭,噤 不得語,陛下拱默,何由盡聞天下之事乎?前孔道輔、 范仲淹剛直不撓,致位臺諫,後雖改他官,不忘獻納。」 二臣者,非不知緘口,數年,坐得卿輔,蓋不敢負陛下 委注之意,而皆罹中傷,竄謫而去,使正臣奪氣,鯁士 咋舌,目睹時弊,口不敢論。昔晉侯問叔向曰:「國家之 患孰為大?」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 敢言,下情不能上通,此患之大者。」故漢文感女子之 說,而肉刑是除,武帝聽三老之議,而江充以族肉刑。 古法,江充近臣女子三老,愚耄疏隔之至也。蓋以義 之所在,賤不可忽。二君從之,後世稱聖無國家班設 爵位,陳列豪英,固當責其公忠,安可教之循默?賞之 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獻納物情,閉塞上位? 孤危軫念于茲,可為驚怛覬望。陛下發德音,寢前詔, 勤於采納,下及芻蕘,可以常守隆平,保全近輔。 按《退朝錄》:天聖七年,玉清宮災,遂罷輔臣為觀察使

明道元年大內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八月壬戌,大內火,延八 殿。癸亥,移御延福宮。乙丑,詔群臣直言闕失。丁卯,大 赦。九月丙申,皇太后出金銀器易左藏緡錢二十萬 以助修內。」 按《五行志》,明道元年八月「壬戌,修文德 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崇徽、天 和、承明八殿。」 按《滕宗諒傳》,「宗諒字子京,河南人,遷 殿中」丞。會禁中火,詔劾火所從起,宗諒與祕書丞劉 越皆上疏諫。宗諒曰:「伏見掖庭遺燼,延熾宮闥,雖沿 人事,實繫天時。詔書亟下,引咎滌瑕,中外莫不感動。 然而詔獄未釋,鞫訊尚嚴,恐違上天垂戒之意,累兩 宮好生之德。且婦人柔弱,箠楚之下,何求不可?萬一 懷冤,足累和氣。祥符中,宮掖火,先帝嘗索其《類寘》之 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豈復有今日之慮哉?況變警 之來,近在禁掖,誠願脩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凡逮 繫者,特從原免,庶災變可消而福祥來格也。」疏奏,仁 宗為罷詔獄。時章獻太后猶臨朝,宗諒言:「國家以火 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請太后還政,而 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嘗言「還政」者。越已卒,贈右司諫, 而除宗諒左正言。

景祐三年秋七月庚子太平興國寺災[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景祐三年七月 庚子。太平興國寺火起閣中。延燔開先殿及寺舍數 百楹。是夕大雨雹。十月己酉。澶州橫龍水口西岸料 物場火。焚薪芻一百九十餘萬。」

寶元二年益州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二年六月丁丑,益州火,焚民 廬舍二千餘區。」

康定元年鴻慶宮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六月乙未,南京鴻慶宮 神御殿火。」

慶曆元年慶州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曆元年五月 癸亥,慶州草場火,延燔州城樓櫓。」

慶曆三年十一月丙寅,上清宮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慶曆四年三月丙戌夜,代州五臺山寺火。六月丁未, 開寶寺靈感塔災。七月甲子,燕王宮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慶曆六年七月辛丑,洪福禪院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慶曆八年,江寧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春正月壬午,江寧府火。」 按 《五行志》,「八年正月壬午,江寧府火。初,李景江南大建 宮室府寺,其制多倣帝室,至是一夕而焚,唯燭殿獨 存。」

皇祐五年正月丁巳會靈觀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至和元年四月辛丑祥源觀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至和二年,并州「太宗神御殿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嘉祐二年四月夏己巳邕州火[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嘉祐三年,溫州火。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嘉祐三年正月, 溫州火。燔屋萬四千間。死者五十人。」

英宗治平四年神宗即位睦親廣親宮火[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治平四年十二 月壬子夜,睦親宮火,焚九百餘間。甲寅,廣親宮又火。」

神宗熙寧六年永昌陵火[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六年二月丙申,永昌陵上宮 東門火。」

熙寧七年九月壬子,三司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七年九月壬子。 三司火。自巳至戌。焚屋千八百楹。案牘殆盡。十一月 洞真宮火。

熙寧九年十月,魯王、濮王宮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熙寧十年,仙韶院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十年春正月戊辰。仙韶院火,不視 朝 按《五行志》。十年正月仙韶院火,撤屋二百五十 楹。三月丙子,開封府火。

元豐元年邕州火[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豐元年八月, 邕州火,焚官舍千三百四十六區,諸軍衣萬餘襲,穀 帛軍器自五十萬。」

元豐四年,衡州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六月,衡州 火,燒官舍民居七千二百楹。欽州大雷震,火焚城屋。

元豐五年二月,洞真宮火
考證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元豐八年,開寶寺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八年二月辛巳,開寶寺貢院火。 按《五行志》,「八年二月辛巳,開寶寺火,時寓禮部貢院 于寺,點校試卷官翟曼、陳之方、馬希孟焚死,吏卒死 者十四人。」

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宗室宮院火[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元祐六年十二月,開封府火。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聖元年滑州火[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聖元年十二月丙戌,滑州浮橋 火。」

紹聖三年,禁中火。尚書省火。

按《宋史哲宗本紀》:三年三月壬辰,以禁中屢火,罷春 宴。丁酉,尚書省火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七日內尚 書省火,尋撲滅。上諭執政:「禁中屢火,方醮禳,已罷春 宴,仍不御垂拱殿三日。」

紹聖四年七月甲子,禁中火。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元符元年四月宗室宮院火[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集禧觀火[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中靖國元年 六月壬寅,集禧觀火,大雨中,久而後滅。」

崇寧二年六月中太乙宮火秋七月己卯學士院火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编辑]

崇寧三年三月辛丑,大內火。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二年成都火[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二年,成都府蘇州火。」按成都府蘇州

《火志》俱作「三年事。」

政和三年,大盈倉及溫、封等州火。

按《宋史徽宗本紀》,三年五月庚子,大盈倉火。是歲,溫、 封、滋三州火。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蘇州火,延燒公 私屋一百七十餘間。五月,封州火,延燒公私屋六百 八十二間。五月辛丑,京師大盈倉火。」是歲,成都府大 慈寺、溫州、絳州皆火。

重和元年掖庭火[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重和元年九月, 掖庭大火,自甲夜達曉,大雨如傾,火益熾,凡爇五千 餘間,後苑廣聖宮及宮人所居幾盡,焚死者甚眾。」

欽宗靖康元年尚書省火[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十二月丙子,尚書省火。」

按:《五行志》:靖康元年十二月丙子夜,尚書省火,延

「燒禮祠,工刑吏部拆尚書省牌,擲火中,禳之,乃息。」 按《哲宗昭慈聖憲孟皇后傳》:「后居瑤華宮。靖康初,瑤 華宮火,徙居延寧宮,又火,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 靖康二年,陰雲中火光見,天漢橋都亭驛康門火」 按《宋史欽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靖康二年正月 己亥夜,西北方陰雲中,有火光,長二丈餘,闊數尺,時 時見。 按《五行志》:「二年戊戌,天漢橋火,焚百餘家。頃 之,都亭驛又火。己酉,康門火。」

高宗紹興元年越州宣州臨安府行都火[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興元年十月 乙酉,臨安府、越州大火,民多露處。十二月辛未,越州 火,焚吏部文書;乙酉,移蹕錢塘。」

紹興二年,臨安府屢災。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二年五月庚辰,臨安府火。八 月丙申,臨安府火。十一月癸未,臨安大火。「十二月甲 午,臨安府火。丙申,賑被火家。」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 丁巳,宣州火,燔民居幾半。五月庚辰,臨安府大火,亙 六七里,燔萬餘家。十二月甲午,行都大火,燔吏部、工 部、御史臺官府民居,軍壘盡,乙未旦乃熄。」

紹興三年,臨安府屢災。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年十一月庚午,臨安府火。 十二月乙酉,臨安府火,戊子又火。朱勝非以屢火求 罷不允 按《五行志》,「三年九月庚申,行都闕門外火, 多燔民居。」

紹興四年,臨安府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四年春正月戊寅,臨安府火。」

按:《五行志》:「四年正月戊寅,行都火,燔數千家。」

紹興六年,行都屢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二月,行都 屢火,燔千餘家。十二月,行都大火,燔萬餘家,人有死 者。」時高宗親征劉豫,都民之暴露者多凍死。

按《文獻通考》:「令留守秦檜發戶部米以賑。」

紹興七年,平江府、太平州、鎮江府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七年春二月丙申,太平州火。 丁酉,鎮江府火。 按《五行志》:「七年正月辛未,平江府 火。二月辛丑,鎮江府、楚、真、揚、太平州火。是歲,臨安府火。」 又按志:「八年二月丁酉,太平府大火,宣撫司及 官舍民居、帑藏文書皆盡,死者甚眾,錄事參軍呂應 中、當塗縣丞李致虛死焉。」按文獻通考本紀俱作七年志作八年疑有訛今仍

照《本紀》附載七年下。

紹興九年,行都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二月己卯, 行都火。七月壬寅,又火。

紹興十年,行都火,溫州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年十月,行都 火,燔民居,延及省部。十一月丁巳,溫州大火,燔州學 酤征舶等務,永嘉縣治及民居千餘。」

紹興十一年,婺州建康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十一年九月甲寅,建康大火。」 按 《五行志》:「十一年七月癸亥,婺州大火,燔州獄,倉場寺 觀暨民居幾半。九月甲寅,建康府火,燔府治三十餘 區,民居三千餘家。」

紹興十二年,鎮江、太平行都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二年二月辛 巳,鎮江府火,燔倉米數萬石、芻六萬束,民居尢眾。是 月,太平、池州及蕪湖縣皆火。三月丙申,行都火。四月, 行都又火。」

按:《文獻通考》:「十二年九月甲子,行都民居火,經夕漸 近太室而滅。乙丑,令有司撤火道,周廟垣二十步。」 紹興十四年正月甲子,行都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興十五年,大寧監行都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五年,大寧監 火,燔官舍帑藏文書。九月丙子,行都火,經夕漸近太 室而滅。」

紹興十七年,建康靜江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七年八月,建 康府火。十二月辛亥,靜江府火,燔民舍甚眾。」

紹興二十年,行都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年正月壬 午,行都火燔,吏部文書皆盡。」

紹興二十五年,汴京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汴京 火,宮室悉焚。」

紹興二十六年,潭州南嶽廟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按:《文獻通考》:「即令復作廟」,令有司給以緡粟。

紹興二十九年,鎮江、夔州火。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九年四月, 「鎮江府火。焚軍壘、民居。十二月丙子,夔州大火。燔官 舍、民居、寺觀。人有死者。」

紹興三十二年,新城縣孽火焚衣。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三十二年,建 昌軍新城縣有巨室,篋中時有火光,燔衣帛過半,而 篋不焚。近孽火也。

孝宗乾道元年泰州火德安火[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道元年正月, 泰州火,燔民舍幾盡。」是年春,德安府應城縣廄驛火。 乾道二年,真州、婺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冬,真州六 合縣武鋒軍壘火。十二月,婺州火。自是火患不息,人 火之也。」

乾道三年五月,泉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乾道五年,太室垣外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十二月壬 申,太室東北垣外民舍火。」

乾道七年,禁垣外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十一月「丁 亥,禁垣外閹人私舍火,延及民居。」

乾道九年,台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九月,台州 火,經夕,至於翌日晝漏半,燔州獄、縣治酒務及居民 七千餘家。」

淳熙元年泉州潭州嚴州瀘州火[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淳熙元年十二 月丁巳,泉州火,燔城樓及五十餘家。」

淳熙二年,潭州嶽廟、嚴州、瀘州麗正門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六月戊午, 潭州南嶽廟火。八月,嚴州火。十一月癸亥,麗正門內 東廡災。是歲,瀘州火,坐上焚民居不實,守臣貶秩。 按《文獻通考》:「二年六月,嶽廟災,令有司給錢萬五千 緡、粟三千斛」,改作「八月嚴州火,令守臣恤之。」是歲,瀘 州火,郡上焚室之書不實,部刺史坐貶。

淳熙三年九月,大內射殿災,延及東宮門。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四年。鄂州火
考證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十一月辛

酉。鄂州南市火。暴風通夕。燔千餘家。

淳熙五年,興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四月庚寅, 興州沙市火,燔三百四十餘家,有死者。十一月,和州 牧營火,燔一百六十區。」

淳熙七年,江陵、溫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二月,江陵 府沙市大火。燔數千家。延及船艦。死者甚眾。八月溫 州試士。火作於貢闈。」

按《文獻通考》:「溫州貢闈火,上令籍元卷姓名再試,防 其溢於外貫也。」

淳熙八年正月,揚州火。九月乙亥,行都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九年,合州火,進奏院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九年十一月乙酉。進奏院火。 按 《五行志》。九年九月,合州大火。燔民居幾盡。官舍僅有 存者。

淳熙十一年。二月辛酉。興元府義勝軍壘舍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十二年,鄂州、溫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二年十一月丁亥,鄂州大火。」 按《五行志》,「十二年八月,溫州火,燔城樓及四百餘家。 十月,鄂州大火,燔萬餘家,江風暴作,結廬隄上,泊舟 岸下者,焚溺無遺。」

按:《文獻通考》:「十二年十月,鄂州大火,令守臣恤之,且 止民毋隄居。」

淳熙十三年,福州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三年冬十月甲戌朔,福州 火。」

淳熙十四年,成都火。臨安府火。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四年五月乙巳,成都火。六 月庚寅,臨安府火。 按《五行志》,「十四年五月,大內武 庫災,戎器不害。六月庚寅,行都寶蓮山民居火,延燒 七百餘家,救焚將校有死者。五月,成都府市火,燔萬 餘家。」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南劍州大火。

按《宋史光宗本紀》。淳熙十六年二月即位。「九月乙丑, 南劍州火。降其守臣一官,仍令優加賑濟。」 按《五行 志》。「民居存者無幾。」

光宗紹熙元年處州建寧火[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熙元年八月 壬寅,處州火,燔數百家。十二月戊申,建寧府浦城縣 火,時查洞寇張海作亂,焚五百餘家。」

紹熙二年,徽州、金州火。

按《宋史光宗本紀》,二年夏四月辛丑,徽州火,二日乃 滅。五月戊辰,金州大火 按《五行志》,「二年四月,行都 傳法寺火,延及居民。言者以戚里土木為孽,火數起 之應。是月徽州大火,夜燔州治譙樓、官舍、獄宇、錢帑 庫務,凡十有九所,五百二十餘區,延燒千五百家。自 庚子至於壬寅乃熄。五月己巳,金州火,燔州治官舍 帑」藏、保勝軍器庫,城內外民居甚眾。

紹熙三年,行都鄂州火。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己巳, 行都火,通夕至於翌日,闤闠焚者半。十一月又火,燔 五百餘家。十二月甲辰,鄂州火,至於翌日,燔八百家。」

寧宗慶元二年永州火[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元二年八月 己酉,永州火,燔三百家。」

慶元三年,金州紹興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閏月甲申, 金州都統司中軍壘,金火焚千三百餘區。閱六月乙 酉,又火燔二千餘區。是冬紹興府僧寺火,延燒數百 家。」

慶元六年,徽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八月戊戌, 徽州火,燔州獄官舍,延及八百餘家。」

嘉泰元年行都火[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元年三月戊寅,臨安大火,四 日乃滅。 按《五行志》,「嘉泰元年三月戊寅,行都大火, 至於四月辛巳,燔御史臺、司農寺、將作軍器監、進奏 文思、御輦院、太史局、軍頭、皇城司、法物庫、御廚班直 諸軍壘,延燒五萬八千九十七家,城內外亙十餘里, 死者五十有九人,踐死者不可計。城中廬舍九燬其 七」,百官多僦舟以居。火作於寶蓮山御史臺胥楊浩 家,諫議大夫程松請戮浩以謝都民,疏再上,始黥配 萬安軍,猶免決。自是民訛言相驚亡賴,因縱火為姦 利。

按:《文獻通考》:「嘉泰元年三月,行都大火。四月壬午,上 降次貶食,下哀痛之詔,內出帑錢一十六萬三千五 百七十餘緡、米六萬五千一百九十餘石,賑焚室嘉泰二年,臨安府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二年六月己卯,臨安火。辛卯,禁都 民以火說相驚者。」

嘉泰三年,襄陽火。福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丁酉, 襄陽府火作而風暴,選鋒軍校于友直死於救,焚止 延燒六十餘家。帥漕臣上其功,贈二秩,官其子。二十 一月甲午,福州火,燔四百餘家。」

嘉泰四年,行都火。臨安府梵天寺火。盱眙軍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四年三月丁卯,臨安大火。 按《五 行志》,「四年三月丁卯,行都大火,燔尚書中書省、樞密 院、六部右丞相府。」制敕糧料院,親兵營脩,內司延及 學士院、內酒庫、內宮門廡。夜召禁旅救撲,太室,撤廟 廡,遷神主并冊寶于壽慈宮。翼日戊辰旦,火及和寧 門鴟吻,禁卒張隆飛梯斧之,門以不焚。火作時分數 道,燔二千七十餘家。又翌日己巳,神主還太室。時省 部皆寓治驛寺。四月丙申,臨安府梵天寺火。六月,盱 眙軍天長縣禁軍營火,鎧械為盡。八月壬辰,鄂州外 南巿火,燔五百餘家。

開禧二年壽慈宮災行部火[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二年二月癸丑。壽慈宮火。甲 寅太皇太后移居大內,車駕月四朝。乙卯以火災避 正殿,徹樂 按《五行志》。「二年四月壬子,行都火。燔數 百家。」

按,《文獻通考》:「二年四月,行都火,詔出封樁緡錢、豐儲 倉粟以賑。」

嘉定二年信州吉州瀘州建寧火[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嘉定二年八月 己巳,信州火,燔二百家。九月丁酉,吉州火,燔五百餘 家。是歲,瀘州火,燔千餘家。十一月丁亥,建寧府政和 縣火,燔百餘家。」

嘉定四年,嵊縣、滁州、撫州、福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閏二月己 卯,紹興府嵊縣浦橋火,燔百餘家。三月,滁州火,燔民 居甚多。十月,撫州火。辛卯,福州一夕再火,燔城門僧 寺,延燒千餘家,死者數人。」

嘉定五年,和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己未, 和州火,燔二千家。」

嘉定八年,湖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八月辛丑, 湖州火,燔寺觀,延燒三百家。」

嘉定九年,沙縣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七月甲戌, 南劎州沙縣火,燔縣門、官舍及千一百餘家,民有死 者。」

嘉定十一年,行都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一年二月,行 都火。燔數百家。九月己巳。禁垣外萬松嶺民舍火。燔 四百八十餘家。」

嘉定十三年,安豐軍、慶元府行都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三年十一月壬子,臨安府火。 按《五行志》:「十三年二月庚寅,安豐軍故步鎮火,燔千 餘家,死者五十餘人。八月庚午,慶元府火,燔官舍第 宅、寺觀、民居甚眾。十一月壬子,行都火,燔城內外數 萬家,禁壘百二十區。」

嘉定十七年,西和州、岳州火。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七年四月丁 卯,西和州火焚軍壘及居民二千餘家。人火之也。守 臣尚震午誤以為金人至而遁。六月丁亥,岳州火,燔 岳陽樓,州獄帑庫,延及八十家,己丑,又火,燔百餘家。」

理宗寶慶元年楚州火[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元年二月丙辰,楚州火。」 「寶慶二年,蘄州火。」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二年三月己卯,蘄州火。」

紹定元年三月行都火燔六百餘家[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定四年,行都火,延及太廟。建昌軍火。

按《宋史理宗本紀》:四年九月丙戌夜,臨安火,延及太 廟。統制徐儀、統領馬振遠坐救焚不力,貶削有差。上 素服視朝,減膳徹樂。庚子,建昌軍火。十月戊午,太常 少卿度正、國史院編脩官李心傳各疏言「宗廟之制 未合于古,茲緣災異,宜舉行之。」詔兩省、侍從、臺諫集 議以聞。五年二月壬寅,新作太廟。五月己丑,詔:「昨鬱 攸為災,延及太室,罪在朕躬,而二三執政引咎去職。 今宗廟崇成,神御妥安。薛極、鄭清之、喬行簡並復元 官。」 按《蔣重珍傳》:重珍通判鎮江府,辭,會行都火,應 詔曰:「臣頃進本心外物界限之說,蓋欲陛下親攬大 柄,不退託於人,盡破恩私,求無愧於己。倘以富貴之 私視之,一言一動,不忘其私,則是以天」下生靈、社稷 宗廟之事為輕,而以一身富貴之所從來為重。不惟上負天命,與先帝聖母,至於公卿百執事之所以望 陛下者,亦不如此也。昔周勃今日握璽授文帝,是夜 即以宋昌領南北軍;霍光今年定策立皇帝,而明年 稽首歸政。今臨御八年,未聞有所作為,進退人才,興 廢政事,天下皆曰「此承相意」,一時恩怨難歸廟堂,異 日治亂實在陛下。焉有為天之子,為人之主,而自朝 廷達於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天之所以火宗廟、 火都城者,殆以此。臣所以痛心者,九廟至重,事如生 存,而徹小塗大,不防於火之未至;宰相之居,華屋廣 袤,百焦頭爛額,獨全於火之未然。亦足以見人心陷 溺,知有「權勢,不知有君父矣。他有變故,何所倚仗?陛 下自視,不亦孤乎!昔史浩兩入相,才五月或九月即 罷。孝宗之報功,寧有窮已,顧如此其亟,何哉?保全功 臣之道,可厚以富貴,不可久以權也。」上讀之感動。 按《吳潛傳》:紹定四年遷尚右郎官,都城大火,潛上疏 論致災之由,願陛下齋戒脩省,恐懼對越,菲衣「惡食, 必使國人信之,毋徒減膳而已;疏損聲色,必使天下 孚之,毋徒徹樂而已。閹官之竊弄威福者勿親,女寵 之根萌禍患者勿昵。以暗室屋漏為尊嚴之區而必 敬必戒,以恆舞酣歌為亂亡之宅而不淫不泆,使皇 天后土知陛下有畏之之心,使三軍百姓知陛下有 憂之之心。然後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慮,力改絃轍, 收召賢哲,選用忠良,貪殘者屏,回衺者斥,懷奸黨賊 者誅,賈怨誤國者黜。毋並進君子小人以為包荒,毋 兼容衺說正論以為皇極。以培國家一線之脈,以救 生民一旦之命。庶幾天意可回,天災可息。弭災為祥, 易亂為治』。」

嘉熙元年京城火臨安府火[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元年五月壬申,京城大火。 按《五行志》,元年六月,臨安府火,燔三萬家。 按《史彌 鞏傳》,彌鞏入監都進奏院轉對。嘉熙元年,都城火,彌 鞏應詔上書,謂脩省之未至者有五。又曰:「天倫之變, 世孰無之,陛下友愛之心,亦每發見。」洪咨夔所以蒙 陛下殊知者,謂霅川之變,非濟邸之本心,濟邸之死, 非陛下之本心,其言深有以契聖心耳。矧以先帝之 子,陛下之兄,乃使不能安其體魄於地下,豈不干和 氣、召災異乎?蒙蔽把握,良有以也。

淳祐元年徽州火[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祐十二年,臨安火。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十二年十一月「丙申夜,臨安 火。丁酉夜,火乃熄。戊戌,詔避殿,減膳;壬寅,詔求直言。」

寶祐五年台州火京城火[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祐五年八月丙戌,台州火。丙申, 京城火。」

景定三年紹興府火[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三年閏九月「戊申,詔紹興府 火,給貸居民錢。」

景定四年,嚴州、京城、福州、紹興火。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四年春正月己亥,嚴州火。六 月乙卯,京城火。十一月己亥,福州火。 按《五行志》:四 年紹興火。

景定五年,京城火。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五年秋七月甲戌,京城大火。」

按:《五行志》:「五年臨安府大火。」

度宗咸淳四年永州火[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四年二月, 永州火。越保安津舍火飛焰過江,燔及民居三百餘 家。」

恭帝德祐元年玉牒所災[编辑]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德祐元年冬十月癸卯,玉牒殿 災。」

[编辑]

太祖天輔六年有火墜西京城[编辑]

按《金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天輔六年三月, 師攻西京,有火如斗,墜其城中。是月城降而復叛,四 月辛卯取之。」

熙宗皇統元年十一月己酉稽古殿火[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皇統九》年,有火入帝寢,燒帷幔。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風雷電, 震壞寢殿鴟尾,有火入上寢,燒帷幔,帝趨別殿避之。」

海陵王貞元二年南京大內火[编辑]

按《金史海陵王本紀》:「貞元二年五月癸丑,南京大內 火。」

世宗大定二年二月辛卯太和厚德殿火[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世宗大定二年 閏二月「辛卯。神龍殿十六位焚。延及太和厚德殿。」 大定四年十一月辛丑。尚書省火。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大定十六年,宮中火,南京宮殿火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六年正月戊辰。宮中火。」 按《五行志》。「十六年五月戊申,南京宮殿火。」

大定二十年四月己亥,大寧宮門火。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大定二十三年正月辛巳,廣樂園燈山焚,延及熙春 殿。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章宗泰和四年四月壬戌萬寧宮端門災[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衛紹王大安二年十一月大悲閣東渠內火自出中都火[编辑]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大安二年十一月,中都大悲閣 東渠內火自出,逾旬乃滅。」閣南剎幡竿下石罅中火 自出,人近之即滅,俄復出。如是者復旬日,中都火焮 民居 按《五行志》:「二年十一月,京師民周修武宅前 渠內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橋。又旬日,大悲閣幡竿下 石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滅。凡十餘日。自是 都」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

大安三年,大悲閣災。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大安三年三月,大悲閣災,延及 民居。」按志作二月戊午

宣宗貞祐二年南京寶鎮閣災[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二年六月「庚申,南京行宮寶 鎮閣災。」

興定二年京師屢火[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是歲京師屢火。 遣禮部尚書楊雲翼禜之。」

興定三年春,吏部火。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興定五年十一月壬寅,相國寺火。

按《金史宣宗本紀》云云。

哀宗正大三年吏部火自出[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正大三年三月 乙丑。有火自吏部中出。大如斛。流行展轉。人皆驚避。 踰時而滅。」

天興元年七月庚辰兵刃有火[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