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9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九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九十五卷目錄
四書部彙考四
宋史藝文志〈經解〉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四書〉
焦竑經籍志〈經總解〉
東山經籍考〈四書〉
經籍典第二百九十五卷
四書部彙考四
[编辑]《宋史藝文志》
[编辑]經解
[编辑]沈貫瑤「《四書要義》七篇。」
張九成《四書解》六十五卷。
陳應隆《四書輯語》四十卷。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四書
[编辑]《論語孟子略解》 卷
卲武上官愔著
《論孟講義》 卷。
林子奇著
《論孟》解 卷。
黃宙著。宙,晉江人。第進士,居鄉講授,門人多登科,石起宗其一也。
東淵《論孟講義》 卷。
龍溪王遇著
《論孟俗》解 卷。
李興宗著。興宗,臨江人。舉進士,早有雋聲,仕至國子博士,以清節著,號《謙齋》。
《論孟會編》, 《洙泗遺編》 卷。
《樂平丞相馬廷鸞》著。
《論孟記聞》 《學庸纂述》 卷《學庸》十一圖
餘干饒魯著。元吳澄跋其書曰:「先生於學究夫天人,於教動則以善,可謂有功名教者。」
《論孟遺槁》 卷:
光澤李郁著
《論語》《孟子解》各十卷,《中庸說》一卷
金趙秉文刪集
《論語孟子考證》 卷
金華儒士金履祥著。門人東陽許謙序之曰:「聖賢之心盡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立言,辭約意廣,讀者惟得其粗,而不能究其義。或以一偏之致自異,而不知未離其範圍。世之詆訾貿亂,務為新奇者,其弊正坐此耳。」 此金先生《考證》之所由作也。
《大學中庸》《論語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學,受業於楊時。建炎中登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
《大學中庸註釋》 卷。
方逢辰著
《大學中庸輯略》 卷。
《石𡼖著》。𡼖,新昌人。與朱熹為友,號《克齋》。
《大學中庸》解 卷。
陳孔碩著。孔碩,字膚仲,候官人,韡之父也,居官有循吏風。
《大學中庸發揮》 卷
何基著
《大學中庸章句箋註》 卷。
建安鄭儀孫著
《中庸大學講》槁 卷。
晉江黃必昌著
《學庸通旨》 卷。
黃潤著
《四書管見》 卷。
錢時著
《四書大學講義》 卷四,《書說》 卷
葉味道著
《四書管窺》 卷。
胡仲雲著。仲雲,高安人。通經史百家。寶祐中進士。又著《六經蠡測》《歷代遺論》《宋朝政論》《文集》三十卷。
《四書講義》 卷。
吳昌裔著。昌裔得程頤、朱熹諸書,研繹不倦。舉嘉定進士,歷官寶章閣待制,致仕。
薛公《四書講義》 卷。
薛大猷著,湯陰人。早中甲科,隱居教授,學者多宗之。卲大椿、李應龍,亦有《四書講義》。
《四書纂釋》 卷。
安福劉林著
《四書箋義》 卷。
南昌趙德著
《四書新說》 卷。李序著
《四書家說》 卷。
季守鏞著
《四書輔註》 卷。
宋綬著
《四書易編》 卷
牟子才著
《四書考義》 卷。
趙欽成著
《四書訓解》 卷。
張文選著
《四書指要》二十卷。
鄭樸翁著
《四書約說》 卷。
趙新著
《四書纂疏》 卷。
趙順孫著
《四書詳說》 卷。
王廉著
《四書問答》 卷。
崇德輔廣著
《四書考證》 卷。
《崇德衛》《富益著》;
《四書衍義》 卷。
丘潮著
《四書集解》 卷。
陳舜申著
《四書集成》 卷。
童伯羽著。伯羽字蜚卿,甌寧人。朱文公扁其樓曰「醉經」 ,堂曰「敬義」 ,鄉人稱敬義先生。
《四書說約》 卷:
華亭田疇著
《四書集註附錄》 卷。
《祝洙,著》穆之子也。
《四書口義》 卷。
陳淳著。淳字安卿,龍溪人。得朱文公《近思錄》,遂棄舉子業而學焉。融貫義理,洞見條緒,學者稱「北溪先生。」
《四書遺說》 卷。
莆田黃績著
《四書講槁》 卷。
莆田黃仲元著
《四書精要》三十卷。
劉因著。因,保定容城人。天資絕人,日記千百言,過目即成誦。隱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教之,皆有成就。所居扁曰「靜修」 ,學者稱為靜修先生。
《四書辯疑》 卷。
孟夢恂著
《四書集解》 卷。
寧德陳尚德著
《四書解說》 卷。
何逢原著
「《四書管窺》,又《管窺外編》」 卷
史伯璿著。伯璿,平陽人。精究《四書》,得朱子之旨。
《四書述義》 卷。
朱謐著
《四書備遺》 卷。
天台陶宗儀著
《四書提綱》 卷。
胡一桂著
《四書纂類》 卷,
蔣允汶著
《四書疑義》篇 卷。
牟楷著
《四書通辯》 卷。
陳綱著
《四書圖》 卷。
吳成著
《續四書叢說》二十卷。
許謙著
「《四書約說》四篇,《四書通旨》」六卷
金華朱公遷著
《四書日講》 卷。
同安丘葵著
《四書闡疑》 卷。
真定《詹思著》。〈按:「詹」 宜作「瞻。」 〉
《四書圖解》 卷。
林起宗著
《四書表義》 卷
杜本著本,清江人。沉靜寡欲,于天文地理、律呂度數,無不通究,尤工篆隸。所著又有《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屢召不起,為世所尚。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志學指南》 卷,《心學淵源》二圖
俱林起宗著。起宗,內丘人。自幼力學,嘗從劉因遊,深得道學之旨。既而教授于鄉,後學多宗之。著「《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諸《圖解》,及《志學指南》《心學淵源》《二圖發明》,《魯菴家說》」 等書。
《四書辨疑》· 《大學指掌圖》 卷
俱胡炳文著
《四書章圖總要》 卷。
婺源程復心著,會輔氏黃氏之說而折衷之,章為之圖,圖為之說,故以名書。
《四書發明》 卷。
陳櫟著
《四書輯釋》 卷。
倪士毅著
《四書一貫數》十卷。
黃清老著。清老,邵武人。天資穎悟,五歲日記數千言。泰定中舉進士,署官翰林院編修。
《四書拾遺》 卷。
南樂張淳著
《四書箋惑》 《大學章句纂要》 《四書述義》通 卷
俱蔣元著。宋景濂曰:「元饒于貲產,脫去華靡,聚書萬卷,致力其中。」
《四書講槁》 卷。
晉江傅定保著
《語孟旁通》 卷。
桂瑛著。瑛字文玉,霸州信安人。金將亡,避地河南緱氏山中。世祖時,召見,欲大用,辭病歸。天曆中,贈資德大夫、翰林學士、上護軍,追封魏國公,諡「文獻。」
《大學中庸雙說》 卷。
上,猶黃文傑著,倣《許魯齋直講》補完之者。又有《文獻稿》《郡學志》
《四書詳說》 卷。
蒲、霍二州學正曹端著。
《四書心法》 卷。
無錫侍讀學士王逵著
《四書解義》 卷。
常熟修撰張洪著
《學庸心法》 卷。
郟縣《左春坊》贊善李《希顏著》。
《四書因問》 卷。
《高陵》禮部侍郎呂楠著。
《學庸問答》 卷。
「新建《興國司訓》」 郭昇著。
《四書釋要》 卷。
鄱陽何英著
《學庸通旨》 卷。
《金谿》僉都御史吳世宗著。
《皇王大學通旨》 卷
宜春劉迪𥳑著
《四書蒙引》 卷。
提學副使蔡清著。清,晉江人。
《四書詳說》 卷。
山西「布政王廉《熙陽著》。」
焦竑經籍志
[编辑]經總解
[编辑]《四書語類》八十卷。〈注〉朱熹著。
《四書管見》十三卷。〈注〉《融堂著》。
《四書》朱真註。〈闕〉卷。
《四書》朱、張註〈闕〉卷。
《四書集註附錄》:〈闕〉卷。
《四書通》三十四卷。〈注〉胡炳文: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注〉《真德秀》:
《四書類編》二十四卷。〈注〉汪九成:
《四書管窺》五卷。〈注〉史伯璿:
《四書纂疏》 卷。
《四書集義》一百卷。〈注〉盧孝孫:
《四書集義精要》三十卷。〈注〉元·劉夢吉
《四書叢說》二十卷。〈注〉許謙:
《四書通義》三十六卷。
《四書通證》 卷。
《四書集成》三十六卷。
《四書發明》三十八卷。
《四書詳說》十卷。
《四書提要》 卷。
《四書輯釋》三十六卷。
《四書釋要》十九卷。
《四書通旨》六卷。
《四書考異》十卷。〈注〉元陳櫟《四書章圖纂釋》二十二卷。〈注〉程復心:《四書事文引證》 卷。〈注〉河南何文淵。
《四書因問》六卷。〈注〉呂柟:
《四書問辨錄》五卷。〈注〉高拱。
《四書人物考》八卷。〈注〉薛應旂:
東山經籍考
[编辑]四書
[编辑]沈貫瑤《四書要義》一卷。
見宋史藝文志凡七篇
[编辑]張九成《四書解》六十五卷。
見宋史藝文志
[编辑]《本傳》「九成研思經學,多有訓解,然早與學佛者遊,故議論多偏。」
陳應隆《四書輯語》四十卷。
見宋史藝文志
[编辑]朱熹《四書章句》三十六卷,《或問》三十六卷,《集註》三十 六卷,《集議》 卷
本傳熹所著書有《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集略》。案今朱子《四書章句》,《論語》二十卷,《學》《庸》各一卷,《孟子》十四卷,凡四書共三十六卷。
朱子臨漳所刊「《四子》 卷。」
朱子《大全集》書所刊《臨漳四子》後曰:「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之書,然後及乎六經。蓋其難易、遠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亂也。故今刊《四古經》,而遂及乎此四書者,以先後之,且考後聞,為之音訓,以便觀者。」
朱熹《四書語類》八十卷。
見焦竑經籍志
陳淳《四書口義》 卷。
本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所著有《語孟大學、中庸口義》。
錢時《四書管見》十三卷。
《楊𥳑傳》:簡門人錢時,丞相喬行簡知其賢,特薦之朝,詔守臣以所著書來上。其書有《四書管見》。焦竑《經籍志》:「《四書管見》十三卷,融堂撰。」
吳昌裔《四書講義》 卷。
本傳:「昌裔早孤,與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時好。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研繹不倦,有《四書講義》行於世。」
趙善湘《四書》 卷。
本傳:「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慶元二年舉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中庸約說》一卷,《大學解》十卷,《論語大義》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葉味道《四書通說》 卷。
本傳名賀孫,以字行。少刻志好學,師事朱熹。所著有《四書說》。
輔廣《語孟問答》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廣字漢卿,慶源人。有《語孟問答》。」
蔡淵《庸學思問》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淵字伯靜,號節齋,建安人。有《庸》《學》《思》《問》《中庸通旨》。」
蔡模《語孟集疏》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模字仲覺,號覺軒。有《語孟集疏》。」
真德秀「《四書集》編 卷。」
本傳:德秀字景元,建安人。學者稱西山先生。德秀子志道序曰:「《大學中庸集編》,先公手所定也。公每晨起坐堂上,炷香開卷,必點校一章,從而演說其義,子姪皆侍立焉。既終篇,呼志道而告之曰:『《大學中庸》之書,至於朱子而理盡明,至予所編而說始備。雖從《或問》《輯略》《語錄》中出,然詮釋刊正之功亦多,間或附以己見,學者倘能潛心焉,則有餘師矣。然又須先熟乎諸書,然後知予用功深,采取精,此亦自博而約之義』。」 志道拜受此書,銘記於懷。今三紀不敢失墜,挈之郛居間,以語同志。而郡博士謝君聞之,來請甚勤。且曰:「刊之泮宮,俾家有其書,人傳其學,豈不公溥!」 志道有感其言,遂出授之,且著其說於下方,使得此書者必深思而力踐之,期為善讀,庶亦不負謝君私淑之意。謝君莆之名士,於斯道有聞,故於學政知所先務云。如《論語》《孟子集註》,雖已點校,而《集編》則未成。咸淳辛未季冬,嗣子真志道謹識。
劉之才《序》曰:「近得西山所編集《中庸》《大學》,本之朱子《集註》,附以諸儒問辨,間又斷之以己意會稡,詳采擇精誠後學所願見者,已鋟之梓,為衍其傳,惟《論》《孟》二書闕焉。扣之庭聞,則云已經點校,但未編集。是《論》《孟》固未嘗無成書也。一旦論諸堂上,學正劉樸谿承謂:《讀書記》中所載《論》《孟》處,與今所刊《中庸》《大學凡例》同。」 其他如《文集》《衍義》等書亦有可采者,因勉其彙集成書,凡五閱月而帙就,又五閱月而刊畢。至是,西山所編之《四書》為《大全》。
趙順孫「《四書纂疏》二十六卷。」順孫《自序》略曰:「朱子《四書注釋》,其意精密,其語簡嚴,渾然猶經也。順孫舊讀數百遍,茫若望洋,因編取子朱子書及諸高弟有可發明者,悉彙於下,以便觀者。亦間以鄙見一二附焉,名曰《纂疏》。」
胡炳文《四書通》曰:「順孫字格菴,括蒼人。有《四書纂疏》。」
胡仲雲「《四書管窺》 卷。」
王圻曰:「仲雲,高安人。」 寶祐中進士。
祝洙「《四書附錄》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洙字宗道,建安人。」
王圻曰:「穆之子也。」
王柏《批點標注四書》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柏字魯齋,金華人。」
方逢辰:《中庸大學釋傳》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逢辰字蛟峰,青陽人。」
薛延年《四書引證》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延年,字壽之,號秋潭,平水人。」
「薛大猷《四書講義》」 卷。
王圻曰:「大猷,湯陰人。早中甲科,隱居教授,學者多宗之。」
《四書朱真注》 卷。
見焦竑經籍志
《四書張朱注》 卷,
見焦竑經籍志
《四書集注附錄》 卷。
見焦竑經籍志
邵大椿《四書講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李應龍《四書講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陳應龍《四書輯語》四十卷。
見焦竑經籍志
劉林《四書纂釋》 卷。
王圻曰安福人
趙德《四書箋義》 卷。
王圻曰南昌人
李序「《四書新說》 卷。」
見續文獻通考
李守鏞《四書家說》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宋綬《四書》 卷。
見續文獻通考
按:綬,敏求之父,歷工部侍郎,攝太僕卿,宋初人,其時未有《四書》之名,疑此又是一人。
牟子才《四書易編》 卷。
見續文獻通考
案本傳:子才字存容,井研人。以資政殿學士致仕,有經筵講義。《四尚易編》《春秋輪輻》。愚按:所謂《四尚易編》者,《易書》也。《繫辭》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故曰《四尚易編》。」 今《續考》稱為《四書易編》,誤矣,抑未審或別有所見耶?茲仍依《續考》收入四書,而附識於此,以俟後之君子考訂焉。
趙欽成《四書考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張文選「《四書訓解》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鄭樸翁「《四書指要》二十卷。」
見續文獻通考
王廉「《四書詳說》十卷。」
見續文獻通考
焦竑《經籍志:四書詳說》十卷,不載姓名。
衛富益《四書考證》 卷
見續文獻通考
丘潮《四書衍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陳舜申《四書集解》 卷。
見續文獻通考
童伯羽《四書集成》 卷。
王圻曰:伯羽字蜚卿,甌寧人。朱文公扁其樓曰「醉經」 ,堂曰「敬義」 ,鄉人稱「敬義先生。」
田疇「《四書說約》 卷。」
王圻曰華亭人
《松江府志》:「疇號與齋,史彌遠為設講席於國學,六館之士北面焉。不仕,有《四書說約》行於世。」
黃績《四書道說》 卷。
王圻曰莆田人
黃仲元《四書講槁》 卷。
王圻曰莆田人
汪九成《四書類編》二十四卷
見焦竑經籍志
吳梅《四書發揮》 卷。
《處州府志》:「吳梅字仁伯,麗水人。師事何基,著《四書發揮》,參質於魯齋先生王柏。仕浦江縣尉,改錢塘縣尉。」
許謙「《四書叢說》二十卷。」
元史謙受業金履祥之門,盡得其所傳之奧。《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謂學者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
陳櫟《四書發明》三十八卷。
元史櫟,字壽翁。嘗以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歿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等書,凡諸儒之說有畔於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
焦竑《經籍志四書發明》三十八卷。
胡炳文《四書通》三十四卷。
《元史胡一桂傳》:「一桂,徽州婺源人。其同郡胡炳文,字仲虎,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為說多與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詞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折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東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
元鄧文原《序》曰:「《四書》之學,初表章於河南二程先生,而大闡明於考亭朱夫子。今新安雲峰胡先生之為《四書通》也,悉取《纂疏》《集成》之戾於朱子者,刪而去之;有所發揮者,則附己說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不使小宗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漢世定論經,傳於白虎觀,因名曰《白虎通》。漢末封司馬遷,後為」 《史通》。通之為義尚矣。若夫習其讀而會其意,此又學者之事。庶無負先生名書之旨云。
胡炳文《四書辨疑》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張存中《四書通證》 卷。
胡炳文《序》曰:「北方杜緱山有《語》《孟旁通》,平水薛壽之有《四書引證》,皆失之太繁,且其中各有未完處,觀者病焉。今友人張德庸精加讎校,刪冗而從𥳑,去非而從是,又能完其所未完者,合而名之曰《四書通證》,以附《余通》之後。」 學者於余之通,知《四書》用意之深,於《通證》知《四書》用事之審。德庸此書,誠有補云。
詹道傳「《四書纂箋》十四卷。」
胡一中《序》曰:「臨川詹君道傳用魯齋先生所定之句讀,會近代諸儒之箋釋而參訂之,名曰《四書纂箋》。藏於家塾,以授其徒建陽陳君子善鋟而行之,乃求為之序焉。是書也,亦既羽翼朱子而有功於聖門矣,其於讀者之用力,又豈不易易然也哉!」
孟夢恂《四書辨疑》 卷。
《元史》:「周仁榮,台州臨海人。同郡有孟夢恂者,講解經旨,體認精切,著《四書辨疑》。」
瞻思《四書闕疑》 卷。
元史思字得之。家貧,饘粥或不繼。其考經訂傳常自樂。所著有《四書闕疑》。
《續文獻通考》作「闡疑。」
熊禾標題「《四書》 卷」
胡炳文曰:「《禾》字去非,號勿軒。」 建安人。
劉因《四書精要》三十卷。
王圻曰:「劉因,保定容城人。學者稱為靜修先生。」 焦竑《經籍志》曰:「劉夢吉《四書精義集要》三十卷。」
陳尚德《四書集解》 卷。
王圻曰寧德人
何逢原《四書解說》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史伯璿《四書管窺》 卷,又《管窺外編》 卷
王圻曰:「伯璿,平陽人。精究《四書》,得朱子之旨。」
朱謐「《四書述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陶宗儀「《四書備遺》 卷。」
王圻曰:「天台陶宗儀著。」
胡一桂《四書提綱》 卷。
見續文獻通考
蔣允濟《四書纂類》 卷。
見續文獻通考
牟楷「《四書疑義》篇」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陳綱《四書通辨》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吳成《四書圖》 卷
見續文獻通考
朱公遷「《四書約說》四篇,《四書通旨》」六卷
王圻曰金華人
丘葵《四書日講》 卷。
王圻曰同安人
林起宗「《四書圖解》 卷。」
王圻曰:「起宗內丘人。自幼力學,嘗從劉因遊,深得道學之旨。」
林本《四書表義》 卷。
王圻曰:本,清江人。沉靜寡欲,於天文、地理、律呂度數,無不通究,尤工篆隸。所著又有《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屢召不起,為世所尚。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倪士毅「《四書輯釋》 卷。」
見續文獻通考
《休寧縣志》:「士毅字仲弘,潛心求道,師陳定宇學,所著有《四書輯釋》。」
黃清老「《四書一貫》 卷。」
王圻曰:「清老,邵武人。天資穎悟,五歲日記數千言。泰定中舉進士,署官翰林編修。」
張淳《四書拾遺》 卷。
王圻曰南樂人
蔣元「《四書箋惑》 卷,《四書述義》通 卷」
見《續文獻通考》。宋景濂曰:「元饒於資產,脫去華靡,聚書萬卷,致力其中。」
傅定保《四書講槁》 卷。
見續文獻通考
程復心《四書章圖總要》 卷。
王圻曰:婺源程復心著。會輔氏、黃氏之說而折衷之,章為之圖,《圖》為之說,故以名書。
《婺源縣志》:「程復心字子見,性敏悟,力學益篤。嘗取朱文公《四書集註》會黃氏、輔氏眾說折衷之,分章為圖,積二十餘年始成,名曰《四書章圖》。又取《語錄》諸書增損詳略,著《纂釋》二十卷。元至大戊申,授徽州路儒學教授。」
盧孝孫「《四書集略》四十二卷,《四書集義》一百卷」
見焦竑經籍志
《四書通義》三十六卷,《四書通成》三十六卷
見焦竑《經籍志》。不載姓名。
《四書提要》 卷。
見焦竑《經籍志》。不載姓名。
《四書輯釋》三十六卷。
見焦竑《經籍志》。不載姓名。
《四書釋要》十九卷。
見焦竑《經籍志》。不載姓名。
《四書通旨》六卷。
見焦竑《經籍志》。不載姓名。
何文淵《四書事文引證》 卷。
《焦竑》曰:「河南人。」
明成祖敕修《四書大全》 卷。
永樂十三年書成,太宗御製序曰:「乃者編修《五經》《四書》,集諸家傳註而為《大全》。凡有發明經義者取之,悖於經旨者去之。又輯先儒成書及其論議格言,輔翼《五經》《四書》有裨於斯道者,類編為帙,名曰《性理大全書》。編成來進,總二百二十九卷。朕間閱之,廣大悉備,如江河之有源委,山川之有條理。於是聖賢之道粲然而復明,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豈得而私之?」 遂命工悉以鋟梓,頒布天下,使天下之人獲睹《經》書之全,探見聖賢之蘊。由是窮理以明道,立誠以為本,修之於身,行之於家,用之於國,而達之於天下,使家不異政,國不殊俗,大回淳古之風,以紹先王之統,以成熙皞之治。將必有賴於斯焉
葉添德重刻《四書大全》 卷。
楊榮《序》曰:「予鄉郡建陽葉添德家素崇文。於庠序得睹此書。遂求鈔錄。鋟諸梓。以廣其傳。乃以書來京師。請予言識之。」
徐達佐注《顏、孟四子書》 卷。
《蘇州府志》:「徐達佐字良夫,吳縣人。十六始為學,從鄱陽邵弘道學《易》,又受書於天臺董仁仲,嘗注顏孟四子書。洪武初,守建寧,遣諸生以幣請為其學訓導。」
張洪「《四書解義》 卷。」
《蘇州府志》:「洪字宗海,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及。著《四書解義》。洪武三十三年,以明經除靖江王府教授,進修撰。」
《續文獻通考》亦不詳卷數。
王逵《四書心法》 卷。
王圻曰:「無錫人。侍讀學士。」
曹端《四書詳說》 卷。
本傳「端字正夫,澠池人。舉永樂六年鄉試,歷霍、蒲二州學正。所著有《四書詳說》。」
《續文獻通考》亦不詳卷數。
蔡清「《四書蒙引》十五卷。」
本傳「清字介夫,晉江人,成化進士,歷江西提刑副使。著《四書蒙引》,盛行於世。」
清《自序》曰:「國家以經術造士,其法正矣。第士之所以求於經者淺也。蓋不務深於理,而徒務辨於文,文雖工術不正,而行與業隨之矣。」 舉子業之關世道也有如此,清之始業是也。自謂頗知所用心者,故有三年不作課,而無一日不看書,間以其所窺見者語諸同儕,要亦未能脫時文氣味也。然已訝為迂遠而厭聽之矣。清乃隨時自筆之,以備遺忘。比日後生輩知而求之特切,欲終棄置。則一得之見。或有資於童蒙。名曰《蒙引初稿》,明非定說也。
蔡清《四書圖史合攷》 卷。
鍾惺《序》曰:「虛齋先生圖史考事,採其正物考其詳經。不載者史備之;言不傳者,圖繪之。一展卷而兵、農、禮、樂、井田、學校等事,宛然在目,了若指掌,自不煩深考,而無弗深考焉者,何也?左圖右史,感人者深,而入人者微也。」
陳琛《四書淺說》 卷。
本傳:「琛字思獻,晉江人。舉進士。嘉靖七年徵江西督學。著《四書淺說》,舉業家宗之。」
戴圭《四書要略》 卷。
本傳:圭字秉誠。踐履篤實,嘗語人曰:「學須謹獨誠意以修身,不怨天,不尤人。」 久之,自與天一。所著有《四書要略》。
「蔡元偉《四書折衷》」 卷。
本傳:「元偉,字伯瞻,晉江人,舉嘉靖十年鄉試,歷撫州同知。作《考德錄》,日識所行事以自省。克治之功,至老彌厲。所著有《四書折衷》。」
姚舜牧《四書疑問》 卷。
本傳:「舜牧,字虞佐,烏程人。舉萬曆元年鄉試,肆力經學,著《四書疑問》《三易稿》始成。」
陶宗儀「《四書備遺》 卷。」
本傳:「宗儀字九成,所葺《四書備遺》傳於世。」
呂柟《四書因問》六卷。
本傳:「柟字仲木,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有《四書因問》。」
王圻曰:「高陵,禮部侍郎。」
焦竑經籍志六卷
高拱《四書問辨錄》十卷。
見焦竑經籍志
何英《四書釋要》 卷。
王圻曰鄱陽人
杜偉《四書筆記》 卷。
本傳偉所著有《四書筆記》諸書。
林希元《訂補四書蒙引》十五卷。
希元《自序》曰:「《虛齋蔡子四書說》十五卷,坊間有舊刻,其徒李子亦刻之。蜀林子病其荒亂弗理也,取而更訂之。病其缺逸弗備也,取而補完之。書則刻之葉氏。」
林希元《四書存疑》 卷。
方文《序》曰:「弘正間,蔡虛齋先生清作《四書蒙引》,考《集註》之本末,析《大全》之異同,博學而詳說,可謂善教人矣。其後林次崖先生希元作《存疑》,陳紫峰先生琛作《淺說》,又推說《蒙引》之指,擴而充之,殊塗同歸,百慮一致,故其書與《蒙引》並傳於世。」
張居正「《四書直解》三十六卷。」
萬曆元年十二月,居正進《講章序》曰:「臣等一歲之間,日侍皇上講讀,伏見聖修益懋,聖志彌堅。盛暑隆寒,緝熙罔間。臣等備員輔導,不勝欣幸。臣等謹將今歲所進講章,編成《四書》一部,裝演進呈。伏望皇上萬幾有暇,時加溫習。庶舊聞不至遺忘,新知日益開豁。其於聖功,實為有補。仍乞下司禮監鏤板印行,用垂永」 久。
薛應旂《四書人物考》四十卷。
應旂《自序》曰:「《四書人物考》者,考《學》《庸》《論》《孟》所載之人物也。夫既載之,考何為哉?孟氏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夫是以考之也。古人之載於籍者多矣,不為遍考而獨於《四書》者何?以《四書》表裡六經,經緯宇宙,經筵進講,學校設官,舍是焉先也。邇來命世之英固多,而馳騖場屋者惟事速化,豈直子史束閣?雖《四書》所載人物,己大都不省其為何如人矣。夫見定者,斯可以法古,鑒往者斯可以善今。平居罔知所向,雖欲修身體道,其將焉依?出而官人論材,臧否品騭,無惑乎權衡倒置而賢否溷淆也。其關係豈微乎哉?余嘗董浙學政,每於課歲間,撫卷感懷,深為此懼。既罷歸,避寇鍾山,而故廬所嘗讀書盡為寇燬,惟茲《四書》,每攜以自隨,杜門無事,遂將平生手錄古人行跡,各注於名氏之端者編為《紀傳》,總四十卷,名之曰《四書人物考》云。
朱煒《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邵郡太守吳國倫序曰:「予去邵,不面生者二十年。今年春,生以書訊,并獻所註《四書人物考》,將付諸梓,而徵予言。予讀之卒業,則吐舌不能語。蓋生之功博且鉅,予於元凱氏知矣。夫《春秋》《四書》皆聖人言行之跡。有《春秋》豈得無丘明?有《四書》豈得無毘陵?而有丘明,毘陵又豈得無元凱與生註?故謂於元凱氏而知生之功博且鉅也。」
許胥臣《人物考訂補 卷》。
李之藻《序》曰:「《四書》闡明正學,體非紀載,故稱述古人甚少。然所載皆聖賢名碩士,既童而習之,自宜仰止。景行尚友論世,證諸群經,參諸史傳百家,是為善學。諸皆秦漢以前文字,即欲操觚學古,舍是亦無津筏也。老友咫聞許君特有啟發,而兒曹識筆研者共蒐弋焉,是區區者良未足以當千蹠之一臠。」 余喜其好徵古事,可以奪彈棋觀劇之娛;好尋古文,可以矯談空說幻之謬。此一編也,即醫之案、奕之譜,而寧詎傲所不知,為《說鈴》而已。
陳禹謨「《四書漢故纂》 卷。」
禹謨《自序》曰:「漢故纂,陳錫元氏纂漢儒所故四籍也,綦乎秦火,經統百六,孰甚?斯時漢儒收蠹跡而加之鉛墨,綴落簡而新以殺青,區區訓釋,遞相師授。夫不為《道苞》之元鑰,而聖譯之先驅乎哉?錫元時芟繁而舉要,使夫遵經以得路,德孰歸焉?」
陳禹謨《四書名物考》 卷。
馮復京《序》曰:「余師陳先生殫見洽聞,留心著述,於是研究《六經》,旁貫百家,窮討祕文,冥搜怪牒。蓋自朝章國制之鉅,以至蟲魚草木之微,四籍遺言,煥然臚列。書成,命之曰《名物考》,凡若干卷。蓋解經之陸海,而明經之筌蹄已。」
陳禹謨《四書經言枝指》 卷:
禹謨自序曰:「『莊生之言曰:『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故人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知無用之用者,可與談《枝指》矣』。余識若偏管,不克創為一家言。姑退而證往志,每得一則當四籍者,輒丹鉛而標識之,彙而成編,命曰《經言枝指》。嘗持詣白下,猗園焦太史深見賞識,且曰:『盍板而行』。」 諸余曰:「不該不遍,此余未卒」 業之書也。又數年罷公車,悉出庋中藏理之屬,剞劂氏享帚緘石,誠不自嗤其陋也。
管一德《四書閎覽》 卷。
《常熟縣志》:「一德字士恆,攻苦力學,萬曆辛卯舉鄉試第二。著《四書閎覽》。」
陶望齡「《四書要達》 卷。」
《序》曰:石簣先生《四書要達》,誠哉!得其要者斯達也。蓋先生素悅王文成公之學,屏嗜慾,研心性,超然於富貴利達之外,固非標榜門戶、色莊外馳者流所能望其肩項。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誠救病之良藥,問渡之前津也。
王廉《四書詳說》 卷。
王圻曰:「山西布政王廉《熙陽》著。」
王納諫《四書翼註》 卷。
《江都縣志》:「納諫字聖俞,號觀濤,萬曆三十一年癸卯解元。時陶望齡主試,王思任分校,得人最盛。丁未成進士,授行人。使榮藩,辭樂卻餽,世子敬禮之。擢吏部,歷四司,以疾告歸。於書無不讀原本六經,有《會心言》《四書翼註》《易經家訓》《初日齋文集》及所選《老》《莊》《左》《國》《管》《韓》《荀子》《淮南蘇文》等集行世。」
王納諫《四書醒言》 卷。
《四書醒言》者,前則逐句解疏,後復總解大義,末附以人物考,觀者一見瞭然。真後學之要津,科舉之寶筏也。
薛寀《四書人物考訂補 卷》。
寀《自序》曰:「先高祖之輯《四書人物考》也,蓋舉人物、天地、兵、農、禮、樂、昆蟲、草木與夫窮文極賾、雕龍、非馬之辨皆載焉。何居乎而欲補之?補之者,又出其元孫寀也。寀慮夫朱維盛之註釋與陳明卿先生之考有好奇僻焉,故補原本之一二,而實刪二書之七八云。」
楊時喬:「《古今集註註》發 卷。」
時喬《自序》曰:「註發者,所謂發其歸趣者也。天地間至理,明之存乎人。訓詁、註說皆發也,發所以明之也。」
項煜「《四書慧眼》 卷。」
翁鴻業《序》曰:「項太史水心公,夙負慧質,精心理道,勤檢鄴侯之架,悉搜二酉之藏。丘索《墳》《典》,供其恣玩,學《庸》《論》《孟》,濬自靈襟。太史公從慧心內解四經。閱斯集者,恍然如披雲霧而睹青天。凡我同志,惟共珍焉。」
張明弼《四書揚明》 卷。
蔣德璟《序》曰:「癸酉之役,南國得先一時擢雋如張公亮者,指不勝屈。」 然余得公亮一人,差可藉手以
報上命。則得公亮一言,皆可矢口以颺王廷者。其《揚明》一集,昭示來學。寧為拘方,毋為刓斲,寧為循常,毋為謬巧,幾幾不失漢、宋儒先之遺。
朱之翰《四書理印》 卷。
施鳳來《序》曰:「新安朱世甫,為文家名流。嗣子爾良,箕裘黌序,鵲起藝林,與吾家小阮元常投分久,時以書藝見訊集成。余玩之,語語發明聖賢本旨,羽翼朱註,舉業者得之,真昏衢之朗炬,迷津之指南也。敢為校閱,即命曰《理印》」 ,爰授剞劂氏而敘行之。
楊松齡「《四書廣炬》訂 卷。」
松齡自序曰:「余不揣庸陋,取近代說書諸家所論斷,芟其繁者,擇其當者,間出己見。昔宋羽皇曾刻《原始》,好之者錄其品語成帙,名曰《題炬》。余今仍其名,因題而廣之,遂名曰《廣炬訂》。將出而就正有道,其謂於《大全》《蒙引》《存疑》《說約》諸書為何如哉?」
「陳仁錫《四書備考》」 卷。
仁錫《自序》曰:「余往時偕仲氏和卿策蹇黃金臺,余則稽前賢語錄,心勒腕裁,積成帙以百計。仲亦封履邸舍,閱祁寒暑雨,盡獵古籍而騭之,命曰《四書考》。北地延仲氏譽,紙貴長安如律令。此余所忻忻,不願藏之名山而付之梨也。」
宋景雲《四書疑論大義》六卷。
張廷登《序》曰:「青霞宋君,吾東土名士也。學問淵源,治蔡之暇,啟迪蔡士,因著為《四書疑論》一書,凡六卷。將付剞,劂先繕寫寄余,且屬之序。大抵其說多主考亭,而不必異同於蔡、林兩家,洵可謂正學羽翼,寧獨蔡士之鵠哉!」
「徐奮鵬《四書道脈敦流》」 卷。
自序曰:「予自早歲仰誦古今儒書,即有慨乎衷,迺以數十年所聚之聞見,纂成一集,以為古今道脈,諒不出此而求之,故因而名之曰《道脈敦流》。」
余之祥《四書宗旨》 卷。
原序曰:先生季公岱嶼以文章著海內,今持節直指理浙之鹺政,出先王所著《四書宗旨》付梓人,一以揚先德,一以惠後學。自此人服其教而家讀其書,所謂「達者有後」 ,非耶?
鹿伯順《四書說約》 卷。
孫奇逢曰:鹿子伯順為及門說《四書》,矢口了然,言無滯義,為《說約》久已梓行,其旨蓋取子輿「博學詳說將以反約」 之意。
孫奇逢《四書近指》 卷。
自序曰:「劉靜修著有《四書精要》,惜久失傳。鹿忠節《說約》一編,為後學開生面,與前聖結同心。予四十年領其教旨,亦嘗竊以教我子弟,我子弟恐予說之或湮也,請述之。管窺之識,慚無靈緒,仍是陳言,第不敢以耄年自甘偷惰云爾。」 事竣,標曰《近指》,見非有高遠之言也。
陳氏《四書大全》 卷。
鄧渼《序》曰:「義興陳百嘗先生,慨習學之陵夷,思所以振其懈而起其衰。暇日取《四書大全》,削其煩複,辭惟簡要,而義取并包。可謂翼宋之忠臣,從周之極慮者矣。」
顧夢麟《四書說約》 卷。
《蘇州府志》:「夢麟字麟士,太倉人。居雙鳳里。明季文教頹靡,與常熟楊彝獨尚先民規矩,海內謂之楊、顧。從游甚眾,學者稱為織簾先生。巡撫張國維、知州錢肅樂皆造請為子弟師。夢麟沖澹醇謹,長毛、鄭學,雅不欲居講道名。每稱歸有光之言曰:『漢儒謂之講經,今世謂之講道。夫能明聖人之經,斯道明矣,道何容講哉』。」 與彝同著《四書說約》,行於世。
楊彝「《四書說約》 卷。」
《蘇州府志》:「彝字子常,常熟人。萬曆之季,制舉文字,沿習子書佛乘。彝與太倉顧夢麟搜討傳註,一以程、朱為準,天下翕然風從,稱楊、顧學。所著有《四書說約》。」〈按:此即《前書》,二人同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