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9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十五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九十五卷目錄

 鐘部彙考五

  宋博古圖四漢辟邪鐘圖說一 漢辟邪鐘圖說二 漢環紐鐘圖說一 漢環

  紐鐘圖說二 漢對螭紐鐘圖說 漢饕餮鐘圖說 六朝匾鐘圖說一 六朝匾鐘圖說二

   六朝匾鐘圖說三

  陳暘樂書十二辰鐘 鏞 鎛 剽 划 編鐘 大鎛

  廣川書跋烏鐘 雲雷鐘 宋公䪫鐘銘 寶龢鐘 虢州古鐘銘 景鐘銘 秦

  和鐘銘

  紹興古器評周鐘 秦鐘 周乳鐘 周虯紐鐘

  元史樂志

  明會典朝鐘

  朱載堉律呂精義金音之屬總序 周蛟篆鐘 周特鐘 周大編鐘 周

  細雷紋鐘 周實甬鐘 周隧鐘 周小編鐘 周環紐鐘 款文識文 款識真偽 古鐘

  格式

  王圻續文獻通考明鐘製

  宋應星天工開物

 鐘部總論

  禮記樂記

  後漢書禮儀志

  宋史樂志

  陳暘樂書一曰金 論編鐘

樂律典第九十五卷

鐘部彙考五[编辑]

《宋博古圖四》
[编辑]

漢辟邪鐘圖一

漢辟邪鐘圖一

圖說[编辑]

高一尺六寸五分,紐高四寸七分,闊一尺二寸;兩舞 相距一尺三寸四分,橫一尺一寸二分;兩銑相距一 尺五寸六分,橫一尺三寸五分;枚三十六,各長七分, 重五十四斤。無銘。

漢辟邪鐘圖二

漢辟邪鐘圖二

圖說[编辑]

右高七寸五分,紐高一寸九分,闊四寸九分;兩舞相 距五寸八分,橫四寸三分;兩銑相距六寸七分,橫五 寸。枚三十六,各長五分,重七斤三兩。無銘。

古之鐘制,旋蟲之上,或以蹲熊、蟠龍、辟邪為飾。至後 世不設旋蟲,獨以辟邪為紐。迨漢則俱有此體,五鐘 是矣。篆枚又皆畫出兩銑,微斂,與古制殊不相類,但 紐作「辟邪」,有古人遺意爾。

漢環紐鐘圖一

漢環紐鐘圖一

圖說[编辑]

右高六寸七分,紐高二寸三分,闊一寸三分;兩舞相 距四寸八分,橫三寸八分;兩銑相距五寸五分,橫四 寸二分;枚三十六,各長四分,重四斤二兩。無銘。

漢環紐鐘圖二

漢環紐鐘圖二

圖說[编辑]

右高四寸六分,紐高一寸八分,闊一寸二分;兩舞相 距三寸二分,橫二寸五分;兩銑相距三寸六分,橫二 寸八分。枚三十六各長三分,重一斤十有五兩。無銘。 右二器,漢承秦後,制作不醇於古,莫能稽三代之意。 觀此二鐘,徒用環為紐,而上無衡甬可知矣。煎金模 範,尚皆精巧,猶未失鳧氏之良,其可尚已。

漢對螭紐鐘圖

漢對螭紐鐘圖

圖說[编辑]

右高七寸九分,紐高二寸六分,闊五寸;兩舞相距五 寸,橫四寸四分;兩銑相距五寸七分,橫五寸;枚三十 六,各長三分,重五斤。無銘。是鐘無甬,以兩螭為紐,而 兩螭之首復相背,其頸鬣閒可以置纓索,枚作旋蠃 之狀。鐘之兩面一作「黃目」,一作螭形。蓋後世去古既 遠,先王之《禮》文殘缺,此古人無甬之制,或變而為龍 不同,又無銘款,以稽世次,疑其為漢物也。

漢饕餮鐘圖

漢饕餮鐘圖

圖說[编辑]

右高九寸八分,甬長四寸四分,徑一寸七分;兩舞相 距七寸,橫四寸七分,兩銑相距八寸,橫五寸九分。重 一十三斤三兩。無銘。是器,甬中實而飾以夔紋;鼓閒 為饕餮乳皆平,作旋蠃紋。考諸鐘有銳乳者,有旋乳 者,有乳之數或多寡者,初竊疑焉。及觀宋李照《論樂》, 以為「乳之設,所以節其聲之有韻,此即古人為乳之」 意。後世浸失其傳。故是鐘雖為乳之紋。而無復如乳 狀者。蓋出於漢一時之製。故名之曰「平乳」云。

六朝匾鐘圖一

六朝匾鐘圖一

圖說[编辑]

右高一尺一寸六分,甬長三寸六分,徑一寸;兩舞相 距六寸五分,橫二寸六分;兩銑相距八寸,橫二寸九 分。枚三十六,各長三分,重六斤有半,無銘

六朝匾鐘圖二

六朝匾鐘圖二

圖說[编辑]

右高一尺二寸八分,甬長四寸,徑一寸二分;兩舞相 距七寸八分,橫二寸八分;兩銑相距七寸八分,橫三 寸一分。枚三十六,各長三分。重六斤有半,無銘。

六朝匾鐘圖三

六朝匾鐘圖三

圖說[编辑]

右高一尺一寸九分,甬長三寸五分,徑九分;兩舞相 距七寸,橫二寸八分;兩銑相距八寸一分,橫三寸六 分。枚三十六,各長三分,重五斤四兩。無銘。

右三器,甬虛中通,篆帶鉦隧,皆無致飾,獨前一器枚 四十有八。嘗稽《鐘制》,枚各有三,以至於九,合四九之 數則為三十有六。今又於九合中復加三焉,合其數 則為四十有八。此蓋隨其時世變易而為之者。後二 器枚各三十六,不列于鉦之兩旁,而特在其上,鼓之 兩邊,別飾雙睛,睅然如黃目,與周鐘全不相類,比漢 器亦有所不逮。其形制特匾,而煎鍊模冶。無甚工處。 方之與六朝物為近也。按總說前一器枚四十有八而第一器圖說仍云三十六

二說疑有一誤

《陳暘樂書》
[编辑]

十二辰鐘[编辑]

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單穆公曰:「先 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 生。則樂器待律然後制,而律度又待鐘然後生。故有 十二辰之鐘,以應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鐘,大鐘也。 大鐘特縣,《詩》《書》《爾雅》所謂鏞是也。非十二辰之鐘則 編焉,《周禮》所謂編鐘」是也。鐘體之別,五銑于鼓,鉦舞 是也。鐘磬之別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 于鼓舞之閒有帶,布于帶閒有枚。先儒曰:「銑,金之澤 者。」又曰:銑,小鑿也。鐘欒亦謂之銑,其以類鑿然也。于 則銑閒之曲袪者也;鼓則于上之待枷者也;鉦則鼓, 舞之正中者也;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也。甬出,舞上 者也;衡橫,甬上者也。帶類篆,故謂之篆;乳有數,故謂 之枚。然鐘之長短、徑圍,《經》無明證。其言「十分其銑,去 二以為鉦,以其鉦為之銑閒」者,鉦體之徑居銑閒之 八也。「去鉦二分以為之鼓閒」者,鼓閒之徑居銑閒之 六也。以其鼓閒為之舞脩,脩,舞之徑也。舞徑亦居銑 閒之六也。去舞徑二分以為舞廣。廣,舞之長也。舞長 居銑閒之四也。舞長四,而徑閒亦四;舞鼓徑六,而長 亦六。鄭氏以為,此鐘口十,其長十六也。凡樂器,以十 有二律為之度數。若黃鐘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銑取 其十以為度,則銑徑五寸有奇,鉦鼓舞之所居者遞 去三分,則舞修三寸有奇,舞廣二寸有奇。林鐘之律 六寸,十六之,而銑取其十以為度,則銑徑三寸有奇, 鉦鼓舞之居者,遞去二分,則舞二寸有奇。舞廣一寸 有奇。餘律之鐘亦然。賈公彥曰:「律各倍半以為鐘,舉 一端也。大鐘十分其鼓閒,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 其鉦閒,以其一為之厚。」蓋鉦體居銑之六,與鼓閒同, 鉦閒又殺矣,與鼓閒異,此所以各十分之以為厚薄。 鄭氏曰:「鼓鉦之閒同方六,而今宜異。又十分之一猶 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鉦外」,則近之。「鼓外二」,「鉦外一」, 以謂鼓外二閒,鉦外一閒,而十分以其一為厚薄,其 說誤矣。

嘗考《唐史》,「商盈孫按鳧氏欒銑于鼓鉦舞之法,用算 法乘除鎛鐘之輕重高下,定編鐘之制。黃鐘九寸五 分,倍應鐘三十三分有半,差為四十八字。口項之量, 徑衡之圍,莫不有齊量焉。使工按圍鑄之,凡二百四 十枚。及其成也,音韻與磬協矣。」今太常所用舊鐘無 慮千枚,其閒或類古法,大抵出盈孫所造也。外此則 器律短而聲高矣。聖朝嘗語李照,制管調律而更鑄焉。其法悉圓其形,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龍之飾,雖 和應於一時,然較古鐘如鈴而不圓者異矣。唐制:凡 私家不設鐘磬,三品以上,女樂五人,五品以下,不過 三人,是不知《周官》大胥樂懸之制也。

鏞 鎛 剽 棧[编辑]

「虞夏之時,小鐘謂之鐘,大鐘謂之鏞。周之時,大鐘謂 之鐘,小鐘謂之鎛。」則鎛之為用,其實編鐘也;編鐘之 用,其實歌鐘也。一器而三名之,各有攸趨爾。

又曰:莫非鐘也。大者謂之鏞,以民為大故也。《書》言「笙 鏞」,《詩》言「賁鼓維鏞」,「鏞鼓有斁」是已。小者謂之棧,以象 功之淺者也。昔晉人得鐘,長三寸,口徑四寸,銘曰棧 是已。若夫大而不鏞,小而不棧,則掠其小大之聲而 歸於中焉,其斯以為剽歟。《儀禮·大射》:「阼階之東笙磬, 其南笙鐘,其南鎛;西階之西頌磬,其南鐘,其南鎛,皆 南。」《陳國語》曰:「細鐘有鈞無鎛,昭其大也;大鈞有鎛無 鐘,甚大無鎛,鳴其細也。」蓋細鈞,角徵也,必和之以大, 故有鐘無鎛;大鈞,宮商也,必和之以細,故有鎛無鐘。 則鎛小鐘大明矣。《晉語左傳》:「鄭伯嘉納魯之寶,鄭人 賂晉侯歌鐘二肆,及其鎛。」韋昭、杜預皆以鎛為小鐘。 然言歌鐘及其鎛,則鐘大鎛小可知。鐘師「掌金奏大 鐘也;鎛師掌金奏,小鐘也。」許慎曰:「鎛,錞于之屬,所以 應鐘磬也。」於理或然。鄭康成謂「鎛如鐘而大」,孫炎、郭 璞釋大鐘之鏞,亦名為鎛,不亦失小、大之辨歟?以《經》 考之,自虞至周,鏞大而鐘小。而周公制禮,鐘大而鎛 小,雖有改制之名,無變大小之實也。秦漢以來,鐘鎛 之制,小者或敷寸,大者或容千石,皆不本律度。故梁 去衡鐘而設鎛,隋疑無射之鎛,無合曲之義,乃襲後 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聲韻始克諧矣。本朝之初,鎛 鐘有三調六曲,更詔依均擊之,與編鐘相應。要之失 細大之制,非成周制作之意也。《傳》曰:「黃鐘之鐘,容秬 黍一斛。」一斛八斗為度。《國語》曰:「度律均鐘,以定中聲。」 《白虎通》曰:「鎛者時之聲。節度之所生也。」有節度則萬 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斯言信矣。

編鐘[编辑]

古者編鐘,大小異制。有倍十二律而為二十四者,大 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為十六者,中架所用 也。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昔宋沇登光 宅寺塔,見一鐸,無風自搖,洋洋有聞,摘而取之,果姑 洗編鐘。又嘗道逢度支運乘,其閒一鈴,亦編鐘也。及 配懸音,皆合其度,豈亦識微在金奏乎?

大鎛[编辑]

鎛本小鐘,沈約誤以為大,不考《經傳》之過也。馮元《樂 諭》謂:「此鎛鐘迺官帑中所獲者,其柄內空,扣之不得 其聲,豈淪翳土莽,泉漬壤蝕,失其真響耶?至其小者, 差與太常編鐘大小相類」云。

《廣川書跋》
[编辑]

烏鐘[编辑]

祕閣烏鐘,自上降出,其高八寸二分,口徑六寸三分, 其重若干。鐘之制甚質,鼓閒容六,舞閒容四,于閒不 及鼓二,無旋蟲繞獸,疑周初之器,文未縟也。其銘作 烏形,祕閣謂畫烏為象,以自別鼎。余考古文,大抵皆 畫也。畫以象形,則古之所謂書如此。昔籀文烏,象烏 形,而點目以鳥目可見,烏目不可辨。篆文曰「從烏而 鳴」,亦烏之聲也。古人制字,可以類得之矣。或曰:流火 伏屋為烏,此周受命之符也。鼎著以烏,或宜本于此。 余考蠆鼎,皆以銘器,安知烏非以其名著邪?

雲雷鐘[编辑]

御府有鐘,無款識可考,然鼓閒一雲一雷,此銘也,古 文畫以象形而為之。說者以為周鐘,理或然也。祕閣 以權度校得高六寸三分,衡甬高三寸三分,兩舞相 距五寸二分,橫四寸,兩欒相距六寸,橫四寸四分。考 其制,于鼓、鉦舞其體也;甬衡其柄旋幹其所縣也;篆 有四,以介其面也;枚三十有六,所以鎮其浮也。周之 「制,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是敵《小 鐘》。十分其鉦閒,以其一為之厚;為隧六分其厚,以其 一為之深而圜之。」今考其度,略相合矣,然余信以為 周人之所作也。

宋公䪫鐘銘[编辑]

崇寧三年,應天府得古鐘六於崇福院。其一為黃鐘 之宮,高一尺四寸八分,紐高四寸;兩舞相距一尺四 寸半,橫一尺三分;兩欒距一尺六寸八分,橫一尺有 二寸。其二為大呂之角,高一尺三寸四分,紐高四寸 一分;兩舞距一尺三寸五分,橫一尺;兩欒距一尺六 寸三分,橫一尺一寸五分。其三太蔟之徵,高一尺二 寸八分,紐高三寸九分,兩舞距一尺三寸二分,橫九 寸二分,兩欒距一尺六寸。其四夾鐘之商高一尺二 寸七分,紐高四寸,兩舞距一尺二寸三分,橫八寸八 分,兩欒距一尺四寸,橫尺有二寸八分;其五姑洗之 羽高一尺一寸五分,紐高三寸八分,兩舞距一尺五 分,橫八寸,兩欒距尺有三寸三分,橫「九寸三分」其六。

寶龢鐘[编辑]

寶龢鐘二,與前一器同制。禮官考其權量度數,高七 寸五分,衡甬高四寸二分,兩舞相距七寸,橫五寸三 分,兩欒相距八寸四分,橫六寸,重十三斤十二兩。以 今《太府法》制求之如此。其鐘以雙鳳為飾,又其旁刻 字作鳳形,若烏鐘飾,烏為名,舊號鳳鐘。古著字本象 形,故凡有形之物,必寫象以見,欲其有識也。至於形 不可得與無形象而可求,則凡有意可會,有事可指, 皆為別類以見。若其事可假,其聲可諧,其意可轉而 相授,皆字之變也。嘗考古文鳳字,但畫鳳尾為之小 篆,轉以為朋。司馬彪曰:「鵬者,鳳也。」然則鳳形為銘,知 為鳳也。或曰:周之興,鸑鷟鳴於岐陽,疑周人著瑞以 示後世。此余不得而知也。

虢州古鐘銘[编辑]

虢州所上古鐘,其高三尺二寸有奇,口徑八寸三釐, 其頂徑一尺六寸,銘曰「王叔伯高作」,其字磨滅不可 復識。皇祐三年,改造樂律,內出古鐘,命有司考詳聲 韻。安定胡瑗得古鐘四,參定尺度,明年樂成,還之御 府,迺俾工圖之,因得其名以傳。廣川董某書其後曰: 「考鐘之制,於古有稽,其度量或不能合者,又往往其」 器皆出三代,有識可證。蓋《書》之亡失,不能備盡,則器 之幸存,猶有明訓,是不可按圖而盡也。今考其制,在 上無枚,其擊無隧,銑甬雖備,而祛鼓不辨;有舞外承, 有衡上𠛱,無旋蟲繞獸以飾其外。此其異於《經》也。夫 金尚羽,其器有六,以樂論者,皆鐘也。故曰「中者為宮, 其大為鑮,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曰錞。」如鐘為鐃,如鈴 為鐸,此古人所用以和樂者也。今其制則然矣,此殆 周人所謂錞于者耶?故曰「以金錞和鼓。」《干寶》謂去地 一尺,灌之以水,又以其器盛水于下,以芒當心跪注, 以手震芒,其聲如雷。當寶之世,其器與法猶世習之 不廢,故得備列於此,宜其考擊不受,而無攠隧也。漢 什邡縣段祖得鐘,高三尺二寸六分,圍三尺四寸,圜 如筩。史臣不能盡考,故書如此。不知其器可考,亦異 此說矣。方後周時本玉斗,以寀度,則蔡邕《古龠》,合校 晉前尺大一寸八釐,其法與今黍尺適等,則徑至八 寸有奇者,以徑一圍三校之,當三尺四寸矣。此或周 節樂之器也。

景鐘銘[编辑]

御府藏大鐘,不知其出何時,銘曰景鐘。景祐中,諸儒 議樂出自上方,參考度量,初得其器,圖之,其高三尺 二寸,徑一尺二寸,其下刻識皆滅沒不可辨。或曰:「此 古景鐘也,有功則銘其上。」古人貴於書名金石,謂此 也。後世鑴金之功既廢,世或不能知其制矣。《管子》曰: 「黃帝作五鐘,以正五聲,所以分五行也。」而有景鐘,則 景鐘自是寶器。若夫晉人之銘,魏顆自為晉景公鐘, 不知其制與古同異。許慎辨鍾為酒器,而鐘為樂器。 今考景鐘、和鐘,其銘皆作「鍾」,不從童也。惟寶和鐘作 「鐘」,是知古人於此,不一其書矣。當漢世書文已譌,而 鐘鼎或藏厚地堌?閒未出,慎不得見之,故《論書》如 此。

秦和鐘銘[编辑]

皇祐元年春,自內府降出,俾考正樂律。官臣圖其狀, 以黍尺度之,口徑衡尺有五寸,縮尺有三寸九分,深 二尺二寸六分;項徑衡尺有二寸,縮尺有一寸,柄高 八寸。銘曰「秦公,奄有下國。」考秦之先,蓋秦嬴受地西 垂,為國附庸,至秦仲始大。逮襄公賜岐西地,名在諸 侯,其世數可考而知也。今曰「丕顯皇祖十有二公」,則 秦公不自列於世矣。《史》自襄公後十二公為景公。自 非子始邑,則十二公後當為成公。自秦仲十二公則 為桓公。秦至成公,世號為強大,其稱受命,蓋追本所 始。而諸侯有國,則推大前世,率以公爵自列。周自后 稷十五王,又諸先王不窋非王。而後世以王號推之, 則秦嬴稱公可以知矣。嗚呼!《和鐘》之作,吾知其在成 公世矣。楊南仲乃謂襄公十二世為桓公,非子之後, 十二世為宣公,非也。昔嘗考鐘律於前之世鐘,其大 曰鏞,小曰棧,中曰剽。編於簴者,鐘師掌之,其大曰鎛, 此皆用於樂而可以度數考也。聖人制律以定樂,則 鐘之大數,以律為度。黃鐘之律長九寸,以律計身倍 半為鐘,是其數得於尺有咫矣。其半損之,得四寸半, 合為二尺二寸有半,以為鐘。餘律如是。其以律為廣、 長、圜、徑也。鐘閒方六,鼓閒亦六,舞閒容四,上下十六, 以十為率,不盡於世,此黃鐘之制也。口大十者,其長 十六,合自尺五寸準之,當得二尺四寸。而秦鐘其深 當二尺二寸六分,其頂當寸四分。自外度其高,則合 於二尺四寸;自內度其深,則得於二尺二寸半,而合 於周之黃鐘律矣。古人尺度,雖不可一,至律始一龠, 則皆周尺也。漢制鐘律,自昔考信,而景祐樂尺所從 寀者,以黍得也。若夫以玉尺論周,以鐵尺論齊,以水 尺論隋,其長率一寸八釐或至二寸三分,皆不足用 以和樂,無怪其不能定律也。夫以秦之辟在西裔,禮 文樂制,無傳諸夏。考於鐘律之度,則該本於律而深於法數。其於昭著勳庸,告事宗祧,明示德意,皆深款 重識。蓋將以燮調萬邦,使工人告和,以謂作器而民 樂之矣。則銘其鐘曰「和」,豈亦列在三庭而盡備樂物, 以待鐘求和眾樂者耶?若吳楚勾越,辟陋在裔,不知 紀法,谹鐘鎮鼎,光華采飾,著象真物,變前之大章。至 有九龍百獸,其大千石,其重萬鈞,不得用於樂者,非 鐘也。將以昌廣囂大,肆為觀美,以夸震一世者。後人 增異,侈誕相從,故延賓之重至二千八百鈞,嘉德之 量至受千斛,太極之廣至二十二圍。豈曰大不出鈞, 重不過石哉?周至景王嘗作《無射大林史》,不著斤鈞, 觀其政害財匱以逞,其昭大矣。功庸棄絕,使著事者 不得述焉,是不若秦人著法庸器,而本於法制,則銘 駿功以示後世,秦有得也。

《紹興古器評》
[编辑]

《周鍾》
[编辑]

款識字形頗類《博古圖》所載「周蛟篆鍾」,而此又奇怪 不可識。然考其制作,當是周物無疑。

《秦鐘》銘十六字
[编辑]

是器字畫皆作鸞鵠蛟螭之形,頗類周蛟篆。鐘銘多 有不可辨識,角比周制短而無旋,且無鉦鼓枚篆之 飾,形製若鐸而絕小。按周鳧氏所鑄,有所謂大鐘,有 所謂小鐘。《爾雅》謂大鐘曰鏞,中曰剽,小曰棧,而不言 其量數,樂律所有之數。由是觀之,此鐘豈棧之屬歟。

《周乳鐘》
[编辑]

考之《周官》,鳧氏所以鎔範者,有兩欒而為銑,銑閒則 有于,而鼓鉦舞,與之相似。次其上為衡角,旋蟲以屬 於簴,而體備枚篆攠隧之飾。此飾為環紐,不作衡角, 較之《周官》制度固已小異矣。然究其形模,參以《宣和 博古》所載,知其為周物也。

《周虯紐鐘》
[编辑]

是器銘文磨滅不可識,故作旋蠃之狀,閒以螭紋,糾 結交錯,《隧攠》與舞之上亦如之,不識衡角,以虯為紐, 變古制也。究其形模鑄冶之功,非秦、漢所能及,其為 周物,又何疑焉。

《元史》
[编辑]

《樂志》
[编辑]

登歌,編鐘一,簴鐘十有六,範金為之。筍、簴皆雕繪樹 羽,塗金雙鳳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縣以紅絨組 簴跌,青龍籍地,以綠油臥梯二,加兩跗焉。筍兩端金 螭首,銜鍮石壁。翣五色銷金流蘇,絛以紅絨維之。鐵 杙者四,所以備攲側。在太室以礙地甓,因易以石麟。 簴額識以金飾篆字。擊鐘者以茱茰木為之,合竹為 柄,其識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後增製兼用之。 宮縣樂器,鎛鐘十有二簴,簴一鐘制視編鐘而大,依 十二辰位特縣之,亦號辰鐘。筍簴,朱髹,塗金彩繪飛 龍,跗東青龍,西白虎,南赤豸,北元麟,素羅五色流蘇。 餘制並與編鐘同。編鐘十有二簴,簴十有六鐘。

《明會典》
[编辑]

《朝鐘》
[编辑]

凡鑄造朝鐘,用響銅,於鑄鐘廠鑄造。嘉靖三十六年 題准行內官監造合用物料響銅,於本監。熟建鐵於 工部。各支用生銅等料。召商買辦。及鎔鑄下鑪用八 成色金花銀,於內承運庫關領。鑄匠行兵馬司召募 二百名,本部照例支給工食,同本監官匠相兼做造。 仍於工所摘撥官軍應用。隆慶五年題造朝鐘合用 生銅數多,恐措辦不及。將木廠見貯試音不堪大鐘 五口及裂璺廢鐘三口,改毀添湊朝鐘一口,通高一 丈四尺二寸五分,身高一丈一尺五寸五分;雙龍蒲 牢高二尺七寸,口徑七尺九寸五分。備用鐘一口,製 同前。計鐘二口。物料八成色金一百兩,每口五十兩; 花銀二百四十兩,每口一百二十兩;響銅九萬五千 斤,熟建鐵二萬斤,生銅四千斤,紅熟銅二萬一千斤, 錫八千三十斤。鐘槌長五尺至四尺,徑二尺至一尺 七寸,合用柚木派行浙江、湖廣、四川、福建採解。

朱載堉律呂精義[编辑]

《金音之屬總序》
[编辑]

聖人之作樂也,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而八音之 始,必原於律呂。律呂之數,肇於黃鐘。黃鐘在子,圜鐘 在卯,函鐘在未,應鐘在亥,一律三呂,皆以鐘為名焉, 古語稱為鐘律之學。然則鐘固樂之始也。其大者為 鎛鐘,其小者為編鐘,非大非小為特鐘。《爾雅》曰:「大鐘 謂之鏞,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是也。且如編鐘之 制,《周禮考工記》「鳧氏」條下言其樣制最詳,可見聖人 制作之不苟也。古鐘匾而不圓,大小不一般鐘下有 兩角,名曰銑,前後有乳三十六枚,名曰枚。鐘上有柄, 名曰甬,於架上側垂之,以便於擊。今則不然,圓如瓦 罐,大小若一,式樣鄙陋。後查《文獻通考》,唐末殷盈孫 及五代王朴所造鐘律甚精,悉依《周禮》樣制。至宋李 照、胡瑗皆非之,始改鑄,正其紐,使下垂,叩之弇鬱而 不揚,遂欲毀前代所寶古鐘,以滅其跡。工人不敢毀, 乃藏於太常。神宗命楊傑造樂,傑欲銷王朴舊鐘,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鐘可校,乃詔許借朴鐘為清 聲,不得銷毀。後輔臣至太常按試前一夕,傑乃陳朴 鐘已弊者一縣樂工不平,夜易之,而傑不知。明日,輔 臣至,傑厲聲云:「朴鐘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韻更佳。」 傑大沮。以此觀之,則鐘制之陋,自宋始也。然《宣和博 古圖》亦宋人所撰,三代古鐘之制備載其中。宋人好 古如此之甚,考古如此之精,而不留意於當代之樂, 特以三代之器為玩戲,是可惜也。陳暘諸家樂書,雖 述《考工記》之法,其為鐘圖亦陋,似皆未見《博古圖》歟 後世如有興樂之士,欲考三代之制而為鐘者,則《博 古圖》亦有益之書也,不可視為玩器而忽焉。《博古圖》 載周制古鐘百有餘枚,今摘其所長者錄之於左。

《周蛟篆鐘已下八條出博古圖
{{{3}}}{{{4}}}
[编辑]

昔張懷瓘在翰林時,見古鐘,紀夏禹之績,皆紫金,鈿 以大篆,神彩驚人。此鐘款識蓋亦鈿金篆也。是鐘甬 旋比它鐘蟲鏤尤劇瑰妙。當甬旋之閒,設環象獸形, 聶崇義所謂「旋當甬之中央為環,飾之以蟲,曰旋蟲」 者是也。爾後甬旋之制,或變為龍螭虎紐,與夫圜環 之類,蓋制作不純于古者如此。

《周特鐘》
[编辑]

蓋比它鐘,而《黃鐘》律倍半。枚極脩大,衡甬窒,實自于 而上,至於篆帶閒皆作雲氣,非文盛之世,曷能底此。

《周大編鐘》
[编辑]

「古之樂鐘,形範非圜,屬幹於簴而扣之,則牢結不動。 後世圜其製而虛繫以直垂,值其考擊,則搖曳而生 餘韻,失之遠矣。」觀此數鐘,誠為得法。

《周細雷紋鐘》
[编辑]

雷有回旋之義,凡樂還相為宮,以順四時之氣,則亦 寓諸回旋之意也。隋文帝作樂,而惟主黃鐘之均,世 名知樂者莫不非之。事不師古,則失其深旨,奚可哉?

《周實甬鐘》
[编辑]

「五器雖設甬,然實而不虛,與它鐘特異。」臣所見古鐘 實甬者多,而《博古圖》亦有此條,故表出之。

《周隧鐘》
[编辑]

是鐘於鼓閒隱起而中微窊,則《周官》鳧氏所謂隧歟 臣所見古鐘有隧者絕少,考之於圖,亦不多見,惟此 一條耳。

《周小編鐘》
[编辑]

嘗考律呂之制,自黃鐘九寸等而下之,至應鐘四寸 七分,用以合陰陽之數。至於為鐘,小大增益,悉考於 律,故聲皆協應而不乖。此鐘數雖未備,然其形制高 下,遞殺以小,蓋亦取於律也。彼《禮圖》編鐘,類皆一等, 未嘗參差如此,蓋以厚薄取聲,而不知先王以律為 本也。

《周環紐鐘》
[编辑]

《周官》鳧氏所鑄,有大鐘、小鐘。《爾雅》謂「大曰鏞,中曰剽, 小曰棧。」而不言其量數,樂律所用之處。若樂鐘,則惟 特鐘、鎛鐘、編鐘三者,是鐘形製尤小,其編棧之屬歟?

《款文識文》
[编辑]

識乃篆字以紀功,所謂銘書鐘鼎,款乃花紋以易識。 古器款居外而凸,識居內而凹。夏、周器有款有識,商 器多無款有識。夏用鳥跡篆,商用蟲魚篆,周以蟲魚 大篆。三代用陰識,謂之《堰囊》字,其字凹入也。漢以來 或用陽識,其字凸,閒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蓋陰 識難鑄,陽識易成,陽識決非古物也。

《款識真偽》
[编辑]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 夫之事。故古器款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纖毫模 糊。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深淺如一,亦明淨分 曉,無纖毫模糊。此蓋用銅之精者,並無砂類,一也。良 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設有古 器款識,稍或模糊,必是偽作。

《古鐘格式》
[编辑]

鐘脣厚四分。兩旁自舞至銑,各長一尺二寸五分,中 閒自舞至于各長一尺,兩銑左右相距亦長一尺,銑 閒前後相距廣八寸,兩舞左右相距長八寸,舞閒前 後相距廣六寸四分。

甬,依實甬之制,衡端至舞八寸,上圍五寸三分寸之 一,下圍八寸,旋圍一尺二寸,廣一寸九分寸之七,下 距舞九分寸之八。鐘紐名旋蟲,形如獸面。鐘乳名枚, 凡三十六,其形如乳。

王圻續文獻通考[编辑]

《明鐘製》
[编辑]

黃鐘式正音八口,一黃鐘之鐘,重十二斤。中高七寸 八分,旁高八寸四分,口徑五寸,口橫七寸,上徑四寸 二分,上橫五寸二分,梁高二寸四分。一太蔟,重九斤。 兩高六寸六分,口徑四寸九分,口橫五寸六分,上 徑四寸七分,上橫五寸一分;梁高一寸四分。一姑洗: 重十斤八兩,高六寸八分,口徑四寸,口橫五寸七分, 上徑四寸二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高一寸四分。一仲 呂:重十一斤,高六寸九分,口徑五寸,口橫五寸六分上徑三寸八分,上橫四寸五分,梁高一寸五分。一林 鐘重九斤,高六寸八分,口徑四寸五分,口橫四寸七 分,上徑四寸二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高一寸六分。一 南呂重十一斤,高六寸九分,口徑四寸九分,口橫五 寸八分,上徑四寸一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高一寸八 分。一黃鐘清重十一斤八兩,高七寸,口徑四寸六分, 口橫五寸八分,上徑四寸二分,梁高一寸七分。一大 呂清重十三斤八兩。高七寸,口徑四寸八分,口橫五 寸六分,上徑四寸五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高二寸一 分。又取四清聲,各加鐘聲以四,是為鐘十六。

按:凡鑄鐘,如淨銅一斤,加靈安錫四兩。如用聲濁,加黑鉛少許。如常聲清者,不必加鉛錫少減些,但用和為佳。

宋應星天工開物[编辑]

《鐘》
[编辑]

「凡鐘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 里之餘。故君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而鄉飲酒禮, 必用以和歌;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攝謁者之誠,幽起 鬼神之敬。」凡鑄鐘,高者銅質,下者鐵質。今北極朝鐘, 則純用響銅,每口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 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於內成器,亦重二萬斤。身高 一丈一尺五寸,雙龍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則 今朝鐘之制也。凡造萬鈞鐘,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 幾尺,燥築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 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隙拆。乾燥之後,以牛油、黃蠟 附其上數寸。油蠟分兩,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 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後雕鏤書文物 象絲髮成就。然後舂篩絕細土,與炭末為泥塗墁,以 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乾堅,外施火力炙 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鎔流淨盡,則其中空處,即 鐘鼎托體之區也。凡油蠟一斤,虛位填銅十斤。塑油 時盡油十斤,則備銅百斤以俟之。」中既空淨,則議鎔 銅。凡火銅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面築爐,四面 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鐘鼎。 入銅孔,槽旁,一齊紅炭熾圍。洪爐鎔化時,決開槽梗。 先泥土為梗塞住一齊,如水橫流,從槽道中梘注而下,鐘鼎 成矣。凡萬鈞鐵鐘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 省嗇也。若千斤以內者,則不須如此勞費,但多捏十 數鍋爐,爐形如箕,鐵條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鐵 片圈筒,直透作兩孔,以受杠穿,其爐墊於土墩之上, 各爐一齊鼓鞲鎔化,化後以兩杠穿爐下,輕者兩人, 重者數人,「抬起傾注模底孔中。甲爐既傾,乙爐疾繼 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 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所由生也。凡鐵鐘模不重 費油蠟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兩邊形,或為兩截,以 子口串合,翻刻書文於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 體,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後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 粘糷。然後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巨磬雲板法皆 倣此。

鐘部總論[编辑]

《禮記》:

《樂記》
[编辑]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 則思武臣。

「鐘聲鏗」者,言金鐘之聲鏗鏗然矣。「號以立橫」者,謂橫氣充滿也。若號令威嚴,則軍士勇敢而壯氣充滿。崔氏云:「若嚴正立號,則其號必充滿於萬物矣。」「橫以立武」者,言壯氣充滿,所以武事可立也。崔氏云:「若教令充遍則武矣。」「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者,君子,謂識樂之情者,所以聞聲達事。鐘既含號令立武,故聽之而思武臣也。

後漢書[编辑]

《儀禮志》
[编辑]

日:冬至、夏至,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黃鐘之律閒竽, 或撞黃鐘之鐘。

《樂葉圖徵》曰:「夫聖人之作樂,不可以自娛也,所以觀得失之效者也。故聖人不取備於一人,必從八能之士。故撞鐘者當知鐘,鐘音調則君道得,君道得則黃鐘、蕤賓之律應;君道不得則鐘音不調,鐘音不調則黃鐘、蕤賓之律不應。」

宋史[编辑]

《樂志》
[编辑]

范鎮《論鐘》曰:「夫鐘之制,《周官鳧氏》言之甚詳」,而訓解 者其誤有三。若曰「帶,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鉦、舞、 甬、衡之閒,介于鼓、鉦、舞之閒則然,非在甬、衡之上。」其 誤一也。又云:「舞上下促,以橫為修,從為廣,舞廣四分今亦去徑之上,人以為之閒,則舞閒之方常居銑之 四也。舞閒方四,則鼓閒六亦其方也。鼓六、鉦六、舞四」, 既言鼓閒與舞佾相應,則鼓與舞皆六,所云「鉦六舞 四」,其誤二也。又云「鼓外二,鉦外一」,彼既以鉦鼓皆六, 無厚薄之差,故從而穿鑿,以遷就其說,其誤三也。今 臣所鑄編鐘十二,皆從其律之長,故鐘口十者,其長 十六,以為鐘之身。鉦者正也,居鐘之中,上下皆八,下 去二以為之鼓,上去二以為之舞,則「鉦居四而鼓與 舞皆六。是故于鼓、鉦、舞篆、景、欒、隧、甬、衡、旋、蟲,鐘之文 也,著於外者也;廣長、空、徑、厚薄、大小,鐘之數也,起於 內者也。若夫金錫之齊與鑄金之狀,率按諸《經》,差之 毫釐,則聲有高下,不可不審。」其鎛鐘亦以此法而四 倍之。今太常鐘無大小,無厚薄,無金齊,一以黃鐘為 率,而磨以取律之合。故黃鐘最薄而輕。自大呂以降, 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且清聲者 不見於《經》,惟《小胥》注云:「鐘磬者,編次之二,八十六枚 而在一簴,謂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聲,其聲愈高,尢 為非是?國朝舊有四清聲,置而弗用,至劉几用之,與 鄭、衛無異。

陳暘樂書[编辑]

一曰金[编辑]

金生於土而別於土,其卦則兌,其方則西,其時則秋, 其風閶闔,其聲尚羽,其音則鏗。立秋之氣,先王作樂, 用之以為金奏焉。《周官》,鐘師掌金奏,鎛師掌金奏之 鼓,鼓人掌四金之聲音。《孟子》曰:「金聲」是也。金奏之樂, 未嘗不用鼓,特謂之金,以金為主故也。《禮》曰:「內金,示 和也。」又曰:「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國語》曰:「金奏肆夏。」《莊 子》曰: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則奏金而鳴之,內以示情, 外以示和也,音之實也。

論編鐘[编辑]

先王作樂,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 齊量,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歸於十二,天之道也。然則 以十有二辰正鐘磬樂縣之位,豈他故哉?凡以齊量 數度考中聲,順天道而已。蓋編鐘十二,同在一簴為 一堵,鐘磬各一堵為肆。《春秋傳》「歌鐘二肆」,則四堵也。 小胥之職,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是鐘磬皆在所 編矣。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於鐘,言編,則磬可知。《明 堂位》曰:「叔之離磬,編則雜,離則特。」謂之離磬,則特縣 之磬,非編磬也。言磬如此,則鐘可知也。荀卿言「縣一 鐘」,《大戴禮》言「編縣一」,言特縣鐘磬如此,則編鐘編磬 亦可知,豈非金石以動之,常相待以為用乎?由是觀 之,鐘磬編縣各不過十二,古之制也。漢服虔以十二 鐘當十二辰,更加七律一縣為十九鐘。隋之牛弘論 後周鐘磬之縣,長孫紹援《國語》《書傳》七律、七始之制, 合正倍為十四。梁武帝又加濁倍,三七為二十一。後 魏公孫崇又參縣之,合正倍為二十四。至唐分大小 二調,兼用十六、二十四枚之法,皆本二變、四清言之 也。蔽於二變者,不過溺於《國語》《書傳》;蔽於四清者,不 過溺于《樂緯》。皆非聖經之意也。惟本朝李照、范鎮廢 四清,用十二律之議,何者?智識之明,而遠過於諸子 乎?李照雖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變,猶不去四清也, 將何以成和樂邪?古者編鐘、編磬,登歌用之,以節歌 句。故堂上擊黃鐘、特鐘而堂下編鐘應之,擊黃鐘、特 磬而「堂下編磬應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