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潘去華尚寶傳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潘去華尚寶傳
作者:袁中道 
本作品收錄於《珂雪齋集/卷十七

潘去華,名士藻,徽之婺源人也。少以文行著稱。舉孝廉,久滯公車。幾五十,乃第,出為金華理官,以風節聞。徵為御史,抗疏,謫為廣東幕官。徘徊郎署間,後官尚寶卿。公性至孝,母八十餘,瞽,飲食起居必親,時於母前跳躍如小兒狀。每晚,至母房,坐臥榻前,說日中事,喃喃不置,以為常。人比之弄雛人也。其學重敦行,喜道人善。與人語,多依於善惡征應。其言隱隱獲福,害人自害之事,有味乎其言之也。自官尚寶時,署中無事,乃潛心玩《》,每十餘日玩一卦。或家中靜思,或拜客馬上思之。不論閑忙晝夜,窮其奧妙。每得一爻,即欣然起舞,索筆書之。青衿疲馬,出入廛市,於於徐徐,都忘其老。

公愷悌樂易,尤愛友朋,所交皆一世名士,若焦弱侯、李龍湖諸公,皆為世外之契。晚交伯修、中郎及予。有人問中郎於公者,公曰:「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矣。」嘗曰:「學問須消,消不盡遂成見聞之痞。一切驕矜之色,從此痞生,可不慎哉!」尤有人倫之鑒。有一士慧甚,公曰:「佳處俱在面膚,非凝道器也。」聞中郎著書,公曰:「有所見不必拈弄筆硯,且自蘊而藏之。見定身閑,不得已而言焉可也。」公好仙,有乩仙降於公家,與問答皆中理解。或時下天篆,作龍飛鳳翥之勢。其言曰:「五陵八百地仙之期已近,公其一數。」又指海內名士某某,皆已登仙籍。公殊信之。其言甚多,皆天中事,大約近似陶隱居之《真誥》云。又言前世下土之文人才子,多為仙吏,某人今轉某職。語新奇,娓娓可聽。後愚兄弟每與公言,多婉以止之,欲其舍渺茫而專心性命之學。久之,公亦不復信,惟究心於《》。

然公修幹骨立,目如炬光,開口見舌,瀟然自得,大有仙人之致。若其忠孝大節,無愧古之真君子。其卒也,置身於丹臺紫府,豈異事哉!白樂天謫九江,作廬山草堂,著飛雲履,煉服食藥,幾成而鼎敗。古今之慧人,欲出生死而不得其徑,多有好之者。或云此自胎骨帶得,亦一種清勝卓絕之習,不同凡俗也。然樂天晚年,大悟禪理,而公亦深於《》,乃知向之所慕直寄耳。追思伯修居從官時,聚名士大夫,論學於崇國寺之葡桃林下,公其一也。當入社日,輪一人具伊蒲之食。至則聚譚,或遊水邊,或覽貝葉,或數人相聚問近日所見,或靜坐禪榻上,或作詩。至日暮始歸。不逾年,伯修逝,公亦逝。其餘存者,亦多分散。

去年,予以計偕至,過伯修長安街上舊第,忽憶當時下馬入門,呼「大兄在否」之狀,淚如雨傾,半日不能言。及過公手帕市第,痛之無異伯修。後以訪人,偶至葡桃林,綠葉碧實如故,而同學諸友,無一在者。感歲月之如駛,念壽命之不常,又不覺淚涔涔下也。公卒於秣陵,母尚在。公甚孝,其死而不瞑目者,或以此夫!所著書尚未得讀,不知已入梓否,比至南都,當從其子覓之。公卒之次年,中郎與予祠伯修與公於柳浪。又數年,予略為之傳。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