濳研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十七 濳研堂文集 卷第十八
清 錢大昕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嘉慶丙寅刊本
卷第十九

潛研堂文集卷十八

              嘉定錢大昕

 雜著二

   擬續通志列傳凡例

一通志彚歴朝之史以成編諸史義例有不同者必折

衷以歸於一如馬班二史以后妃爲外戚列于諸臣之

後范蔚宗則爲皇后紀繼帝紀之末通志皆不取而從

三國晉史之例別出后妃傳是也唐五代諸史義例各

殊如五代史家人傳合后妃諸王爲一元史儒學傳合

儒林文苑爲一今宜照通志之例分出各從其𩔖又如

唐書列外戚于列女之後列隱逸于循吏之前宋史列


方技于列女之後列外戚于方技之後皆與通志次第


不同今宜依鄭氏原書之序首后妃次宗室次列傳次

外戚次忠義孝友獨行循吏酷吏藝術儒林文苑隱逸

次宦者佞倖次列女次載記次四夷


一外戚傳金史曰世戚孝友傳宋明史俱曰孝義獨行


傳唐書宋遼史俱曰卓行循吏傳遼史曰能吏舊唐書

元史俱曰良吏藝術傳諸史俱曰方技儒林傳唐書元


史曰儒學文苑傳唐書金史曰文藝遼史曰文學皆名

異而實同今宜改從通志之名以昭畫一

一通志所載名目凡諸史不立此傳者皆從列傳采取

以類相從如史記不立隱逸傳則采伯夷四皓諸人補

之三國志不立忠義傳則取典韋諸人入之史記無方

技之名而以司馬季主扁鵲倉公傳移入藝術後漢書

無孝友之名而以毛義江革諸人傳移歸孝友非竟沿

習舊文漫無區別也今續通志宜循此例如元史之別

里古台等六人當入宗室傳特薛禪等三人當入外戚

傳宋史之周三臣傳當入忠義五代史之馬重績趙延

義可入藝術唐之張昌宗張易之等可入佞倖又如金

史之宗翰宗望宗弼諸人皆太祖子孫當併入宗室傳

此𩔖皆須詳考庶無遺漏

一唐以後史家剏立名目有可補前史之未備者雖通

志所無亦宜增入如唐書宋明史俱有公主傳應列于

宗室傳之後唐書宋元明史俱有姦臣叛臣逆臣傳應

列于四夷傳之後明有閹黨流賊土司傳皆前史所無

閹黨可附姦臣之末流賊當列逆臣之後土司傳體例

與四夷傳畧同似宜列于四夷之前

一五代史歐公自立新意諸傳名目多與列史異今宜

依通志之例分別編入如家人傳當分入后妃宗室傳

死節死事當併入忠義傳伶官可入佞倖傳一行傳之

李自倫可入孝友石昻程福贇可入獨行鄭遨張薦明

可入隱逸又如唐六臣傳以其皆唐舊臣而仕梁故特

立此名以示貶然五代之臣更事數姓者不一而足列

諸雜傳已足見意毋庸更立此名

一皇太子皇子諸王例入宗室其追尊帝號者舊史俱

不爲區別魏收以景穆入帝紀爲後人所譏遼金至明

追尊之典有加於古立廟稱宗與諸帝無異則不得不

別而異之如遼之義宗順宗元之睿宗裕宗顯宗順宗

明之興宗睿宗史皆列于宗室傳之前今宜取以爲式

若金史於徽宗睿宗顯宗別稱世紀補列于帝紀之後

終屬非體不可爲法

一通志有異姓世家仿于史記班史以後皆無之五代

宋史雖各有世家其所載南唐吳越前後蜀南北漢諸

國皆係偏安分據非五代所得而臣不當抑從封建諸

侯之例今擬改爲載記所有世家一𩔖不妨從闕

一後漢書有黨錮傳它史無之通志雖存其目仍與後

漢諸人列傳相次葢事關一朝非如忠義孝友之可以

𩔖聚也唐書之藩鎭傳五代史之義兒傳當用此例仍

編入同時諸臣之次

一宋史剏立道學傳別于儒林以尊周程張邵朱六子

之學元明言性理者甚多然史無道學之名論者又謂

儒者通天地人之稱儒林足以包道學攷鄭氏通志原

無此標目宜併入儒林傳

一元史有釋老傳它史亦無同之者攷佛圖澄鳩摩羅

什張果林靈素之流前史皆入方技傳今宜從其例併

入藝術傳

一通志有游俠刺客滑稽貨殖四門葢本史記後世無

可載者今宜從闕

一晉書載劉石苻姚諸國別稱載記通志因之增入前

涼西涼而以後梁蕭氏附焉唐以後諸史俱無載記之

目今按五代時疆宇𤓰分南唐蜀漢閩楚皆自帝其國

不奉中原正朔與東晉之十六國相似舊史別爲世家

殊失史遷之㫖宜從晉書之例稱爲載記又西夏李氏

據有河西歴宋遼金傳國最久亦宜列入載記宋遼金

史俱有夏國傳當攷其異同刪併爲一庶免重出之𡚁

一有一人而兩史並爲立傳者如裴矩李宻王世充已

見隋書而唐書亦載之王倫宇文虛中張邦昌劉豫宋

金兩史俱有傳張特立金元兩史俱有傳此類非參互

攷訂恐蹈重複之病又兩史褒貶時有不同若各承舊

文更成矛盾今當刪併折衷以歸一是勿複勿舛庶可

傳後

   續通志列傳總敘

臣等按通志倣史記以成書而列傳則用班氏之例如

漢之蕭曹周陳諸人史記列於世家者並以列傳槪之

亦諸史之通例也其傳三代以上人物閒采春秋內外

傳補益之漢魏至隋則純取舊史之文惟唐書與五代

史以本朝大臣所編不敢輕議故不及焉臣等今奉

詔續修自唐迄明以次纂輯一凖夾漈之例惟是鄭氏

所撰列傳沿襲舊文畧無增損頗爲後儒所訾或因馬

班陳范史家鉅手文本簡嚴可無更易抑亦以一人之

精力有限規模粗定亟於成書叅攷異同有所未暇云

爾若夫唐有新舊二書體例各殊詳畧互見其中事蹟

彼此矛盾者未易枚舉苟非折衷以歸於一無以傳後

而信今至於宋元諸史卷帙尤繁其中或一事而屢書

一人而兩傳倘僅鈔拾陳編以爲新志將恐架屋叠床

徒多而不適於用昔歐陽修之新唐書事增於前文省

於舊司馬光之通鑑別爲攷異一書叅諸家異同正其

謬誤後儒取以分注本條之下讀者便之臣等今所編

輯竊取二家之義凡正史所載事之無關法戒人之無

足重輕者稍刪節之又史以紀治忽之迹非取詞章之

工如魏徵陸贄之論事劉蕡之對䇿皆經國名言所宜

備錄至韓愈進學解平淮西碑柳宗元貞符與許孟容

書之類文雖工而無裨於政治亦可從刪又以史臣載

筆或囿於聞見采訪弗該或怵於權勢予奪失當將欲

補亡訂誤必當博渉羣書攷唐宋遼金元明正史之外

可備取材者編年則有司馬光朱熹李燾李心傳陳均

劉時舉陳桱薛應旂王宗沐商輅別史則有曾鞏王偁

葉隆禮宇文懋昭柯維騏王維儉邵遠平典故則有杜

佑王溥王欽若馬端臨章俊卿王圻傳記雜事則有温

大雅劉肅韓愈王禹偁鄭文寶林坰馬令陸游張唐英

宋敏求李心傳徐夢莘杜大圭徐自明王鼎劉祁元好

問蘇天爵陶宗儀鄭曉王世貞沈德符孫承澤等遺書

具在以及碑版石刻文集選本輿地郡縣之志𩔖事說

部之書並足以證正史之異同而補其闕漏今搜采諸

書詳加折衷其可徵信者則增入正文其當兩存者則

附之分注若史文舛譌加以駮正皆必依據古書匪敢

自逞臆見仍注於逐條之下以便省閱又如五代史之

文甚簡宋元史之文甚繁此在各自成書原屬不相沿

襲今旣彚爲一編則前後繁簡未便懸殊兹於文之簡

者訪舊聞以裨其遺文之繁者芟冗詞以舉其要務在

彚累朝之制作入夾漈之型模雖則取材正史不徒襲

用舊文庶幾仰副我

聖天子右文稽古實事求是之盛意焉諸史每傳之後

復爲論贊惟元史無之夫良史之職主於善惡必書但

使紀事悉從其實則萬世之下是非自不能揜奚庸別

爲褒貶之詞夾漈之不載論贊允爲有識今亦仍其例

   記建炎官印

乾隆癸卯春𤓰洲有浚河之役掘地數尺得破船一中

有古銅印六枚一曰御營使司叅贊軍事印一曰建炎

諫官之印一曰建炎宿州糧料院記一曰建炎宿州軍

資庫記一曰建炎宿州州院朱記一曰建炎考城縣大

馮村指使記又有一刀刀鞘口有馬到成功四字周遭

刻之葢宋南渡初物攷宋史輿服志云南渡之後有司

印記多亡失尙方重鑄給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

別新舊此諸印所以加建炎字歟御營使司參贊軍事

獨不繫以年號者建炎元年始置御營司以宰相爲使

執政兼副使侍從官兼參贊軍事前此未置此司無新

舊之嫌也宋以諫議大夫爲諫官之長而司諫正言次

之雖號兩省屬官而別爲職司其公署謂之諫院其印

以諫官爲文則史所未及載此可據以存一代之掌故

者也軍資庫糧料院諸州皆有之州院之名不見于宋

史攷淳熙新安志刑獄門有州院有司理院乃知州院

爲置獄之所若州升爲府則改州院爲府院故嘉泰㑹

稽志有府院之稱其實一也指使之名亦不見于職官

志攷狄靑傳嘗爲延州指使則是武臣非文職也淳熙

三山志安撫司使臣有正任釐務指使二員又有𣸸置

釐務指使𣸸置不釐務指使提刑司亦有𣸸置釐務指

使𣸸置不釐務指使是監司之下皆有指使此稱考城

縣大馮村指使則指使亦有分駐村市者矣宋時官印

多有稱朱記者或釋爲州院主記誤

   記趙居廣畫

乾隆癸巳十有一月十四日總督倉塲戸部侍郞倪公

招同年集城南寓邸觀宋元人畫二十餘種彚爲一冊

著色皆工妙中有櫻桃黃鸝橫幅長不盈尺廣半之題

云上兄永陽郡王覆以長印不著年月或詢予永陽爲

何人予偶憶周益公玉堂雜記有淳熙三年九月中書

進熟狀魏王愷恩平郡王璩永陽郡王居廣並加食邑

事因舉以對歸檢益公集則有乾道六年十二月十三

日皇兄岳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永

陽郡王食邑五千三百戸食實封一千九百戸居廣加

食邑七百戸食實封三百戸制又有乾道七年八月二

十日賜皇兄檢校少保岳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

充萬壽觀使永陽郡王居廣生日勅宋時封永陽郡王

者固非一人此稱上兄其爲居廣無疑矣又攷宋史宗

室世系表英宗子益端獻王頵頵子檢校少保淮康軍

節度使孝詒孝詒子贈太師追封文安郡王安時安時

子居廣是居廣爲英宗之元孫孝宗以燕懿王後入繼

大宗於英宗亦爲元孫則與居廣爲族昆弟矣然世系

表旣失書居廣封爵而益王頵傳并不附見居廣之名

又可證宋史之疎漏也宋之宗室能畫者如令穰伯駒

伯驌輩世多稱之獨居廣不著於陶宗儀夏文彦之錄

一藝之傳亦有幸不幸哉予故表而出之

   記琉璃厰李公墓誌

乾隆庚寅三月琉璃厰窑戸掘土得古墓棺槨不具而

骨節異常人旁有一石眂其文則遼故銀靑崇祿大夫

檢校司空行太子左衛率府率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

西李公墓誌銘也提督兩窑厰工部郞中孟君㵆募人

改葬于故兆東二十歩別買石書李公官位表于道而

誌石則仍瘞之越十數日予始得聞亟徃欲椎拓其文

不可得世竟無拓本惜哉聞孟君曾令吏寫一通索而

讀之文駢麗頗可誦李公仕契丹子姓皆通顯而姓氏

不載正史恐後之人過此地者終不知爲何許人也故

記其畧云李公諱內貞字吉美嬀汭人唐莊宗時舉秀

才授將仕郞試祕書省校書郞守雁門縣主簿次授蔚

州興唐縣主簿次授儒林郞試大理寺丞守嬀州懷來

縣丞大聖皇帝兵至迎降加朝散大夫檢校工部尙書

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兼屬珊都提舉使嗣聖皇帝

改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尙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天授

皇帝加檢校尙書左僕射燕京留守南面行營都統燕

王知其才補充隨使左都押衙中門使兼知㕔勾次攝

薊州㓨史次授都峯銀冶都監天贊皇帝改檢校司空

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行太子左衛率府率保寧十年

月一日薨于盧龍坊私第年八十以當年八月八日葬

于京東燕下鄕海王村先殷氏女有三子後何氏

女生二男弟僧可延天順皇帝授普濟大師賜紫長子

瓚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司空南奚界都提紀使兼御史

大夫次子玉燕京都麴院都監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司

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子琰銀靑崇祿大夫檢校尙

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前大石銀冶都監次子

玿前遼興軍節度推官將仕郞試祕書省校書郞次子

璟攝宜州觀察推官文稱大聖皇帝者遼太祖之尊號

也太宗稱嗣聖皇帝世宗稱天授皇帝穆宗稱天順皇

帝景宗稱天贊皇帝皆與史合其云燕京留守南面行

營都統燕王者𫆀律牒蠟也本傳不言爲南靣行營都

統史之闕也中門使葢留守司之屬而百官志不載屬

珊軍應天皇后所置志祗載詳穩司而不及都提舉使

銀冶都監麴院都監皆南靣財賦官志亦遺之皆可補

史之闕太子率府職名志稱興宗重熙十四年見率府

率習羅此李公於景宗時授左衛率府率又在重熙之

前矣自古史家之患在於不博而遼史尤其牽率之甚

者子在京師久往往見遼時石刻文物制度頗多可采

未嘗不追咎歐陽張掲諸公之草草也然三史之修始

至正三年三月訖五年十月而成以七百四十餘卷

之書筆削於三載以內欲其綱羅散失無有滲漏是亦

難矣遼南京城因唐藩鎭之舊唐時憫忠寺在城內東

南隅今之琉璃厰在遼爲城東燕下鄕正可互證而海

王村之名亦好事者所當知也

   淸涼寺題名

乾隆乙酉四月予與錢蘀石學士曹慕堂積粹齋兩侍

御赴𣵠州恭迎

大駕還宿良鄕之豆店薄暮入淸涼寺有石幢八靣各

鐫佛像製殊古朴讀其題識云淸寧三年歲次丁酉二

月丁未朔二十七日癸酉日提㸃成辦人馮絢燕京作

頭王文善成造長男辰兒鐫淸寧遼道宗紀元也不書

大遼者遼自聖宗復國號契丹至道宗咸雍二年丙午

始仍稱遼造幢之時猶稱契丹故也幢重立于明成化

二十年七月亦有題字其東石幢一題云房山東嶽廟

女冠卜道堅昇雲之𣄢乃金泰和中刻又一幢周刻般

若波羅蜜多心經未詳年月書法皆可觀寺門內老槐

一株當是金元時物明嘉靖中碑文已稱爲古槐矣迄

今又二百年尙無恙主僧欲伐而去之予言樹久有神

物䕶持不可犯僧愕然而止然庭小而樹大當門中央

俗人所忌終恐不能久也聊紀同遊歲月以貽寺僧且

以補朱氏日下舊聞之闕

   虎邱山石觀音殿題名

已丑夏五月二十六日與王西莊吳竹嶼吳岑渚周松

承遊虎邱山登千人石酌第三泉徘徊久之微雨作避

石觀音殿相傳宋慶歴間吳興臧逵夢中見大士眞身

覺以語其弟寧寧斵石爲此像所謂應夢觀音也三靣

環以石壁壁間刻大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右僕射兼門下侍郞平章事曾公亮等所書凡九十

一人人各書一行以公亮結銜攷之當刻于𤋮寧之初

矣石壁後有𥼶迦文佛四大字阿彌陀佛四大字政和

中住山沙門子英所書旁有宣和六年三月胡少汲劉

卿李朝卿趙希元許子長同遊虎邱山題名又有向

子諲題名其文云子諲秋八月壬申到郡冬十月庚午

乞還印綬章上屢却十二月癸丑詔許歸薌林乘泛宅

艤虎邱而去紹興八年河內向子諲伯恭父題攷宋史

本傳子諲以徽猷閣直學士知平江府金使議和將入

境子諲不肯拜金詔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已和戎未

聞甚于此時宜却勿受忤秦檜意乃致仕卽其時也子

諲敏中之元孫史於敏中傳稱開封人子諲傳稱臨江

人此題河內者舉族望言之猶蘇子瞻世居眉州而自

署趙郡也世之好金石文字者寡矣此刻近在耳目間

顧無有識之者惟普門品經曾載于虎邱志然亦語焉

不詳去春予與陳葯耘來遊拂拭壁間得此妙跡兹復

導諸公來觀愛其筆法整勁欲以𥿄墨搨之雨益甚從

者促下山不果岑渚請予題壁間以諗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