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夏書事/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二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 
青浦吳廣成西齋
卷三十四

政和六年遼大慶六年。夏雍寕三年春二月,仁多泉城降于熙河將劉法,法屠之。

童貫使劉法合熙、秦之師攻仁多泉城。守將遣使請救,乾順命晉王察哥將兵援之。察哥聞法名不敢進,城中孤守月餘,力竭出降。法受而屠之,死者三千餘人。
按︰殺降,兵家所忌;屠之,虐更甚矣!異時統安之敗,法不得其死,宜哉!

秋七月,李訛𠼪被獲,伏誅。

訛𠼪在夏國漸用事,與子遇昌常引兵入寇。至是,入邊偵事,爲熙河邏卒所獲。徽宗詔誅之,函其首于甲庫。

冬十一月,破靖夏城,屠之。

自紹聖、崇寕節次進築,夏南境地僅存五、六千里,居民皆散處沙漠、山谷間,涇原又築蓆葦平爲靖夏城,形勢更蹙。乾順大舉兵攻之,時久無雪,先使數萬騎繞城踐塵漲天,潛穿濠爲地道入城,城陷,盡屠之,以報仁多泉之役。 《周禮》曰︰屠者,暴之也。劉法屠仁多泉城,夏人屠靖夏城,遞相報復,無時休息,率土地以食人肉,其禍慘矣!其罪甚矣!然非夏之跋扈,實宋之自取也耳。

攻石尖山,兵潰。

先是,种師道築安平砦,乾順遣重兵據砦水源,渭州都監郭浩率精騎數百奪之。兵退,轉攻石尖山。浩復冒陣而前,流矢中左脇,不拔,奮力大呼,諸軍從之,夏兵不能禦,遂潰。

十二月,遣使入貢。

時中國以熙河進築功成,進執政等官,使副廷見,並加詰責,怏怏而回。

政和七年遼大慶七年。夏雍寕四年春二月,种師道帥師克藏底河城。

師道率陝西七路兵𠔏十萬征藏底河城,期以旬日必克。旣薄城下,城中守備固,攻之不破。至八日,師道斬不用命者,安邊巡檢楊震率壯士先登,斬級數百,衆乘而上,守城卒驚潰,遂克之。《宋史‧地理志》︰政和三年,賈炎乞進築藏底河城,不果。六年,知慶州姚古克之,卽威德軍。與《种師道傳》異。
按︰藏底河城小而堅,夏人恃以爲固,師道八日克之,功亦偉矣!然亦見地利之不足恃也,負險者可以鑒矣。

夏四月,鄜延將劉延慶破成德軍,大首領賞屈被執,西蕃王子益麻黨征內降。

童貫又使延慶襲破成德軍,捦賞屈,黨征等遂舉衆降。《宋史‧鄭驤傳》︰大觀中,羌人假黨征名歸附,童貫奏賜姓名趙懷恭,官團練使。至是,黨征自西寕求歸,貫懼事洩,議者希貫意欲絕之云。

重和元年遼大慶八年。夏雍寕五年春二月,圍震武軍。

震武,卽古骨龍城,童貫進築賜名。地在山峽中,熙、秦兩路不能餉。自築城後,夏國數以兵爭,殺知軍事李明。時熙河、涇原、環慶同日地震,民心慌亂,乾順遣兵從善治堡入圍之。知軍孟明出鬬被創,危甚,熙河將劉法率兵赴援,圍乃解。

夏四月,入丁星原大掠。

丁星原在乳酪河西,距湟州綏遠關四十里。初,劉法解震武圍,于瞎令古城北連築德通、石門兩城堡。乾順畏逼,遣兵入丁星原圍之,見禦備固,旁掠六日而還。徽宗詔再築靖夏、伏羌、制戎等城爲備。 史臣曰︰雍熙元年,復以銀、夏、綏、宥四州授李繼捧,自後四州之地不復領職方。熙寕始務闢土,而种諤先取綏州,韓綘繼取銀州,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復取葭蘆、米脂、安疆、浮圖等砦。迨元祐更張,仍以葭蘆四砦給賜夏人,而分畫久不能定。紹聖遂罷前議,督諸軍乘勢進討。自三年秋,迄元符二年冬,凡陝西、河東建州一、軍二、關三、城九、砦二十八、堡十。崇寕、政和間,陶節夫、鍾傳之徒又建仁多泉、靖夏等城。雖夏人寖衰,而中國之民力亦重困矣。

六月,築割牛城,廓州防禦使何灌襲之,城不守。

乾順見中國進築不已,于癿六嶺分界處築割牛城,屯重兵守之,爲東南捍蔽。童貫使灌由膚公城夜出兵襲據之。貫以聞,賜名統安。

宣和元年遼大慶九年。夏元德元年春三月,敗熙河經畧使劉法軍于統安城,殺之。復圍震武。

統安深入夏境,童貫得之,謂可制夏人死命,乃遣劉法進取朔方。法不欲行,貫强之曰︰「君在京師,親受命于帝,自言必成功,今難之,何也?」法不得已,引兵二萬至統安。乾順令晉王察哥率步騎萬餘爲三陣,以當法前軍,別遣精騎登山出其後。大戰移七時,法兵饑馬渴,死者甚衆,前軍楊惟忠、後軍焦安節、左軍朱定國等皆敗。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葢朱峗,守兵追之,墜崖折足,一負擔軍斬之。察哥見法首,惻然語其下曰︰「劉將軍前敗我于古骨龍、仁多泉,吾嘗避其鋒,謂天生神將,豈料今爲一小卒梟首哉!其失在恃勝輕出,不可不戒。」遂陷統安,進圍震武。震武頻受兵,熙、秦兩路疲于奔命,蕃、漢苦之。至是將陷,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遂引還。《宋史‧徽宗紀》︰五月丙辰,敗夏人于震武。《劉韐傳》︰劉法死,夏人圍震武。韐攝鄜延帥,出奇兵搗之,解其圍。《夏國傳》︰夏人乘勝圍震武,劉仲武、何灌等赴之,乃解去。三說互異。 史臣曰︰是役死者十萬,貫隱其敗,以捷聞,宣撫使以下受解圍賞者數百人,不知夏人實自去也。諸路所築城砦皆不毛,夏所不爭之地,而關輔爲之蕭條,果如察哥之言。

夏四月,戰于蕭關,敗績,遂棄永和等三城。

震武圍旣解,童貫始命种師道、劉仲武、劉延慶將兵出蕭關,夏兵拒之,不勝,遂破永和砦;圍割沓城,城中兵出戰,又敗;逐北至鳴沙,夏兵已棄城走,師道等無所見而回。《宋史‧徽宗紀》︰夏四月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不詳城爲何名。《貫傳》及《夏國傳》不載其事。兹從王氏《東都事畧》。

五月,復圍震武軍,不克。

察哥因童貫兵進鳴沙,復至震武,日夜百道攻之,城中危甚。會貫兵還救,乃退。

六月,以遼國書請和于鄜延。

初,乾順恃茶山鹽鐵之利及橫山諸族帳勁勇善戰,用以抗中國。自童貫領六路軍事督諸將進築軍壘,立堡砦,盡得山界部州,已失所恃。及永和、震武之敗,疆地日蹙,兵勢亦衰,遂以遼國書致鄜延帥劉韐,請納款謝罪。衆疑爲詐,韐曰︰「兵興累年,中國尚不支,况小邦乎?彼方新敗,其衆甚疲,懼我再舉,故款附以圖自安耳。」密疏以聞,徽宗詔許之。已,乾順故愆期,久之方使人再請。韐戒之曰︰「朝延方事征討,吾爲汝請命,毋若異時邀歲幣,軼邊疆,以取威怒。」使臣懼聽命。

秋八月,遣使上誓表,棄所與誓詔而還。

自夏國納款,陝西六路兵皆罷,乾順遣人進誓表。時童貫已入爲太傅,以誓詔授使者。使辭不取,貫迫館伴强與之。使持還,及境,仍棄之于道。

冬十月,遣使入賀天寕節。

先,夏使所棄誓詔,鄜延帥賈炎得而上之,童貫大慚忿,將請兵合討,會賀節使入,乃止。
按︰西夏賀節使,自是正史不書。

宣和二年遼大慶十年。夏元德二年春三月,日承氣,立妃曹氏。

曹氏,曩霄時把關太尉曹勉孫也。年十四入宫,性溫柔貞靜,動以禮法。常侍仁安公主,主素嚴肅,氏身承起居,順適其意,因勸乾順納之。始命爲才人,至是進位賢妃。

冬十一月,封宗室子仁忠爲濮王,仁禮爲舒王。

仁忠父景思嘗從秉常于木砦,當河津阻絕,罔萌訛等潛使窺伺,欲施鴆毒,景思左右抗𧅰,以計脫者再,秉常德之。已復位,欲加顯擢,爲梁氏父子阻抑,不遂志。死時仁忠二人尚幼,及長,俱通蕃、漢字,有才思,善歌咏。始任秘書監;繼擢仁忠禮部郎中、仁禮河南轉運使;至是,二人自陳先世功,乃晉爵。

宣和三年遼保大元年,金太祖旻天輔五年。夏元德三年,遣使約遼兵入寇。

北方女眞部完顏氏,世居混同江之東,南接高麗,北鄰室韋,西界渤海鐵甸,東瀕海,在夷狄最微。建隆中,嘗獻馬。自天聖後,役屬于遼,不復入貢。傳至阿骨打,政和中始叛遼,取寕江州,遂稱帝,建國號金,更名旻。中國遣馬政、趙良嗣等浮海使金,約攻遼國,以復燕、雲。乾順聞之,遣使如遼,約先舉兵入寇,遼主不許。

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夏元德四年春三月,遣兵援遼西京,不及。

金將斜也、斡离不等破遼西京,追遼主于乙室部,不獲,西京復拒守。乾順遣兵五千爲援,甫出境,聞金將謀良虎已破西京,順遂還。

夏四月,金降將耶律坦犯境,以兵備河西。

坦奉金將斜也命,將兵脅降遼西南招討使所屬諸部,直至夏境,聲勢甚盛。乾順遣兵備河西諸郡,坦解去。

五月,遣大將李良輔救遼,破金兵于天德軍。

遼山西城邑諸部盡降于金。乾順聞遼主走保陰山,遣良輔將兵三萬救之。次天德境,金都統婁室遣將突撚、補攧以騎二百爲候,良輔擊之殆盡,知金兵將大至,設伏以待。未幾,金將阿土罕以數百騎來攻,伏發殱之,阿土罕棄馬越山得脫。 張時泰曰︰當時遼、金之不敵,審矣。夏人何以救爲哉?曰︰彼但知救災恤鄰之義,强弱非所論也。嗚呼!觀夫夏人此舉,則其磊落光明,固非宋之助叛攻鄰者比也。
按︰拓跋起自西陲,其戰爭攻取,散見史冊,鮮有以「救」書者,惟石晉時李彝興兵掠契丹,以牽制其侵晉之師,《綱目》書之曰「救」。夫是時晉力未衰,尚可無藉于救,而已特書予之。若遼國爲宋、金交攻,高麗坐視,部族離心,勢窮援絕,獨乾順毅然出師,星馳赴難,較之彝興,殆有進焉。後日宜水之敗,乃天不祚遼耳,豈戰之罪耶?

六月,進軍宜水,與金將斡魯、婁室兩軍戰,敗績。

良輔旣勝金軍,時久雨,謂金兵怯,恃衆不備。已,聞婁室出陵野嶺,留將拔离速扼險來拒,遂縱兵渡宜水,爲方陣前突。婁室分軍爲二,迭出迭入,轉戰三十里,將近宜水,金都統斡魯軍又至,從旁合擊。良輔大敗,死者數千人,退走野谷,渡澗水,水暴至,漂沒不可勝計。趙良嗣《燕雲奉使錄》,夏人援遼,爲暴漲所溺,在八月。《大金國志》同。《宋》、《遼》二《史》係在六月。

秋七月,遣使問遼主起居。

遼主旣失西京及沙漠以南,遂由訛莎烈走石輦驛。金將蒲家奴追敗之,遼主悉棄輜重走。乾順遣大臣曹价奔問起居,饋以糧糗。

宣和五年遼保大三年,金天輔七年。夏元德五年春正月,復發兵救遼。次可敦館,不得進。

乾順奉遼主命,遣兵屯于可敦館,相爲聲援。金將婁室以兵戍朔州,築城霸德山。阻之,不得進。
按︰夏與金兵勢懸殊,乾順不畏宜水之敗,復出師爲遼聲援。霸德山之阻,乃力之不足,非心不誠也。書「復發兵」,書「不得進」,皆原其心而恕之。

夏五月,遣使迎遼主于雲中。

金都統斡魯遣斡离不、銀术可等襲遼主于陰山,諸王、妃、女悉被擄,遼主僞使乞降,而西走雲內。乾順知車駕瀕河,遣使往迎,請臨其國。

金人來誘叛遼。六月,遼使冊爲夏國皇帝。因徵兵,不應。

先是,斡離不追遼主至天德,遣使諭夏國,許割地議和,以沮救遼之心。遼主左右頗有知其事者。及遼主謀奔河西,中軍都統蕭特烈、同知檢㸃司事耶律懷義等諫,不聽,渡河次于金肅軍北。金候人吳十回等偵言,夏國已迎𧅰遼主渡大河矣。斡離不又遺乾順書曰︰「奉詔有云︰夏王,遼之所出,不渝終始,危難相救。今兹已舉遼國,若能如事遼之舊以效職貢,當聽其來。若遼主至彼,可令執送,割地酬勛。倘有疑貳,恐生後悔。」書至,會遼主遣使冊乾順爲夏國皇帝,命益發兵來衛。乾順不應。
按︰匹夫不可奪志,矧一國之主哉!當乾順救遼之時,問起居,請臨幸,苟守此志不渝,金源雖狡,焉得致之?乃始懼兵威,繼貪土地,漸易初心,頓忘舊好。雖金人實誘之,而乾順之爲德不終,亦無所辭罪矣。

宣和六年遼保大四年,金天會二年。夏元德六年春正月,奉表稱藩于金。金賜以遼西北地。

乾順旣與遼異,遣御史中丞芭里公亮奉表金主,請以事遼之禮事金,因受賜地。金都統粘沒喝承制割下塞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淥濼西之地與之。濼西,本拓跋地,向爲遼侵取者也。
按︰此夏國臣金之始。旣稱藩,復得地,其叛遼益著矣。

三月,上誓表于金。

乾順得金賜地,復遣芭里公亮獻方物,上誓表曰︰「臣乾順言︰今月十五日,西南、北兩路都統遣左諫議大夫王介儒等賫牒奉宣,若夏國追悔前罪,捕送遼主,立盟上表,仍依遼國舊制及賜誓詔,將來或有不虞,交相救援者。臣與遼國世通姻契,名係藩臣,輙爲援以啟端,曾犯威而結衅。旣速違天之咎,果罹敗績之憂。蒙降德音,以寛前罪,仍賜土地,用廣藩籬。載惟含垢之恩,常切戴天之望。自今以後,凡于歲時朝賀、貢進表章、使人往復等事,一切永依臣事遼國舊例。其契丹昏主今不在境,至如奔竄到此,不復存泊,卽當執獻。若大朝知其所在,以兵追捕,無敢爲地及依前援助。其或徵兵,卽當依應。至如殊方異域朝覲天闕,合經當國道路,亦不阻節。以上所敘數事,臣誓固此誠,傳嗣不變,苟或有渝,天地鑒察,神明殛之,禍及子孫,不克享國。」

閏三月,金使來賜誓詔,更遼禮以受。

金主遣王阿海、楊天吉賜誓詔,曰︰「維天會二年,歲次甲辰,閏三月戊寅朔,皇帝賜誓詔于夏國主乾順︰先皇帝誕膺寶籙,肇啟皇圖,而卿國據夏臺,境連遼右,以效力于昏主,致結衅于王師。先皇以爲忠于所事,務施恩而釋過。迨眇躬之纂紹,仰遺訓以遵行,卿乃深念前非,樂從內附,飭使軺而奉貢,效臣節以稱藩。載錫寵光,用彰復好,所有割賜土地、使聘禮節、相爲援助等事,一切恭依先朝制詔。其依應徵兵,所請宜允。三辰在上,朕豈食言?苟或變渝,亦如卿誓。垂遠戒諭,毋替厥誠。」故事︰遼使至國,以臣禮見。乾順欲依舊禮,阿海不肯,曰︰「遼與夏甥舅也,故夏主坐受使者之禮。今大金與夏國君臣也,見大國使者當如儀。」爭數日不決,乾順乃起立受焉。自後,見金使皆如之。
按︰更遼禮受,醜乾順也。乾順再表奉金,請以事遼爲例。至是,竟以臣禮見,其屈己不已甚哉!

秋七月,以兵侵武、朔二州。

武、朔,遼山後地。金取武州歸宋,朔州守將韓正亦舉城內附,中國築固疆等堡爲守。乾順數以兵攻之,宣撫使譚稹遣部將李嗣本督兵出戰,相持數日不解。

九月,子仁孝生。

仁孝,曹妃所生。生時異光滿室,成安公主見而愛之,請名仁孝,令保母持至宫中,時撫摩不忍釋。

冬十月,謝金誓詔,且以宋侵賜地告。

乾順遣使奉表至金,謝賜誓詔,并訴所受新割地爲宋人侵畧,求援。金主詔曰︰「省所上表,具悉。已命西南、北兩路都統府從宜定奪。」

使賀金天清節。

天清節,金主晟誕也。夏使次于宋使、高麗使後,賜宴亦如之。
按︰此西夏賀金節之始。

十一月,金人索遼戶口,歸之。

初,乾順乘遼之敝,侵掠沿邊戶口貲孥。及受金割地,曾約非其境內者,願還所掠,久之不歸。金主詔副都統斡魯曰︰「夏人數以宋侵賜地求吾援兵,或不欲盡歸戶口,沮吾追遼主事也。今後在夏戶口,其盡索無遺。」乾順知不可止,乃悉歸之。

十二月,遣使入貢。

按︰西夏入貢使,自是正史不書。

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天會三年。是歲,遼亡。夏元德七年春正月,始賀金正旦。

乾順表畧云︰「斗柄建寅,當帝歴更新之旦;葭灰飛管,屬皇圖正始之辰。四序推先,一人履慶。恭惟化流中外,德被邇遐。方熙律之載陽,應令候而布惠。克凝神于突𡪿,務行政于要荒。四表無虞,羣黎至治。爰鳳闕屆春之早,協龍廷展賀之初。百辟稱觴,用盡輸誠之意;萬邦薦祉,克堅獻歲之心。臣無任。」云云。大使武功郎沒細好、副使宣德郎季膺等奉表以聞。
按︰此西夏賀金正旦之始。

二月,遣使如金奠慰,並賀卽位。

金太祖葬于和陵,乾順奉表致奠,并賀太宗卽位。時藩使館見儀未有定制,使至逾月,殿中少監劉筈始詳定焉。

秋八月,金兵來侵。

遼主延禧被獲,都統林牙耶律大石率所部西走。金諸帥訛傳乾順約大石取山西諸郡,因縱兵入境,掠取人畜。乾順遺書婁室責之,都統完顏希尹以聞,金主命嚴備之。
按︰夏之事金,未有失禮。乃前索戶口,兹肆侵掠。是夏之臣金,非求福,直求禍矣。雖然,貪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虎狼之鄰,基他日之禍,中國且然,于夏何責哉!

九月,世子仁愛卒。

仁愛幼聰穎,長多材藝。初,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卽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諫不聽,悒鬱而卒。
按︰仁愛因遼亡,飲恨不肯臣金,憤恚而卒,可謂能知大義者。乾順何心,有愧于其子多矣!

遼成安公主卒。

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
按︰不書「后某氏」,而曰「遼公主」,著其心乎遼也。心乎遼,故小鞠䩮書「遼將」,耶律大石書「遼臣」,後書「遼公主」,皆所以予義也。

冬十月,使賀金天清節。

時金人潛分兩路伐宋,軍務旁午。夏使與宋使俱不得見,就館賜燕而還。
附︰《金史‧宗翰傳》︰太宗欲罷陝西兵,諸將不可,曰︰「陝西與西夏爲鄰,兵不可罷。」宗翰曰︰「初與夏約攻宋陝西,夏人不應。今宜先事陝西,畧定五路,旣弱西夏,然後取宋。」攷太宗伐宋在天會三年,約夏夾攻,《本紀》不載。

十二月,遣使入賀正旦。

乾順聞欽宗卽位,遣使表賀,且覘虛實。
按︰西夏賀正使,自是正史不書。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終

 卷三十二 ↑返回頂部 卷三十四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