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論語集解/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一 論語集解
卷第二
何晏集解
卷第三

八佾第三

[编辑]

凡二十六章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馬曰:孰,誰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爲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三家者以《雍》徹。馬曰: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諸侯及二王之後來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林放問禮之本,鄭曰:林放,魯人。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包曰: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於奢,不如儉。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包曰:諸夏,中國。亡,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弟子冉求,時仕於季氏。救猶止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馬曰:倩,笑貌。盼,目動貌。絢,文貌。此上二句在《衛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子曰:「繪事後素。」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曰:「禮後乎?」孔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曰:禘祫之禮,爲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鬰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别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孔曰:荅以不知者,爲魯諱。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包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説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爲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奥,寧媚於竈』,何謂也?」孔曰:王孫賈,衛大夫。奥,内也,以喻近臣。竈以喻執政。賈,執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獲罪於天,無所禱於衆神。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

子入大廟,包曰:大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爲知禮者不當復問也。子聞之,曰:「是禮也。」孔曰:雖知之,當復問,謹之至也。

子曰:「射不主皮。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爲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爲善,亦兼取和容也。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馬曰:爲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設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鄭曰:牲生曰餼。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包曰:羊存,猶以識其禮。羊亡,禮遂廢。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孔曰: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爲諂。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栢,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爲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包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遂事不諫,包曰:事已遂,不可復諫止。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儉乎?」包曰:或人見孔子小之,以爲謂之大儉。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包曰:三歸,娶三姓女。婦人謂嫁曰歸。攝猶兼也。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爲儉。曰:「然則管仲知禮乎?」包曰:或人以儉問,故荅以「安得儉」。或人聞不儉,便謂爲知禮。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鄭曰:反坫,反爵之坫也,在兩楹之間。人君别内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爲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爲之如是是不知禮也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大師,樂官名。五音始奏,翕如盛。從之純如也、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純純和諧也。皦如也、言其音節明也。繹如也,以成。縱之,以純如、皦如、繹如言,樂始於翕如而成於三者。

儀封人請見,鄭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包曰:從者,弟子随孔子行者。通使得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聖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極衰必盛。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子曰:「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编辑]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爲美。鄭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鄭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里,不得爲有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困則爲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唯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爲美,故利而行之。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好惡。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爲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顚沛必於是。」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仆。雖急遽偃仆,不違仁。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己,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爲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欲爲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爲仁」,故云爲能有耳我未之見。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曰:黨,黨類。小人不能爲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爲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孔曰:懷,安也。小人懷土。孔曰:重遷。君子懷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懷惠。」包曰:惠,恩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也。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包曰:「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荅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猶曉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包曰: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己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己之諫。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鄭曰:方猶常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鄭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爲。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爲身行之將不及。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䟽矣。」數,謂速數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