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帝內經/素問第九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熱論三十一

[编辑]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恢絡於耳,故胸恢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歧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歧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刺熱論三十二

[编辑]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恢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鴬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鴬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胸恢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恢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焔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恢痛,頰上者,膈上也。

評熱病論三十三

[编辑]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歧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

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頃也。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歧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

歧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以救俛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不。

歧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歧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

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歧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帝曰︰善。

逆調論三十四

[编辑]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歧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歧伯曰︰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歧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

歧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

歧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藏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帝曰︰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