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脈要精微論十七[编辑]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歧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僅僅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頃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歧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歧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肋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鴬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歧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歧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歧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歧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 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肋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麤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沈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沈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平人氣象論十八[编辑]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沈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沈而橫,曰恢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沈而喘,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濇曰痺。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巳。

臂多青脈,曰脫血。 尺脈緩濇,謂之解聡。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脈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藏見,皆死。

頸脈動喘疾欬,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