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十六卷
← |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五卷 | 黃帝內經 素問第十六卷 佚名 |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七卷 |
骨空論六十
[编辑]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奈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眇絡季恢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裏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坐而膝痛,治其機;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連(骨行)若折,治陽明中俞髎。 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五寸。(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囓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水熱穴論六十一
[编辑]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歧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歧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歧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大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歧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沈,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歧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襖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支之熱也。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藏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歧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