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費縣城 按舊《志》:舊土城,周圍八里。洪武避兵,截其南半,今城止四里。成化五年,知縣殷禮重修,為石城,高丈八尺,創建城樓四門,各有名號刻石:東曰望沂,南曰映文,西曰仰聖,北曰「瞻蒙。」 嘉靖萬曆間,因大水及霪雨,城門塌損,知縣吳從禮屢加修葺。至二十七年,鄜州王建亳,以東門外太廠重築城牆,謂之甕城。

皇清順治二年,土寇猖獗,知縣趙錫彤修,以後或雨。

或水,屢傾屢修不一。康熙九年十一月地震,十年八月地震,城垣復塌,知縣張士誌再修

兗州府關梁考        縣志

滋陽縣

通濟橋 在西關外通濟河。康熙九年,郡守蔡廷輔鼎建。

泗水橋 在城東南五里,貫莊鋪北岸,乃泗水急流,當南北之要途。萬曆三十七年,魯憲王所建。中通十五洞,每洞五丈有奇,記入《藝文》高吳橋 在城西三十里,跨光水而建。

永濟橋 去高吳橋二里,跨溪水,建於弘治庚戌之秋,俗號「新橋。」 山東參議長安蕭謙有《記》。利涉橋 在金口壩東二里黃泥溝,詣闕里之要途。

呂仙橋 在縣治西三十里。萬曆三十四年,有吳之英、丁時雍請鸞與呂祖會。《呂書》云:「明午在張家橋會。屆期,二人至橋拱立,天甚晴,忽有雲如掌大,自西北來,小雨一陣,二人橋下避之。轉瞬天晴,適見一人甚藍縷,自西北來,問曰:『爾二人是侯陳親家乎』?」 因問:「爾何知之?」 曰:「吾方在井上飲水,他說即來。」 又問:「爾從何來?」 曰:「從鄆城來,往府裡去,回來還要到家。」 瞻視間則不見矣。至次日,問乩曰:「昨約相會,何不見?」 復書云:「昨已在橋會矣。」 其後橋石,遂見坐痕。

關王廟橋 在東門內,跨內河而建。

東橋 在關王廟橋西,亦跨內河而建。

御橋 在東橋之西,縣治之北,跨內河而建。景有《御河煙柳》。

西橋 跨內河而建,在御橋之西,府衙之東。「通武橋 」 在西橋之西,水門之東北,臨元帝廟,跨內河而建。

德盛橋 在滋陽縣南門之內,鐘樓西橋南,鼓樓東橋北。

旱石橋 在御街西,彌勒庵前。

平政橋 在西水門西,跨南北兩海河併內河之水而中建也。北臨昌平驛。

大石橋 在平政橋之西。

贊政橋 在東郭外

九仙橋 在《黑風口》之西。

昇仙橋 在九仙橋之北。

濟眾橋 在西辛。《婁莊集》。

鐵板橋 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西大南社。「仁義橋 」 在城西二十五里。袁莊邑庠生高楓「作《記》。」

變通橋 ,在北李宮社,有邑紳吳伯壎「記。」 廣濟橋 ,在北李宮社,有郡庠生吳季翕《記》。普渡橋 ,在縣西北歇馬亭之西。

便濟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梅家營東。翟村「八橋 」 ,在縣西二十餘里。

屯頭八橋 在縣西南二十餘里。

仁濟橋 在洸河,有邑舉人高士淳「記。」

婆媳橋

曲阜縣

洙水橋 在縣北三里孔林內。

文津橋 在縣北關外,關門與孔林門對,松柏夾道,其直如弦。橋建其中。

廣濟橋 在縣南三里。其地水聚四里許,行者難之。橋既成,人得其利焉。

瞻嶽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當南北通衢,水聚難行,有司董率成橋,永享其利。

沂水橋 在縣東南十里,跨沂水。

苗孔橋 在縣西南二里,跨洙水。

西關橋 在縣西廓內。以上俱石橋。

白石橋 在縣東北十里。

張陽橋 在縣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