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草橋 在縣西二十里

通濟橋 在縣南八里

閻老人橋 在縣西北十二里。以上五橋,俱跨水架木為之。

寧陽縣

四門板橋跨縣川。正德十二年,知縣紀洪修。嗣後歲歲修造不一。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趙纘重修。三十七年,知縣陳學

夔縣丞余方、典史嚴且易為石橋。四十一年,南門橋圮,知縣李溫皋復改為「板橋。」

南關石橋康熙三十三年,知縣鄭一麟重修。四十一年,汶水泛漲衝圮,知縣季溫皋捐貲暫置,以木通往來。

七家店橋 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溫皋重修。青川橋 在城西南八里。

通濟橋 在東門外

東南石橋 :在南門外,跨《河曲阜》。弘治七年知縣趙容修。

新柳泉橋 在縣西里許。知縣陳本儒修。洸河北石橋 。生員戴評等修。康熙二十六年,鄉民徐之彥同男徐光宗重修。

「洸河大石橋 」 在洸河閘南。御史吳崇禮、生員吳崇美、張四術、鄉民楊繼明等建。

洸河小石橋 ,先許尼後張尼募修。

樂善橋 在北郊外,通泰安大路。康熙十一年,劉文翠等募化建修。

義渡橋 汶水夏秋泛漲,同於江淮,非舟不可渡。至冬月春初,河水猶深四五尺,非橋不可渡。前有船二隻,乃泰安人借以索利。縣令李溫皋捐銀三十兩造木橋,冬春以濟行旅,民甚德之。《鄒縣》。

因利橋 在南門外,跨因利渠。成化十一年,知縣楊通重修。

東門橋 崇禎二年,知縣黃應祥重建。

西門橋 天啟五年,知縣劉彝鼎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朱承命重修。

東陽橋 在東門外。崇禎二年,義民石守敬重建。

高橋 在城南十里。宣德九年知縣房嵒修。龍河橋 ,在城南二十里。正統七年知縣房嵒修。

望仙橋 在城東北雷家廠,跨蓼津。嘉靖年間,道士吳明山修。

白馬橋 在城西北二十里,跨白馬上流。「破石橋 」 在城西南十里,跨白馬河。

平陽橋 在城西三十里,跨白馬河。崇禎九年修。康熙七年,地震圮壞,道人鍾邦現募修。徐鎮橋 在城西四十里,跨白馬河。正統年間,有居民徐姓者創建,故名。嘉靖年間,知縣徐世傑見橋圮壞,承厥祖志重修。

魏女橋 在城西三十里,跨白馬河。未詳何時創造。

黃路橋 在城西四十里,跨白馬河。萬曆十五年,義民路庭煥建。

吳橋 在城西六十里,跨白馬河。隆慶年被水渰沒。

永濟橋 在城西七十里,跨白馬河。隆慶二年間,故。明儀賓程衛建。

大通橋 在城西北里許。商人李國珍修建。「永利橋 」 在城西大通橋北。

界河橋 在城南五十里。崇禎二年,義民石守敬建。

施村橋 在城北三十里。

濟通橋 在城西紀溝石濟地方。萬曆十四年建,崇禎四年重修。

野店橋 在城南十五里。嘉靖二十二年修。萬古橋 在城南二十里「二夏集」 地方。萬曆三十年修。

陳溝橋 在城西北二十里屯頭村地方。萬曆四十年間建修。

崇義橋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河北牛廠地方,跨白馬河。萬曆四十一年,明魯藩建。

雙橋 在城西北二十里,跨白馬河,萬曆六年,明魯藩建。

新橋 在城北二十里。萬曆年間,里人張世勇捐銀建。今年久圮壞,伊子張鳳鳴倡義繼志,於康熙十一年重修。

雙石橋 在城北二十三里東灘店地方。「楊柳橋 」 在城西北,跨鱔眼泉。

內官橋 在城西,跨白馬河。

紀溝橋 在城西,跨白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