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兩川橋 :在城西南,跨三角灣泉。

雙村橋 在城西北,跨白馬河。

稻屯橋 在城西北,跨程家莊泉。

面房橋 在城西南,跨白莊泉。

泗水縣

何家橋 在縣西一里

三里溝橋 在縣西三里。

玉溝橋 在縣西十二里。

西岩店橋 在縣西二十里。

里仁橋 在縣西三十里。

鮑村橋 在縣東八里

東岩店橋 在縣東十五里。

苗館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博濟橋 在縣東三里

黃陰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

卞橋 ,在縣東五十里。金大定二十一年建。澤溝橋 ,在縣東六十里。

歷山橋 在縣東七十里。

滕縣

黃山橋 在城東北隅,跨南梁支流之引入城隍者。

躋雲橋 在城東南一里。舊名「斗子橋」 ,跨南梁河,不知創始。嘉靖十四年,知縣郭石重修,數年圮。萬曆十年,知縣楊承父增修。

三里橋 在城北,跨三里泉河一券。

七里橋 在城北,跨七里泉河一券。

北石橋 在城北二十五里。《一券》。

南石橋 在城南三十里,《一券》。

官橋 在城南四十里,建自隋時。近橋東溝中蹋出一斷碑,蓋隋開皇八年也,止有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古,雖非名筆,然無剝蝕可讀,其下半求之不得,惜哉!明時正統間,知縣羅斐重修,建《九券》,高四丈。今圮。

霸陵橋 在薛城南,相傳孟嘗君建,非也,或名始自孟嘗君耳。

公孫橋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堅緻。俗傳「公孫弘建」 者,亦誤。

中萬橋 在臨城驛南

北鎮橋 在泉河社故縣集北。亦古橋。正德間重修。

合娘橋又呼為「韓梁橋 」 ,在城西三里。其義未詳。

小白橋 在城西四十五里,跨小白河一券而工力堅緻。相傳唐時建。其餘大吳橋、辛莊橋、九老橋,又呼為「姜家橋」 、「蘇家橋」 、東倉橋、西倉橋、焦家橋,皆居民隨便修建者,不備書。

李公橋 在城南二十里沙河店。崇禎元年,署印府同李洵璀創建。今圮。

奮鵬橋 在城西四十五里奎子村西。崇禎二年,生員孫丕昭建。教諭賴國章有記。

嶧縣

望仙橋 在縣南門外。以南有望仙山,故云。孺子橋 在縣西門外氶水上。弘治間,知縣許承芳重建。嘉靖間,知縣龔汝勤增修。土人舊訛為為「子橋。」 知縣陶汝弼有辯,崇禎七年,知縣喬崙益廣其制,邑人褚德培有《記》。

便民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洪武間,縣丞田疇建。

蕭橋 在縣南五里。宣德間、萬曆間,邑人重修。清漳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陳郝集》

靈泉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

會仙橋 在縣南五里

巨梁橋 在縣南五十里新河上。

龍潭橋 在縣東二十里。隆慶間,知縣王琰建。裴宋橋 ,在縣北三里。北山,滄浪諸水流其下。大橋 ,在縣南五里。今廢。

會水橋 在縣西北十里。

奎梁橋 在儒學東南土城下龍門。經歷丁賓創建。

平賦橋 在縣東南十里土樓村嶧。知縣辛我德因清丈地畝、均平賦役之後所建,故名。觀成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西暨村嶧。知縣辛我德建。

元善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金鄉縣

望仙橋 在儒學南。延祐二年,知縣牛天麟建。成化十八年,知縣盛德重修。

泮水橋 在儒學門南。知縣彭鯤化建。木坊一座,更名「青雲橋。」 崇禎元年,知縣李國泰易以石坊。

惠廣橋 在縣西郭外。成化十五年,商人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