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察院東。

察院 在昌平驛西

太僕寺 在西關拱極門內,今圯。

泉廳 ,在金口壩西。大門三間,二門一間,東西角門各一座,廳三間,退思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兼為迎春宴所,今圮。

察院 在新嘉驛

驛丞廨 在驛西。廳五間,書房三間,後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金亭館 》在南門內,舊為魯藩迎詔之所。因前六館攤頹納價留此以作上司往來駐扎之處。各州縣

曲阜縣治 按《縣志》:在城西門內,正德九年創建。正廳五楹,扁曰「聖化堂」 ;後廳三楹,匾曰「補過堂。」 廳之西北有四知書房,又後為知縣宅,左縣丞宅,右典史宅。正廳左右各有掖房,東西翼為六曹房、承發司、架閣庫,中立戒石碑。碑之南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左角門之東為狴犴,右角門之西為廠房。儀門外右曰寅賓館,匾曰「覿德堂。」 館之南曰「申明亭。」 右曰土地祠。祠之南曰「旌善亭。」 大門三楹,匾曰「東魯舊邦。」 前為屏壁,俱創自正德年間,至今歲加修葺。

察院 在縣治東南

新司 在儒學南,管縣事沂州知州孔《貞叢》創建。

布政司 在察院東

按察司 在布政司東

府館 在察院南

茶廳 在府館東

縣廳 在茶廳東。二廳俱同知孔弘復創建。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西。

寧陽縣治 按《縣志》:「在城之中。舊治即學宮,元大德元年徙置於此。至四年為寇所燬。七年,知縣劉允營建未襄,梁彥謙、宋郁繼之,十二年三月始成。明朝宣德間,知縣孔朝新修廨宇。弘治二年,知縣趙容,七年知縣劉永安重加葺治。隆慶元年,知縣秦吉士改譙樓為門,建鐘鼓二樓於門內之東、西畔。萬曆三年知縣」 李貞重修廳事六房,建寅賓館。九年,知縣許恩改戒石亭為木坊。三十三年,知縣徐汝冀憑《堪輿家》言,謂「鐘鼓樓無益於縣,且在學之右,方大不利。」 遂拆去,為修學之資。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何如龍重修宅內寢室三楹。

大堂并兩翼東西二庫及東西房科共十六間,有碑記。康熙七年,知縣劉興漢宅內創建樓一座,題曰「濯雲樓」 ;重修西廈三間。十一年重修二堂,題曰「誠正堂」 ;三堂題曰「內省堂」 ,則縣治規制煥然矣。有碑記。

縣丞衙 在堂東

土地祠 在儀門內偏東。

東獄 在儀門內西

小倉 舊在儀門外東,後改在儀門內,今廢。典史衙 在堂西。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康熙十一年,知縣劉興漢重修,題曰「虛受亭。」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東。

申明亭 、「旌善亭 」 俱在縣署西。

僧會司 在寶相寺

堽城閘 、舊有閘官。正德十一年革

工部司 在縣治後偏西,今圮。

分守道 在城東南隅。久廢。

東察院 在城隍廟西,久廢。

大察院 在東察院西,久廢。

南察院 在二老堂西。嘉靖九年,知縣陳本儒改尼寺建。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及畬重修。康熙二十五年,知

縣陳學夔再修,名「古闡公館。」 又岱青堂行臺三處,一在預備倉後,一在寶相寺後,一在城隍廟東南,今俱廢。

西蜀公館 ,西通汶上,離城三十里,久廢。沙嶺公館 ,南接新嘉驛,北通堽城壩,離城一十三里,久廢。

南義公館 當泰山曲阜之衝,在縣東北七十里,今廢。

鄒縣治 按《縣志》:「在城中。洪武二年知縣桂孟創建。嘉靖十五年時暘重修。」 其制:大堂三間,二堂五間,大堂西庫房三間。萬曆九年知縣許守恩增建瓦房三楹,吏役便守。知縣王一楨、黃應祥俱重修。東贊政廳三間,兩翼六曹各十二間,東、西皂房各二間,前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門外左右收糧房各三間,知縣馬復淳建。黃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