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稅課司 舊在雙河集。明弘治二年,遷置州治西。後司裁,改為義倉。今廢。

南華館 明萬曆二十一年,知州許恩建,今廢。《鄉約》所 舊在南門外,正廳三間,扁「遵化堂。」 明正統後,建大門一座,繚以周垣。後堂圮,遂移講於重華書院。

存留倉 在州廳事西南。

預備倉 在州治北。明天順甲申,知州伍禮、同知張浩闢地重建。廳三間,廒一百間,後止九十五間,門樓一座。凡征賦、勸分、贖罪之粟,皆納於此。今毀。

收糧倉 在州東關外。明天順間,同知張浩、判官翟湛重建。距河三十步。廳三間,廒四十餘間,廚三間,大門三間。每歲夏秋,委官率里長大戶收稅。麥畢,則漕運各該倉分收。弘治間,惟兌軍糧於此。收畢則由河運至張秋,入兌軍倉,候軍至起兌。正德間,河道淺阻,不便舟運,不復至此。今河淤,倉亦廢。

兌軍倉 在張秋。明天順初,同知蕭晟買地創建。後知州伍禮重建廳三間,廒一十二間,廚房四間,東西門二間,繚以周垣。每歲委官實糧於此,候軍起運。今圮。

曹縣治 按《縣志》:「洪武二年徙州治盤石鎮,判官閻本營建之。四年改縣治,知縣陳嘗、韓懋、劉永淮相繼修葺。弘治庚申,鄒魯擴新之。」 正廳三楹,增五楹,左東庫貯本縣賦入,右西庫貯河道預備。左庫之左,儀仗庫三楹,前庫樓一所。右庫之右,典史廳三楹。前吏書辦事廊各十五間,甬道一條,戒石亭一座。吏書廊南東西便門各一,儀門三楹,左右角門各一。左角門南土地祠三楹,南馬廠,右角門南犴獄,再南麗譙,左鼉樓司鼓,右鳧樓司鐘。南大門,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縣廳後穿廊兩楹。資深堂三楹,左右正本宜民堂各三楹。宜民堂西舍學三楹,教官吏子弟。南公廨十五所,所三楹。資深堂後則知縣宅門,門內退廳三楹,東西書房各三楹,正房五楹,左偏房三楹,廚房、耳房、內學房各若干楹。東退廳三楹,小耳房一所,東房四楹。縣宅之左,則丞宅、丞宅,南則尉宅,各有廳事寢廚,內外役員廊舍。右主簿各宅亦如之。而知縣宅內鑿井焉,曰「廉泉」 ,鄒不欲其取汲於外也。於是規模畢具,儀威始肅。其後經河患,更歲月,蔡璧、費標、劉不溢各有修理,然無大廢興。至萬曆庚寅,風霾廳圮。錢達道因其基高大之峻,加舊半,易名曰「節愛」 ,增儀仗庫二楹。正廳西側律例房三間,穿廊東詢瘼軒三楹,以便諮詢。邑人萬愛民「記。」 土地祠東象賢堂三楹,肅賓鼉。樓北廠房十二間,納賦租。丙辰,成伯龍擴資深堂五楹,易題曰「四知」 ,建正本堂三楹。宅門內廳事右圮廢地,創乃逸軒三楹。縣門久且湫,崇新之,移鐘鼓兩樓。縣門外東西通衢建古曹國坊,照壁前成。涖曹久,興革為多。戊申,李支揚以霖雨,吏書文案多浥損,修葺之,高其基,廣其宇,又形勢外高內弗稱,乃建承恩樓五楹,宅內與廳事埒。癸丑,張慎言易戒石亭以坊懸《聖諭》出入觀省之,撤穿廊,廣臺道,堂室加豁開焉。辛酉,石三畏後宅增設平樓七間,角門二座,改寅賓館土地祠南,題曰「見大賓」 ,設以重扄。天啟丁卯,王猷建捧檄亭乃逸軒北。崇禎四年蕭譽建兵餉房犴獄南,時醵餉為艱,故刱為之。

皇清康熙壬子,知縣門可榮捐俸重修《犴獄》內外大

牆暨男女房,禁卒房數間,高峻寬闊,囚徒既不染病,又無越獄之弊。

陰陽學 舊在布政司西。弘治五年,知縣鄒魯建。萬曆十八年,錢達道改建於縣治西。

醫學 舊在太僕寺東,知縣鄒魯建。

僧會司 在興隆寺。萬曆間,僧如慧重修。庚戌,知縣李支揚設官廳其左。

道會司 在城隍廟內

巡檢司 元時設於盤石鎮。明洪武二年,徙州於此。至六年,改設於安陵舊州治。巡檢鄭受建、孟辰、梁總修。

稅課局 ,在縣治西南。元時設,明初復設。後改州為縣,裁革。

分署 黃河廳,弘治間,知縣鄒魯建於縣治東。以後增修不一。

皇清同知張鍾英、黃尊光、鄭長青各有修建。

預備倉 在縣治北。洪武間,杜眉壽建,知縣韓懋、鄒魯修。後石三畏增建官廳二座、廒十四所,併一百二十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