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平倉 收貯各上司穀。

備荒倉 收貯按院穀

《富公倉 》收貯撫院穀。

保赤倉 共十八處,設立於城外各集鎮。自崇禎三年地亂盜多,防守為艱,併於縣倉城外無倉矣。

社倉 共十處:「安仁、冉堌」 、臨廟、望魯、黃堽、土山、安陵、古營、大黃、魏家灣諸集各官廳三楹,廒房六楹,門樓一所,俱知縣錢達道創建。

安平水次倉 在安平鎮,一曰「小灘」 ,為兌軍糧設也。官廳三楹,廒房共十八楹,門樓一座。成化間,知縣張仲芳建。

庫三 俱在縣治

察院 在縣治東北,堂室共九所。

分司 在察院西,規制略同察院。弘治間,知縣鄒魯首建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太僕行寺三署於城東南。嘉靖丁未,遭河患,官民廬舍蕩盡。後於縣治東北營一司,僅庇風雨。終嘉靖無能改營。後知縣曹恬僅於察院東建一「何陋軒」 ,以為祇候之地而已。至萬曆初,劉不益、李貴節始相繼增修,於察院西又營建分司一署成,伯龍、張慎言又先後造成什物器皿,或勒壁石,或存印簿,於是富戶鄉民之役最為曹累者,永革除矣。定陶縣署 按《縣志》:「舊在寶乘塔西北一里許。元末兵燬,河決湮沒。洪武四年,徙置今地。宣德二年,知縣吳深創建。成化元年,知縣沈紹祖始備規制,中為堂,傍翼以吏舍門獄公廨。十七年,知縣」 孫賓撤而新之,為正堂五楹,扁曰「牧愛堂。」 左右庫房二間,堂東儀仗庫三間。後為退思廳,又後為寢室,東為丞廳、簿廳。後俱裁廢。西為典史廳三楹,後即宅舍十二間,堂左右列吏舍四十間。南為儀門,六棖甬道,樹戒石亭。西南為獄門,南為大門,東為土地祠。嘉靖四十二年,知縣唐桐重葺正堂,前增簷棚三楹,堂前設欄檻。萬曆三年,知縣梁礦創迎賓館三間,建譙樓於大門外二十步。二十二年,知縣陳以見創《旌善》《申明》二坊,分書善惡姓名,以示勸懲。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重修六房,又於退思堂東創書房三楹,規制漸備。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預備倉 舊址在縣城東。成化年,知縣孫賓徙置於縣治左,大門三間,二門三間,週圍倉廒四十間。正德十一年,知縣蔣班增建十五間。嘉靖十年,知縣劉倫改修倉廒,創建中廳三間,并左右廂房。四十一年,知縣唐桐重修。萬曆二十年,知縣陳以見增修倉廒二十間。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重修倉廒十四間。

義倉 在東社學西。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增建廒房二十五間。

積貯京倉 奉文「積穀運京備賑。」 順治十二年,知縣趙國琳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南。正房三間,東西二十間,大門一座。順治十一年,知縣趙國琳重修。察院 「在縣治東。洪武二十四年,知縣鍾亮創建。成化年知縣沈紹祖、知縣孫賓,嘉靖年間知縣劉倫、唐桐,萬曆年知縣黎邦琰、陳以見,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順治十一年知縣趙國琳,相繼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洪武三十四年,知縣鍾亮建,今廢。

太僕寺 在縣治東南。成化十八年,知縣孫賓建,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