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河署內

嘉祥縣署 按《縣志》:「金元時縣治遷徙不常,大都依山為之,頗湫隘。洪武間,署縣事王禮始加修葺。天順間,邑令張慶建正堂四楹,其左右為庫各一間。順治五年燬於寇,邑令張大昇建草堂以視事。康熙辛亥,浙東徐之駿知是邑,謀所以創興之,慮力不能竣,役因未果。至癸丑春,併草堂又摧於風,爰與邑尉馮奇共」 定議,以二月鳩工,七月豎造,九月落成。為大堂三間,左右仍翼以庫,為二堂三間,兩翼如之。為三堂者一。大堂之前為捲篷,又其前圍以石欄、材料,徒眾擇人分理,井井有條。然皆以捐募集事,自始工以至畢工,無一錢取辦於科罰也。堂之下東西相向為六曹石欄,前中道有戒石亭。後改為坊,坊前為儀門,東西各角門一座。儀門外左有土地祠,右有獄神祠,相傳為邑令李倫、齊雲相次建。又其前為大門,門之外,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令皆毀。又其前有坊額曰:「絃歌古治。」 土地祠之前,舊有寅賓館,萬曆間建於邑令龔仲敏,今亦毀。堂之東為邑令宅,凡廳一,堂房二,各有左右室。翼之。右翼之西為高樓一座,從宅廳東上有室南向,軒敞豁目,蓋退思之所也。宅門舊從宅廳前西出,今自內宅從二堂抵大堂。浙東徐令相度而更正之。

典史廨 儀門之內,知縣宅之前,《小橫門》東入為典史廳,北為典史宅,今皆毀。

舊有管河、管馬主簿宅 ,在正堂西,後廢。崇禎十二年,部檄州縣官地估賣,以濟軍國匱。邑令李公昌年變價起解,以故公廨隙地,今皆為民宅。

察院 在縣治東。正廳後堂一,各四楹。廳之東為茶房三間,其前左右各皂隸房三間。中門左右角門各一座,大門三間。後堂之左監書房三間,右廚房三間。堂後歷階而上,為山之高麓,有亭一間,皆知縣葉得全創,高淳李倫重修者,然頗隘。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劉思顏廓而增之,並創書吏房三間云。

分司 在縣治西。正廳四楹。廳之左右皂隸房各三間,中門、左右角門各一座。大門三間。廳後為過廳,為後堂四楹,左為書房,右為廚房,各三間。知縣虞士隆創,劉淵、李倫重修。今毀。

陰陽學 ,在西街北。堂三間,門一座,今廢。醫學 與陰陽學東西並制度俱同。皆知縣高淳創,今廢。

預備倉 ,在東街城隍廟左,廒三十間。收支廳一座,倉門一座。

「兌軍糧倉 」 在長溝水次倉十四間,官廳三間,後屋十間,門一座。今毀。

社倉二十所 在城一所,各鄉十九所,今廢。養濟院 在西門裏,改清涼院為之。

鉅野縣署 按《縣志》:「正堂五楹,二堂三楹、三堂三楹。堂後為宅,宅西為書房,堂東為庫樓,堂下東西序為六房,臺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儀門外為土地祠,為寅賓館,西南為獄。」

縣丞衙 在縣治西,前廳三楹,廳後為宅。典史衙 在縣署東,前廳三楹,廳後為宅。主簿衙 在長溝。距縣六十里。

巡檢廳 在城西安興墓,距縣八十里。

通濟閘廳 稅課局 、陰陽學 俱在縣治南。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

道會司 「在所居觀。」

察院 在縣治東,儒學右。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各三楹。

布政司 ,在儒學左。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各三楹。

按察司 在布政司右。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亦各三楹。

鄆城縣署 按《縣志》:「舊在南門內西街,洪武七年知縣王公子章改建于城西北隅。東抵按察司,西抵小巷,北扺官海子。正統六年孫海增修。成化間任昶,嘉靖間趙若唐、蕭時震、王敬,萬曆間宋星耀、武文達、王遠宜,天啟初田吉。」

皇清康熙中,陳良謨相繼重修。大門三楹。舊為鼓樓。

朱星耀改今制,儀門三楹。武文達改建角門東西各一,戒石亭,王遠宜建「親民堂」 五楹。田吉重修。

鑾駕庫在堂東。六房科在堂前、東西各十餘間。後

堂五楹,前有穿廊。庫樓三間,高三級,在後堂左。寅賓館在儀門外迤東。土地神祠在寅賓館後,田吉改建,尋圮,陳良謨重建。天駟神祠三楹,在土地祠後。棟宇高敞,廟貌森然。陳良謨建,《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