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月至八月止

范鐵渡 在城西四十里。歲編渡夫。一名「桃花水渡 」 ,在坊郭里。崇禎十四年設。

盆村渡 在縣境內

鬱林州

西關 在城西一里

瑞龍橋 在城南半里,舊名「安遠橋。」 元延祐元年建。永樂八年,知州陳銘重建。嘉靖間,知州鄺元樂重修。萬曆二年,知州陳良珍率郡人陳一謙等甃石。

大江橋 在城北三里許。

西望橋 在城西五里

尋春橋 在州治西北

通濟橋 在城東二十里,舊名妙林橋。元至正丁丑,郡守張與灘《不花》立,砌圈門一拱。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都御史鄧廷瓚改名「太平橋。」

鴉橋 :在城西二十里。

三山橋 :在城西三十里。郡人陶魯建。

環土橋 :知縣林瑄建。

武安橋 在城南壕

迎春橋 在東城壕

西鎮橋 在西城壕

永寧橋 在北城壕

安遠橋 在城南一里

大興橋 在城西五里。明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砌石為基,架板為梁,上覆以亭。東門橋 ,宋極有《記》。

定川上渡 :在城北二十里。

定川下渡 :在城西南二十里。

博白縣

東關 在縣城東

北關 在縣城北

上南關 在縣城南

《下南關 橋》、下南關 :俱在縣城內。

西關 在城西

文星橋 在城東門外。「永樂四年,邑人秦希顏建。宣德二年,包思恭、覃本仁集眾重建。」 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譚岳重建。

太平橋 在城東一里儒學前。後改化縣橋,今廢。

通津橋 在城北關外。明正統三年,知縣李銘建。嘉靖二十三年,知縣繆宗道重建。

清湖橋 在城南三十里。

平政橋 在城東壕上。明成化七年重建。飲馬橋 在城南一里。明永樂九年修。

周羅橋 在城東南九十里。

天塘橋 在城南二里

九岐橋 :在城東南十里。

綠珠渡 在城西七里

春臺渡 在城北十里

北當渡 在城東百里

陀角渡 在城南五十里。

蒼石渡 在城南八十里。

南流渡 在城西北二里。

北流縣

天門關 在縣西十里。巔崖邃谷,兩峰相對,舊名鬼門關。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言多瘴也。《輿地記勝》云:本桂門關,訛稱為鬼。元廉訪使月魯改名魁星關,明洪武改名桂門關,宣德中改今名。

登龍橋 在縣東。初名化龍,宋時學前橋也。舊有讖云:「金在後,水在前,學橋連出狀元。」 古以竹木為梁,數歲一易。宋開慶元年,縣尹余傳始甃以石,上構亭十一間,為一邑勝觀。明知縣陳宗文修,毀於火,監察御史邑人李弘重修。妖賊李通寶燬,知縣蕭遴重修。天啟二年,復燬且圮。知縣劉脩己重建,易三拱為一,中構亭二座,為「大士香火」 ,東西各建石牌坊一。

通仙橋 在縣東北,一邑之勝概。

西門橋 在西小河上

五桂橋 在南門外

火燒橋 在縣西二里廂。民馮澄建。

廣濟橋 在縣東

落桑橋 在縣東二十里綠藍水上。

平安橋 在縣西十五里。

灣肚橋 在南門外

街口渡 在沙街口

新村渡 在縣南五里

石皮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陸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