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5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貌無以踰人,未必有長算深謀,直剽捍勇決,能長 雄於其黨耳。況其守泗之西城則失西城,守下邳則 失下邳,守青社則失青社。既又降北,此特敗軍之將。 十年之內,自白丁至三孤,功薄報豐,反背義忘恩,此 天理人情之所共憤,惟決意行之。」後皆如行𥳑所料。 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時議收復三京,行𥳑在 告,上疏曰:「八陵有可朝之路,中原有可復之機,以大 有為之資,當有可為之會,則事之有成,固可坐而策 也。臣不憂出師之無功,而憂事力之不可繼;有功而 至於不可繼,則其憂」始深矣。夫自古英君,必先治內 而後治外。陛下視今日之內治,其已舉乎?其未舉乎? 向未攬權之前,其敝凡幾;今既親政之後,其已更新 者凡幾。欲用君子則其志未盡伸;欲去小人則其心 未盡革。上有厲精更始之意,而士大夫之苟且不務 任責者自若。朝廷有禁包苴、戒貪墨之令,而州縣之 黷貨「不知盈厭者自如;欲行楮令,則外郡之新券,雖 低價而莫售;欲平物價,則京師之百貨,視舊直而不 殊;紀綱法度,多頹弛而未張;賞刑號令,皆玩視而不 肅。此皆陛下國內之臣子,猶令之而未從,作之而不 應,乃欲闔闢乾坤,混一區宇,制姦雄而折戎狄,其能 盡如吾意乎?此臣之所憂者一也。自古帝王欲用其 民者,必先得其心以為根本。數十年來,上下皆懷利 以相接,而不知有所謂義民方憾於守令緩急,豈有 效死勿去之人?卒不愛其將校臨陳,豈有奮勇直前 之士,蓄怨含憤,積於平日,見難則避,遇敵則奔,惟利 是顧,皇恤其他。人心如此,陛下曾未有以轉移固結 之,遽欲驅之北鄉,從事於鋒鏑,忠義之心,何由而發? 況乎境內之民,困於州縣之貪刻,阨於勢家之兼并, 飢寒之氓常欲乘時而報怨;茶鹽之寇,常欲伺間而 竊發,蕭牆之憂,凜未可保。」萬一兵興於外,綴於彊敵 而不得休,潢池赤子復有如江、閩、東、浙之事,其將奈 何?夫民至愚而不可忽,內郡武備單弱,民之所素易 也。往時江、「閩、東浙之寇,皆藉邊兵以制之,今此曹猶 多竄伏山谷,窺伺田里,彼知朝廷方有事於北方,其 勢不能以相及,寧不又動其姦心?此臣之所憂者二 也。自古英君規恢進取,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然 後舉事。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塗,陛下之將足當 一面者幾人?勇而能鬥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非 屈指得二三十輩,恐不足以備驅馳。陛下之兵,能戰 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 萬,非按籍得二三十萬眾,恐不足以事進取。借曰帥 臣威望素著,以意氣招徠,以功賞激勸,推擇行伍,即 可為將,接納降附,即可為兵。臣實未知錢糧之所從 出也。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里餽糧,士有飢色。今之 餽餉,累日不已,至於累月;累月不已,至於累歲,不知 累幾千金而後可以供其費也。」今百姓多垂罄之室, 州縣多赤立之帑,大軍一動,厥費多端,其將何以給 之?今陛下不愛金幣,以應邊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 可再而不可三。再三之後,兵事未已。欲中輟則廢前 功,欲勉強則無餘力,國既不足,民亦不堪,臣恐北方 未可圖,而南方已先騷動矣。中原蹂踐之餘,所在空 曠,縱使東南有米可運,然道里遼遠,寧免乏絕?由淮 而進,縱有河渠可通,寧無盜賊邀取之患?由襄而進, 必須負載,二十鍾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達。若頓師 千里之外,糧道不繼,當此之時,孫吳為謀主,韓彭為 「兵帥,亦恐無以為策。他日糧運不繼,進退不能,必勞 聖慮,此臣之所憂者三也。願陛下堅持聖慮,定為國 論,以絕紛紛之說。」不果從。進知樞密院事。時議御閱 不果,反驟汰之。殿司軍鬨,為之黜主帥,罷都司官,給 黃榜撫存,軍愈呼噪。行𥳑以聞,戮為首者二十餘人, 眾乃帖息。尋拜右丞相,言:「三京撓敗之餘,事與前異, 但當益修戰守之備。襄陽失守,請急收復。」或又陳進 取之計,行𥳑奏:「今內外事勢可憂而不可恃者七。」言 甚懇切,師得不出。端平三年九月,有事於明堂,大雷 雨,行𥳑與鄭清之並策免,既去而獨趨召行𥳑還京, 留之,拜左丞相。援韓琦故事,乞以邊陲財用分委三 執政,請修中興五朝《國事》,十上章請謝事。嘉熙三年, 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 建節度宣撫使,提兵戍夔。邊事稍寧,復告老,章十八 上。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封魯國公。 淳祐元年二月,薨於家,年八十六。贈太師,諡文惠。行 𥳑歷練老成,識量弘遠,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多至 顯達。至於舉錢時、吳如愚,又皆當時隱逸之賢者,所 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

陳貴誼

按《宋史》本傳:「貴誼,字正甫,福州福清人。慶元五年進 士,授瑞州觀察推官。丁內外艱,服除,調安遠軍節度 掌書記,辟差四川制置司書寫機宜文字。中博學宏 詞科,授江南東路安撫司機宜文字,遷太社令,改武 學諭、國子錄,遷太學博士。」時議更楮幣法,貴誼轉對 言:「人主令行禁止者,以同民之所好惡;楮券之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