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8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己者,時亮及陳瓚、張檟已擢京卿,皆被斥。時亮坐不

謹落職。萬曆十二年用丘橓、余懋學等薦,起南京大 理丞。再遷太僕卿。俄由光祿寺遷右僉都御史,進右 副都御史,攝京營戎政。陳安攘要務十四事。尋請以 《水利》《義倉》《生養》《賦役》《清獄》《弭盜》《善俗》七條課守令,歲 終報部院及科計吏,時以修廢定殿最。又上《法祖四 劄子》,請皇長子出閣講學。歷刑部左、右侍郎,拜南京 刑部尚書。踰年卒官。時亮初好交游,負意氣。嘗劾罷 左都御史張永明,為時論所非。時亮亦悔之,中遭挫 抑,潛心性理之學。天啟中,諡「莊靖。」

陳瓚

按《明外史魏時亮傳》:「陳瓚,字廷祼,常熟人。嘉靖三十 五年進士。授江西永豐知縣,治最,擢刑科給事中。劾 罷嚴嵩黨祭酒王材、諭德唐汝楫,遷左給事中。劾文 選郎南軒,請錄建言廢斥者。帝震怒,杖六十,除名。隆 慶元年,起官吏科,請卹楊最、楊爵、羅洪先、楊繼盛,而 誅奸黨之殺沈鍊者。帝皆可之,楊順、路楷皆逮治。其」 冬,擢太常少卿。高拱惡瓚,為徐階所引。瓚已移疾歸, 竟坐浮躁謫洛川丞,不赴。萬曆中,累官刑部左侍郎。 初,瓚為拱所惡,被斥。及張居正柄政,亦惡之,不召。居 正死,始以薦起會稽縣丞。其後官侍郎。稽勳郎顧憲 成疏論時弊,謫官。瓚責大學士王錫爵曰:「憲成疏最 公,何以得譴?」錫爵曰:「彼執書生之言,徇道旁之口,安 知吾輩苦心?」瓚曰:「恐書生之言當信,道旁之口當察。 憲成苦心,亦不可不知也。」錫爵默然。瓚前後忤執政 如此。卒官。贈右都御史,諡莊靖。

丘橓

按《明外史》本傳:「橓字茂實,諸城人。嘉靖二十九年進 士。由行人擢刑科給事中。三十四年七月,倭六七十 人失道,流劫自太原,直逼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等 閉城不敢出,閱二日引去。給事御史劾時徹及守備 諸臣罪,時徹亦上其事,詞多隱護。橓劾其欺罔,時徹 及侍郎陳洙皆罷。帝久不視朝,橓言權臣不宜獨任, 朝綱不宜久弛。」嚴嵩深憾之。已,劾嵩黨寧夏巡撫謝 淮、應天府尹孟淮貪黷,《謝淮》坐免。是年嵩敗,劾由嵩 進者順天巡撫徐紳等五人。帝為黜其三。遷兵科都 給事中。劾南京兵部尚書李遂、鎮守兩廣,平江伯陳 王謨、錦衣指揮魏大經咸以賄進。大經下吏,《王謨》革 任。已,又劾罷浙江總兵官盧鏜。寇犯通州,總督楊選 被逮。及寇退,橓偕其僚陳《善後事宜》,指切邊弊。帝以 橓不早劾選,杖六十,斥為民,餘謫邊方雜職。橓歸,敝 衣一篋、圖書一束而已。隆慶初,起任禮科,不至。尋擢 南京太常少卿,進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薦, 張居正惡之,不召。萬曆十一年秋,起右通政。未上,擢 左副都御史,以一柴車就道。既入朝,陳《吏治積弊》八 事。言:「臣去國十餘年,士風漸靡,吏治轉汙,遠近蕭條, 日甚一日。此非世運適然,由風紀不振故也。如京官 考滿,河南道例書稱職;外吏給由,撫按官概與保留。 以朝廷甄別之典,為人臣交市之資。敢徇私而不敢 盡法,惡無所懲,賢亦安勸?此考績之積弊一也。御史 巡方,未離國門,而密屬之姓名已盈私牘,甫臨所部, 而請事之竿牘又滿行臺,以豸冠持斧之威,束手俯 眉,聽人頤指,此請託之積弊二也。撫按定監司考語, 必託之有司,有司則不顧是非,侈加善考,監司德且 畏之。彼此結納,上下之分蕩然。其考守令也亦如是。 此訪察之積弊三也。貪墨成風,生民塗炭」,而所劾罷 者,大都單寒軟弱之流。苟百足之蟲,傅翼之虎,即贓 穢狼籍,還登薦剡。嚴小吏而寬大吏,詳去任而略見 任,此舉劾之積弊四也。懲貪之法在提問。乃豺狼見 遺,狐狸是問,徒有其名,或陰縱之使去,或累遠而不 行,或批駁以相延,或朦朧以幸免。即或終竟其事,亦 必博長厚之名,而以盡法「自嫌,苞苴或累萬金,而贓 止坐之銖黍;草菅或數十命,而罰不傷其毫釐。此提 問之積弊五也。薦舉糾劾,所以勸儆有司也。」今薦則 先進士,而舉、監,非有憑藉者不與焉;劾則先舉、監,而 進士,縱有訾議者罕及焉。晉接差委,專計出身之途, 於是同一官也,不敢接席而坐,比肩而行。諸人自分 低昂,吏民觀瞻頓異,助成驕縱之風,大喪賢豪之氣。 此資格之積弊,六也。州縣佐貳雖卑,亦臨民官也,必 待以禮,然後可責以法。今也役使譴訶無殊,輿隸獨 任其污黷害民不屑禁治,禮與法兩失之矣。學校之 職,賢才所關,今不問職業,而一聽其所為,及至考課, 則曰「此寒官也,概與上考。」若輩知上官不我重也,則 因而自棄;知上官必我憐也,又從而日偷。此處佐貳 教職之積弊,七也。科場取士,故有「門生」、「座主」之稱。若 巡按舉劾,其職也。乃劾者不任其怨,舉者獨冐為恩, 尊之為舉主,而以門生自居。筐篚問遺,終身不廢。假 明揚之典,開賄賂之門,無惑乎清白之吏,不概見於 天下也。方今國與民俱貧而官「獨富。既以官而得富, 還以富而市官。此醜遺之積弊八也。要此八者,敗壞 之源不在於外,從而轉移,亦不在於下也。昔齊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