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0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微臣,必無他慮。食駃騠者未足為德,喻媒糵者未足 為辭。李遂輩擠臣於不測之谿,陛下賜臣以援溺之 手,誣臣以難明之罪,陛下諭臣以必信之言。彼昭帝 之時,漢家方盛,霍光之辨,且有詐書。今李遂得於艱 否?一作苦之朝,進傾危之計。宸聽之外,孰可得聞。一作明 臣等塗汙一浸,江漢難濯。歿為野土,誰為叫閽?不有 睿「明,焉知昭釋?感入骨髓,誓諸神祇,千拜首以何為, 一剖心而始足。惟當竭誠啟沃,戮力弼諧,盡毀家紓 難之謀,繼圖國忘身之策。尚疑丹悃,未答皇私,荷聖 感恩。臣等無任抃蹈兢慄涕泣屏營之至。」

《祭資政范公文》
宋·歐陽修

嗚呼公乎!學古居今,持方入員。《丘軻》之難,其道則然。 公曰彼惡,謂公好訐。公曰彼善,謂公樹朋。公所勇為。 謂公躁進。公有退讓,謂公近名。讒人之言,其何可聽。 先事而斥,群議眾排。有事而思,仇讎為材。毀不吾傷, 譽不吾喜。進退有儀,夷行險止。嗚呼公乎!舉世之善, 誰非公徒。讒人豈多,公志不舒。善不勝惡,豈其然乎? 成難毀易,理又然歟?嗚呼公乎!欲壞其棟,先摧桷榱。 傾巢破𪃟,披折旁枝。害一損百,人誰不罹。誰為黨論, 是不仁哉!嗚呼公乎!易名諡行,君子之榮。生也何毀? 歿也何稱?好生惡死,殆非人情。豈不生有所嫉,而死 無所爭?自公云亡,謗不待辨。愈久愈明,由今可見。始 屈終伸,公其無恨。寫懷平生,寓此薄奠。

《祭丁學士文》
前人

「嗚呼元珍!善惡之殊,如水與火,不能相容,其勢然耳。 是故鄉人皆好,孔子不然,惡于不善,然後為賢。」子之 美才懿行,純德誰稱,諸朝?當世有識,子之憔悴,遂以 湮淪。問孰惡子,可知其人。毀善之言,譬若蠅矢,點彼 白玉,濯之而已。小人得志,蹔快一時,要其得失,後世 方知。受侮被謗。無如仲尼,巍然袞冕,不祀桓魋。孟軻 「之道,愈久彌光。名尊四子,不數臧倉。是以君子修身 而俟。擾擾姦愚,經營一世。迨榮華之銷歇,嗟泯沒其 誰記。是皆生則狐鼠,死為狗彘。惟一賢之不幸,歷千 載而猶傷。自古孰不有死,至今獨弔乎沅湘。彼靈均 之事業,初未見於南邦。使不遭罹于放斥,未必功顯 而名彰。然則彼讒人之致力,乃借譽」而揄揚。嗚呼元 珍!道之通塞,有命在天。其如予何?孔孟亦然。何以慰 子?聊為斯言。寄哀一奠,有涕漣漣。

《請下御史臺體訪小人造作謗議》
丁騭

臣竊聞近有小人多興謗議,密相傳報,驚動中外之 聽,或虛稱朝廷升黜臣僚,或妄言臺諫官非意彈斥 百官,或又致姦言以厚誣近臣,或造為惡名以玷辱 多士,如《五鬼》《十物》之類是也。其實出於被罪流落之 人私挾喜怒,陰遣子弟門人出入朋比,互為聲援。上 則欲惑亂君臣,以成疑似之禍;下則欲離間同心,轉 相猜忌,以隳久大之業。此其用意豈淺哉?不可不察 也。昔唐穆宗之時,有「八關、十六子」之說,為後世譏笑。 今二聖居上,區別善惡,進賢退不肖,元首股肱,夙夜 孜孜,勵精求治,惟恐不及。非有穆宗之時《八關》《十六 子》之事,而姦倖者猶能巧作飛語,公然喧播,自京師 以達四方,扇搖流俗,為害不細。不於「此時痛行禁止, 則恐浸以成俗,傷薄風化,臣竊憂之。伏願陛下特降 睿旨,下御史臺體訪其主名,付之吏議,置於典法,以 消讒邪橫逆之黨,天下幸甚。」

《代滕甫辯謗乞郡狀》
蘇軾

臣聞人情不問賢愚,莫不畏天而嚴父。然而疾痛則 呼父,窮窘則號天。蓋情發于中,言無所擇,豈以號呼 之故,謂無嚴畏之心?人臣之所患,不止于疾痛,而所 憂有甚于窮窘,若不號呼于君父,更將趨赴于何人? 伏望聖慈,少加憐察。《中謝》。臣本無學術,亦無材能,惟 有忠義之心,生而自許。昔季孫有言:「見有禮于其君 者,事之如孝子之事父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 如鷹鸇之逐鳥雀也。」臣雖不肖,允蹈斯言,但信直前, 謂人如己。既蒙深知于聖主,肯復借交于眾人,任其 蠢愚,積成讎怨。一自離去,左右,十有二年,浸潤之言, 何所不有。至謂臣陰黨反者,故縱罪人,若依斯言,死 未塞責。竊伏思宣帝,漢之英主也,以「譖言而誅楊惲; 太宗,唐之興主也,以單詞而殺劉洎。自古忠臣烈士, 遭時得君而不免于禍者,何可勝數。而臣獨蒙皇帝 陛下始終昭察,愛惜保全,則陛下聖度,已過于宣帝、 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所未有。日月在上,更何憂 虞。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賦命至薄,積毀銷骨, 巧言鑠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累至。儻因疑似, 復致人言,至時雖欲自明,陛下亦難屢赦。是以及今 無事之日,少陳危苦之辭。」晉王導,乃王敦之弟也,而 不害其為元臣;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廢其為宰相。 臣與反者,義同路人,獨于寬大之朝,為臣終身之累, 亦可悲矣。凡今游宦之士,稍為貴近之人,有葭莩之 親,半面之舊,則所至便蒙異待,人亦不敢交攻。況臣 受知于陛下中興之初,效力于眾人未遇之日,而乃 毀訾不忌,踐踏無嚴,臣何足言,有辱天眷,此臣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