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五十八卷目錄

 對策部紀事二

 對策部雜錄

選舉典第五十八卷

對策部紀事二

《晉書摰虞傳》:虞才學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舉賢 良,與夏侯湛等十七人策為下第,拜中郎。武帝詔曰: 「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塗,皆明於王義,有益政道。 欲詳覽其對,究觀賢士大夫用心。因詔諸賢良方正 直言會東堂策問曰:『頃日食正陽,水旱為災,將何所 修,以變大眚?及法令有不宜於今,為公私所患苦者 皆何事?凡平世在於得才,得才者亦借耳目以聽察。 若有文武器能有益於時務而未見申敘者,各舉其 人。及有負俗謗議宜先洗濯者,亦各言之』。」虞對曰:「臣 聞古之聖明,原始以要終,體本以正末,故憂法度之 不當,而不憂人物之失所;憂人物之失所,而不憂災 害之流行。誠以法得於此,則物理於」彼;人和於下,則 災消於上。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災,則反聽內視,求 其所由,遠觀諸物,近驗諸身,耳目聽察,豈或有蔽其 聰明者乎?動心出令,豈或有傾其常正者乎?大官大 職,豈或有授非其人者乎?賞罰黜陟,豈或有不得其 所者乎?河濱山巖,豈或有懷道釣築而未感於夢兆 者乎?方外遐裔,豈或「有命世傑出,而未蒙膏澤者乎? 推此類也,以求其故,詢事考言,以盡其實,則天人之 情可得而見,咎徵之至可得而救也。若推之於物則 無忤,求之於身則無尤,萬物理順,內外咸宜,祝史正 辭,言不負誠,而日月錯行,夭癘不戒,此則陰陽之事, 非吉凶所在也。」期運度數,自然之分,固非人事所能 供禦,「其亦振廩散滯,貶食省用而已矣。是故誠遇期 運,則雖陶唐殷湯,有所不變。苟非期運,則宋衛之君, 諸侯之相,猶能有感。唯陛下審其所由,以盡其理,則 天下幸甚。臣生長蓽門,不逮異物,雖有賢才,所未接 識,不敢瞽言妄舉,無以疇答聖問。擢為太子舍人。」 《紀瞻傳》:「瞻少以方直知名,郡察孝廉,不行,後」舉秀才, 尚書郎陸機策之曰:「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 制,而令名一致。然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樸。救樸莫若 敬,殷人革而脩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矯 而變焉,文之弊也薄。救薄則又反之於忠。然則王道 之反覆,其無一定邪?亦所祖之不同,而功業各異也。 自無聖王,人散久矣。三代之損益,百姓之變遷,其故 可得而聞邪?今將反古以救其弊,明風以蕩其穢,三 代之制,將何所從?太古之化,有何異道」瞻對曰:「瞻聞 有國有家者,皆欲邁化隆政,以康庶績,垂歌億載,永 傳於後。然而俗變事弊,得不隨時,雖經聖哲,無以易 也。故忠弊質野,敬失多儀。周鍳二王之弊,崇文以辨 等差,而流遁」者歸薄而無款誠;款誠之薄,則又反之 於忠。三代相循,如水濟火,所謂隨時之義,救弊之術 也。羲皇簡樸,無為而化;後聖因承,所務或異,非聖賢 之不同,世變使之然耳。今大晉闡元,聖功日躋,承天 順時,九有一貫,荒服之君,莫不來同。然而大道既往, 人變由久,謂當今之政,宜去文存樸,以反其本,則「兆 庶漸化,太和可致也。」又問:「在昔哲王,象事備物,明堂 所以崇上帝,清廟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禮教,太 學所以講藝文,此蓋有國之盛典,為邦之大司。亡秦 廢學,制度荒闕。諸儒之論,損益異物。漢氏遺作,居為 異事,而蔡邕《月令》謂之『一物』,將何所從?」對曰:「周制,明 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敬恭明」祀,永光孝道也。其 大數有六。古者聖帝明王南面而聽政,其六則以明 堂為主。又其正、中皆云太廟。以順天時施行法令,宗 祀養老、訓學、講肄,朝諸侯而選造士,備禮辨物,一教 化之由也。故取其宗祀之類,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 貌,則曰太廟;取其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 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如璧,則曰璧雍。 異名同事,其實一也。是以蔡邕謂之一物。又問:「庶明 亮采,故時雍穆唐;有命既集,而多士隆周。故《書》稱明 良之歌,《易》貴金蘭之美。此長世所以廢興,有邦所以 崇替。夫成功之君勤於求才,立名之士急於招世,理 無世不對,而事千載恆背。古之興王,何道而如彼?後 之衰世,何闕而如此?」對曰:「興隆之政,務在得賢,清平 之化,急於拔才。故二八登庸,則百揆序有亂,十人而 天下泰。武丁擢傅巖之徒,周文㩦渭濱之士,居之上 司,委之國政,故能龍奮天衢,垂勳百代。先王身下白 屋,搜揚仄陋,使山無《扶蘇》之才,野無《伐檀》之詠,是以 化厚物感,神祇來應,翔鳳飄颻,甘露豐墜,醴泉吐液, 朱草自生,萬物滋茂,日月重光,和氣四塞,大道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