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未有專任商韓而能長久。「昔秦歸士會,晉盜來奔;舜 舉皋陶,不仁自遠。但令釋之、定國,迭作理官;龔遂、文 翁,繼為郡守。科閒律令,一此憲章。欣聞汲黯之言,泣 斷昭平之罪,則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乳獸含牙,蒼鷹 垂翅。楚王錢府,不復須封;漢獄冤囚,自然蒙理。後服 之徒,既承風而慕化;有截之內,皆蹈德而詠仁。號以 成康,何難之有!」又問禍福報應,遜對曰:「臣聞五方易 辨,尚待指南;百世可知,猶須吹律。況復天道祕遠,神 跡難源,不有通靈,孰能盡悟。乘楂至於河漢,唯睹牽 牛;假寐遊於上元,止逢翟火。造化之理,既寂寞而無 傳;報應之來,固難得而妄說。但秦穆有道,勾芒錫祥; 虢公涼德,蓐收降禍。高明在上,定自有知,不可」謂神, 冥昧難信。若夫仲尼厄於陳蔡,孟軻困於齊、梁,自是 不遇其時,寧關報應之理?子胥無首,馬遷腐下,受誅 取辱,何可尤人?至如協律見親,擢船得幸,從此而言, 更不足怪。周王漂杵,致天之罰;白起誅降,行己之意。 是以七百之祚,仍加姬氏;杜郵之戮,還屬武安。昔漢 問上計,不過日蝕;晉策秀才,止於寒火。前賢往士,咸 用為難,推古比今,臣見其易。然草萊百姓,過荷恩私, 三折寒膠,再遊金馬。王言昭賁,恩若有神。占對失圖, 伏深悚懼。尚書擢第,以遜為當時第一。

八年,詔「尚書開東、西二省官選,所司策問」,遜為當時 第一。

《唐書溫彥博傳》:「彥博通書記,警悟而辯。開皇末,對策 高第,授文林郎,直內史省。」

《謝偃傳》:「偃在隋為散騎正員郎。貞觀初,應詔對策高 第,歷高陵主簿。」

《王勃傳》:「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 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 自陳對策高第,授朝散郎。」

《張柬之傳》:「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少涉經史,補太 學生,祭酒令狐德棻異其才,以王佐期之。中進士第, 始調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召,時年七十餘矣,對 策者千餘,柬之為第一,授監察御史,遷鳳閣舍人。」 《崔沔傳》:「沔字善沖,京兆長安人,後周隴州刺史士約 四世孫,自博陵徙焉。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 擢」進士,舉賢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誦訾之。武后敕有 司覆試,對益工,遂為第一。再補陸渾主簿。入調吏部, 侍郎岑羲歎曰:「君今郤詵也。」

《張說傳》:「永昌中,武后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 諶糊名較覆,說所對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 《祝欽明傳》:「欽明,字文思,京兆始平人。父綝,字叔良,少 通經,頗著書,質諸家疑異。門人張後裔既顯宦,薦於 朝,詔對策高第,終無極尉。」

《歸崇敬傳》:「崇敬,天寶中舉博通墳典科,對策第一,遷 四門博士。有詔舉才可宰百里者,復策高等,授左拾 遺。」

《韋夏卿傳》:「夏卿少邃於學,善文辭。大曆中,與弟正卿 同舉賢良方正,皆策高等,授高陵主簿。」

《韋綬傳》:「綬舉孝廉,又貢進士。禮部侍郎潘炎將以為 舉首。綬以其友楊凝親老,故讓之,不對策輒去,凝遂 及第。」

《舊唐書裴度傳》:「度,貞元五年進士擢第,登宏辭科,應 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高等,授河陰縣 尉。」

《唐書牛僧孺傳》:「僧孺字思黯,隋僕射奇章公弘之裔。 幼孤,下杜樊鄉有賜田數頃,依以為生。工屬文,第進 士。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湜俱第 一。條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相。宰相怒,故楊於陵、 鄭敬、韋貫之、李益等坐考非其宜,皆調去。僧孺調伊 闕尉。」

《宋史孫僅傳》:「僅解褐舒州團練推官,會詔舉賢良方 正之士,趙安仁以僅名聞,策入第四等,擢光祿寺丞, 直集賢院。」

《陳越傳》:「越少好學,尤精歷代史,善屬文,辭氣俊拔。咸 平中,詔舉賢良,刑部侍郎郭贄薦之,策入第四等,釋 褐將作監丞。」

《葉清臣傳》:「清臣幼敏異,好學善屬文。天聖二年,舉進 士,知舉劉均奇所對策,擢第二。進士以策擢高第者, 自清臣始。」

《尹焞傳》:焞少師事程頤,嘗應舉,發策有誅。元祐諸臣 議焞曰:「噫尚可以干祿乎哉。」不對而出,告頤曰:「焞不 復應進士舉矣。」頤曰:「『子有母在』。焞歸告其母陳,母曰: 『吾知汝以善養,不知汝以祿養』。頤聞之曰:『賢哉母也』。」 於是終身不就舉。

《查道傳》道出知寧州會舉賢良方正之士李宗諤以 道名聞策入第四等拜左正言直史館。

《張九成傳》:「九成遊京師,從楊時學。紹興二年,上將策 進士,詔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對策,略曰:『禍亂之 作,天所以開聖人也。願陛下以剛大為心,無以憂驚 自沮。臣觀金人有必亡之勢,中國有必興之理。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