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在焉。於是文彥博奏言:「關陝人戶,昨經調發,不遺餘 力,死亡之餘,疲瘵已甚。為今之計,正當勞來將士,安 撫百姓,全其瘡痍,使得蘇息。」明年,優詔嘉答。初,西帥 無功,議者慮朝廷再舉。自是帝大感悟,申「飭邊臣,固 境息兵,關中以蘇。」 又按《志》,四年,河東轉運司調夫 萬一千人,隨軍坊郭上戶,有差夫四百人者,其次一 二百人願出驢者,三驢當五夫,五驢別差一夫驅喝。 一夫雇直約三十千以上,一驢約八千,加之期會迫 趣,民力不能勝軍須調發煩擾,又多不急之務。如絳 州運棗千石往麟府,每石止直四百,而雇直乃約費 三十緡。涇原路轉運判官張大寧言:「餽運之策,莫若 車便。自熙寧至磨𠼪口,皆大川通車無礙,自磨𠼪至 兜嶺下,道路亦然。嶺以北即山險少水,車乘難行。可 就嶺南相地利建一城砦,使大車自鎮戎軍載糧草 至彼,隨軍馬所在,以軍前夫畜往來短運,更於中路 量度遠近,以遣回空夫,築立小堡應接。如此則省民 力之半。」神宗嘉之。京西轉運司調均、鄧州夫三萬,每 五百人差一官,部押赴鄜延饋運。其本路程途日支 錢米外,轉運司計自入陝西界至延州程數,日支米 錢三十、柴菜錢十文,並先併給。陝西都轉運司於諸 州差雇車乘人夫,所過州交替人日支米二升、錢五 十,至沿邊止運糧出界止差廂軍。 按《李稷傳》:「稷為 陝西轉運使,稷督餉,民苦摺運,多散逸。稷令騎士執 之,斷其足筋,宛轉山谷間,凡數十人,累日乃得死。始, 稷受旨得斬郡守以下,於是上下相臨以峻法,雖小 吏獲丁夫,亦顓戮不請軍,食竟不繼。」

元豐五年,罷廣濟河輦運司,改「清河輦運司。」以御河 狹隘,令綱運轉入大河。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食貨志》:五年,罷廣濟河 輦運司及京北排岸司,移上供物於淮陽,計置入汴, 以清河輦運司為名。御史言:「廣濟安流而上,與清河 泝流入汴,遠近險易不同。」詔轉運、提點刑獄比較利 害以聞。 按《河渠志》:五年,提舉河北黃河隄防司言: 「御河狹隘,隄防不固,不足容大河分水。乞令綱運轉 入大」河,而閉截徐曲,既從之矣。明年,戶部侍郎蹇周 輔復請開撥以通漕運。

按《玉海》,初,廣濟河置渠通漕,歲六十二萬石,以旱不 通,置輦運司。元豐五年二月十一日罷之,移上供物 於淮陽軍界入汴,名為「清河輦運司」,命張士澄提舉。 元豐六年,詔熙河蘭會供人馬橐駝般運,開龜山運 河。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食貨志》:「六年,詔熙河蘭 會經略制置司計置蘭州人萬馬二千,般運糧草,於 次路州軍划刮官私橐駝二千與經制司,自熙河摺 運。事力不足,發義勇保甲,給河東、陝西邊用。非機速 者並作小綱數,排日遞送。」 又按《志》,「江淮等路發運 副使蔣之奇、都水監丞陳祐甫開龜山運河,漕運往 來免風濤百年沈溺之患。」詔各遷兩官,餘官減年、循 資有差。 按《蔣之奇傳》,之奇擢江淮荊浙發運副使。 元豐六年,漕粟至京,比常歲溢六百二十萬石,錫服 三品。請鑿龜山左肘至洪澤為新河,以避淮險,自是 無覆溺之患。詔增二秩,加直龍圖閣,升發運使。 元豐七年,令役夫穴土成渠,以通漕舟,復濬真、楚「運 河。」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河渠志》:七年八月,都大 提舉汴河堤岸司言,「京東地富,穀粟可漕,獨患河澀。 若因修京城,令役兵近汴穴土,使之成渠,就引河水 注之廣濟,則漕舟可通。是一舉而兩利也。」從之。 又 按《志》:七年十月,濬真楚運河。

按:《玉海》,「七年八月置斗門,復通廣濟河以漕。」

元豐八年,戶部奏「罷歲運百萬石赴西京,立《汴河糧 綱賞罰》。」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食貨志》:「八年罷歲運百 萬石赴西京。先是道洛入汴,運東南粟實洛下。至是 戶部奏罷之。是年立汴河糧綱賞罰,歲終檢察。」

哲宗元祐元年復廣濟河源以通漕運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三月己卯,復廣濟河輦 運 按《河渠志》:元年,詔斥祥符霧澤陂,募民承佃,增 置水匱。又即宣澤門外,仍舊引京、索源河,置槽架水, 流入咸豐門,皆以為廣濟淺澀之備。三月,三省言:「廣 濟河輦運,近因言者廢罷,改置清河輦運,迂遠不便。」 詔知棣州王諤措置興復。都水監亦言:「廣濟河以京、 索河為源,轉漕京東歲計。今欲依舊,即令於宣澤門 外置槽架水流入咸豐門裏,由舊河道復廣澤河源, 以通漕運。」從之。

元祐 年,杭州守臣蘇軾請「於臨安運河設閘,以免 潮水壅塞」,從之。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河渠志》:臨安運河,在城 中者,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汛一淤。比屋之民,委棄 草壤,因循填塞。元祐中,守臣蘇軾奏謂:「熙寧中通判 杭州時,父老皆云苦運河淤塞,率三五年常一開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