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 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 二,上閘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 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 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 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閘二,上閘在通 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 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 上閘百步。 又按《志》:白河在漷州東四里,北出通州 潞縣,南入於通州境,又東南至香河縣界,又流入於 武清縣境,達於靜海縣界。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 「通州運糧河,全仰白榆、渾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 舟楫之行有年矣。今歲新開閘河,分引渾、榆二河上 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餘里,河道淺澀。今 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處,糧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 載,淹延歲月,致虧糧數。」先是,都水監相視白河,自東 岸吳家莊前,就大河西南斜開小河二里許,引榆河 合流至深溝壩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溝、榆河上 灣,至吳家莊龍「王廟前白河,西南至壩河八百步。及 巡視,知榆河上源築閉,其水盡趨通惠河,止有白佛 靈溝、一子母三小河水入榆河,泉脈微,不能勝舟。擬 自吳家莊就龍王廟前閉白河,於西南開小渠,引水 自壩河上灣入榆河,庶可漕運。」又深溝、樂歲五倉,積 貯新舊糧七十餘萬石,站車輓運艱緩。由是訪視通 州城北通惠河積水至深溝村西水渠,去樂歲廣儲 等倉甚近,擬自積水處由舊渠北開四百步,至樂歲 倉西北,以小料船運載甚便,都省淮焉。通惠河自通 州城北至樂歲西北,水陸共長五百步,計役八萬六 百五十工。 按《郭守敬傳》,二十八年有言,灤河自永 平挽舟踰山而上,可至開平。有言,盧溝自麻峪可尋 至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視,灤河既不可行,盧溝舟亦 不通。守敬因陳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運糧河不 用一畝泉,舊原別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瓮 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匯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 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置一閘,北至通州,凡 為閘七,距閘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 水。帝覽奏,喜曰:「當速行之。」於是復置都水監,俾守敬 領之。帝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閘,倡工待守敬指授 而後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歲若干萬石, 方秋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之。三十年, 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名曰「通惠 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 河漕運事。守敬又言於澄清閘稍東,引水與北埧河 接,且立閘麗正門西,令舟楫得環城往來。志不就而 罷。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立新河運糧千戶所,減海 道歲運糧。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 八月己丑,立新河運糧千戶所。冬十月乙未,朱清、張 瑄從海道歲運糧百萬石,以京畿所儲充足。詔止運 三十萬石。」

成宗元貞元年設提領及軍夫巡護運河閘壩增海運明年糧減海運腳價鈔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十二月甲子,減海運腳 價鈔一貫,計每石六貫五百文,著為令。 按《河渠志》: 「元年四月,中書省臣言,新開運河閘,宜用軍一千五 百以守護,兼巡防往來船內姦宄之人。」從之。七月,工 部言,「通惠河創造閘壩,所費不貲,雖已成功,全藉主 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擬設提領三員,管領人夫, 專」一巡護,降印給俸。其西成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 名《澄清》,文明閘仍用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 改名《慶豐》,郊亭閘改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流》,河門 閘改名《廣利》,楊尹閘改名《溥濟》。

按《登州府志》:「元年,增海運明年糧,為六十萬石。 元貞二年,詔運糧漕運司官仍舊,三年為代,增海運 明年糧。」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秋七月癸酉,詔運糧漕運司 官仍舊以三年為代。十一月辛未,增海運明年糧為 六十萬石。」

大德年初立海道運糧萬戶府於江浙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張思明傳》:「思明,大德初, 擢左司都事,初立海道運糧萬戶府於江浙,受除者 憚涉險不行,思明請陞等以優之,因著為令。」

大德元年,增「海漕」,命運糧給北地及河南。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六月己酉,令各部宿衛 十」上都、《隆興》糧各萬五千石於北地。九月己丑,增 海漕為六十五萬石。十一月丁丑,以河南行省經用 不足,命江浙行省運米二十萬石給之。

大德二年,中書省劄,「都水監修運糧河隄,漕江西米 備賑,復增海漕米數。」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五月壬辰,淮西諸郡饑,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