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舜樣用古玉尺,長三尺八寸二分;孔子樣長三尺六寸四分,與周尺同。秦始皇樣用玉尺一池,司馬相如同。後晉尺長三尺八寸六分半,一池。後漢蔡邕用官尺,長三尺七寸八分。伯牙尺同。築表尺,長三尺七寸二分。嵇康用魏中尺,長三尺七寸一池。齊東山樣用今尺,長三尺三分。梁千面用鐵尺,長三尺九寸三分,無池。隋百面用永平尺,長三尺六寸四分。古軫用竹,言鳳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

《琴操》

自三代之治既往,而《樂經》亡矣。《樂經》亡則《禮》素而《詩》 虛,是一經缺而三經不完也。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 樂,蓋所以樂心而適情,非為憂憤而作也。苟遇乎物, 可詠者詠之,可傷者傷之,大為典誥,小為雅《頌》,而諷 刺勸戒靡不具焉,其利於教也大矣。古之明王君子 多親通焉。故堯有《神人暢》,舜有《思親操》,襄陵始禹,訓 佃始湯,以至文王《拘幽》、周公《越裳》、成王《儀鳳》《老聃》《列 仙》、伯牙之《水仙》《懷陵》、孔子之《將歸》《猗蘭》、曾子《歸耕》《殘 形》之類,大抵因時事而作,豈為憂憤邪?後世論之者 過也。降自唐虞,迄於晉宋,善琴者八十餘人。周、秦以 前,其聲傷質;漢、魏而下,其音淺薄。故漢末《太師》五曲, 魏初中散四弄,其閒聲含清側,文質殊流。吳弄清潤, 若長江緩流,有國士之風。蜀聲峻急,若蹙浪奔濤,有 少年壯氣。凡若此類,不可勝數。然世罕知音,反以箏 勢入《琴譜錄》,雖存,其亡益乎?

《琴徽》

琴之為樂,絃合聲以作主,徽分律以配臣。自臨岳下 際至龍口銜絃,以夷則為中界。夷則至臨岳下際,以 仲呂為中界。仲呂上至臨岳下際,以太蔟為中界。其 夾鐘、姑洗、蕤賓、林鐘四徽,即泛調取定。又以太蔟翻 至龍口,而徽數足矣。自古徽十有三,其一象閏,蓋用 蠃蚌為之。近代用金玉水晶等寶,未聞有絃繩之義, 蓋所以示其明瑩,以節奢縱而已。

《琴勢》

古者手勢所象,本蔡氏《五弄》、趙耶利所修也。左大指 象天,左中指象日,左無名指象月,右大指象大風,右 食指象青雲,右中指象高山,右小指象地,右無名指 象下水。龍行者指行如之,虎行者指步如之,蟹行者 倫指如之,鸞行者轉指如之,輕行者泛指是也;「儒父 吟」,「未接覆手」是也,「亮生嘯」,小起手是也,「仙人笑,下璅」 是也。然彈琴之法,必兩手相附,其猶雙鸞對舞,兩鳳 同翔,要在附絃作勢,而不在聲外搖指。趙師彈琴,未 有一聲無法。凡一弄之內,清側殊途,一句之中,莫不 有陰陽派潤。至如《楚明光白雪》,寄清調中彈楚清聲; 《易水鳳歸林》,寄清調中彈楚側聲;《登隴望秦》寄邊笳 調中彈楚側聲;《竹吟風》《哀松露寄》邊「笳,調中彈楚清 聲。」若此之類非一,可謂妙矣。

《琴曲上》

夫,樂琴之臣妾也;《廣陵》,曲之師長也。古琴曲有歌詩 五篇,操十二篇,引九篇。其歌詩一曰《鹿鳴》,周大臣傷 時在位而作也;二曰《伐檀》,魏國女閔傷怨曠而作也; 三曰《騶虞》,召國女傷失嘉會而作也;四曰《鵲巢》,邵國 男悅貞女而作也;五曰《白駒》,衰世失朋友而作也;其 操十二:一曰《將歸》,孔子之趙聞殺犢鳴而作也;二曰 《猗蘭》,孔子傷不逢時而作也;三曰《龜山》,孔子因季桓 受齊女樂而作也;四曰《越裳》,周公為其重譯來享而 作也;五曰《拘幽》,文王拘於羑里而作也;六曰《岐山》,周 人為太王而作也;七曰《履霜》,尹吉甫子伯奇傷無罪 而作也;八曰《雉朝飛》,牧犢子感雙雉而作也;九曰《別 鶴》,商陵牧子傷父母奪志而作也;十曰《殘形》,曾子夢 狸而作也;十一曰《水仙》,伯牙為仙舞而作也;十二曰 《懷陵》,伯牙為子期而作也;其引:一曰《列女》,楚樊姬所 作也;二曰《伯姬》,魯伯姬所作也;三曰《貞女》,魯次室女 所作也;四曰《思歸》,衛女所作也;五曰《霹靂》,楚商梁遇 風雨而作也;六曰《走馬》,樗里牧恭為感天馬而作也; 七曰《箜篌》,霍里高所作也;八曰《琴引》,秦屠門高所作 也;九曰《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也。其餘歌詩操引,不 可勝紀,要其大致,亦不出乎此。然以《詩》推之,《鹿鳴》之 宴群臣,《伐檀》之刺貪鄙,《騶虞》之美王道之成,《鵲巢》之 美夫人之德,《白駒》刺宣王之不用賢,與是說不類矣。 豈好事者妄取其名而詭為之說哉?

《琴曲下》

昔人論琴弄吟引亦多矣:有以孔子撰之者,「《獲麟》《將 歸》」、「《畏匡》《厄陳》」之類也;有以伯牙製之者,《望仙》《懷陵》、「《流 水》《流泉》」之類也;有以嵇康為之者,《長清》《短清》、「《長側》《短 側》」之類也;有以劉琨為之者,「《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 露》《悲漢月》」是也。胡笳五弄,趙師所修;有以明君為之 者,平調、清調、《瑟調》《蜀調》《胡笳》、吳興杜瓊是也。然觀琴 調掠引,有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平調引有林宮、 林商、林角、林徵、林羽,是琴音之用,不出五聲而已。後 世兼以二變四清,定絃數多寡,其為智亦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