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一百四卷目錄

 琴瑟部彙考二

  宋陳暘琴聲經緯各種琴聲

  朱子大全集琴律說 定律 調絃

  周密視聽抄北方名琴

  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琴斷紋 偽斷紋 古琴樣制 古琴陰陽材 取古

  材造琴 製琴不當用俗工 擇琴不必泥名 製琴不必求奇 古琴色 純陽琴 擇琴

  底 桐木不宜太鬆 桐木紫色 熏曝琴材 桐木多等 梓木多等 琴腹 琴足 雷

  張槽腹法 琴受土氣 浦江古琴 琴面有穿孔 琴案 琴室 掛琴 露下彈琴 彈

  琴盥手 焚香彈琴 對花彈琴 彈琴對月 彈琴舞鶴 臨水彈琴 膝上橫琴 蚌徽

   道人彈琴

  僧居月琴曲譜錄序 曲名

樂律典第一百四卷

琴瑟部彙考二

《宋陳暘琴聲經緯》

《各種琴聲》

古人之論琴聲,有經有緯,有從「宮、商、角、徵、羽、文、武」以 上,為經聲也。

黃鐘及大呂閏徽以上十三聲,為緯聲也。

《風雅》聲,陰陽聲,《武成》聲,吟詠聲,談話聲,始息聲,五音 聲,五調聲,長樂聲,胡笳聲,止息聲,吳聲,蜀聲,齊聲,楚 聲,度絃摘聲,蹙臑抑揚聲,調絃齪掠聲,長彈掉搦聲, 楚清側聲,雅質側聲,鷁扶輪指聲,《宛美》清聲,高望遠 側聲,凡此二十四聲,為從聲也。

右七絃為正,十三徽為副,正副相應,一絃合十三種 升降,同為九十一聲。琴含「太虛」一氣,運九十種聲如 此,其變亦已盡矣。

至於取聲之法,又有「木」有汎、有散、有末、有剔、有擽、有 擘、有綽、有璅、有齪、有倫。以總之,誠去四清二變,以諧 音律,則琴音調而天下治矣。

「左指按絃」,「因指打聲,振動左指令著面,右指擊絃,隱 隱如雷」,是木聲也。

左微按絃,右手擊絃,泠泠然輕清,是汎聲也。

「《左》指不按不擊絃,鏘鏘然如鐘鐸」,是散聲也。

「左指按絃」,「左指打聲」,抑蹙向前後,令聲下「惆悵」,是散 聲也。

「右指向下末二三絃」,左指不著,是末聲也。

右指向上剔一絃,是「剔」聲也。

右食指第一橫文,向上蹙擽,二三絃畢,舉其食指,合 勢望天,是擽聲也。

右指向上擘二絃,為「擘」聲;右指向下反剔一絃,為「綽」 聲。

右指搯食指第二橫文。上向下擊下絃,從寬至急可 十餘聲,為璅聲。

右兩指各按一絃,齊聲打為「齪聲。」

右兩指倫次共一絃,為「倫聲。」

《朱子大全集》

《琴律說》

太史公《五聲數》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散聲三分去一, 得五十四以為徵。為九徽三分益一,得七十二,以為商。 為十三徽三分去一,得四十八,以為「羽。」為八徽三分益一,得 六十四,以為角。為十一徽《十二律數》曰:「黃鐘,九寸為宮。」

琴長九尺而折其半,故為「四尺五寸,而下生《林鐘》。」

《林鐘》六寸為徵。

為第九徽,徽內三尺,徽外一尺五寸,上生太蔟。

太蔟八寸為商。

為第十三徽,徽內四尺,徽外五寸,下生南呂。

南呂五寸三分為羽:

為第八徽,徽內二尺七寸,徽外一尺八寸,上生姑洗。

姑洗七寸一分為角。

為第十一徽,徽內三尺六寸,徽外九寸,下生應鐘。

應鐘四寸六分六釐。

位在八徽內二寸七分,內二尺四寸,外二尺一寸,上生「蕤賓。」

《蕤賓》六寸二分八釐。

位在十徽、九徽之閒,內三尺一寸五分,外一尺三寸五分,上生「大呂。」

大呂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在龍齦內二寸半。內四尺二寸半。外二寸半。下生夷則。

《夷則》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在《九徽》、八徽之閒,內二尺八寸半,外一尺六寸半,上生夾鐘。

夾鐘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