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雲寺。寺成而未有鐘,大檀越駙馬都尉、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張敦禮與冀國大長公主唱之,從而和者若干人。元祐元年四月,鐘成萬斤,東坡居士蘇軾為之《銘》曰:

有鐘誰為撞,有撞誰撞之,三合而後鳴,聞所聞為五, 闕一不可得,汝則安能聞?汝聞竟安在?耳視目可聽, 當知所聞者,鳴寂寂時鳴,大圜空中師,獨處高廣座, 臥士無所著,人引非引人,二俱無所說,而說無說法, 法法雖無盡,問則應曰三,「汝應如是聞,不應如是聽。」

《秦昭和鐘銘說》
黃伯思

此鐘蓋慶曆中葉翰林清臣守長安所得,上之大樂, 攷之音中大呂。胡恢題云:「《世家》言秦侯至穆公十三 世,而中閒出子遇殺,豈不得列於世數邪?」歐陽文忠 題云:「據《史記年表》,始秦仲至康公為十二公,此鐘則 為共公時作也。據《本紀》,始襄公至桓公為十二公,此 鐘則為景公時作也。」予按,《本紀》,周孝王命非子曰:「昔 柏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 為朕息馬。朕其為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 號曰秦嬴。」嬴生秦侯、次公伯、秦仲、莊公、襄公、文公靖。 史記作竫「公不立,寧公出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 公、共公、桓公。」以《銘》所謂十二公攷之,若以非子始為 附庸,則至成公為十二公。若以秦仲始為周大夫,襄 公始為諸侯,則如歐陽說,至康公以桓公為十二公。 然據《銘》云「丕顯朕皇祖,奄有下國」,十有二公。言「皇祖 奄有下國」,蓋謂始有土之君,則當以非子為始,雖曰 附庸,蓋亦國也,況有周錫命分土之文,得不為奄有 下國乎?自非子至成公十有二世,則是鐘為成公作 無疑矣。又所謂十有二公,蓋自始祖而下至今為公 之數。而歐陽公以為十二公者,先公也,而言作鐘者 為十三世,亦非也。案銘之首稱「秦公曰」,則知見為君 者固自稱公。春秋時列國皆然,不必言先公,方謂之 「公」也。

《周寶龢鐘說》
前人

右二鐘銘,皆曰「走作朕皇祖文考寶龢鐘,走其萬年,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按《爾雅》,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 祀,周曰年。以此銘考之,祝以萬年,蓋周器也。走之名, 於經傳無見,蓋昔人自以稱謂,猶孤、寡不穀、「臣僕愚 鄙」,皆謙損之辭。故司馬遷自稱曰「太史公牛馬走」,班 固自稱曰走。漢書作僕文選作走亦不任廁技於彼列。說者謂 以猶今自稱下走之類。此器所謂走者如此。然則走 之號非獨始於漢,蓋亦上矣。此銘上言走,下言「朕」,與 《左氏》所謂「吾祖也我知」之同意。其曰皇祖文考者,按 《左氏》:衛莊公之禱曰:「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 祖襄公。」此所謂皇祖文考者,亦猶衛侯所謂皇祖文 王也。走者,周之宗室,亦文王後,故稱文王曰「皇祖。」昔 武王伐商以造周,嘗稱文王曰文考,至其子孫,距文 王遠矣,猶曰考者,蓋推本而言之。至若《賡》之《文考》《尊 師,艅》之《文考》彝,《戠》之《文考敦》,但曰文考而不曰「皇祖」, 其皆周初之器乎,與此鐘異矣。是鐘於于鼓之閒,飾 以雙鳳,側著一字,亦象鳳形,若周烏鐘之制。昔周之 興也,鸑鷟鳴於岐山,蓋在周文王之世。而《君奭》有曰: 「我則鳴鳥不聞」,孔子亦思鳳鳥之至,皆有懷於文王。 鸑鷟,鳳類也,二鐘之飾,其鸑鷟歟所謂作寶龢鐘者, 按《國語》泠州鳩之論鐘曰:「大昭小鳴,和之道也。和平 則久,久固則純,純明則終,終復作樂,所以成政也。」故 秦銘勳鐘名曰昭和鐘,而此名曰寶龢鐘,意蓋若此。 文王以徽柔懿恭之德,修和有夏,後世於禮樂聲容 之閒,皆象其德,故相禮於清廟則曰「肅雝」,作樂於鐘, 則謂之寶龢。龢平則久,克成厥政,宜子子孫孫寶用 以傳永也。

《周雲雷鐘說》
前人

按:此鐘形製與諸雲雷鐘同,特於于鼓之側別飾以 一雲一雷,亦猶周鳳鐘、烏鐘於于鼓之側特為一鳳 一烏以代銘款,則知是鐘蓋周器也。雷動而風行,所 以鼓萬物;雲族而雨流,所以澤萬物。先王作樂崇德,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鼓而澤之莫大於是。故雲雷之 象不特識於鼎彝,以設義於飲食之閒,而作樂之意 蓋亦有寓乎此者。

《宋䪫鐘說》
前人

右宋䪫鐘六,其銘款曰:「宋公成之䪫鐘,崇寧三年甲 申歲得於南都之崇福院,尋貢之內府。」考其文則宋 鐘,原其出則宋地也。《聖詔》有曰:「得英䪫之器於受命 之邦」,即此鐘也。是時帝作大晟,即取以為鐘法。謹案 《樂緯葉圖徵》曰:「帝顓頊樂曰六莖。」宋均注曰:「能為五 行之道,立根莖也。」䪫即古文莖。繇帝顓而後,歷帝嚳、 唐、虞、夏、商,以及於周,六莖之制,其傳可謂遠矣。然周 備六代之樂,《雲門》《咸池》《韶》《夏》《濩武》皆存,特《五英》《六䪫》 無之。惟宋、商之後,故宋公猶得其傳。成者,平公名也。 宋自微子啟二十六世而至平公,其名始見於魯昭 公之十年,《春秋》書曰「宋公成」,與此鐘銘合。而其立也, 以周簡王之十年乙酉歲,距崇寧三年甲申,凡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