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索索之聲,有如破裂,如是者旬餘。每與同職默議,罔 知其何兆焉。其年中春,晉帝果幸於梁汴石渠金馬, 移在雪宮,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 《山堂肆考》:「上遊東山寺有大鐘,形旋如蛟,一夕忽飛 入寺」前潭中,遣沒人出之,則化為真蛟,蜿蜒可怖。至 今潭中水泛數十里,聞其聲鏗然震動,「山谷時有見 之者,形猶鐘也。」

《天中記》:「吳山三茅寧壽觀有唐鐘,本唐澄清觀舊物。 紹興閒,有金聲震於太湖,漁者莫能致。湖濱寺觀爭 以舟迎,獨澄清觀迎之鐘淩波而上,一引入於舟內。 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觀女冠王玉仙所造。 河東薛泚為之銘曰:『上德願而鑄洪鐘,仙聖佑而天 人從。霜朝聞兮窈窕,月夜聽而雍容。蓮花生而腰淨』」, 頂銜繞於盤龍,響上徹於天外,聲下徹於九重。 《老學庵筆記》:諺有曰「濮州鐘」,世不知為何等語。嘗有 人死見陰官,濮州人也。問以此,亦不能對。予按此事 見《周世宗實錄》。顯德六年二月乙丑,幸太清觀。先是, 乾明門外修太清觀成,上聞濮州有大鐘,聲聞十里, 乃命徙之,以賜是觀。至是往觀焉。

《雲笈七籤》:「處州青田縣清溪觀,古有銅鐘,因袁晁亂 後失其所在,有墨書『青田』字,人或記焉。其後溫州島 嶼山下水中,舟人時聞鐘聲,幽咽不遠。一旦有人忽 見水中一物如半鐘之形,側露水上,盪槳視之,既近 即覆矣,露其一半,認其模範之跡,蒲牢之形,乃鐘也。 以物觸之,沈於水中矣。與人語其異,好事者乘舟看」 之,天氣晴霽,亦時一見。州寺僧結綵舫,具幡花,致齋 迎之。或經宿水上道場,禮懺而請,或得見之,尋又沈 去。道門亦備幡花舟舫,香火迎之,見而不得。清溪道 士,時亦迎鐘,眾中稽首祝之曰:「此州觀寺皆自有鐘, 唯清溪觀無鐘,多年極是闕事,遠地不辦香花丹心 而已。鐘若有靈,願泝流自往。」某旬日「即歸,於觀前溪 中奉候。」眾聞其說,皆笑之。十餘日,道士歸,青田鐘已 在觀前潭中矣。焚香迎之,汎汎就岸,重千餘斤。數人 挽拽懸掛,若百許斤爾。自後時亦飛去,旬日卻迴。今 以大鎖繫之,不復去矣。其上墨書「青田」字,久在水中, 宛然不滅井邑。老人詳認其字,乃觀中舊鐘也。 青城山宗元觀古跡銅鐘「三千餘斤,隱起花文,飛仙 幢節之狀,工甚精好。」劉闢據成都,取觀內銅像大鐘, 鑄兵器及錢。此鐘差縣人挽拽下山,磨其上隱起花 文欲盡,頻以巨石捶擊,終不能損。拽至江干,將入竹 筏,力敵萬斤,竟亦不動。縣狀申闢,闢異之,令送山中, 三五十人牽送上山,纔若一二百斤爾。既復懸掛,時 或擊之,立致雲雨。至今見在。

眉州故彭山市觀有大鐘,重千斤。觀去州二十餘里, 每扣鐘之時,聲應州郭。頃年僧輩誑陳文狀云:「觀無 道士,鐘在草中。」當用運之時,官無正理,遂移於州寺。 懸掛上鐘之時,折匠人之足,人以為靈驗。寺當州門, 扣擊之聲不聞。州內群僧別鑄大鐘,不還本觀,賣與 嘉州寺中。下樓之時,傷其二匠,斷足折腰,入船出岸, 皆有傷損。聾俗不以為靈驗,至今未還,良可惜也。 開州龍興觀鐘七八千斤,未有鐘樓,懸於殿上而已。 相傳云「州中有。」敓之徒,遺失之物,爭訟不決之事, 沈滯抑屈之情,焚香叩鐘,立有明效。至有囚徒刑獄, 推鞫不得其實者,即入款請擊鐘,便可分雪明白。余 頃駐泊觀中,忽見官吏押領囚徒來於鐘前,焚香告 誓,援槌將擊之際,有人抑止之,更令取款。如是數四, 都不擊鐘,論訟已得其理矣。因問其故,云:「累有公案 不決者,請擊此鐘。」擊鐘之後,旬日之內,誣罔冤抑於 人者,必暴病而死。情有相黨,事有連累者,一年之中, 無孑遺矣。有理,被抑之人宛然無苦。由是刑獄大小, 無敢有欺,以鐘為準的也。雲安白鶴觀鐘亦類於此, 遠近傳焉。

施州清江郡開元觀有鐘焉,其形絕古。用麟為鼻,以 系於簴,狀若懸匏。扣之初則清音纖遠,俄而震然,響 聞數里,然不知何代之器也。初有郡民牧牛於郡南 田閒,忽聞有異聲自地中發,民與牧童數輩聞之,皆 驚走辟易。其後民熱病旬餘,夢一丈夫衣青襦,告之 曰:「汝遷我於開元觀。」民亦不悟其旨。又到田閒,再聞 其聲如前,而密誌其地,即以事白於郡守。郡守封君 怒曰:「此民昏妄,輒以不急之事干我耶!」叱去之。是夕 民又夢青襦者曰:「吾委跡於地下有年矣,汝不速出 者必有大咎。」民大懼。及曉,與其子皆往,鑿其地,深丈 餘,得此鍾,色青,如所夢丈夫色也。遂再白郡守,置於 開元觀。是日辰時,不擊自鳴,震響極遠。郡人俱異而 歎之。郡守以其事上聞,明皇詔編於《國史》,復命宰臣 李林甫寫其奏。以頒示天下。

洪州遊帷觀,有二鐘,一是觀司特敕所鑄,一是許真 君修行鐘,歷代傳之在真君殿,稍小於觀鐘爾。節度 使嚴譔創置,節制威令,風行素重。緇徒長老,增修其 院。長老欲取許真君鐘,嚴令官吏取而授之,道士皆 不敢論其曲直。取鐘之日,雷風震擊。是時大設齋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