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2 (1700-1725).djvu/1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 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 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是此七子 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 《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 不別。其父請正,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 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 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 歎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 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 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 誅,賊也;徵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 然後刑可」即也。《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 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 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 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 然後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俾民 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 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 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 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 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韓非子內儲說》: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 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 之者勝,不中者負。」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及 與秦人戰,大敗之,以人之善戰射也。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 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 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 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 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 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大 夫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 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韓昭侯使騎於縣。使者報昭侯,問曰:「何見也?」對曰:「無 所見也。」昭侯曰:「雖然,何見?」曰:「南門之外,有黃犢食苗 道左者。」昭侯謂使者:「毋敢洩吾所問於女。」乃下令曰: 「當苗時,禁牛馬入人田中。國有令而吏不以為事。牛 馬甚多,入人田中,亟舉其數上之,不得,將重其罪。」于 是三鄉舉而上之。昭侯曰:「未盡也。」復往審之,乃得南 門之外黃犢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 為非。

《外儲說》: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 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 曰:「夫惟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 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 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 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 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二柄》篇: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 加衣於君之上。覺寢而說,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 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 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非不惡寒也,以為 侵官之害甚於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 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 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矣。

《呂氏春秋正名篇》:「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將治其國,民 有非則非之,民無非則非之,民有罪則罰之,民無罪 則罰之,而惡民之難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竊觀 下吏之治齊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則 民雖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 不敢無說,請言其說。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民有畏王之令深,見侮而不敢鬥者,是全王之令也。 而王曰:「見侮而不敢鬥,是辱也。」夫謂之辱者,非此之 謂也。以為臣不以為臣者,罪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 也。齊王無以應。

《韓非子內儲說》:「衛嗣君之時,有胥靡逃之魏,因為襄 王之后治病。衛嗣君聞之,使人請以五十金買之。五 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諫曰:『夫以 一都買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無小而 亂無大,法不立而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法立 而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害也』。魏王聞之曰:『主欲治而 不聽之,不祥』。」因載而往,徒獻之。

《姦劫弒臣》篇:「古秦之俗,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 兵弱而主卑。商君說秦孝公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 賞告姦,困末作而利本事。當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 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于 是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故姦莫 不得,而被刑者眾。民疾怨而眾過日聞。孝公不聽,遂 行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私姦者眾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