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山紀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定向自中山纪略
中山紀略
作者:張學禮 清朝
康熙三年年間
1664年于福建省
使琉球系列著作
書名 成書時間 作者 卷數
使琉球錄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陳 侃
高 澄
1
操舟記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高 澄 1
重修使琉球錄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郭汝霖
李際春
1
使琉球錄 明萬曆七年(1579年) 蕭崇業
謝 杰
2
琉球錄撮要補遺 明萬曆年間 謝 杰 1
日東交市記 明萬曆年間 謝 杰 1
使琉球錄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 夏子陽
王士禎
2
琉球記 明崇禎年間 胡 靖
使琉球紀 清康熙三年(1664年) 張學禮 1
中山紀略 清康熙三年(1664年) 張學禮 1
使琉球雜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汪 楫 5
中山沿革志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汪 楫 1
中山傳信錄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徐葆光 6
琉球國志略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周 煌 16
使琉球記 清嘉慶七年(1802年) 李鼎元 6
續琉球國志畧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 齊 鯤
費錫章
5
續琉球國志略 清光緒八年(1882年) 趙 新 2

琉球,海中小國也。所出土產,惟蕉布、硫磺;其煙、刀、紙張、摺扇、漆器之類,皆來自日本。國有米、麥,祗可供應王府;民皆食蕃茹,狀如薯蕷。宴賓客,席甚簡薄;斤肉、樽酒可享數人,敍款洽而已。一席不過一、二器,卽夫妻兒女,從不聞同餐食之;所餘,皆棄之。客來相訪,不分上下東西,任隨客意自坐,盤膝於地。坐下,方叩一首,煙、酒、茶湯接踵而至。如客返,亦叩一首竟出;主人不送迎,若無聞也。官宦之家,俱有書室、客軒。庭花、竹木,四時羅列;架列「四書」、「唐詩」、「通鑑」等集,板翻高闊,旁譯土言。本國之書亦廣,但不知所載何典、所言何事耳。設官之法,自唐、宋至元,王之長子應襲爵者,至中國入國子監讀書;其父薨,始歸受封。至洪熙時,憫其來往風波驚險不測,特免之;賜三十六姓人敎化三十六島,子孫世襲通使之職,習中國之語言、文字。至今請封、謝恩、朝貢皆諸姓之後,俱有姓名;若土官,有名無姓也。

取士之法,不尚文、不考試,舉賢良方正,由秀才歷法司。設官長,無衙門,從役惟百姓輪值。其執法甚嚴,不徇情面;卽官長父子、兄弟犯法,輕則徒流、重則處死,不曲庇絲毫也。百姓見官長經過,男女皆去簪、脫屐,俯伏道旁;俟過而後敢行:小心畏法若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甚有太古之風。有犯罪者,大夫聞之法司;法司察其因由曲直,令曲者死,亦不敢遲留也。有犯法重者,竟自刎頸、投繯,不敢妄辨求生。男女不薙胎髮;男至二十成立,娶妻之後,將頂髮削去,惟留四餘;挽一髻於前額右旁,簪小如意。如意亦分貧賤品級:國王用金而起花者,王之伯叔兄弟用光金;三法司、紫金大夫用銀起花者,大夫、通使等職用光銀;百姓用玳瑁、明角、竹簪而已,婦女亦然。衣服敞袖長袍,腰繫全幅錦緞長丈餘,兩旁插扇子、煙袋、小刀之類;足穿無根皮鞋。冠以紙爲胎,紬布裹之,分貴賤;長七寸、闊二分,週回三轉,共為一圈。王用五色花綾,王之叔伯兄弟子姪用黃花綾,宗族用黃光綾;法司、紫金用紫花綾,大夫、通使等官用紅絹。初進王府者爲秀才,用紅光絹。王府役人及雜職,用紅布;百姓皆用青、綠布:此定制也。

彼國人雖與中國同而言語大別:金曰額膩、銀曰喀難、爺曰安知、大曰倭捕煞、小曰彌煞、紅曰呀噶煞、白曰十六煞、男曰會耕噶、女曰會南宮、幼小曰蛙籃璧、父母曰倭牙、喫曰米小利、飯曰安班、酒曰薩几、好曰優噠煞、不好曰挖煞、醉曰威帝、睡覺曰殷帝。人名俱有四、五字者,如馬爛敏達羅、如喀難顧司姑之類,惟有阿彌多、夜弗蘇二名呼喚者甚多。

國中有迎恩亭,卽天使登岸之所;離海口三里許,在那壩港地方。其間里巷相連,人居稠密。過此則天使館,向來册封員役俱駐於內。館中有廳堂、廊房、樓閣、亭園、臺榭、書室、小軒,週圍寬廣,與燕中報國寺相類。館內鋪設,桌椅、牀帳及碗碟什物,俱照中國制度;設專司,收貯在府。俟天使至日,方敢動用。今館雖傾頹,後樓上尙有故明使臣杜三策題梅花詩百首於壁間,其餘吟詠甚多;外有匾額、字畫,皆故明歷代名公之遺蹟也。館前有空地百畝,每日午後,婦女或老、或少攜筐挈筥聚集於此爲貿易,實遊玩也;傍晚,方歸。其間,亦有殊色搖曳而來。風俗:女子自幼即刺黑點於指上,年年加刺。至十二、三歲出嫁時,竟成梅花;至衰老,手背皆黑矣。髮長四、五尺,頭梳一髻,光如油、黑如墨;不修眉鬢,不帶釵環、手飾,不施脂粉。穿大領衣,色尙白;有時以手扯裳,有時以衣覆腦若兜衣之狀。如有夫之婦犯奸淫,男女俱死。亦有女子不嫁人者,竟離父母自居,專接外島貿易之客;女之親戚兄弟,毋論貴賤,仍與外客親戚往來,不以爲恥。若遇本處有室者,亦不苟合也。那壩港至中山王城約二十餘里,殿在山頂。其殿康熙元年冬天火焚,至今尚未建。殿後有一小峰,名「虎崒」;下有小廟,無像,但設香供於地。殿前有石壁,高數丈、闊二十餘丈,平如斧削。中間有一穴,穴口嵌一鐵龍頭,龍口內有泉水噴出,從空注下,卽大旱之年水亦 不竭。王城西北里許,有一大池,池內有鯉、鯽魚。又一山,松柏參天,明花四布。王城之西南,有中山王之祖塋;塋中無塚,惟石碑上刻「琉球中山王祖塋」。塋前五峯相對,左右有情;後有靠山,沙水相映。明堂廣闊,可容萬馬,遠山圍抱。中山王家廟,離那壩數里;官民經過,下馬步行。廟前有海水來朝,金碧相映。前、後殿中所供牌位,自唐、宋以來子孫不替,守廟是僧。那壩之東北三里有三淸殿,殿前二松大數圍、高二十餘丈,枝葉茂盛,勢若飛舞。三淸殿東有天妃廟,廟雖窄隘,幽邃可觀。廟東有演武場,南有長虹橋,闊百丈餘、長五里;橋下大水,名曰「曼湖」,通海。過橋有松嶺,嶺長二十里許;松楸滿目,蒼翠鬱然:亦琉球之一景也。

舊例,使臣有七宴:迎風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登舟宴,器用金銀折席,琉刀、小刀、蕉布、琉煙、苧布、琉扇、琉紙、琉鎗幷折席。已上俱免,祗領席;從員役亦然。守備、千總、通官等三十餘員,每員廩給免去九分,每日支米、麵各一斗,牛、羊、猪肉各十斤,鮮、乾魚各十斤,雞、鴨各十隻,燒酒、油、鹽、醬、醋各十斤,柴十束;長隨、內司、聽用各官五十餘員俱半廩給,每日支米、麵各五升,牛、羊、猪肉各五斤,鮮、乾魚各五斤,雞、鴨各五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五斤,柴五束;僧道及各項匠作、書吏、門皂等役百餘名口糧,每日支米、麵各三升,牛、羊、猪肉各三斤,鮮、乾魚各三斤,雞、鴨各三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三斤,柴三束;兵丁及各官隨役二百餘名俱月糧,每日支米、麵各二升,牛、羊、猪肉各二斤,鮮、乾魚各二斤,雞、鴨各二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二斤,柴二束。封舟過海,例有從客偕行;姑蘇陳翼,字友石,多才多藝,王持帖請授世子等三人琴。

世子名曰彌多羅、王之壻名曰啞弗蘇、三法司子名曰喀難敏達羅,寓天界寺習一月,移至中山王府又月餘;授世子思賢操「平沙」、「落雁」、「關雎」三曲,授王壻「秋鴻」、「漁樵」、「高山」三曲,授法司子「流水」、「洞天」、「塗山」三曲:求詣無虛日,皆稱曰「友石先生」。西湖吳燕時,字羽嘉,業歧、黃,切脈知生死;國中求治者,無不立愈:亦有數人受其傳。八月中秋節,王設宴。是日,設席正殿;兩使上坐,從客向西,中山王向東北陪。其欽天監、太醫院、守備、千總各官,設席別院,俱三法司、紫金大夫陪;內司、長隨、中軍、聽用各官,設席別院,俱大夫陪;册封書吏、僧道各役,俱長使、通使陪;其兵丁、跟役,俱秀才雜職陪。其通官二員,時在左右傳遞問答,不預席。設鼓樂,有走馬、弄刀、刺鎗、舞劍、踘毬、走索諸戲;至晚方散。重陽節,王又設宴如前;早到王府小飯,次看龍舟。中國午日競渡,琉球在重陽,於城西之龍潭。潭中二山並峙,一名石筍、一名龍岡,岡上設小席;湖水澄淸,微波不動。舟有五,各分五方旗幟;每船用水手四十八人,往來飛轉,金鼓震天。午後,上宴。幼童百餘人,皆貴戚子弟;又一少年僧,生成頭長尺五、眉髮雪白、顏綴霜髯,佇立庭中。一童子挽雙髻,杖挂葫蘆,次於壽星之右;一童子,生成背駝、眼細,戴箬笠、穿錦服,手擎蟠桃如東方朔,次於壽星之左。有黑鹿一隻,排於壽星之前。鳴鑼擊鼓,衆童子環繞歌舞;內穿錦衣、外白綾,半臂繡菊花,以應佳節。

瀕行,王請留匾額,正殿「東南屏藩」、家廟「河山帶礪」、三淸殿「蒼生司命」、天妃廟「中外慈母」;王公亦有贈匾。其請封各官,王念其遠出多年,各加俸米不等;惟紫金大夫蔡國器年老,加俸米以原官致仕。

其國南北約三千餘里,四面濱海。無盜賊,爲治簡樸,頗有華風;敦尙禮敎,宗族親睦。

余留日無多,見聞有限;略存其概,以俟後賢廣為考訂,以備采風之助云爾。

康熙三年,歲次甲辰,書於閩之公署。三韓張學禮識。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