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諭衍義/毋作非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各安生理 六諭衍義
毋作非爲
作者:范鋐 清朝
總詩

聖諭第六條曰:毋作非爲。怎麼是毋作非爲?天地間的事,不過是非兩端。凡順理的就呌做是,背理的就呌做非。如上面五條,父母該孝順,不孝順便是非爲。長上該尊敬,不尊敬便是非爲。鄉里該和睦,不和睦便是非爲。子孫該教訓,不教訓便是非爲。生理該各安,不各安便是非爲。非爲的事,不止反叛大逆、嚮馬强盗、殺人防火、謀害人命、姦淫婦女等事纔叫做非爲。但凡喪心無行、利己損人、敗俗亂常、越理犯分,恃財凌物、倚勢作威、打點鑽營、教唆詞訟、欺孤凌寡、殘物害生、壞法妨公、左道惑衆、圖頼騙詐、鬭毆輕生、調戲良家、拐帶人口、侵占田地、包攬錢糧、出入衙門、黨告黨証、窩訪賣訪、捏造飛言、說事過錢、潛通線索、擾亂屈直、顛倒是非、行使假銀、違禁取利、欠債不還、欺壓良善、嫁禍無辜、縱酒貪花、開場賭博、打街罵巷、撒潑行兇、假公濟私、賣法受賄、攻人之短、訐人之私、譖謗萋菲、破人婚姻、離人骨肉、奪人所好、助人爲非、坑騙資本、忘恩背德、幸災樂禍、口是心非、大秤小升、短尺狹度、暴殄天物、宰殺耕牛、聚衆燒香、男女混襍、縱奴欺主、寵妾凌妻、倡導奢靡、開端奔競、好惡不當、向背乖宜,以及一切不公、不法、不仁、不恕、無禮、無義的事,都叫做非爲。想世上的人那一個沒有良心,那一個不知是非。但是責成別人的是非,儘自明白;到得自己身上,就糊塗顛倒起來。是甚麼縁故?緫爲利之一字,種根深了。只是一個占便宜的心,所以沒了天理。從來作非爲者,起初皆因一念之差,就做到後悔不及的田地。你看那吃打的、戴枷的、問成徒流絞斬的,解救不能,改悔不及,弄的身亡家破,父母干連,妻子離散。這樣人豈是天生下來就是惡人?都只爲心粗膽大,一念錯走了路頭,遂落的自作自受,埋怨着誰來。大約作非爲的病根,不出酒色財氣四字。凡人未吃酒時,就是兇惡的人,也還有些顧忌。只那兩鍾孽水下肚,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大呼小呌,胡行亂作,一切闖禍行兇的事都做将出來。所以貪酒之人,最易壞事。男女有別,是風俗所關,廉恥所係。有等不肖之徒,偏在此中尋消問息。止因一時放肆,遂至犯法受刑。至于柳巷花街,原無定耦。可笑那癡迷漢鬭勝爭丰,把那虛情假意認作實心,往往招災惹禍,傾家喪命,愚亦甚矣。錢財有無,皆由天命,原是强求不得。世上人只爲這個臭銅,用了許多計較,費了百樣機關,辱身敗名,寡廉鮮恥,强索枉取,貪得無厭。甚至圖財害命,截路刼人。及至天道好還,法網到來,如蛾投火,如湯泡雪,那一種好爭間氣的,不顧屈直是非,一味爭强角勝,好高自大,誇口逞能。常因些須小事,不能忍耐,往往惹出禍來。你看那鬭毆傷人者,只爲氣頭失手,後來披枷帶鎖,服罪抵償,追悔何及。這四個字,明明是作非爲的根子。世間多少英雄好漢,大都斷送此中。這其間又有個緣故。第一是不曾讀書。人不讀書,不知禮義。凡古人的作爲,那個是好,那個是歹,那樣是君子,那樣是小人,一向全不知道。所以任意爲非。也有知道往古的是非,曉的前人的邪正,只是口頭稱說,不肯身體力行。第二是不知法度。古語說:知法怕法。而今田夫野子,耳不聞法度之言,目不識法度之書,所以意大心高,胡爲妄動。第三是希圖僥倖。人一爲非,原是死路。世上多有明知故作的,只說苟且一時,未必有害。豈知天網恢恢,疎而不漏。常言道:菜虫終是菜裏死。又云:惡人自有惡人魔。從來那有爲非盡能到頭的理。第四是不擇交遊。平日親近交結者,都是市井無頼,輕薄少年,彼此互相勾引,把那貪盃戀盞的,倒說是豪放;倚翠偎紅的,倒說是風流;打嚇詐騙的,倒說是伶俐;行兇慣訟的,倒說是英雄。如此相倣相學,習與性成,不覺的引到非爲路上去了。所以古人云:博覽廣識見,寡交無是非。又云:畏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又云:凡事當審己量力而行,不可妄想非分。人果然能讀書、能守法,不僥倖、不濫交,非爲的事自然少了。但是而今的人,未見善行,先求報應。這又不是。凡有所爲而爲善,就是利心。雖有善因,終無善果。故古人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是爲善者未必得福,而善不可不爲;爲惡者未必得禍,而惡斷不可爲。昔人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又云: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又說:氣死休告狀,餓死休做賊。又說:少實勝多虛,千巧不如拙。這纔是不作非爲的人。嘗看世上有三等人。有一等自暴自棄的,除了自己不肯學好,還把那循理守法的,笑爲愚夫,指爲呆漢。却不知拙者未必全失,巧者未必全得。嘗見那愚夫呆漢樂業安生,喫虧的多是聰明乖巧。語云: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有一等委靡怠惰的,說道已是做成。這樣縱然改悔,也不濟事。却不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果能一念知非,就是君子。譬如行路者錯走了路途,掉背轉來,就歸正道。所以說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一等懈弛寛假的,以爲平生無有過失,這一件偶差也不妨事。却不知善必積而後成,惡雖小而可畏。一念爲惡,就是小人。譬如登山者,一脚走錯,就墮深淵。所以聖人說道:細行不矜,終累大德。又有名爲好善、其實不知道理的人。從來鬼神之道,福善禍淫,不是狥私受賄的。就如佛祖千言萬語,原是勸化世人毋作非爲。可笑世上的人,也不顧禮義廉恥,也不知倫理綱常,甚至生身的父母不免饑寒,同胞的手足乖離仇恨,一切存心慘刻,行事奸邪,無所不至。却終日裏念佛看經,齋僧布施。指望着得福降祥,希圖個西方淨土。這就譬如種荊棘而望芝蘭,豈有此理。凡好佛的人,動輙說天堂地獄。如有一個人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爲,却不曾念一句佛、誦一卷經。又有一個不孝順父母、不尊敬長上、不和睦鄉里、不教訓子孫、不安生理、慣作非爲,却終朝念佛,每日看經。這二人同到陰間,一切勢力、錢財,都用不得。是是非非,明明白白,天堂還是那個坐,地獄還是那個遊。語云:萬般将不去,惟有孽隨身。到那時纔知善惡分途,報應不爽。所以古人說:道此心即是佛,何須別處尋。又云: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又云:明裏不傷人,暗裏不欺心,就是閻羅王,也不消怕他。又云:慈悲勝念千聲佛,作惡徒燒萬炷香。所以聖賢教人惻隱,佛祖教人慈悲,神仙教人陰隲。儒釋道三教,緫是善念一理。又有一說:人要毋作非爲的事,全要存毋作非爲的心。心是根本,若外面假仁仗義,內中包貯險心,縱欺別人,欺不的上天;縱逃了王法,逃不了鬼神。古語云: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所以世上的人,有未見他大功厚德而獲福者,有未見他行兇作惡而得禍者。這正是他心中善惡,有人不知而鬼神獨知處。故孟子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大家都要自己心上打點,有作非爲的念頭沒有。大都人心善惡,無有他說。凡舉念可以告人,就可以告鬼神,這就是善心。不可以告人,就不可以告鬼神,這就是惡心。行事善惡,亦無他說。凡行事使人歡喜感動者,就是善事。使人怨恨痛惱者,就是惡事。試看律例,耑爲作非爲者而設所願者,君子秉禮守義,小人畏法奉公。年高有德者,以節義廉恥引進後生。少年新進者,知循規蹈矩,效法長者,人人完名全節,各個保守身家。下能取重鄉評,上不背違功令。這就是太平風俗,熈皡良民。律內所載作非爲的律例,多端不能盡述。今擇數條,請祈細看:

一 賭博財物者,杖一百、徒三年,攤場財物入官。若沿街酗酒撒潑、開張賭坊者,仍枷號兩個月,照例流徒。

一 用財買休賣休和娶人妻者,各杖一百,離異。

一 和姦,杖八十。有夫者,杖九十。刁姦,杖一百。強姦者,絞。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和姦、刁姦者,男女同罪。

一 奴及僱工姦家長妻女者,各斬。

一 妻妾與人姦通,而於姦所親獲,姦夫姦婦登時殺死,無論。

一 妻妾因姦同謀殺死親夫者,凌遲處死,姦夫處斬。若姦夫自殺其夫者,姦婦雖不知情,亦絞。

一 凡夜無故入人家內者,杖八十。主家登時殺死,無論。

一 軍民等于各寺觀神廟刁姦婦女,因而引誘逃走,或誆騙財物者,問各杖一百。姦夫發三千里充軍。姦婦入官爲婢,財物照追。

一 僧道犯姦者,依律問罪,各於本寺觀菴院門首枷號一箇月發落。有犯挾妓飲酒者,俱問發原籍爲民。

一 凡盗大祀神祗御用祭器帷帳,及盗饗薦玉帛牲牢饌具之屬者,皆斬。

一 監臨主守自盗倉庫錢粮等物,不分首從,併贓論罪。

一 送應納稅粮課物及應入官之物,給文送運而隱匿私自費用不納,或詐作水火盗賊損失,欺妄官司者,竝計所虧欠物數爲賍,准竊盗論。

一 白晝搶奪人財物者,杖一百、徒三年。計贓重者,加竊盗,罪二等。傷人者,斬。

一 强盗得財不分首從,分贓、窩主、造意者,皆斬。竊盗掏摸得財,刺配。三犯者,絞。知盗後分贓及接買寄贓,俱發邊衛充軍。盗馬牛畜産,以竊盗論刺配。

一 将良民誣指爲盗,及寄買賊贓、打詐搜檢、搶奪財物、淫辱婦女,除眞犯死罪外,其餘不分首從,俱發邊衛,永遠充軍。

一 放火故燒房屋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盗取財物者,斬。

一 發掘墳塚見棺槨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

一 鬭毆殺人者,絞。故殺者,斬。

一 謀殺人造意者,斬。從而加功者,絞。不加功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一 同伴欲行謀害他人,不即阻當救護,及被害之後不首告者,杖一百。

一 凡造畜蠱毒堪以殺人及教令者,斬。若造魘魅符書呪詛,欲以殺人者,各以謀殺論。若用毒藥殺人者,斬。買而未用者,杖一百、徒三年。知情賣藥者同罪。

一 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及妄稱白蓮等教,燒香聚衆,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爲首者,絞。爲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一 凡左道惑衆之人,稱爲善友,求討布施十人以上,軍民等不問來歷,竊藏接引,或寺觀住持容畱,事發,屬衛者發邊衛充軍,屬有司者發邊外爲民。

一 寺觀庵院不許私自創建,違者,杖一百,僧道還俗,發邊衛充軍。

以上律例,這等森嚴。若有作非爲的,還怕不怕,省不省?假使逃得這王法,也决逃不得天報。我今且講古人,聽着:有箇宜興人,姓周名處者,膂力過人,不幹正事。自知爲人所惡,有改過之心。謂父老曰:今雖豐收,爲何不樂?父老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周處問曰:何爲三害?父老曰:南山白額猛虎,橋下黑鱗蛟,竝爾爲三害。處曰:吾能除之。乃入山射殺猛虎,向水中斬了孽蛟,遂立志改惡爲善,隨處與人方便。言必忠信,行必恭敬。三月之內,州縣有司交薦,後竟官至兵部尚書。這是不作非爲的,必有善報。有箇陳三公,是武寧人。平素狂妄,口如懸河,善用刀筆,專以騙人誣人,與人爭競。一縣人都怕他,俱稱陳友諒出世。年四十九歲,時值三月初三日,眞武壽誕,廟內演戲,陳三公却也去看。忽一時發狂,如被人綑打模樣,不住口說:我再不害人了,上帝老爺饒了我命罷。一廟數千人無不驚異。擡出廟門,渾身青黑而死。此等都是作非爲的,各有惡報。那個王法十分利害,這箇天報又十分迅速。聽到這個所在,自今以後,還敢萌着作非爲的心麼?

詩曰:

我勸世人莫非爲,非爲由來是禍基。
只因一點念頭錯,詎料終身自喫虧。
姦淫賊盗方纔起,徒流絞斬即相隨。
拋屍露骨身難保,帶鎖披枷悔是遲。
緫然逃得官刑過,神明報應不差池。
及蚤回心猶可救,我勸世人莫非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