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二章/第七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七節 小結:人地互動下的區域特色

南瀛有河階、曲流地形發達的山地丘陵,寬闊平坦的嘉南平原,與變動不羈的海岸線,地形的多樣性為歷史發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且地理環境並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其特殊的歷史意義。依地形的差異,可將南瀛分為山地丘陵區、嘉南平原及晚近陸浮的鹽分地帶;早期移民循著河流由沿海深入到平原,再往東拓墾至山地丘陵區,形成「港口市鎮」、「平原台地市鎮」和「山麓市鎮」3種街市類型,[1]正隱含著不同的區域內涵。沿海的鹽分地帶,由於必須面對難以掌握的河海環境,因此形成刻苦堅毅的民風;山地丘陵區,則由於受到地形的阻隔,以致形成較為封閉純樸的區域風格。

也可依歷史開墾的文化特性,將南瀛分為:西拉雅族4大社分布的曾文溪流域為南瀛的古文化區,漢人拓墾的急水溪流域為南瀛的新文化區。又可以南瀛的母河—曾文溪,將南瀛區分為溪南和溪北兩大區域,各有其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區域特色。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相異的生活方式,在人地互動的歷史脈絡下,形塑出繁複的區域特性。


  1. 趙文榮,〈清代急水溪流域之拓墾略探(1683~1760)〉,《南瀛文獻》改版第2輯,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3,頁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