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瀛探索/第二章/第七节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七节 小结:人地互动下的区域特色

南瀛有河阶、曲流地形发达的山地丘陵,宽阔平坦的嘉南平原,与变动不羁的海岸线,地形的多样性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且地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依地形的差异,可将南瀛分为山地丘陵区、嘉南平原及晚近陆浮的盐分地带;早期移民循著河流由沿海深入到平原,再往东拓垦至山地丘陵区,形成“港口市镇”、“平原台地市镇”和“山麓市镇”3种街市类型,[1]正隐含著不同的区域内涵。沿海的盐分地带,由于必须面对难以掌握的河海环境,因此形成刻苦坚毅的民风;山地丘陵区,则由于受到地形的阻隔,以致形成较为封闭纯朴的区域风格。

也可依历史开垦的文化特性,将南瀛分为:西拉雅族4大社分布的曾文溪流域为南瀛的古文化区,汉人拓垦的急水溪流域为南瀛的新文化区。又可以南瀛的母河—曾文溪,将南瀛区分为溪南和溪北两大区域,各有其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区域特色。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相异的生活方式,在人地互动的历史脉络下,形塑出繁复的区域特性。


  1. 赵文荣,〈清代急水溪流域之拓垦略探(1683~1760)〉,《南瀛文献》改版第2辑,新营市:台南县政府,2003,页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