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禎農書/卷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王禎農書/卷十七 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之十三
王禎農書/卷十九 
本作品收錄於:《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

[编辑]
卷十八  【農器圖譜 之十三】

○灌溉門

[编辑]

灌溉之利大矣。江、淮、河、漢及所在川澤,皆可引而及田,以為沃饒之資。但人情拘於常見,不能通變。間(去聲)有知其利者,又莫得其用之具。今特多方搜摘,既述舊以增新,複隨宜以製物;或設機械而就假其力,或用挑浚而永賴其功;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間無不救之田,地上有可興之雨。其用水有法,概可見矣。故輯諸篇,庶資農事云。

△水柵

[编辑]

水柵,排木障水也。(《集韻》云:柵,倉格切。《說文》云:豎木立柵也。)若溪岸稍深,田在高處,水不能及,則於溪之上流作柵遏水,使之旁出下溉,以及田所。

其製:當流列植樹樁,樁上枕以伏牛,擗(脾役切)以拉(盧合切)木,仍用塊石高壘,眾楗斜撐(平聲),以邀水勢。此柵之小者。如秦雍之地,所拒川水,率用巨柵。其蒙利之家,歲例量力均辦所需工物。乃深植樁木,列置石囤,長或百步,高可尋丈,以橫截中流,使旁入溝港。凡所溉田畝計千萬,號為陸海。此柵之大者。其餘各處境域,雖有此水,而無此柵,非地利素不彼若,蓋工所未及也。今特列於《圖譜》,以示大小規製,庶彼方效之,俾水為有用之水,田為不旱之田,由此柵也。

詩云:山源洄洑溪澗空,兩岸對峙(直裏切)如崇墉,旁田救旱無由供;上流作障憑地崇,支分下灌畦磴重,臥邀沛澤真伏龍。複有川水波濤洪,枚樁列植當要衝,仍製石廩如合縱(即容切),要約中流無必東。穿渠遠溉波溶溶,至今陸海稱秦中。“畎澮距川”惟禹功,罔間浚治方成農。後世拒水能旁通,卻資沃灌開田封。向來陂堨皆餘蹤,海內萬水空朝宗。餘波倘使膏潤同,縱有湯旱無饑凶,坐令歲歲歌時豐。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柵功利將無窮。

△水閘(乙甲切)

[编辑]

開閉水門也。間(去聲)有地形高下,水陸不均,則必跨據津要,高築堤埧彙水,前立鬥門:甃石為壁,疊木作障,以備啟閉。如遇旱涸,則撤水灌田,民賴其利。又得通濟舟楫,轉(上聲)激碾磑(五對切),實水利之總揆也。

詩云:陂岸人呼古閘頭,萬夫工役見重修。禹門似是崇三級,巫峽還同束眾流。少擘溝渠供碾磑,每通膏澤到田疇。休將層閾輕抽去,恐有他時旱暵憂。

△陂塘

[编辑]

《說文》曰:陂,野池也,塘,猶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周禮》:“以瀦蓄水,以防止水。”說者謂:“瀦者,蓄流水之陂也。防者,瀦旁之堤也。”今之陂塘,即與上同。

考之書傳,廬江有芍(七略切)陂,潁川有鴻隙陂,廣陵有雷陂、愛敬陂,陽平沛郡有鉗廬陂,餘難遍舉。其各溉田,大則數千頃,小則數百頃。後世故跡猶存,因以為利。今人有能別度地形,亦效此製,足溉田畝千萬。比作田圍,特省工費,又可畜育魚鱉,栽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

詩云:陂水塘高複袤延,拒流寧使迅如川?鬥門解泄三時旱,尺澤能添十倍田。(裴延雋複修燕地故戾陵諸堨溉田,為利十倍。)沃野號稱今陸海,煙波分得小江天。便當卜此成歸計,魚稻鄉中好度年。

△水塘

[编辑]

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瀦蓄水潦,或修築圳堰,以備灌溉田畝,兼可畜育魚鱉,栽種蓮芡,俱各獲利累倍。大凡陸地平田,別無溪澗、井泉以溉田畝者,救旱之法,非塘不可。夫江淮之間,在在有之。然官民異屬,各為永業,歲收產利,誠用水之多便者。

詩云:自是江淮地利同,預瀦塘水助吾農;一泓積潦能施潤,數頃良疇侭可供。頓使稻禾無旱涸,更教魚鱉足涵容。年來無闕重修築,都水田官不爾慵。

△翻(甫煩切)

[编辑]

今人謂龍骨車也。《魏略》曰:“馬鈞居京都,城內有地,可為園,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上聲)之,而灌水自覆。”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設機引水灑南北郊路。則翻車之製,又起於畢嵐矣。

今農家用之溉田。其車之製,除壓欄木及列檻樁外,車身用板作槽,長可二丈,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條,隨槽闊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龍骨板葉。其在上大軸,兩端各帶拐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去聲),循環行道板刮水上岸。此車關楗頗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

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餘,可用三車,中間(去聲)小池,倒(都皓切)水上之,足救三丈以上高旱之田。凡臨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則多費人力。如數家相助,計日趨工,俱可濟旱。水具中機械巧捷,惟此為最。

東坡詩云:“翻翻聯聯銜尾鴉,犖(呂角切)犖確(胡角切)確蛻骨蛇。分畦翠浪走雲陣,刺水綠秧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飛沙,鼉鳴窟中如打衙;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

△筒車

[编辑]

流水筒輪。凡製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乃為得法。其車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倉,斜擗水勢,急湊筒輪。其輪就軸作轂;軸之兩旁,擱於樁柱山口之內。輪輻之間,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係竹筒或木筒(謂小輪則用竹筒,大輪則用木筒)。於輪之一周。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所橫木槽——謂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絕勝人力,智之事也。

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製為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處,但壘石斂水湊之,亦為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

但恐他境之民未始經見,不知製度,今列為圖譜,使效仿通用,則人無灌溉之勞,田有常熟之利,輪之功也。

張安國詩云:“像龍喚不應,竹龍起行雨。聯綿十車輻,咿軋百舟櫓。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橫江鎖巨石,濺瀑疊城鼓。神機日夜運,甘澤高下普。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抱孫帶黃犢,但看翠浪舞。餘波及井臼,舂玉飲酥乳。江吳誇蹋車,足繭腰背僂。此樂殊未知,吾歸當教汝。”

△水轉(張兗切,後同)翻車

[编辑]

其製與人踏翻車俱同,但於流水岸邊,掘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作一豎輪;豎輪之旁,架木立軸,置二臥輪;其上輪適與車頭豎輪輻支相間(去聲)。乃擗水傍激,下輪既轉,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此是臥輪之製。若作立輪,當別置水激立輪。其輪輻之末,複作小輪,輻頭稍闊,以撥車頭豎輪。此立輪之法也。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絕勝踏車。

東坡《踏車》詩略云:“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範至能詩云:“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多在踏車頭。”此皆憫人事之勞也。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歟!

詩云:從來激浪轉筒輪,卻恨翻車智未仁。誰識人機盜天巧,因憑水力貸疲民。

△牛轉翻車

[编辑]

如無流水處用之。其車比水轉翻車臥輪之製,但去下輪,置於車旁岸上,用牛曳轉輪軸,則翻車隨轉,比人踏,功將倍之。與前水轉翻車,皆出新製,欲遠近效之,俱省工力。

詩云:日日車頭踏萬回,重勞人力亦堪哀。從今壟首澆田浪,都自烏犍領上來。

△衛轉筒車

[编辑]

即前水轉筒車,但於轉軸外端別造豎輪,豎輪之側,岸上複置臥輪,與前牛轉翻車之製無異。凡臨坎井或積水淵潭,可用澆灌園圃,勝於人力汲引。

詩云:世間機械巧相因,水利居多用在人。可是要津難必遇,卻將畜力轉筒輪。

△高轉筒車

[编辑]

其高以十丈為準。上下架木,各豎一輪,下輪半在水內。各輪徑可四尺。輪之一周,兩旁高起,其中若槽,以受筒索。其索用竹,均排三股,通穿為一;隨車長短,如環無端。索上相離五寸,俱置竹筒。筒長一尺。筒索之底,托以木牌,長亦如之,通用鐵線縛定;隨索列次,絡於上下二輪。複於二輪筒索之間,架刳(口孤切)木平底行槽一連,上與二輪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或牛曳轉上輪,則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輪;輪首覆水,空筒複下。如此循環不已,日所得水,不減平地車戽。若積為池沼,再起一車,計及二百餘尺。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

今平江虎丘寺劍池,亦類此製,但小小汲飲,不足溉田,故不錄。此近創捷法,已經較試,庶用者述之。(所轉上輪,形如匡製,易繳筒索。用人則於輪軸一端作掉枝;用牛則製作豎輪,如牛轉翻車之法。或於輪軸兩端造作拐木,如人踏翻車之製。若筒索稍慢,則量移上輪。其餘措置,當自忖度,不能悉陳。)

詩云:戽車尋丈舊知名,誰料飛空效建瓴;一索繳輪升碧澗,眾筒兜水上青冥。溉田農父無虞旱,負汲山人賴久寧。顛倒救時霖雨手,卻從平地起清泠。

△水轉高車

[编辑]

遇有流水岸側,欲用高水,可用此車。其車亦高轉筒輪之製,但於下輪軸端,別作豎輪,旁用臥輪撥之,與水轉翻車無異。水輪既轉,則筒索兜水,循槽而上。餘如前例。又須水力相稱,如打碾磨之重,然後可行。日夜不息,絕勝人牛所轉(上聲)。此誠秘術,今表暴之,以諭來者。

詩云:通渠激浪走轟雷,激轉筒車幾萬回;水械就攜多水上,天池還瀉半天來。竹龍解吐無雲雨,(前人有“像龍喚不應,竹龍起行雨”之句。)旱魃潛消此地災。安得臨流施此技,樓居滌去暑天埃。(今都城已有高車用水飛上樓閣,散若霧雨。頗聞費力,故有上句。)

△連筒

[编辑]

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擱之平地,或架越澗穀,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詩所謂“連筒灌小園”。

詩云:刳竹作連筒,流泉一脈通;勢雖由上下,用不限西東;遠借居人便,常資沛澤功。伊誰憑好手,扶赴臥龍公。

△架槽

[编辑]

木架水槽也。間有聚落,去水既遠,各家共力造木為槽,遞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頗高,水性趨下,則易引也。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亦可遠達。若遇高阜,不免避礙,或穿鑿而通;若遇坳險,則置之叉木,駕空而過;若遇平地,則引渠相接,又左右可移。鄰近之家,足得借用。非惟灌溉多便,抑可瀦蓄為用。

詩云:刳木作槽身,架水自泉口;遠引無崇卑,量移能左右;梯空越澗壑,穴高穿培塿。人能禦天災,豈非霖雨手?

△戽斗(戽,候古切)

[编辑]

挹水器也。《唐韻》云:“戽,抒(上與切)也。”抒水器挹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手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罌,從所便也。

詩云:虐魃久為妖,田夫心獨苦。引水瀦陂塘,爾器數吞吐。繘(居律切)(古杏切)屢挈提,項背頻傴僂;搰搰(古忽切)弗暫停,俄作甘澤溥。焦槁意悉甦,物用豈無補?毋嫌量云小,於中有倉庾。

△刮車

[编辑]

(時掌切)水輪也。其輪高可五尺,輻頭闊止六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先於岸側掘成峻槽,與車輻同闊,然後立架安輪。輪輻半在槽內。其輪軸一端,擐以鐵鉤木拐,一夫執而掉之,車輪隨轉,則眾輻循槽刮水上岸溉田,便於車戽。

詩云:創物須憑智巧先,溯流能使迅如川;一輪隨手供翻轉,眾輻循槽入斡旋。已藉機衡欹矮岸,頓教膏澤上枯田。桔槔戽斗雖云舊,試向車頭較湧泉。

△桔槔(桔,古屑切。槔,古刀切。)

[编辑]

挈水械也。《通俗文》曰:桔槔,機汲水也。《說文》曰:桔,結也,所以固屬。槔,皋也,所以利轉。又曰:皋,緩也。一俯一仰,有數存焉,不可速也。然則“桔”其植者,而“槔”其俯仰者歟?《莊子》曰: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洙湯,其民為槔。”又曰:“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於人。”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王契《賦》云:“智者濟時以設功,強名之曰桔槔;何樸斫之太簡,俾役力兮不勞。作固兮為我之身,臨深兮是我之理。若虞機張,如鳥斯企。山有木,用工見汲引之能;巽乎水,自我成潤物之美。不贏瓶而上出,何抱甕之勤止?執虛趨下,雖自屈於勞形;持滿因高,終見伸於知己。鄭圃之側,潘園之旁,溝塍綺錯,畎畝相望;帶嘉蔬兮映芳草,背古岸而面垂楊。欲建標以取別,能舉直而自強。若垂竿兮匪釣,象爟火兮無光。不忘機以棄俗,乃習坎而為常。隨用舍而俯仰,應淺深而短長。重泉之水兮不滯,九畹之蘭兮益芳。雖欲絕學以棄智,其若得存而失亡?歌曰:大道隱兮世人薄,無為守拙空寂寞;老圃之道可行,何恥見幾而作?”

△轆轤(轆,力木切。轤,力胡切。)

[编辑]

纏綆械也。《唐韻》云:圓轉木也。《集韻》作“櫝轤”,“汲水木也。”井上立架置軸,貫以長轂,其頂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轉(上聲),纏綆於轂,引取汲器。或用雙綆而順逆交轉,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凡汲於井上,取其俯仰則桔槔,取其圓轉則轆轤,皆挈水械也。然桔槔綆短而汲淺,獨轆轤深淺俱適其宜也。

仲子陵《賦》云:“木德標象,金行效事。與桔槔之用則同,比簨虡之形不異。井之勿幕,瓶亦汔至。當於要路之津,存乎兼濟之地。忠也陳力而就列,孝也致養而不匱,圓轉則智士之心,通流乃仁者之誌;故轆轤之體一,有君子之道四。觀其得位攸處,居中特立,從繩以寸工,假器以尺汲;自上至下者,念茲以有成,虛往實來者,釋此而何執?利物不言利,急人之所急。捨之則其道可卷而懷,用之則其功可俯而拾。及夫挈瓶所施,懸綆所統,崇朝以聞乎三捷,永日何啻乎七縱?為萬人仰,與天下共。其靜也則無機之機,其動也則有用之用。德必不孤,賢亦有準。泉蒙者道為之慶,井深者心為之軫。無忘乎牽攣,蓋存乎汲引。斯亦惠而不費乎,賢人之業,於是乎盡也。”

△瓦竇

[编辑]

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兩端,牙鍔(五各切)相接,置於塘堰之中,時放田水。須預於塘前堰內,疊作石檻,以護筒口,令可啟閉。不然,則水湊其處,非惟難於窒塞,抑亦衝激滲漏,不能久穩。必立此檻,其竇乃成。唐韋丹為江南西道觀察使,築堤捍江,竇以疏漲。此雖竇之大者,亦其類也。

詩云:陂塘泄水瓦為筒,好在田夫啟閉中。守口如瓶常處靜,剸犀脫鞘忽為通。高低獨限淵源地,早晚能施沛澤功。若道此中能救旱,隻疑窟宅接龍宮。

△石籠(力董切)

[编辑]

又謂之臥牛。判竹或用藤蘿,或木條,編作圈眼大籠,長可三二丈,高約四五尺,以簽樁止之,就置田頭。內貯塊石,用擘暴水。或相接連,延遠至百步。若水勢稍高,則壘作重籠,亦可遏止。如遇隈岸盤曲,尤宜周折,以禦奔浪,並作洄流,不致衝蕩埂岸。農家瀕溪護田,多習此法,比於起疊堤障,甚省工力。又有石𥫱擗水,與此相類。

詩云:誰編藤竹作長籠(盧紅切),塊石填來勢自雄。螮(丁計切)(丁孔切)有形橫巨浸,鯤鯨無力戰秋風。波濤已卷奔騰勢,壟畝都歸捍禦功。擬喚六丁鞭爾去,若為能障百川東。

△浚渠(浚與濬同,開治也,深也。)

[编辑]

凡川澤之水,必開渠引用,可及於田。考之古有溝洫畎澮,以治田水,《書》云:“濬畎澮距川”是也。逮夫疏鑿已遠,井田變古,後世則引川水為渠,以資沃灌。

按:《史記》秦鑿涇為渠,又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外有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范陽有督亢渠,河北有廣戾渠,朗州有古史渠,今懷孟有廣濟渠,俱各溉田千百餘頃,利澤一方,永無旱暵。所謂人能勝天,豈不信哉!後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勢,繼此而作,益國富民,可見速效。凡長民者,宜審行之。

詩云:疏鑿為渠趁地形,昔時遺跡見經營。井田既廢阡陌作,水利還從畚臿成。捷要濟時通漕運,尋常決雨致豐盈。即將導達為長策,願溉膏腴富上京。(漢武帝時,白公複穿渠溉田,民得饒足。其歌略曰:“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如雲,決渠為雨。……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今燕地有後魏裴延雋所修舊督亢渠,及故戾陵諸堨,溉田百萬餘畝。遺跡猶在,故有上句。)

△陰溝

[编辑]

行水暗渠也。凡水陸之地,如遇高阜形勢,或隔田園聚落,不能相通,當於川岸之旁,或溪流之曲,穿地成穴,以磚石為圈(去聲),引水而至。若別無隔礙,則當踏視地形,用策索度其高下及經由處所,畫為界路,先引濬犁耕過,後複浚掘,及作甃穴,上覆元土,亦是一法。

如灌溉之餘,常流不絕,又可蓄為魚塘蓮蕩,其利亦博。或貫穿城邑巷陌,及注之園囿池沼,悉周於用。雖遠近、大小、深淺、曲直不同,然皆洑流內達,膏澤旁通,水利之中,最為永便。

此皆泉源在上,或在平地,易於通流。如水在溝下,當車水上之,溉田則一也。或遇田澇,則反能撤水下之,此又陰溝用水之變法。

詩云:川陸由來迥不同,豈知穴地得潛通。深邀別境無窮力,遠濟吾鄉不旱功。花徑有同流暗水,桃源誤認出殘紅。卻嗟疏鑿勞民力,安得鞭驅萬鬼工!

△井

[编辑]

穴地出水也。《說文》曰:清也。故《易》曰:“井冽寒泉,食。”甃之以石,則潔而不泥;汲之以器,則養而不窮;井之功大矣。按:《周書》云:“黃帝穿井。”又《世本》云:“伯益作井。”堯民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岩穴泉竇,流而不窮,汲而不竭,此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畝,水利之中所不可闕者。

薛能詩云:“源遠匠難尋,加欄底更深。汲新聞土氣,鑿徹見天心。滴亂瓶初發,痕移甃漸沉。雲雷如震用,飛出便為霖。”

△水篣(簿更切)

[编辑]

《集韻》云:竹箕也。又籠也。夫山田,利於水源在上,間有流泉飛下,多經磴級,不無混濁泥沙,淤壅畦埂。農人乃編竹為籠,或木條為棬芭,承水透溜,乃不壞田。

詩云:瀑布中懸護土沙,飛流聚沫白生華,即看器用成天巧,積雪岩前走浪花。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