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通志/物產/五穀類/黍之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麥之屬 臺灣通志
物產:五穀類黍之屬
傳聞為蔣師轍薛紹元
菽之屬


  蘆黍,俗名薯黍《寧化志》云:蘆粟高與黍等,葉如蘆,粒差大於黍、色赤,有二種: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間名高梁諸羅縣志

  黑黍,舊志作薯黍,即秬黍,一名蘆黍,西北方名高梁鳳山縣志。邵氏曰:秬秠為黍,黍即高梁,一稃二米,勢若相背而實相承。去其黑稃,二米即見,他穀所無也噶瑪蘭廳志

  高粱,俗名蘆黍,《本草》名蜀黍;春種夏收,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有紅、白二種,稍可作帚;莖可為薪。澎人以供半歲糧澎湖廳志

  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釀酒甚美臺灣府志。俗名黃小米,性與糯米同澎湖廳志。釀酒能袪風彰化縣志

  番黍,穗似鴨蹄黍,摘穗去皮,可作粿品鳳山縣志

  番蘆黍,穗大六、七寸,粒亦大,俗名番黍澎湖廳志

  桶鉤黍,與番黍同,低穗屈曲如鉤鳳山縣志

  狗尾黍,穗長如狗尾,即北方小米;俗呼稷仔,番多種食淡水廳志

  稷,有黃、白二種,俗呼為粟鳳山縣志

  黃粟,稷之別名,當即鴨蹄黍也同上

  地瓜,俗名蕃薯,薯生;瘠土、沙地皆可種。有文萊薯、朱薯、黃梔薯、金薯。澎人遍地皆種,穫而切片,或鑢成細絲,晒乾;謂之薯米。其藤可飼牛羊,可為薪澎湖廳志。皮有紅白二色,結實在根,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鳳山縣志。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作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鬆,種出文來國臺灣府志

  番薯一名甘藷,切片晒乾以代飯充糗,荒年人賴此救饑。或去皮磨之,曝為粉諸羅縣志。番薯另一種,皮白而帶黑點,乃地瓜中之最甜者,名文來薯,一名金薯噶瑪蘭廳志

  朱薯,出呂宋國,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彝人率取食之。莖蔓生如瓜蔞、黃精、山藥之屬,潤澤可煮而食。或磨為粉,亦可釀酒淡水廳志。又有一種田薯,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彰化縣志

  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種鳳山縣志。俱可作油。其莖皆方,花白或帶紫艷;結殼長寸許,有四稜、六稜者,房小而子少。七稜、八稜者,房大而子多彰化縣志

  ──以上黍之屬謹案:《韓非外儲》說: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然則黍亦穀類。《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蓋黍暑聲相近。故說文謂黍以大暑得名;但說文以黏者為黍,今臺地之黍有不黏者。蓋惟蘆黍有此別種,餘皆黏也。地瓜本非黍之屬,但臺地多以此攙米作糧。芝麻古有所謂胡麻飯者;舊志入五穀類,今仍之

附考

[编辑]

    稷之屬有細米,黃白二種。蕭诮、麻豆諸社有之使槎錄

    北路多種黃粟,穟似鴨掌,粒頗細碎臺灣志略

    番薯結實於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萊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臺海采風圖

    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萊國赤嵌筆談

    澎人以地瓜為終歲糧,故入於穀類。何喬遠《閩書》云:皮紫味甘,可生熟食,亦可釀酒。自明萬曆甲午歲荒,巡撫金學曾從外國饨種歸,教民種之,後乃繁衍澎湖廳志

    民所最重者五穀,而澎湖稻、麥、黍、稷、菽之不全,僅以高粱、小米、地瓜雜糧為種植之本,養命之源。蓋土地既已磽瘠,而風多雨少,又無霑足之潤,雖有上農,亦何所施其力也哉澎湖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