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隨筆/卷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養生隨筆
◀上一卷 卷五 粥譜 全書終

粥譜說[编辑]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前卷屢及之,皆不過略舉其概,未獲明析其方。考之軒岐家與養生家書,煮粥之方甚夥,惟是方不一例,本有輕清重濁之殊,載於書者,未免散見而雜出。竊意粥乃日用常供,借諸方以為調養,專取適口。或偶資治疾,入口違宜,似又未可盡廢。不經匯錄而分別之,查檢既嫌少便,亦老年調治之闕書也,爰為《譜》。先擇米;次擇水;次火候;次食候。不論調養治疾菌力深淺之不同,第取氣味輕清、香美適口者為上品;少遜者為中品;重濁者為下品,準以成數,共錄百種,削其入口違宜之已甚者而已。方本前人,乃已試之良法,註明出自何書,以為徵信;更詳兼治,方有定而治無定,治法亦可變通。內有竊據鄙意參入數方,則惟務有益而兼適於口,聊備老年之調治。或夫推而廣之,凡食品藥品中,堪加入繼者尚多,酌宜而用,胡不可自我作古耶!更有待夫後之明此理者。

擇米第一[编辑]

  米用粳,以香稻為最,晚稻性軟,亦可取,早稻次之,陳廩米則欠膩滑矣。秋谷新鑿者,香氣足;脫谷久,漸有故氣。須以谷懸通風處,隨時鑿用。或用炒白米,或用焦鍋笆,膩滑不足,香燥之氣,能去濕開胃。《本草綱目》云:『粳米、秈米、粟米、梁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糯米、黍米、秫米粥,益氣,治虛寒泄痢吐逆。』至若所載各方,有米以為之主,峻厲者可緩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此粥之所以妙而神興。

擇水第二[编辑]

  水類不一,取煮失宜,能使粥味俱變。初春值雨,此水乃春陽生發之氣,最為有益;梅雨濕熱熏蒸,人感其氣則病,物感其氣則黴,不可用之明驗也;夏秋淫雨為潦,水郁深而發驟,昌黎詩:『洪潦無根源,朝灌夕已除。』或謂利熱不助濕氣,竊恐未然;臘雪水甘寒解毒,療時疫;春雪水生蟲易敗,不堪用。此外長流水四時俱宜,山泉隨地異性,池沼止水有毒。井水清冽,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天一真氣,浮於水面也。以之煮粥,不假他物,其色天然微綠,味添香美,亦頗異凡。缸貯水,以硃砂塊沈缸底,能解百毒,並令人壽。

火候第三[编辑]

  煮粥以成糜為度,火候未到,氣味不足,火候太過,氣味遂減。火以桑柴為妙,《抱樸子》曰:『一切藥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除風助藥力。櫟炭火性緊,粥須煮不停沸,則緊火亦得。煮時先煮水,以杓揚之數十次,候沸數十次,然後下米,使性動蕩,則輸運捷。煮必瓷罐,勿用銅錫,有以瓷瓶入竈內,礱糠稻草煨之,火候必致失度,無取。

食候第四[编辑]

  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此又在常格外。就調養而論,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於食粥後。食勿過飽,雖無慮停滯,少覺脹,胃即受傷。食寧過熱,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脈。食時勿以他物侑食,恐不能專收其益,不獲已。但使鹹味沾唇,少解其淡可也。

上品三十六[编辑]

蓮肉粥[编辑]

  《聖惠方》:補中強志。按兼養神益脾固精,除百疾,去皮心,用鮮者煮粥更佳;乾者如經火焙,肉即僵,煮不能料。或去磨粉加入,汀蓮勝建蓮,皮薄而肉實。

藕粥[编辑]

  慈山參入。治熱渴止泄,開胃消食,散留血,久服令人心懽。磨粉調食,味極淡,切片煮粥,甘而且香。《凡物製法異》『能移其氣味』,類如此。

荷鼻粥[编辑]

  慈山參入。荷鼻即葉蒂,生發元氣,助脾胃,止渴止痢固精,連莖葉用亦可。色青形仰,其中空,得震卦之象。珍珠囊煎湯燒飯和藥,治脾,以之煮粥,香清佳絕。

芡實粥[编辑]

  《湯液本草》:『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按兼治濕□,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遺精白濁。有粳、糯二種,性同,入粥俱須料煮,鮮者佳。楊雄《方言》曰:『南楚謂之「雞頭」。』

薏苡粥[编辑]

  《廣濟方》:『治久風濕痺。』又《三福丹書》:『補脾益胃。』按兼治盤急拘攣,理腳氣,消水腫。張師正《倦遊錄》云:『辛稼軒患疝,用薏珠東壁土炒服,即愈。』乃上品養心藥。

扁豆粥[编辑]

  《延年秘旨》:『和中補五臟。』按兼消暑除濕解毒,久服發不白。莢有青、紫二色,皮有黑、白、赤、斑四色:白者溫,黑者冷,赤斑者平。入粥去皮,用乾者佳,鮮者味少淡。

禦米粥[编辑]

  《開寶本草》:『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入粥。』按即『罌粟子』,《花譜》名『麗春花』。兼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痰滯瀉痢,潤燥固精。水研濾漿入粥,極香滑。

薑粥[编辑]

  《本草綱目》:『溫中,辟惡氣。』又,《手集方》:『搗汁煮粥,治反胃。』按兼散風寒,通神明,取效甚多。《朱子語錄》:有『秋薑夭人天年』之語,治疾勿泥。《春秋運斗樞》曰:『璇星散而為薑。』

香稻葉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各方書,俱燒灰淋汁用,惟《摘元妙方》,糯稻葉煎露一宿,治白濁。《綱目》謂氣味辛熱,恐未然。以之煮粥,味薄而香清,薄能利水,香能開胃。

絲瓜葉粥[编辑]

  慈山參入。絲瓜性清寒,除熱利腸,涼血解毒。葉性相類,瓜長而細,名『馬鞭瓜』,其葉不堪用;瓜短而肥,名『丁香瓜』,其葉煮粥香美。拭去毛,或薑汁洗。

桑芽粥[编辑]

  《山居清供》:『止渴明目。』按兼利五臟,通關節,治勞熱,止汗。《字說》云:『桑為東方神木。』煮粥用初生細芽,苞含未吐者,氣香而味甘。《吳地志》:『焙乾代茶,生津清肝火。』

胡桃粥[编辑]

  《海止方》:『治陽虛腰痛,石淋五痔。』按兼潤肌膚,黑鬚髮,利小便,止寒嗽,溫肺潤腸。去皮研膏,水攪濾汁,米熟後加入。多煮生油氣,或加杜仲、茴香,治腰痛。

杏仁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五痔下血。』按兼治風熱咳嗽,潤燥。出關西者名『馬旦』,味甘尤美。去皮尖,水研濾汁,煮粥微加冰糖。《野人閑話》云:『每日晨起,以七枚嚼,益老人。』

胡麻粥[编辑]

  《錦囊秘錄》:『養肺耐饑耐渴。』按胡麻即芝麻,《廣雅》名『藤宏』。堅盤骨,明耳目,止心驚,治百病。烏色者名『巨勝』,仙經所重。栗色者香卻過之,炒研加水,濾汁入粥。

松仁粥[编辑]

  《綱目》方:『潤心肺,調大腸。』按兼治骨節風,散水氣寒氣,肥五藏,溫腸胃。取潔白者,研膏入粥。色微黃,即有油氣,不堪用。《列仙傳》云:『偓佺好食松實,體毛數寸。』

菊苗粥[编辑]

  《天寶單方》:『清頭目。』按兼除胸中煩熱,去風眩,安腸胃。《花譜》曰:『莖紫,其葉味甘者可食。』甘者名『苦薏』,不可用。苗乃發生之氣,聚於上,故尤以清頭目有效。

菊花粥[编辑]

  慈山參入。養肝血,悅顏色,清風眩,除熱解渴明目。其種以百計,《花譜》曰:『野生單瓣。』色白開小花者良,黃者次之,點茶亦佳;煮粥去蒂,曬乾磨粉和入。

梅花粥[编辑]

  《采珍集》:『綠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熱毒。』按兼治諸瘡毒。梅花淩寒而綻,將春而芳,得造物生氣之先;香帶辣性,非純寒。粥熟加入,略沸。《埤雅》曰:『梅入北方變杏。』

佛手柑粥[编辑]

  《宦遊日劄》:『閩人以佛手柑作菹,並煮粥,香清開胃。』按其皮辛,其肉甘而微苦;甘可和中,辛可須氣,治心胃痛宜之。陳者尤良,入粥用鮮者,勿久煮。

百合粥[编辑]

  《綱目》方:『潤肺調中。』按兼治熱咳、腳氣。嵇含《草木狀》云:『花白葉闊為百合,花紅葉尖為卷丹,卷丹不入藥。』竊意花葉雖異,形相類而味不相遠,性非迥別。

砂仁粥[编辑]

  《拾便良方》:『治漚吐,腹中虛痛。』按兼治上氣咳逆、脹痞,醒脾、通滯氣,散寒飲,溫腎肝,炒去翳。研末點入粥,其性潤燥。韓懋《醫通》曰:『腎惡燥心辛潤之。』

五加芽粥[编辑]

  《家寶方》:『明目止渴。』按《本草》:『五加根皮效頗多。』又云:『其葉作蔬,去皮膚風濕,嫩芽焙乾代茶,清咽喉,作粥色碧香清,效同。』馬蜀《異物志》,名『文章草』。

枸杞葉粥[编辑]

  《傳信方》:『治五勞七傷,豉汁和米煮。』按兼治上焦客熱,周痺風濕,明目安神。味甘氣涼,與根皮及子,性少別。《筆談》云:『陜西極連生者,大合抱,摘葉代茶。』

枇杷葉粥[编辑]

  《枕中記》:『療熱嗽,以蜜水塗炙,煮粥去葉食。』按兼降氣止渴,清暑毒。凡用擇經霜老葉,拭去毛,甘草湯洗凈,或用薑汁炙黃,肺病可代茶飲。

茗粥[编辑]

  《保生集要》:『化痰消食,濃煎入粥。』按兼治瘧痢,加薑。《茶經》曰:『名有五:一茶,二檟,三蔎,四茗,五荈。』《茶譜》曰:『早采為茶,晚采為茗。』《丹鉛錄》:『茶即古「荼」字』,《詩》『誰謂荼苦』是也。

蘇葉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綱目》:『用以煮飯,行氣解肌,入粥功同。』按此乃發表散風寒之品,亦能消痰和血止痛,背面皆紫此佳。《日華子本草》:謂能補中益氣。竊恐未然。

蘇子粥[编辑]

  《簡便方》:『治上氣咳逆。』又《濟生方》:『加麻子仁,順氣順腸。』按兼消痰潤肺。《藥性本草》曰:『長食蘇子粥,令人肥白身香。』《丹房鏡源》曰:『蘇子油能柔五金八石。』

霍香粥[编辑]

  《醫餘錄》:『散暑氣辟惡氣。』按兼治脾胃,吐逆霍亂,心腹痛,開胃進食。《交廣雜志》謂霍香木本。《金樓子言》:『五香共是一木,葉為霍香。』入粥用南方草本,鮮者佳。

薄荷粥[编辑]

  《醫餘錄》:『通關格利咽喉,令人口香。』按兼止痰嗽,治頭痛腦風,發汗,消食,下氣,去舌胎。《綱目》云:『煎湯煮飯,能去熱,煮粥尤妥。』揚雄《甘泉賦》作『茇葀』。

松葉粥[编辑]

  《聖惠方》:『細切煮汁作粥,輕身益氣。』按兼治風濕瘡,安五藏,生毛髮,守中耐饑。或搗汁澄粉曝乾,點入粥。《字說》云:『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

柏葉粥[编辑]

  《遵生八箋》:『神仙服餌。』按兼治漚血、便血,下痢煩滿。用側柏葉,隨四時方向采之,搗汁澄粉入粥。《本草衍義》云:『柏木西指,得金之正氣,陰木而有貞德者。』

花椒粥[编辑]

  《食療本草》:『治口瘡。』又《千金翼》:『治下痢腰腹冷,加炒麵煮粥。』按兼溫中暖腎,除濕,止腹痛。用開口者,閉口有毒。馬蜀《異物志》:『出四川清溪縣者良。』香氣亦別。

栗粥[编辑]

  《綱目》方:『補腎氣,益腰腳,同米煮。』按兼開胃、活血。潤沙收之,入夏如新。梵書名『篤迦』,其扁者曰『栗楔』,活血尤良。《經驗方》:『每早細嚼風乾栗,豬腎粥助之,補腎效。

綠豆粥[编辑]

  《普濟方》:『治消渴飲水。』又《綱目》方:『解熱毒。』按兼利小便,厚腸胃,清暑下氣,皮寒肉平。用須連皮,先煮汁,去豆下米煮。《夷堅志》云:『解附子毒。』

鹿尾粥[编辑]

  慈山參入。鹿尾,關東風乾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為食物珍品。碎切煮粥,清而不膩,香有別韻。大補虛損,蓋陽氣聚於角,陰血會於尾。

燕窩粥[编辑]

  《醫學述》:『養肺化痰止嗽,補而不滯,煮粥淡食有效。』按《本草》不載,《泉南雜記》采入,亦不能確辨是何物。色白治肺,質清化痰,味淡利水,此其明驗。

中品二十七[编辑]

山藥粥[编辑]

  《經驗方》:『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藥炒熟,加沙糖胡椒煮。』按兼補腎精,固腸胃。其子生葉間,大如鈴,入粥更佳。《杜蘭香傳》云:『食之辟霧露。』

白茯苓粥[编辑]

  《直指方》:『治心虛、夢泄、白濁。』又《綱目方》:『主清上實下。』又《采珍集》:『治欲睡不得睡。』按《史記·龜策傳》:『名「伏靈」,』謂松之神靈所伏也。兼安神滲濕益脾。

赤小豆粥[编辑]

  《日用舉要》:『消水腫。』又《綱目》方:『利小便,治腳氣,辟邪厲。』按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脹、吐逆。《服食經》云:『冬至日食赤小豆粥,可厭疫鬼。』即辟邪厲之意。

蠶豆粥[编辑]

  《山居清供》:『快胃和脾。』按兼利藏府,本經不載。《萬表積善堂方》:『有誤吞針,蠶豆同韭菜食,針自大便出。』利藏府可驗。煮粥宜帶露采嫩者,去皮用,皮味澀。

天花粉粥[编辑]

  《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栝樓根』。《炮炙論》曰:『圓者為「栝」,長者為「樓」,根則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煩熱,補虛安中,療熱狂時疾,潤肺、降火、止嗽,宜虛熱人。

麵粥[编辑]

  《外臺秘要》:『治寒痢、白瀉,麥麵炒黃,同米煮。』按兼強氣力,補不足,助五藏。《綱目》曰:『北麵性平,食之不渴;南麵性熱,食之發渴。』隨地氣而異也,梵書名『迦師錯』。

腐漿粥[编辑]

  慈山參入。腐漿即未點成腐者,諸豆可製,用白豆居多。潤肺、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為『甜漿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於市。

龍眼肉粥[编辑]

  慈山參入。開胃悅脾,養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藏,其效甚大。《本草衍義》曰:『此專為果,未見入藥。』非矣。《名醫別錄》云:『治邪氣,除蠱毒,久服強魂輕身不老。』

大棗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道家方藥》:『棗為佳餌,皮利肉補。』去皮用,養脾氣,平胃氣,潤肺止嗽,補五藏,和百藥。棗類不一,青州黑大棗良,南棗味薄微酸,勿用。

蔗漿粥[编辑]

  《采珍集》:『治咳嗽虛熱,口乾舌燥。』按兼助脾氣,利大小腸,除煩熱,解酒毒。有青、紫二種,青者勝。榨為漿,加入粥,如經火沸,失其本性,與糖霜何異。

柿餅粥[编辑]

  《食療本草》:『治秋痢。』又《聖濟方》:『治鼻窒不通。』按兼健脾澀腸,止血止嗽,療痔。日乾為白柿,火乾為烏柿,宜用白者。乾柿去皮納甕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佳。

枳椇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俗名『雞距子』,形卷曲如珊瑚,味甘如棗。《古今註》:『名「樹蜜」』,除煩清熱,尤解酒毒,醉後次早空腹食此粥頗宜。老枝嫩葉,煎汁倍甜,亦解煩渴。

枸杞子粥[编辑]

  《綱目》方:『補精血,益腎氣。』按兼解渴除風,明目安神。諺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謂能強盛陽氣也。《本草衍義》曰:『子微寒,今人多用為補腎藥。』未考經意。

木耳粥[编辑]

  《鬼遺方》:『治痔,按桑、槐、楮、榆、柳,為五木耳。』《神農本草經》云:『益氣不饑,輕身強誌。』但諸木皆生耳,良毒亦隨木性。煮粥食,兼治腸紅,煮必極爛,味淡而清。

小麥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消渴。』按兼利小便,養肝氣,養心氣,止汗。《本草拾遺》曰:『麥涼麵溫,麩冷麵熱,備四時之氣,用以治熱。』勿令皮拆,拆則性熱,須先煮汁,去麥加米。

菱粥[编辑]

  《綱目》方:『益腸胃,解內熱。』按《食療本草》曰:『菱不治病,小有補益。』種不一類,有野菱生陂塘中,殼硬而小,曝乾煮粥,香氣較勝。《左傳》『屈到嗜芰』,即此物。

淡竹葉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春生苗,細莖綠葉似竹,花碧色,瓣如蝶翅。除煩熱,利小便,清心。《綱目》曰:『淡竹葉煎湯煮飯,食之能辟暑。』煮飯曷若煮粥?尤妥。

貝母粥[编辑]

  《資生錄》:『化痰、止嗽、止血,研入粥。』按兼治喉痹目眩,及開郁,獨顆者有毒。《詩》云:『言采其虻。』虻本作『蝱』。《爾雅》:『蝱,貝母也。』《詩》本不得志而作,故曰『采虻』,為治郁也。

竹葉粥[编辑]

  《奉親養老書》:『治內熱、目赤、頭痛,加石膏同煮,再加沙糖。』此即仲景『竹葉石膏湯』之意。按兼療時邪發熱,或單用竹葉煮粥,亦能解渴除煩。

竹瀝粥[编辑]

  《食療本草》:『治熱風。』又《壽世青編》:『治痰火。』按兼治口瘡、目痛、消渴。及痰在經絡四肢,非此不達,粥熟後加入。《本草補遺》曰:『竹瀝清痰,非助薑汁不能行。』

牛乳粥[编辑]

  《千金翼》:『白石英、黑豆飼牛,取乳作粥,令人肥健。』按兼健脾、除疸黃。《本草拾遺》云:『水牛勝黃牛。』又芝麻磨醬,炒麵煎茶加鹽和入乳,北方謂之『麵茶』,益老人。

鹿肉粥[编辑]

  慈山參入。關東有風乾鹿肉條,酒微煮,研討會切作粥,極香美。補中、益氣力,強五藏。《壽世青編》曰:『鹿肉不補,反痿人陽。』按《別錄》指茸能痿陽,蓋因陽氣上升之故。

淡菜粥[编辑]

  《行廚記要》:『止泄瀉,補腎。』按兼治勞傷,精血衰少,吐血、腸鳴、腰痛,又治癭,與海藻同功。《刊石藥驗》曰:『與蘿蔔或紫蘇冬瓜,入米同煮,最益老人。』酌宜用之。

雞汁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狂疾,用白雄雞。』又《奉親養老書》:『治腳氣,用烏骨友雞。』按兼補虛養血。巽為風為雞,風病忌食。陶弘景《真誥》曰:『養白雄雞可辟邪,野雞不益人。』

鴨汁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水病垂死,青頭鴨和五味煮粥。』按兼補虛除熱,利水道,止熱痢。《禽經》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鴨尤益病人,忌同胡桃木耳豆豉食。

海參粥[编辑]

  《行廚記要》:『治痿,溫下元。』按滋腎補陰。《南閩記聞》言捕取法:令女人裸體入水,即爭逐而來。其性淫也。色黑入腎,亦從其類。先煮料細切入米,加五味。

白鯗粥[编辑]

  《遵生八箋》:『開胃悅脾。』按兼消食、止暴痢、腹脹。《爾雅翼》曰:『諸魚乾者皆為鯗,不及石首魚,故獨得白名。』《吳地志》曰:『鯗字從美下魚,從鯗者非。』煮粥加薑豉。

下品三十七[编辑]

酸棗仁粥[编辑]

  《聖惠方》:『治骨蒸不眠,水研濾汁,煮粥候熟,加地黃汁再煮。』按兼治心煩,安五藏,補中益肝氣。《刊石藥驗》云:『多睡生用,便不得眠。』炒熟用,療不眠。

車前子粥[编辑]

  《肘後方》:『治老人淋病,綿裹入粥煮。』按兼除濕,利小便明目,亦療赤痛,去暑濕,止瀉痢。《服食經》云:『車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久服身輕,其葉可為蔬。』

肉蓯容粥[编辑]

  陶隱居《藥性論》:『治勞傷、精敗、面黑,先煮爛,加羊肉汁和米煮。』按兼壯陽,潤五藏,暖腰膝,助命門相火;凡不足者,以此補之。酒浸,刷去浮甲蒸透用。

牛蒡根粥[编辑]

  《奉親養老書》:『治中風口目不動,心煩悶。用根曝乾,作粉入粥,加蔥椒五味。』按兼除五藏惡氣,通十二經脈。冬月采根,並可作菹,甚美。

郁李仁粥[编辑]

  《獨行方》:『治腳氣腫,心腹滿,二便不通,氣喘急。水研絞汁,加薏苡仁入米煮。』按兼治腸中結氣,泄五藏膀胱急痛。去皮,生蜜浸一宿,漉出用。

大麻仁粥[编辑]

  《肘後方》:『治大便不通。』又《食醫心鏡》:『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五淋澀痛。』又《食療本草》:『去五藏風,潤肺。』按麻仁潤燥之功居多,去殼煎汁煮粥。

榆皮粥[编辑]

  《備急方》:『治身體暴腫,同米煮食,小便利立愈。』按兼利關節,療邪熱,治不眠。初生莢仁,作糜食尤易睡。嵇康《養生論》謂榆令人暝也。搗皮為末,可和菜菹食。

桑白皮粥[编辑]

  《三因方》:『治消渴,糯谷炒拆白花同煮。』又《肘後方》治同。按兼治咳嗽吐血,調中下氣。采東畔嫩根,喬去皮,勿去涎,炙黃用。其根出土者有大毒。

麥門冬粥[编辑]

  《南陽活人書》:『治勞氣欲絕,和大棗竹葉炙草煮粥。』又《壽世青編》:『治嗽及反胃。』按兼治客熱、口乾、心煩。《本草衍義》曰:『其性專泄不專收,氣弱胃寒者禁服。』

地黃粥[编辑]

  《臞仙神隱》書:『利血生精,候粥熱再加棧蜜。』按兼涼血生血,補腎真陰。生用寒,製熟用微溫,煮粥宜鮮者,忌銅鐵器。吳旻《山居錄》云:『葉可作菜,甚益人。』

吳茱萸粥[编辑]

  《壽世青編》:『治寒冷、心痛、腹脹。』又《千金翼》:『酒煮茱萸,治同。此加米煮,檢開口者,洗數次用。』按兼除濕逐風止痢。周處《風土記》:『九日以茱萸插頭,可辟惡。』

常山粥[编辑]

  《肘後方》:『治老年久瘧,秫米同煮,未發時服。』按兼治水脹,胸中痰結,截瘧乃其專長;性暴悍,能發吐。甘草末拌蒸數次,然後同米煮,化峻厲為和平也。

白石英粥[编辑]

  《千金翼方》:『服石英法:捶碎水浸澄清,每早取水煮粥,輕身延年。』按兼治肺痿、濕痺、疸黃,實大腸。《本草衍義》曰:『攻疾可暫用,未聞久服之益。』

紫石英粥[编辑]

  《備急方》:『治虛勞驚悸。打如豆,以水煮取汁作粥。』按兼治上氣,心腹痛,咳逆邪氣。久服溫中,蓋上能鎮心,重以去層也;下能益肝,濕以去枯也。

慈石粥[编辑]

  《奉親養老書》:『治老人耳聾,捶米綿裹,加豬腎煮粥。』《養老書》又方:『同白石英水浸露地,每日取水作粥,氣力強健,顏如童子。』按兼治周痺風濕,通關節明目。

滑石粥[编辑]

  《聖惠方》:『治膈上煩熱,滑石煎水,入米同煮。』按兼利小便,蕩胸中積聚,療黃疸石淋水腫。《炮炙論》曰:『凡用研粉,牡丹皮同煮半日,水淘曝乾用。』

白石脂粥[编辑]

  《子母秘錄》:『治水痢不止,研粉和粥,空心服。』按石脂有五種,主治不相遠,澀大腸、止痢居多。此方本治小兒弱不勝藥者,老年氣體虛羸,亦宜之。

蔥白粥[编辑]

  《小品方》:『治發熱頭痛,連須和米煮,加醋少許,取汗愈。』又《綱目》方:『發汗解肌,加豉。』按兼安中,開骨節,殺百藥毒,用胡蔥良;不可同蜜食,壅氣害人。

萊菔粥[编辑]

  《圖經本草》:『治消渴,生搗汁煮粥。』又《綱目》方:『寬中下氣。』按兼消食、去痰、止咳、治痢,制面毒。皮有紫、白二色,生沙壤者大而甘,生瘠地者小而辣,治同。

萊菔子粥[编辑]

  《壽世青編》:『治氣喘。』按兼化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生能升,熟能降;升則散風寒,降則定喘咳。尤以治痰、治下痢,厚重有殊績。水研濾汁加入粥。

菠菜粥[编辑]

  《綱目》方:『和中潤燥。』按兼解酒毒,下氣止渴,根尤良,其味甘滑。《儒門事親》云:『久病大便澀滯不通,及痔漏,宜常食之。』《唐會要》:『尼波羅國獻此菜,為能益食味也。』

甜菜粥[编辑]

  《唐本草》:『夏月煮粥食,解熱,治熱毒痢。』又《綱目》方:『益胃健脾。』按《學圃錄》:『甜本作「菾」,一名「莙薘菜」,兼止血,療時行壯熱。』諸菜性俱滑,以為健脾,恐無驗。

禿菜根粥[编辑]

  《全生集》:『治白濁,用根煎湯煮粥。』按《本草》不載,其葉細縐,似地黃葉,俗名『牛舌頭草』,即『野甜菜』。味微澀,性寒解熱毒,兼治癬。《鬼遺方》云:『搗汁熬膏藥貼之。』

芥菜粥[编辑]

  《綱目》方:『豁痰辟惡。』按兼溫中止嗽,開利九竊,其性辛熱,而散耗人真元。《別錄》謂能明目,暫時之快也。葉大者良,細葉有毛者損人。

韭葉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水痢。』又《綱目》方:『溫中暖下。』按兼補虛壯陽,治腹痛。莖名韭白,根名韭黃。《禮記》謂韭為豐本,言美在根,乃莖之未出土者。治病用葉。

韭子粥[编辑]

  《千金翼》:『治夢泄遺尿。』按兼暖腰膝,治鬼交甚效,補肝及命門,療小便頻數。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陰經,肝主泄,腎主閉,止泄精尤為要品。

莧菜粥[编辑]

  《奉親養老書》:『治下痢,莧菜煮粥食,立效。』按《學圃錄》:『莧類甚多,常有者白、紫、赤三種。白者除寒熱,紫者治氣痢,赤者治血痢,並利大小腸。』治痢初起為宜。

鹿腎粥[编辑]

  《日華本草》:『補中安五藏,壯陽氣。』又《聖惠方》:『治耳聾,俱作粥。』按腎俗名『腰子』,兼補一切虛損。麋類鹿,補陽宜鹿,補陰宜麋。《靈苑記》有鹿補陰麋補陽之說,非。

羊腎粥[编辑]

  《飲膳正要》:『治陽氣衰敗,腰腳痛,加蔥白枸杞葉,同五味煮汁,再和米煮。』又《良療心鏡》:『治腎虛精竭,加豉汁五味煮。』按兼治耳聾腳氣,方書每用為腎經引導。

豬髓粥[编辑]

  慈山參入。按《養老書》:『豬腎粥加蔥,治腳氣。』《肘後方》:『豬肝粥加綠豆,治溲澀,皆罕補益。肉尤動風,煮粥無補。』《丹溪心法》:『用脊髓治虛損補奶,兼填骨髓,入粥佳。』

豬肚粥[编辑]

  《食醫心鏡》:『治消渴飲水,用雄豬肚,煮取濃汁,加豉作粥。』按兼補虛損、止暴痢,消積聚。《圖經本草》曰:『四季月宜食之。』豬水畜而囿屬土,用之以胃治胃也。

羊肉粥[编辑]

  《飲膳正要》:『治骨蒸久冷,山藥蒸熟,研如泥,同肉下米作粥。』按兼補中益氣,開胃健脾,壯陽滋腎,療寒疝。杏仁同煮則易糜,胡桃同煮則不臊,銅器煮損陽。

羊肝粥[编辑]

  多能鄙事,治目不能遠視。羊肝碎切,加韭子炒研,煎汁下米煮。按兼治肝風虛熱、目赤,及病後失明。羊肝能明目,他肝則否,青羊肝尤驗。

羊脊骨粥[编辑]

  《千金食治方》:『治老人胃弱,以骨捶研討會,煎取汁,入青梁米煮。』按兼治寒中羸瘦,止痢補腎,療腰痛。脊骨通督脈,用以治腎,尤有效。

犬肉粥[编辑]

  《食療心鏡》:『治水氣鼓脹,和米料煮,空腹食。』按兼安五藏,補絕傷,益陽事,厚腸胃,填精髓,暖腰膝,黃狗肉尤補益虛勞。不可去血,去血則力減,不益人。

麻雀粥[编辑]

  《食治通說》:『治老人羸瘦,陽氣管弱。』麻雀炒熟,酒略煮,加蔥和米作粥。按兼縮小便,暖腰膝,益精髓。《食療本草》曰:『冬三月食之,起陽道。』李時珍曰:『性淫也。』

鯉魚粥[编辑]

  《壽域神方》:『治反胃,童便浸一宿,炮焦煮粥。』又《食醫心鏡》:『治咳嗽氣喘,用糯米。』按兼治水腫黃疸,利小便。諸魚惟此為佳,風起能飛越,故又動風,風病忌食。

◀上一卷 全書終
養生隨筆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