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随笔/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养生随笔
◀上一卷 卷五 粥谱 全书终

粥谱说[编辑]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前卷屡及之,皆不过略举其概,未获明析其方。考之轩岐家与养生家书,煮粥之方甚夥,惟是方不一例,本有轻清重浊之殊,载于书者,未免散见而杂出。窃意粥乃日用常供,借诸方以为调养,专取适口。或偶资治疾,入口违宜,似又未可尽废。不经汇录而分别之,查检既嫌少便,亦老年调治之阙书也,爰为《谱》。先择米;次择水;次火候;次食候。不论调养治疾菌力深浅之不同,第取气味轻清、香美适口者为上品;少逊者为中品;重浊者为下品,准以成数,共录百种,削其入口违宜之已甚者而已。方本前人,乃已试之良法,注明出自何书,以为征信;更详兼治,方有定而治无定,治法亦可变通。内有窃据鄙意参入数方,则惟务有益而兼适于口,聊备老年之调治。或夫推而广之,凡食品药品中,堪加入继者尚多,酌宜而用,胡不可自我作古耶!更有待夫后之明此理者。

择米第一[编辑]

  米用粳,以香稻为最,晚稻性软,亦可取,早稻次之,陈廪米则欠腻滑矣。秋谷新凿者,香气足;脱谷久,渐有故气。须以谷悬通风处,随时凿用。或用炒白米,或用焦锅笆,腻滑不足,香燥之气,能去湿开胃。《本草纲目》云:‘粳米、籼米、粟米、梁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糯米、黍米、秫米粥,益气,治虚寒泄痢吐逆。’至若所载各方,有米以为之主,峻厉者可缓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此粥之所以妙而神兴。

择水第二[编辑]

  水类不一,取煮失宜,能使粥味俱变。初春值雨,此水乃春阳生发之气,最为有益;梅雨湿热熏蒸,人感其气则病,物感其气则霉,不可用之明验也;夏秋淫雨为潦,水郁深而发骤,昌黎诗:‘洪潦无根源,朝灌夕已除。’或谓利热不助湿气,窃恐未然;腊雪水甘寒解毒,疗时疫;春雪水生虫易败,不堪用。此外长流水四时俱宜,山泉随地异性,池沼止水有毒。井水清冽,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天一真气,浮于水面也。以之煮粥,不假他物,其色天然微绿,味添香美,亦颇异凡。缸贮水,以朱砂块沈缸底,能解百毒,并令人寿。

火候第三[编辑]

  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火以桑柴为妙,《抱朴子》曰:‘一切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除风助药力。栎炭火性紧,粥须煮不停沸,则紧火亦得。煮时先煮水,以杓扬之数十次,候沸数十次,然后下米,使性动荡,则输运捷。煮必瓷罐,勿用铜锡,有以瓷瓶入灶内,砻糠稻草煨之,火候必致失度,无取。

食候第四[编辑]

  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此又在常格外。就调养而论,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食粥后。食勿过饱,虽无虑停滞,少觉胀,胃即受伤。食宁过热,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脉。食时勿以他物侑食,恐不能专收其益,不获已。但使咸味沾唇,少解其淡可也。

上品三十六[编辑]

莲肉粥[编辑]

  《圣惠方》:补中强志。按兼养神益脾固精,除百疾,去皮心,用鲜者煮粥更佳;干者如经火焙,肉即僵,煮不能料。或去磨粉加入,汀莲胜建莲,皮薄而肉实。

藕粥[编辑]

  慈山参入。治热渴止泄,开胃消食,散留血,久服令人心懽。磨粉调食,味极淡,切片煮粥,甘而且香。《凡物制法异》‘能移其气味’,类如此。

荷鼻粥[编辑]

  慈山参入。荷鼻即叶蒂,生发元气,助脾胃,止渴止痢固精,连茎叶用亦可。色青形仰,其中空,得震卦之象。珍珠囊煎汤烧饭和药,治脾,以之煮粥,香清佳绝。

芡实粥[编辑]

  《汤液本草》:‘益精强志,聪耳明目。’按兼治湿□,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遗精白浊。有粳、糯二种,性同,入粥俱须料煮,鲜者佳。杨雄《方言》曰:‘南楚谓之“鸡头”。’

薏苡粥[编辑]

  《广济方》:‘治久风湿痹。’又《三福丹书》:‘补脾益胃。’按兼治盘急拘挛,理脚气,消水肿。张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患疝,用薏珠东壁土炒服,即愈。’乃上品养心药。

扁豆粥[编辑]

  《延年秘旨》:‘和中补五脏。’按兼消暑除湿解毒,久服发不白。荚有青、紫二色,皮有黑、白、赤、斑四色:白者温,黑者冷,赤斑者平。入粥去皮,用干者佳,鲜者味少淡。

御米粥[编辑]

  《开宝本草》:‘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入粥。’按即‘罂粟子’,《花谱》名‘丽春花’。兼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痰滞泻痢,润燥固精。水研滤浆入粥,极香滑。

姜粥[编辑]

  《本草纲目》:‘温中,辟恶气。’又,《手集方》:‘捣汁煮粥,治反胃。’按兼散风寒,通神明,取效甚多。《朱子语录》: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治疾勿泥。《春秋运斗枢》曰:‘璇星散而为姜。’

香稻叶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各方书,俱烧灰淋汁用,惟《摘元妙方》,糯稻叶煎露一宿,治白浊。《纲目》谓气味辛热,恐未然。以之煮粥,味薄而香清,薄能利水,香能开胃。

丝瓜叶粥[编辑]

  慈山参入。丝瓜性清寒,除热利肠,凉血解毒。叶性相类,瓜长而细,名‘马鞭瓜’,其叶不堪用;瓜短而肥,名‘丁香瓜’,其叶煮粥香美。拭去毛,或姜汁洗。

桑芽粥[编辑]

  《山居清供》:‘止渴明目。’按兼利五脏,通关节,治劳热,止汗。《字说》云:‘桑为东方神木。’煮粥用初生细芽,苞含未吐者,气香而味甘。《吴地志》:‘焙干代茶,生津清肝火。’

胡桃粥[编辑]

  《海止方》:‘治阳虚腰痛,石淋五痔。’按兼润肌肤,黑须发,利小便,止寒嗽,温肺润肠。去皮研膏,水搅滤汁,米熟后加入。多煮生油气,或加杜仲、茴香,治腰痛。

杏仁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五痔下血。’按兼治风热咳嗽,润燥。出关西者名‘马旦’,味甘尤美。去皮尖,水研滤汁,煮粥微加冰糖。《野人闲话》云:‘每日晨起,以七枚嚼,益老人。’

胡麻粥[编辑]

  《锦囊秘录》:‘养肺耐饥耐渴。’按胡麻即芝麻,《广雅》名‘藤宏’。坚盘骨,明耳目,止心惊,治百病。乌色者名‘巨胜’,仙经所重。栗色者香却过之,炒研加水,滤汁入粥。

松仁粥[编辑]

  《纲目》方:‘润心肺,调大肠。’按兼治骨节风,散水气寒气,肥五藏,温肠胃。取洁白者,研膏入粥。色微黄,即有油气,不堪用。《列仙传》云:‘偓佺好食松实,体毛数寸。’

菊苗粥[编辑]

  《天宝单方》:‘清头目。’按兼除胸中烦热,去风眩,安肠胃。《花谱》曰:‘茎紫,其叶味甘者可食。’甘者名‘苦薏’,不可用。苗乃发生之气,聚于上,故尤以清头目有效。

菊花粥[编辑]

  慈山参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其种以百计,《花谱》曰:‘野生单瓣。’色白开小花者良,黄者次之,点茶亦佳;煮粥去蒂,晒干磨粉和入。

梅花粥[编辑]

  《采珍集》:‘绿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按兼治诸疮毒。梅花凌寒而绽,将春而芳,得造物生气之先;香带辣性,非纯寒。粥熟加入,略沸。《埤雅》曰:‘梅入北方变杏。’

佛手柑粥[编辑]

  《宦游日札》:‘闽人以佛手柑作菹,并煮粥,香清开胃。’按其皮辛,其肉甘而微苦;甘可和中,辛可须气,治心胃痛宜之。陈者尤良,入粥用鲜者,勿久煮。

百合粥[编辑]

  《纲目》方:‘润肺调中。’按兼治热咳、脚气。嵇含《草木状》云:‘花白叶阔为百合,花红叶尖为卷丹,卷丹不入药。’窃意花叶虽异,形相类而味不相远,性非迥别。

砂仁粥[编辑]

  《拾便良方》:‘治沤吐,腹中虚痛。’按兼治上气咳逆、胀痞,醒脾、通滞气,散寒饮,温肾肝,炒去翳。研末点入粥,其性润燥。韩懋《医通》曰:‘肾恶燥心辛润之。’

五加芽粥[编辑]

  《家宝方》:‘明目止渴。’按《本草》:‘五加根皮效颇多。’又云:‘其叶作蔬,去皮肤风湿,嫩芽焙干代茶,清咽喉,作粥色碧香清,效同。’马蜀《异物志》,名‘文章草’。

枸杞叶粥[编辑]

  《传信方》:‘治五劳七伤,豉汁和米煮。’按兼治上焦客热,周痹风湿,明目安神。味甘气凉,与根皮及子,性少别。《笔谈》云:‘陜西极连生者,大合抱,摘叶代茶。’

枇杷叶粥[编辑]

  《枕中记》:‘疗热嗽,以蜜水涂炙,煮粥去叶食。’按兼降气止渴,清暑毒。凡用择经霜老叶,拭去毛,甘草汤洗净,或用姜汁炙黄,肺病可代茶饮。

茗粥[编辑]

  《保生集要》:‘化痰消食,浓煎入粥。’按兼治疟痢,加姜。《茶经》曰:‘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茶谱》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丹铅录》:‘茶即古“荼”字’,《诗》‘谁谓荼苦’是也。

苏叶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纲目》:‘用以煮饭,行气解肌,入粥功同。’按此乃发表散风寒之品,亦能消痰和血止痛,背面皆紫此佳。《日华子本草》:谓能补中益气。窃恐未然。

苏子粥[编辑]

  《简便方》:‘治上气咳逆。’又《济生方》:‘加麻子仁,顺气顺肠。’按兼消痰润肺。《药性本草》曰:‘长食苏子粥,令人肥白身香。’《丹房镜源》曰:‘苏子油能柔五金八石。’

霍香粥[编辑]

  《医馀录》:‘散暑气辟恶气。’按兼治脾胃,吐逆霍乱,心腹痛,开胃进食。《交广杂志》谓霍香木本。《金楼子言》:‘五香共是一木,叶为霍香。’入粥用南方草本,鲜者佳。

薄荷粥[编辑]

  《医馀录》:‘通关格利咽喉,令人口香。’按兼止痰嗽,治头痛脑风,发汗,消食,下气,去舌胎。《纲目》云:‘煎汤煮饭,能去热,煮粥尤妥。’扬雄《甘泉赋》作‘茇葀’。

松叶粥[编辑]

  《圣惠方》:‘细切煮汁作粥,轻身益气。’按兼治风湿疮,安五藏,生毛发,守中耐饥。或捣汁澄粉曝干,点入粥。《字说》云:‘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

柏叶粥[编辑]

  《遵生八笺》:‘神仙服饵。’按兼治沤血、便血,下痢烦满。用侧柏叶,随四时方向采之,捣汁澄粉入粥。《本草衍义》云:‘柏木西指,得金之正气,阴木而有贞德者。’

花椒粥[编辑]

  《食疗本草》:‘治口疮。’又《千金翼》:‘治下痢腰腹冷,加炒面煮粥。’按兼温中暖肾,除湿,止腹痛。用开口者,闭口有毒。马蜀《异物志》:‘出四川清溪县者良。’香气亦别。

栗粥[编辑]

  《纲目》方:‘补肾气,益腰脚,同米煮。’按兼开胃、活血。润沙收之,入夏如新。梵书名‘笃迦’,其扁者曰‘栗楔’,活血尤良。《经验方》:‘每早细嚼风干栗,猪肾粥助之,补肾效。

绿豆粥[编辑]

  《普济方》:‘治消渴饮水。’又《纲目》方:‘解热毒。’按兼利小便,厚肠胃,清暑下气,皮寒肉平。用须连皮,先煮汁,去豆下米煮。《夷坚志》云:‘解附子毒。’

鹿尾粥[编辑]

  慈山参入。鹿尾,关东风干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为食物珍品。碎切煮粥,清而不腻,香有别韵。大补虚损,盖阳气聚于角,阴血会于尾。

燕窝粥[编辑]

  《医学述》:‘养肺化痰止嗽,补而不滞,煮粥淡食有效。’按《本草》不载,《泉南杂记》采入,亦不能确辨是何物。色白治肺,质清化痰,味淡利水,此其明验。

中品二十七[编辑]

山药粥[编辑]

  《经验方》:‘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药炒熟,加沙糖胡椒煮。’按兼补肾精,固肠胃。其子生叶间,大如铃,入粥更佳。《杜兰香传》云:‘食之辟雾露。’

白茯苓粥[编辑]

  《直指方》:‘治心虚、梦泄、白浊。’又《纲目方》:‘主清上实下。’又《采珍集》:‘治欲睡不得睡。’按《史记·龟策传》:‘名“伏灵”,’谓松之神灵所伏也。兼安神渗湿益脾。

赤小豆粥[编辑]

  《日用举要》:‘消水肿。’又《纲目》方:‘利小便,治脚气,辟邪厉。’按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胀、吐逆。《服食经》云:‘冬至日食赤小豆粥,可厌疫鬼。’即辟邪厉之意。

蚕豆粥[编辑]

  《山居清供》:‘快胃和脾。’按兼利藏府,本经不载。《万表积善堂方》:‘有误吞针,蚕豆同韭菜食,针自大便出。’利藏府可验。煮粥宜带露采嫩者,去皮用,皮味涩。

天花粉粥[编辑]

  《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栝楼根’。《炮炙论》曰:‘圆者为“栝”,长者为“楼”,根则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烦热,补虚安中,疗热狂时疾,润肺、降火、止嗽,宜虚热人。

面粥[编辑]

  《外台秘要》:‘治寒痢、白泻,麦面炒黄,同米煮。’按兼强气力,补不足,助五藏。《纲目》曰:‘北面性平,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发渴。’随地气而异也,梵书名‘迦师错’。

腐浆粥[编辑]

  慈山参入。腐浆即未点成腐者,诸豆可制,用白豆居多。润肺、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为‘甜浆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于市。

龙眼肉粥[编辑]

  慈山参入。开胃悦脾,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藏,其效甚大。《本草衍义》曰:‘此专为果,未见入药。’非矣。《名医别录》云:‘治邪气,除蛊毒,久服强魂轻身不老。’

大枣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道家方药》:‘枣为佳饵,皮利肉补。’去皮用,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嗽,补五藏,和百药。枣类不一,青州黑大枣良,南枣味薄微酸,勿用。

蔗浆粥[编辑]

  《采珍集》:‘治咳嗽虚热,口干舌燥。’按兼助脾气,利大小肠,除烦热,解酒毒。有青、紫二种,青者胜。榨为浆,加入粥,如经火沸,失其本性,与糖霜何异。

柿饼粥[编辑]

  《食疗本草》:‘治秋痢。’又《圣济方》:‘治鼻窒不通。’按兼健脾涩肠,止血止嗽,疗痔。日干为白柿,火干为乌柿,宜用白者。干柿去皮纳瓮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佳。

枳椇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俗名‘鸡距子’,形卷曲如珊瑚,味甘如枣。《古今注》:‘名“树蜜”’,除烦清热,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颇宜。老枝嫩叶,煎汁倍甜,亦解烦渴。

枸杞子粥[编辑]

  《纲目》方:‘补精血,益肾气。’按兼解渴除风,明目安神。谚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谓能强盛阳气也。《本草衍义》曰:‘子微寒,今人多用为补肾药。’未考经意。

木耳粥[编辑]

  《鬼遗方》:‘治痔,按桑、槐、楮、榆、柳,为五木耳。’《神农本草经》云:‘益气不饥,轻身强志。’但诸木皆生耳,良毒亦随木性。煮粥食,兼治肠红,煮必极烂,味淡而清。

小麦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消渴。’按兼利小便,养肝气,养心气,止汗。《本草拾遗》曰:‘麦凉面温,麸冷面热,备四时之气,用以治热。’勿令皮拆,拆则性热,须先煮汁,去麦加米。

菱粥[编辑]

  《纲目》方:‘益肠胃,解内热。’按《食疗本草》曰:‘菱不治病,小有补益。’种不一类,有野菱生陂塘中,壳硬而小,曝干煮粥,香气较胜。《左传》‘屈到嗜芰’,即此物。

淡竹叶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春生苗,细茎绿叶似竹,花碧色,瓣如蝶翅。除烦热,利小便,清心。《纲目》曰:‘淡竹叶煎汤煮饭,食之能辟暑。’煮饭曷若煮粥?尤妥。

贝母粥[编辑]

  《资生录》:‘化痰、止嗽、止血,研入粥。’按兼治喉痹目眩,及开郁,独颗者有毒。《诗》云:‘言采其虻。’虻本作‘虻’。《尔雅》:‘虻,贝母也。’《诗》本不得志而作,故曰‘采虻’,为治郁也。

竹叶粥[编辑]

  《奉亲养老书》:‘治内热、目赤、头痛,加石膏同煮,再加沙糖。’此即仲景‘竹叶石膏汤’之意。按兼疗时邪发热,或单用竹叶煮粥,亦能解渴除烦。

竹沥粥[编辑]

  《食疗本草》:‘治热风。’又《寿世青编》:‘治痰火。’按兼治口疮、目痛、消渴。及痰在经络四肢,非此不达,粥熟后加入。《本草补遗》曰:‘竹沥清痰,非助姜汁不能行。’

牛乳粥[编辑]

  《千金翼》:‘白石英、黑豆饲牛,取乳作粥,令人肥健。’按兼健脾、除疸黄。《本草拾遗》云:‘水牛胜黄牛。’又芝麻磨酱,炒面煎茶加盐和入乳,北方谓之‘面茶’,益老人。

鹿肉粥[编辑]

  慈山参入。关东有风干鹿肉条,酒微煮,研讨会切作粥,极香美。补中、益气力,强五藏。《寿世青编》曰:‘鹿肉不补,反痿人阳。’按《别录》指茸能痿阳,盖因阳气上升之故。

淡菜粥[编辑]

  《行厨记要》:‘止泄泻,补肾。’按兼治劳伤,精血衰少,吐血、肠鸣、腰痛,又治瘿,与海藻同功。《刊石药验》曰:‘与萝卜或紫苏冬瓜,入米同煮,最益老人。’酌宜用之。

鸡汁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狂疾,用白雄鸡。’又《奉亲养老书》:‘治脚气,用乌骨友鸡。’按兼补虚养血。巽为风为鸡,风病忌食。陶弘景《真诰》曰:‘养白雄鸡可辟邪,野鸡不益人。’

鸭汁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水病垂死,青头鸭和五味煮粥。’按兼补虚除热,利水道,止热痢。《禽经》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鸭尤益病人,忌同胡桃木耳豆豉食。

海参粥[编辑]

  《行厨记要》:‘治痿,温下元。’按滋肾补阴。《南闽记闻》言捕取法:令女人裸体入水,即争逐而来。其性淫也。色黑入肾,亦从其类。先煮料细切入米,加五味。

白鲞粥[编辑]

  《遵生八笺》:‘开胃悦脾。’按兼消食、止暴痢、腹胀。《尔雅翼》曰:‘诸鱼干者皆为鲞,不及石首鱼,故独得白名。’《吴地志》曰:‘鲞字从美下鱼,从鲞者非。’煮粥加姜豉。

下品三十七[编辑]

酸枣仁粥[编辑]

  《圣惠方》:‘治骨蒸不眠,水研滤汁,煮粥候熟,加地黄汁再煮。’按兼治心烦,安五藏,补中益肝气。《刊石药验》云:‘多睡生用,便不得眠。’炒熟用,疗不眠。

车前子粥[编辑]

  《肘后方》:‘治老人淋病,绵裹入粥煮。’按兼除湿,利小便明目,亦疗赤痛,去暑湿,止泻痢。《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久服身轻,其叶可为蔬。’

肉苁容粥[编辑]

  陶隐居《药性论》:‘治劳伤、精败、面黑,先煮烂,加羊肉汁和米煮。’按兼壮阳,润五藏,暖腰膝,助命门相火;凡不足者,以此补之。酒浸,刷去浮甲蒸透用。

牛蒡根粥[编辑]

  《奉亲养老书》:‘治中风口目不动,心烦闷。用根曝干,作粉入粥,加葱椒五味。’按兼除五藏恶气,通十二经脉。冬月采根,并可作菹,甚美。

郁李仁粥[编辑]

  《独行方》:‘治脚气肿,心腹满,二便不通,气喘急。水研绞汁,加薏苡仁入米煮。’按兼治肠中结气,泄五藏膀胱急痛。去皮,生蜜浸一宿,漉出用。

大麻仁粥[编辑]

  《肘后方》:‘治大便不通。’又《食医心镜》:‘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五淋涩痛。’又《食疗本草》:‘去五藏风,润肺。’按麻仁润燥之功居多,去壳煎汁煮粥。

榆皮粥[编辑]

  《备急方》:‘治身体暴肿,同米煮食,小便利立愈。’按兼利关节,疗邪热,治不眠。初生荚仁,作糜食尤易睡。嵇康《养生论》谓榆令人暝也。捣皮为末,可和菜菹食。

桑白皮粥[编辑]

  《三因方》:‘治消渴,糯谷炒拆白花同煮。’又《肘后方》治同。按兼治咳嗽吐血,调中下气。采东畔嫩根,乔去皮,勿去涎,炙黄用。其根出土者有大毒。

麦门冬粥[编辑]

  《南阳活人书》:‘治劳气欲绝,和大枣竹叶炙草煮粥。’又《寿世青编》:‘治嗽及反胃。’按兼治客热、口干、心烦。《本草衍义》曰:‘其性专泄不专收,气弱胃寒者禁服。’

地黄粥[编辑]

  《臞仙神隐》书:‘利血生精,候粥热再加栈蜜。’按兼凉血生血,补肾真阴。生用寒,制熟用微温,煮粥宜鲜者,忌铜铁器。吴旻《山居录》云:‘叶可作菜,甚益人。’

吴茱萸粥[编辑]

  《寿世青编》:‘治寒冷、心痛、腹胀。’又《千金翼》:‘酒煮茱萸,治同。此加米煮,检开口者,洗数次用。’按兼除湿逐风止痢。周处《风土记》:‘九日以茱萸插头,可辟恶。’

常山粥[编辑]

  《肘后方》:‘治老年久疟,秫米同煮,未发时服。’按兼治水胀,胸中痰结,截疟乃其专长;性暴悍,能发吐。甘草末拌蒸数次,然后同米煮,化峻厉为和平也。

白石英粥[编辑]

  《千金翼方》:‘服石英法:捶碎水浸澄清,每早取水煮粥,轻身延年。’按兼治肺痿、湿痹、疸黄,实大肠。《本草衍义》曰:‘攻疾可暂用,未闻久服之益。’

紫石英粥[编辑]

  《备急方》:‘治虚劳惊悸。打如豆,以水煮取汁作粥。’按兼治上气,心腹痛,咳逆邪气。久服温中,盖上能镇心,重以去层也;下能益肝,湿以去枯也。

慈石粥[编辑]

  《奉亲养老书》:‘治老人耳聋,捶米绵裹,加猪肾煮粥。’《养老书》又方:‘同白石英水浸露地,每日取水作粥,气力强健,颜如童子。’按兼治周痹风湿,通关节明目。

滑石粥[编辑]

  《圣惠方》:‘治膈上烦热,滑石煎水,入米同煮。’按兼利小便,荡胸中积聚,疗黄疸石淋水肿。《炮炙论》曰:‘凡用研粉,牡丹皮同煮半日,水淘曝干用。’

白石脂粥[编辑]

  《子母秘录》:‘治水痢不止,研粉和粥,空心服。’按石脂有五种,主治不相远,涩大肠、止痢居多。此方本治小儿弱不胜药者,老年气体虚羸,亦宜之。

葱白粥[编辑]

  《小品方》:‘治发热头痛,连须和米煮,加醋少许,取汗愈。’又《纲目》方:‘发汗解肌,加豉。’按兼安中,开骨节,杀百药毒,用胡葱良;不可同蜜食,壅气害人。

莱菔粥[编辑]

  《图经本草》:‘治消渴,生捣汁煮粥。’又《纲目》方:‘宽中下气。’按兼消食、去痰、止咳、治痢,制面毒。皮有紫、白二色,生沙壤者大而甘,生瘠地者小而辣,治同。

莱菔子粥[编辑]

  《寿世青编》:‘治气喘。’按兼化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生能升,熟能降;升则散风寒,降则定喘咳。尤以治痰、治下痢,厚重有殊绩。水研滤汁加入粥。

菠菜粥[编辑]

  《纲目》方:‘和中润燥。’按兼解酒毒,下气止渴,根尤良,其味甘滑。《儒门事亲》云:‘久病大便涩滞不通,及痔漏,宜常食之。’《唐会要》:‘尼波罗国献此菜,为能益食味也。’

甜菜粥[编辑]

  《唐本草》:‘夏月煮粥食,解热,治热毒痢。’又《纲目》方:‘益胃健脾。’按《学圃录》:‘甜本作“菾”,一名“莙荙菜”,兼止血,疗时行壮热。’诸菜性俱滑,以为健脾,恐无验。

秃菜根粥[编辑]

  《全生集》:‘治白浊,用根煎汤煮粥。’按《本草》不载,其叶细绉,似地黄叶,俗名‘牛舌头草’,即‘野甜菜’。味微涩,性寒解热毒,兼治癣。《鬼遗方》云:‘捣汁熬膏药贴之。’

芥菜粥[编辑]

  《纲目》方:‘豁痰辟恶。’按兼温中止嗽,开利九窃,其性辛热,而散耗人真元。《别录》谓能明目,暂时之快也。叶大者良,细叶有毛者损人。

韭叶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水痢。’又《纲目》方:‘温中暖下。’按兼补虚壮阳,治腹痛。茎名韭白,根名韭黄。《礼记》谓韭为丰本,言美在根,乃茎之未出土者。治病用叶。

韭子粥[编辑]

  《千金翼》:‘治梦泄遗尿。’按兼暖腰膝,治鬼交甚效,补肝及命门,疗小便频数。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阴经,肝主泄,肾主闭,止泄精尤为要品。

苋菜粥[编辑]

  《奉亲养老书》:‘治下痢,苋菜煮粥食,立效。’按《学圃录》:‘苋类甚多,常有者白、紫、赤三种。白者除寒热,紫者治气痢,赤者治血痢,并利大小肠。’治痢初起为宜。

鹿肾粥[编辑]

  《日华本草》:‘补中安五藏,壮阳气。’又《圣惠方》:‘治耳聋,俱作粥。’按肾俗名‘腰子’,兼补一切虚损。麋类鹿,补阳宜鹿,补阴宜麋。《灵苑记》有鹿补阴麋补阳之说,非。

羊肾粥[编辑]

  《饮膳正要》:‘治阳气衰败,腰脚痛,加葱白枸杞叶,同五味煮汁,再和米煮。’又《良疗心镜》:‘治肾虚精竭,加豉汁五味煮。’按兼治耳聋脚气,方书每用为肾经引导。

猪髓粥[编辑]

  慈山参入。按《养老书》:‘猪肾粥加葱,治脚气。’《肘后方》:‘猪肝粥加绿豆,治溲涩,皆罕补益。肉尤动风,煮粥无补。’《丹溪心法》:‘用脊髓治虚损补奶,兼填骨髓,入粥佳。’

猪肚粥[编辑]

  《食医心镜》:‘治消渴饮水,用雄猪肚,煮取浓汁,加豉作粥。’按兼补虚损、止暴痢,消积聚。《图经本草》曰:‘四季月宜食之。’猪水畜而囿属土,用之以胃治胃也。

羊肉粥[编辑]

  《饮膳正要》:‘治骨蒸久冷,山药蒸熟,研如泥,同肉下米作粥。’按兼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壮阳滋肾,疗寒疝。杏仁同煮则易糜,胡桃同煮则不臊,铜器煮损阳。

羊肝粥[编辑]

  多能鄙事,治目不能远视。羊肝碎切,加韭子炒研,煎汁下米煮。按兼治肝风虚热、目赤,及病后失明。羊肝能明目,他肝则否,青羊肝尤验。

羊脊骨粥[编辑]

  《千金食治方》:‘治老人胃弱,以骨捶研讨会,煎取汁,入青梁米煮。’按兼治寒中羸瘦,止痢补肾,疗腰痛。脊骨通督脉,用以治肾,尤有效。

犬肉粥[编辑]

  《食疗心镜》:‘治水气鼓胀,和米料煮,空腹食。’按兼安五藏,补绝伤,益阳事,厚肠胃,填精髓,暖腰膝,黄狗肉尤补益虚劳。不可去血,去血则力减,不益人。

麻雀粥[编辑]

  《食治通说》:‘治老人羸瘦,阳气管弱。’麻雀炒熟,酒略煮,加葱和米作粥。按兼缩小便,暖腰膝,益精髓。《食疗本草》曰:‘冬三月食之,起阳道。’李时珍曰:‘性淫也。’

鲤鱼粥[编辑]

  《寿域神方》:‘治反胃,童便浸一宿,炮焦煮粥。’又《食医心镜》:‘治咳嗽气喘,用糯米。’按兼治水肿黄疸,利小便。诸鱼惟此为佳,风起能飞越,故又动风,风病忌食。

◀上一卷 全书终
养生随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