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通史简编/编1/章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中国通史简编/编1/章4 中国通史简编
第五章 兼并剧烈时代——战国
前四〇三年—前二二一年
作者:范文澜
1948年
中国通史简编/编1/章6

第一节 七国形势

[编辑]

晋国韩、赵、魏灭知氏以后,三家分晋,晋君姬柳(幽公)只有绛、曲沃两县。幽公荒淫,被人刺死。周姬午(威烈王)二十三年封魏斯(文侯)、赵籍(烈侯)、韩虔(景侯)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

周安王十六年齐国田和废齐君,周封田和为诸侯。齐、赵、韩、魏以及旧有秦、楚、燕共七个大国。秦在函谷关(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余六国在关东,称为山东六国。

七国的疆土与国情,因战争胜败而常有变动,下面的叙述是比较初期的状况:

秦——秦到嬴渠梁(孝公)时代才成强国。孝公建都咸阳(陕西咸阳县东),发愤图强,厉行商鞅新法,不过二十年,造成唯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疆土东有函谷关,与周为邻国。关内自郑(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洛水(北洛河)东岸,到上郡(陕西延安县)鄜(陕西鄜县)都属魏国,魏筑长城防秦。秦南有武关(陕西商县东南),与楚为邻国;西有义渠戎(在甘肃境)。秦兵东出争天下,必须先灭魏、韩两国。

韩——东邻魏国,西当秦函谷关大路,两面受敌,连年被侵。昭侯用申不害为相,行法家严刻的政治,国基才比较巩固(前三五一年—前三三七年)。哀侯灭郑,作为都城(前三七五年)。疆土北自成皋(河南汜水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山西长子县),南到宛(河南南阳县),西到宜阳(河南宜阳县)商阪(即商山,陕西商县东南),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马岭山,至新郑东南流入颍水)。地方九百余里,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风俗淫乱,七国中最为弱小。

魏——魏斯(文侯)(前四二四年—前三八七年)师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克、乐羊,在诸侯中最有声望。他的儿子魏击(武侯)用吴起为将,国势也还强盛。那时候建都安邑(山西安邑县)。疆土南有鸿沟(即汴河,旧自河南中牟县境流径开封南,又东南径通许尉氏入淮阳境),与楚为邻国。东有淮(河南淮阳县)、颍(河南禹县)、煮枣(山东菏泽县西南),与齐宋为邻国。西有长城,与秦为邻国。北有卷(河南原武县)、酸枣(河南滑县),与赵为邻国。地方千里,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莹(惠王)时被齐、赵、秦几次战败,不敢居安邑,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县),与韩为近邻。

齐——建都临淄(山东临淄县)。南有泰山,与鲁宋楚为邻;北有渤海,与燕为邻;西有黄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地方二千余里,国富民强,与秦隔周、韩、魏三国,受战祸较小。田辟疆(宣王)喜欢文学辩说,招集天下游士几百千人,给与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讲学议论,这些人当时号称稷下先生。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兴盛,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了战国时代的文化城。

赵——建都邯郸(河北邯郸县),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黄河、易水,与齐、燕为界。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地方二千余里,人民强悍善战。赵雍(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成为山东唯一的强国。

燕——建都蓟(北平)。东有朝鲜、辽东,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绥远归绥县)、九原(绥远乌拉特旗),与赵为邻。南境接齐。齐田辟疆乘燕国内乱,出兵破燕(前三一四年),此后两国结成世仇。

楚——地方五千余里,最为大国。西有黔中(湖南沅陵县西)、巫郡(四川巫山县),东有吴越旧地(江苏、浙江),南有洞庭苍梧(湖南道县南),北有陉塞(陉山在河南新郑县西南)、郇阳(陕西洵阳县)。战国末年,楚将庄 更拓地到云南。都城本在郢(湖北江陵县),考烈王二十二年迁都寿春(安徽寿县)。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齐次些,燕、魏又次些,韩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万,如果五人出一兵,当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当有人口三四百万。秦、赵长平大战(前二六〇年),赵兵四五十万。秦起全国兵力灭楚(前二二四年),也只六十万。齐都临淄,据苏秦说有七万户,得兵二十一万,这是夸大的话,不可尽信。田单守即墨,有壮士五千人,合老弱当有三万人。齐全国七十余城,平均当得二三百万。秦、赵人口大抵相近。韩兵,据张仪说有三十万,燕称弱国,兵力未必比韩大,两国人口各有一二百万。赵奢说古代一国人民没有超过三千家,现在万家之邑,随处可见。所谓古代,不知确指何时,战国人口增加,却是事实。

七国以外,还有少数小国,逐渐灭亡。郑并于韩(前三七五年),中山并于赵(前二九五年),宋并于齐(前二八六年),鲁并于楚(前二四九年),卫到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年)才被废绝。

称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比春秋时代更衰微了。春秋末年,姬匄迁都成周(洛阳县东北),姬嵬(考王)封弟于河南(即王城,洛阳县西北),周分为东、西两国。战国初,魏、赵、韩三家受周天子封爵,正式列为诸侯。田和想做齐侯,魏文侯代他向天子请求,得到允许,各国才承认田和的地位(前三八七年)。秦嬴渠梁富强,周天子封他做霸主,渠梁大会诸侯去朝见天子(前三四二年)。后来秦嬴驷自称为王(前三二五年),各国诸侯也先后称王,周天子的空名号,失了作用。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姬延,被称为赧王(赧是羞愧脸红的意思)。他寄居东、西二周,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逃债台。秦嬴则攻西周,西周君入秦叩头请罪,献出所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秦受献,放还西周君(前二五六年)。赧王也在这一年死了,其后七年,秦灭东周。周从文武开国,到赧王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

第二节 七国兴亡

[编辑]

秦国富强,从孝公开始,也就是从商鞅变法开始。一切落后,被诸侯轻视的秦国,施行新法十年,追上并超过山东的先进的国家。

春秋后期,贵族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开始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利益,改革旧制,创立新法,主要措施是:

地方制度——归并各小乡村,集成大县,县有令,掌握大权。全国共四十一县。

连坐法——定户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十家互相纠察,一家为罪,九家告发,不告发,九家连同受罚。

赋税——定赋税制度。一家有两个以上男子,必须分居,否则加倍纳赋。

改恶俗——秦染戎狄风习,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男女混乱,商鞅严令禁止。

赏罚——筑冀阙,法令在冀阙上公布。有军功的按法律受爵赏,私斗的各依轻重受刑。人民努力耕织,不限耕地多少,生产最多的免徭役。经营非生活必需品的工商业以及懒惰而穷乏的,一家都罚作奴婢。秦国贵族非有军功,不得享贵族特权。私用田宅、奴婢、衣服的多少好坏,按照尊卑、爵位、等级享用,奢侈越等的受罚。

尽地力——开辟阡陌封疆,增加耕地。阡陌是田里的道路,战国时代用步兵骑兵,兵车极少用,不需要宽广的道路,阡陌势必要废除。说井田废于商鞅开阡陌,是腐儒的谬说。

度量衡——划一升斗权衡丈尺,私改的受罚。

首功制——定二十级爵位,斩得敌人一头,赐爵一级。秦兵贪得爵位,每战胜敌国,斩首总是用万或十万计算,所以秦被称为“首功之国”。

商鞅的法令,一方面,奖励生产,重赏战士,促使新兴的地主制度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限制贵族领主的权力,使他们不敢法外横夺。后来商鞅被秦国贵族惨杀,他的法令,大体沿袭不变。

魏都安邑,逼近秦地,嬴渠梁和商鞅决定首先破魏。渠梁二十二年商鞅大破魏军,魏迁都大梁,献地求和。渠梁子嬴驷六年魏献阴晋(陕西华阴县)。八年,大败魏兵,斩首八万。同年,魏献黄河西岸土地。九年,渡河取魏汾阴(山西荣河县北)、皮氏(山西河津县西)。十年,魏献上郡十五县。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黄河天险,在秦掌握。秦不断侵夺河东魏赵土地,主力则出函谷关攻击韩国。

嬴驷后元六年出兵函谷关击破韩军。七年,韩、赵、魏、燕、齐合力攻秦,秦大败五国兵。八年,败韩、赵、魏三国兵,斩首八万二千。九年,秦灭蜀,愈益富强。嬴荡四年败韩宜阳(河南宜阳县西),斩首六万。宜阳是韩国大都邑,宜阳入秦,行军更便利。秦又渡河筑武遂城。韩君先世坟墓在平阳(山西临汾县西南),武遂离平阳七十里,威胁韩君不敢叛秦。嬴则十四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兵于伊阙(河南洛阳县龙门山),斩首二十四万。此后韩、魏不断被攻,献地求和,秦主力南向击楚。

楚熊槐与齐田遂约定彼此互救,秦派间谍张仪去做楚相。张仪对熊槐说,如果楚、齐绝交,秦送楚商于(河南淅川县)地六百里。熊槐大喜,与齐绝交,甚至派遣勇士见齐王,当面辱骂,对秦表示诚意。后来去秦国要地,张仪说:“我只说送六里,没有说六百里。”熊槐怒,发兵攻秦,大败,死战士八万,失汉中郡。熊槐更怒,发全国兵攻秦,又大败(前三一二年)。熊槐受秦欺,被秦俘获(前二九九年)。楚丧地破军,国力衰落。秦在伊阙大胜以后,移主力来图楚。楚顷襄王十九年秦败楚,割楚上庸(湖北房县、均县等地)以及汉水北岸的土地。二十年,秦将白起攻楚,二十一年,白起破楚都城郢,焚烧楚先王的坟墓。顷襄王兵败,不能再战,逃到陈城(河南淮阳县)躲避。二十二年,秦又夺取巫郡、黔中郡。

楚既破败,秦移主力攻北方强国赵。秦昭王三十七年攻赵,被赵将赵奢大破于阏与(河南武安县西)。昭王四十五年,攻取韩的野王(河南沁阳县),隔断上党(山西长子县),上党降赵。四十七年,秦攻上党,赵将廉颇驻军长平(山西高平县),筑壁垒坚守,秦兵挑战,赵持重不应。秦派间谍送赵权臣黄金千斤,对赵王说,秦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容易对付,而且快投秦了。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秦听说赵括做将,秘密使白起做上将军。赵括出兵击秦军,秦军诈败退走,赵括乘胜追击,直到秦壁下,秦据壁坚拒,吸引赵兵在壁下。秦先有两队骑兵伏在近地,一队二万五千人断赵军后路,一队五千人,截断赵军归壁垒的退路。因此赵军裂成两部。秦出轻装兵流动袭击,赵括受困,临时筑垒坚守,等待援救。秦昭王听得赵粮道已断,亲到河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送长平,阻绝赵救兵及粮食。赵兵饥饿四十六日,杀人而食。赵括分兵四队,轮流攻秦垒,不能破,括自率精兵猛攻,被秦兵射死。赵军失主将,只好投降,凡四十万人。白起怕赵兵反叛,把四十万人一起在长平坑死。这是战国时代第一个大战,赵兵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秦兵也死了大半。五十年秦围赵都邯郸,魏、楚两国往救,邯郸才得保全。

长平大战以后,秦连年攻韩、赵、魏三国。嬴政(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五年灭楚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山东六国全部灭亡,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

第三节 合纵连横

[编辑]

山东六国土地比秦大五倍,兵力大十倍,但是不免灭亡,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合纵。

从燕到楚,南北联合反秦叫作合纵,诱山东各国割地和秦叫作连横。战国时代策士们奔走游说,不是合纵,就是连横,大抵都是贪图富贵、反复无耻的小人,其中苏秦、张仪最为著名。

苏秦,东周洛阳人,见燕文侯说合纵的利益(前三三四年),文侯送他车马金帛,去联合各国,赵、韩、魏、齐、楚都听从,赵王做纵长。

苏秦合纵的条约是:

秦攻楚——齐、魏出兵援救,韩断秦粮道,赵、燕做声援。秦攻韩、魏——楚出兵武关攻秦,齐出兵援楚,赵、燕做声援。秦攻齐——楚出兵武关攻秦,韩、魏阻秦道路,赵、燕做声援。秦攻燕——赵守常山(河北正定县),楚出武关,齐渡渤海,韩、魏做声援。秦攻赵——韩守宜阳,楚屯武关,魏屯黄河南岸,燕出兵援赵。

苏秦这个计划是好的,秦国的确感觉困难了。秦派策士公孙衍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赵王责问苏秦,苏秦离赵走燕。秦王嫁女儿给燕太子,燕文侯死,太子继位,号称易王。齐乘燕丧伐燕,取十城。苏秦合纵前后只有三年,被齐、魏闹散。他在燕又和易王的母亲通奸,怕受刑罚,去齐国做间谍,劝齐田遂大兴土木,耗损国力,这个阴谋后来被发觉,燕、齐两国,结成深仇。齐破燕(前三一四年),燕又破齐(前二八四年),两国互相残杀,给秦吞并的机会。

张仪,魏人。仪曾在楚相门下当食客,因被疑偷宝器,几乎被打死。仪妻劝他不要再读书游说。张仪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么?只要舌头在,什么都有了。”他跑到秦国,替秦连横,破坏合纵,利用各国君主的贪心,挑拨他们自相侵夺,秦乘机取利。例如秦想攻魏安邑,怕齐救魏,劝齐灭宋。秦已得安邑,又想攻韩,说齐灭宋是不义,劝诸侯伐齐。秦已得韩宜阳,又谴责诸侯伐齐的罪行。秦想攻魏,怕楚救魏,劝楚夺韩地南阳(河南邓县),魏被逼和秦,秦责楚夺韩地,助韩攻楚。秦想弱齐,劝燕夺胶东,劝赵夺济西。后又责燕、赵的不是。秦对各国离间、威吓,使他们互相怨恨、猜疑,不能联合与秦对抗。

韩宣惠王十六年韩约赵、魏攻秦。魏、赵援助不力,韩兵大败,韩将申差被俘,死战士八万。齐乘魏、赵兵败,出兵攻伐两国,韩危急,韩相公仲对韩王说,同盟国不可靠,不如送秦一个大城,讲和共同伐楚。楚王听得这个计策,赶快派人来告韩王,说楚大发兵卒,出死力救韩。韩王喜欢,不听公仲。秦怒伐韩,斩首一万,楚救不来,韩大败求和,跟从秦兵伐楚,大败楚军,斩首八万。各国玩弄小计谋,自取败亡,大率类此。

秦始皇十年尉缭献计说:“秦国富强,山东诸侯譬如秦国的郡县。可是诸侯如果合纵,秦有灭亡的危险。愿大王不爱财物,贿赂各国权臣,不过耗费三十万金,可以消灭六国。”李斯也说:“诸侯如果合纵,大王就算有黄帝那样圣明,也不能成吞并的功业。”始皇用两人的计策,密派谋士多带金玉,收买各国大臣名士,不受贿赂的或暗杀或使权臣进谗言杀害。各国内乱,秦兵随后侵入,赵名将李牧大破秦兵,秦多给赵王宠臣郭开金,教他进谗杀李牧。过了三个月,赵灭亡。秦日夜攻韩、赵、魏、燕、楚,独齐国远在海滨,不被兵祸。齐相后胜多受秦金,又使宾客受秦贿赂,共同劝齐王不修军备,不助五国攻秦。等到五国亡了,秦兵突入齐都临淄,虏齐王。

秦国最怕合纵,山东恰恰不能合纵,这是诸侯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节 养士制度

[编辑]

春秋时代养士的风气已经开始,末年更甚,到战国,山东各国争着养士,士的数量大大增加。

士要求优裕的生活,却看不起劳动食力。他们投奔富贵人门下,不仅得衣食,而且得好衣食,得车马,得养活全家。他们不做工而得食,照孟子说,有学问的人是应该受养的。大概士都有这样的自信,所以很骄傲。魏太子击(武侯)路遇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太子赶快下车拜谒。子方昂然不理。太子问:“富贵该骄傲,还是贫贱该骄傲?”子方说:“自然贫贱该骄傲。诸侯骄傲要失国,大夫骄傲要失官。贫贱的士主张不合,议论不用,立即跑到别国去,好比丢一只破鞋子,你怎么拿富贵来比贫贱?”

富贵者为什么这样爱士呢?士能替主人出计策,能替主人显扬声名,巩固他的地位。如果待士不好,他能投到仇敌方面来作对。例如商鞅、张仪、甘茂、范雎、蔡泽、李斯,全是山东失意的策士,入关助秦灭亡六国。更重要的是这些策士,依靠统治阶级,容易求得富贵,再也不想领导痛苦的人民反抗暴政。战国时代没有农民起义,这也是原因之一。

国君养士著名的有魏文侯、齐宣王、燕昭王;贵族著名的,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魏无忌,楚有春申君黄歇。其他如燕太子丹、秦相吕不韦,也曾养士。还有如孟子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凭他的声名,所到国家,都得供给他衣食,这可说是间接养士了。

田文的父亲田婴,有黄金一万斤,又封为薛公。田文继承大财产,在薛召集豪侠奸人六万多家,宾客三千多人。其中有犯罪亡命的,有装狗偷窃的,有学鸡叫的,不论贵贱,一律招待。他在薛放高利贷,取息金养食客。他曾路过赵国,赵人闻名,群出看他,笑道,田文原来只是一个普通样子。田文怒,他的食客下车斩杀观众几百人,索性把一县屠灭才走路。后来田文失位,食客都跑走了,田文复位,食客又回来。

赵胜养士数千人,秦兵围邯郸,他去楚国求援,在门下挑选上等人才二十,中用的却只毛遂一人。魏无忌养士三千,他待士更谦恭,搜求更无所不到,门下人才也比较多些;秦王用黄金一万斤,买间谍向魏王进谗言,无忌忧愁身死。黄歇也有食客三千余人,上等客都着珠履,其实全是不中用的废物。

战国卿相大臣,几乎全要养士,赵名将廉颇失官,从长平回邯郸,食客都走了,后来又做将军,食客相率回来。廉颇愤怒道:“你们请走吧!”食客道:“嘻!将军怎么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呢!人与人全是买卖的关系,将军有势,我们跟从,将军失势,我们走开,这是当然的道理,有什么可怨啊!”

山东策士聚在赵国谋攻秦。秦相魏冉说不妨事。秦和策士没有怨仇,他们无非谋自己的富贵,所以谋攻秦。好比狗,有卧的,有起的,有走的,有立的,彼此没有斗意,投下一块骨头,立刻起来争夺了。秦王用魏冉计,费不了三千金,赵国策士果然大争夺。

富贵人养士,和养狗同样的意义。

当然,士也有比较有人格的。司马迁作《史记》,特别给鲁仲连立传,鲁仲连确是战国唯一的高士,他不肯做官任职,他反对秦国奴隶般待遇人民。邯郸被秦围困,他跑进危城,反对降秦。邯郸解围,平原君封他土地,坚辞不受。送他黄金千斤,鲁仲连笑道:“士应该替人家排患难,解纷乱,如果受报酬,与商贾无异,我不忍这样做。”告辞去赵,终身不见平原君。后来在齐国立功,齐王要封他,鲁仲连逃走,隐居海边不见人。他说,为了富贵屈服于人,不如贫贱行动自由。

第五节 经济状况

[编辑]

战国时代战争的破坏、粮食的征发、贵族的奢侈、游士的供养,这种巨大的耗费,当然需求人民尤其是农民来负担。战国生产力比春秋是进展了,可是在这样残酷剥削之下,人民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春秋末期许多宗族破坏了,宗族成员流为农民,可能变为小地主。春秋末期,战士有功,多赏赐田宅,这也是小地主的来源。赵括有钱就买田宅。王翦请秦王赐田宅,留给子孙做产业。苏秦说:“我如果有负郭(近城市)田二顷,岂能佩六国相印?”《韩非子》说,赵襄子时候(春秋末期)住宅园圃已经自由买卖。《吕氏春秋》、《淮南子》都说孔子的马吃路旁禾稼,被田主扣留,马夫对田主说:“你耕地东到东海,西到西海,我的马怎能不吃你的禾稼呢?”田主大喜,把马送还。《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说,未必全出虚构,不过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制,才完全确定(秦始皇三十一年,即统一以后五年,令人民报告耕田实数,足见人民所有的土地多少不等)。汉人说商鞅立法,田得买卖,其实商鞅以前,秦国以外,都有这种制度存在。

《韩非子》说,雇农出卖劳力耕种,主人给他衣食、工钱,希望他耕得深、耘得快。乡村既有雇农,当然会有富农。《荀子》说,乡间轻薄子,服装美丽,态度妖冶,专门引诱妇女。这也许就是富农小地主家的子弟。《荀子》说,雇市上佣工打仗;《韩非子》说,有水灾,雇佣工开沟渠。大概当时都市和乡间有大批出卖劳力的雇工存在,因此可以推想当时失去耕地的农民很多。

孟子、荀子都说一个农民应该有五亩宅地、百亩耕地。孟子又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普通农民耕地不满百亩,不能维持一家人生活,是当时农民普遍的现象。

耕百亩的农民依然不能生活。魏文侯时李悝计算农民的生活费,说农夫一家五口,耕田百亩,一年得粟一百五十石。除租税十五石,余一百三十五石。一人每月食一石半(约当今三斗),五人每年共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每石卖钱三十,得钱一千三百五十。除祭祀赛会用钱三百,余钱一千零五十。每人衣服用钱三百,五人共一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疾病、死伤、天灾、赋敛等意外费用,都还不算在内。如果每年只亏钱四百五十,农民节衣缩食,也许可以抵补,事实上单是赋敛一项,有布缕之征(纳布帛),有粟米之征(纳粟米),有力役之征(应徭役)。孟子说,好君主征了一项,不征其他两项。如果征两项,要有饿死人,征三项,要出卖妻子。好君主没有存在过(照孟子、荀子说),那么,农民只得饿死及出卖妻子。

李悝是战国初年人,那时候生产力比较低微。后来孟子才说到深耕施肥,荀子更屡说肥料的功用。荀子说多粪肥田,又说五谷一岁再获。一年能收获两次,是技术上一大进步。荀子又说民富自然田肥,田肥自然出产加倍,民贫自然田瘦,田瘦自然出产减半。谁是富民呢?自然是地主和富农,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贫富的分化更剧烈了。

最大地主是国王和贵族,赵奢做收税吏,平原君家不肯出租税,赵奢按法杀管事九人。赵王用奢管国赋,国赋公平,仓库充实。《韩非子》说,士卒依靠权势人家逃避徭役,人数上万。富贵人有法外的利益,贫贱人自然穷苦更甚。

春秋时代工人是奴隶,战国似乎一部分得到解放。周人的风俗,治产业,力工商,求二分的利息。《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想禁止工人在家制造器具。这都说明工人可以自由出卖制造品。

战国时代据说出铜的山四百六十七,出铁的山三千六百九。兵器多用铜,工具多用铁。但也开始用铁制造兵器。楚、韩两国,冶铁技术更见进步。楚国宛地出钢铁,做矛刺人像蜂刺。秦昭王夸奖楚国铁剑的锋利。韩国出宝剑最多,西平县(河南)是铸剑的地方。据说那里有龙泉水,锻炼刀剑特别坚利。不过一般的兵器还是用铜制造。

战国时代似已废除了官贾制度,商贾得自由买卖。墨子说城不能守的条件有五,市离城远,是条件之一。《周易》系辞(孔子以后儒者所记)说,日中做市,招集天下的人民,聚会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韩非子》说,商贾的钱财,存放国外,可以亡国。这都说明商业的重要。《荀子》说,当时的商业,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毛织物、旄牛尾,中国市场都能买到。《史记》货殖传记载各地大小都会很多,可以想见当时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商业继续扩大,在政治上需要中国统一,废去各国间的关梁禁限。《荀子》说,流通财物,交换有无,转输调剂,各得满足,四海之内,好像一家。秦国统一,正适合这个要求。

富商大贾虽然也称为庶人,可是势力很大。工农尤其是雇工和中小农,压抑在社会最下层,过极穷苦的生活。贵族和国君的奢侈淫乐,恰好与工农相反。国君每饭要一百样菜,后宫要成千成百的女人,一切器用玩物,都要装饰珍宝。国君如此,贵族可以类推。他们直接或间接拿严厉的刑罚作工具,向人民“厚刀布(钱)之敛,重田野之税,苛关市之征”。拿关税来说,客人过关,关吏要勒索贿赂,骑白马过关,照例要多纳税。孟子说,古代设关为了禁暴,今世设关,为了行暴。统治者无往而不行暴,也就是无往而不要钱。战国生产力果然有些进步,下层人民却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第六节 秦统一的原因

[编辑]

秦嬴师隰七年(前三七八年)开始有市。十年开始有户籍。嬴渠梁用商鞅,定许多法令,制度才逐渐完备。嬴驷二年(前三三六年)开始用钱,秦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正因为落后,腐化势力比较薄弱,新制度容易有效地实施。荀子曾到过秦国,他夸奖民俗的朴素、官吏的忠实、大官的守法、朝廷的清静,认为是最好的政治。秦国军制,荀子也认为比别国好。足见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幸运。

秦始皇即王位时候(前二四六年),秦地有巴蜀、汉中、宛、郢、上郡、河东(山西西南部)、太原、上党等郡。函谷关外有荥阳及两周旧地。单就疆土来说,秦对山东已占绝大的优势。

关中地本肥沃,郑国渠造成后,农产更丰富。巴蜀出铜铁,滇僰(音仆(4),四川宜宾县)出奴隶,西北戎狄出牛马。秦连年用兵,经济力量能够支持,是拥有重要资源的缘故。司马迁说,关中土地约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十分之三,财富却占十分之六。这种估计,未必确实,但经济方面,秦确占优势。

秦国人民只有多斩敌首,才能得到爵赏。不像山东各国,说空话,当食客,有侥幸的途径。始皇以前,夺得重要都邑,有驱出原来居民的办法。如取陕,放还陕民给魏国(前三二五年)。魏献安邑,秦出其居民,募秦民及赦罪人迁徙安邑(前二八六年)。取赵二城(前二八二年),取楚南阳(前二八〇年)、鄢邓(前二七九年),都赦罪人移殖新地。这大概是防止山东腐化生活传染秦民的缘故。同时别国人民也不愿意做秦民。始皇时代,改变了这种办法,秦民与非秦民的差别,虽然还是存在,不过没有以前那样严格了。大抵秦国政治风俗,比山东朴素严明,不能不说是一种优势。

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利益,改革法制,从此新兴的地主在秦国的势力逐渐增长,到秦始皇时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乌氏倮“位比封君”(地位和领主一样),巴寡妇清“礼抗万乘”(皇帝用客礼待她),这在六国中是没有的事情。六国中虽然都有富豪地主兴起,可是他们仍在贵族领主压制下,不能畅所欲为,自然他们羡慕秦国,要秦国式的制度。秦始皇尊显富豪,大商人吕不韦做了秦相,招集文学游士,著书立说。秦国从来不养游士,不贵商贾,始皇这种改变,很能在山东游士和商人中产生好影响。山东国家,各造堤防,大旱争夺水利,天雨放水到邻国。例如东周想种稻,西周不放水。齐、赵、魏三国,赵、魏地高,齐地卑下,黄河不决齐堤,就要泛滥赵、魏。壅水和放水,给地主农民以生死的威胁,从灌溉事业说来,他们希望有统一的管理。战国盛用牛耕。牛耕一天比两人耦耕约多一倍半。如耦耕一天得两亩半(百步的亩),牛耕当得六亩二分五,计数很不便。一亩放大为二百四十步,那么,牛耕一天也约得二亩半(二百四十步的亩),亩数同,田积却不同,秦改革亩制,是适合生产力的进步制度。山东国家生产力进步了,还保守旧制度,人民在实际生活中,对守旧是不会满意的。秦国各种设施比山东诸国进步,可能减轻游士、商贾、地主、农民对秦国的抵抗力,虽然他们并不真正爱护秦国。

春秋时代大小一百多国,像莒、邾等小国,也要准备兵车一千乘。所有对强国缴纳的贡赋徭役,以及列国间的战争损害,国内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全压在人民的肩上,那时候小国人民负担何等苛重。但如晋、齐等国,土地人口比莒、邾大几十倍,兵车不过四五千乘,从这一点说,大国人民的负担,要比小国轻得多。战国时代秦、赵等强国,兵力六十万,战争中用全兵力的次数极少,可以说人民负担又比春秋大国要轻些。所以人民的经验是,做小国人民不如做大国人民,做大国人民不如做全中国统一的人民。邹、鲁两国打仗,邹国官员战死三十三人,兵卒一个也不死亡。邹、鲁人民不愿意打仗,七国人民当然也不愿意打仗,谁能统一中国,人民就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和平。秦在七国中有上述的优势,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一个国家,因此人民把希望寄托在秦国;全国人民对秦国的希望,更促进秦国力量的增长,实现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

周朝以来,虽说华族占据中原,蛮夷戎狄各族在华族的四周;但在实际上中原地区也是各族杂居。华族生产进步,文化较高,因此逐渐地把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和四周边沿地区的一些民族同化了。春秋末年,蛮族的楚国统一南方诸蛮族,文化向上发展,和华族相等;东夷各族,本来没有大国,陆续被齐、鲁、楚各国吞灭;西戎各族,逐渐被秦国征服;北方戎狄各族,经过齐、晋等国征伐,又经过燕国的攻灭,各民族被华族融化,扩大了华族的疆域,也消失了华夷界限。战国时,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华夷斗争的民族问题,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却不断向南侵袭。落后的游牧民族进攻农业民族,在军事上总是容易获胜,因此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受落后民族的破坏是华族面前的大问题,秦、赵、燕各国建筑长城,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不过中国内部许多国家互相对立,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以长城为例,齐、韩、楚、魏筑长城完全为了内战,这固然消耗了华族抵御外来侵略民族的力量;秦、赵、燕筑长城,彼此不相连接,各自为政,也不能发挥抵御外来侵略民族的功效。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民族的国家,消灭了华族内部的互相对立,团结华族一致对外,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当时人民的要求。

山东各国互相猜忌,不能“合纵”,供养食客,浪费资财,固然是灭亡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下层民众在水深火热的境遇里不能生活下去。单就韩、赵、魏三国说,被秦杀死几百万人。山东各国间战争,死亡数目也不会很小。壮年人大量死亡,生产力破坏了。又加以横征暴敛,土地愈削小,赋税愈苛刻,人民负担,将是不可想像的繁重。齐都临淄,赵都邯郸,居民生活非常腐化,其他都会,大概相类。这种不生产的寄生者,当然也是间接剥削劳苦民众的。民穷财尽到不可维持的时候,国家非灭亡不可。

山东六国不能再维持他们的统治,秦国的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影响都远胜六国,这样,势必产生前所未有的统一大帝国。

简短的结论

[编辑]

战国时代冶铁技术进步了,有些地方,如楚国、韩国,开始能炼钢。战争中已应用铁制剑戟,不过一般还是用铜制兵器。

耕田是用牛和铁犁,知道施肥深耕,战国后期农业进步到一年收获两次。魏国有温囿,每年收租八十金,后来租给西周君,年租一百二十金。温囿面积不见记载,年租数目不算小,当时园圃业发展了。

人民得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乡村有小地主富农和佣工。大部分土地是属于国君和贵族。

商业很发展,富商大贾积财产到千金或万金。商人做大官的魏有白圭,秦有吕不韦。有些国家可以用铁买得官爵,商贾兼做小官的大概不少。

工匠制造器械,可以自由出卖。比较大规模的工业,还是用奴隶。秦国的滇、僰两地,出产奴隶很多。

下层民众生活非常痛苦,战争中死亡率也非常高。文学辩说的游士,垄断居奇的商贾,他们虽是庶民的身份,社会地位却很高。

秦政治经济都比较好,所以兵力也特别强。山东比不上秦,又不能合纵团结,终于贫弱而灭亡。

附:战国年表

 

1.编注:楚幽王应名为“熊悍”。

注:《史记集解》说,前三三四年是魏䓨后元元年。前三一八年是魏嗣元年,并无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