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新声/俭化
目录 | 化书新声 | |
◀上一卷 | 俭化 | 全书终 |
太平
[编辑]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于败家,盖失于不谨也。饮馔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也。夫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议欲救之,莫过乎俭。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水之洗灌,火之爨燎,烹饪之利,民须不可一日无之,常用之物也。水不䟽其源,以通其流。火不曲其突,以远其薪。是用之不得其道,必有焚荡其业,倾其家者,盖其失之于不谨也。饮馔者常食之物也,虽能养人,亦能害人。如饮酒过多,必乱性。爽口物多,终作疾。是用之不得其道,必有伤损形躯殒其命者,盖其失之于不节也。夫礼贵简,乐尚和。若以奢泰之仪,而为礼之恭。以淫佚之音,而为乐之和。盖其不知礼乐之本,是以失正而流于奢淫也。人之溺于奢淫,如水之流荡,趋下而不知反。议者欲以救其失,莫若俭约之术耳。故知俭者,均食之道也。人君一旦俭约奉身,则百司莫不翕然省费。故其敛也轻,则民之食有馀矣。是故民之安食而从教,自然父子慈孝,君臣爱敬,沛沛然仁义兴,礼乐序,上下相孚,以洽雍熙之化,又何怨之有也。人心和平,神人歆飨,以和召和,故无水火灾伤之咎,遂成太平之业,俭之致也。
权衡
[编辑]服𫄨绤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饥,而饭之黍稷愈饥。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虑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见负石者,则乐于负涂。见负涂者,则乐于负蒭。饥寒无实状,轻重无必然。盖丰俭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则民心重,我务轻则民务轻。能至于俭者,可以与民为权衡。
服𫄨绤不寒,食藜藿不饥者,盖其饥寒所常有,故能耐其饥寒也。衣布帛者愈寒,饭黍稷者愈饥,盖其饥寒未尝有,是以易为饥寒也。然人之情也,恶饥寒而欲温饱。人之心也,叛残暴而归仁义。以我之温饱,不可不虑民之饥寒也。民受饥寒,未必无怨,怨必叛,亦不可以不防也。凡民之情,莫不乐轻避重,趋逸惮劳。但见其负石之重者,则愿乐于负涂之轻。负戴于涂者,则愿乐于负蒭之徐。避重趋轻,天下同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也。常以此心而推之,则民无饥寒,无重役,而得其温饱。故曰饥寒无实状,轻重无必然也。丰年征全赋,歉年蠲其半,则彼我均平,上下相安也。其若上好奢,必厚敛于民。民之困重,国必乱矣。上好俭,必薄敛于民,民务轻国必安矣。能以俭约而为治者,则知民之轻重,岂非民之权衡乎。
礼道
[编辑]礼贵于盛,俭贵于不盛。礼贵于备,俭贵于不备。礼贵于簪绂,俭贵于布素。礼贵于炳焕,俭贵于寂寞。富而富之愈不乐,贵而贵之愈不美,赏而赏之愈不足,爱而爱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贵之常。渴饮则甘,饥食则香,所以能知非。
礼者用以嘉会,所以贵乎盛,贵乎备也。俭者用以守约,所以贵乎不盛,贵乎不备也。簪冠垂绂,炳然焕然郁郁然,饰之于外,礼之贵也。素冠布袍,寂然寞然泠泠然,约之于身,俭之贵也。贫者富之则乐,贱者贵之则美,无功赏之则足,无亲爱之则敬。金玉者富所有,官爵者贵常分。若以金玉官爵而与富贵之士,其必不以为乐为美也。若以金玉官爵而与贫困之士,其必以为至乐至美也。是故渴饮则甘,饥食则香。是以君子能知其非心有所主,而不为行迹所迁。志有所守,而不为富贵所惑,所以不失义,不离道,事物莫能累,情欲莫能熏,惟知有正,随寓而安,故不为金玉官爵之所惑也。
食象
[编辑]睹食象者,食牛不足。睹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则臣不足,臣好奢则士不足,士好奢则民不足,民好奢则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好一。王好五,民亦好五。王好十,民亦好十。以十论之,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此章言人君好大而不肯谦下,好奢而不肯俭约之意也。观夫食象之大者,与牛食之,则不足。垂旒而王者,与冠戴之为卿士必不为。盖其平日侈大有所自,故不能随寓而安也。由是知之,王好奢则臣亦好奢,士亦好奢,民亦好奢,以致于天下之人皆好奢。穷奢极侈而縻费,其用不足则相夺,而祸乱随之者,皆人君好侈大务骄奢致之然也。鸣呼,君犹形也,民犹影也,形动而影随之。上之所好,下亦好之。上之所夺,下亦夺之。上下相夺,天下乌得不乱。斯国家之弊,为政者不可以不知也。
民情
[编辑]其夫好饮酒者,其妻必贫。其子好臂鹰者,其家必困。剰养一仆,日饭三瓯,岁计千瓯,以一岁计之,可享千兵。王者岁率是享,则必告劳而聚怨。病在于增,不在于损。王驾牛车,民骄于行。王居土陛,民耻于平。杜之于渐,化之于俭。所以见葛藟不足者,则乐然服布素之衣。见窳杯而食者,则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夫好饮酒且荒其治生,其妻安得不窘乎。子好臂鹰因废其田业,其家焉得不困乎。以养仆之剰食,日三瓯,积岁计之,其食可以享千兵。若王者岁敛以享士,则招民之怨,而为治道之病也。王若以彻法行之,则民赋轻而怨无矣,故曰病在于增,不在于损也。王者出入驾大车以广,后从尊居土陛而列侍卫。若不节用,以恤其民,其必骄于行,耻于平,怨而思叛矣。是以有道之君,不法外以敛民,不奢泰以骄民,不峻刑以酷民者,恐激民之怨也。若以节俭自持,而民亦从化为俭也。故见其服葛藟之衣,则愿为服布素。见其用窳杯为食者,欣然乐用陶匏。上行下效,天下皆知俭矣。
悭号
[编辑]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巳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
举世之人有悭吝之名,必自耻之,以为不美之号。殊不知悭者,俭之基也。俭者不轻废,是谓于已无所与也。不贪财,是谓于民无所取也。耕锄而为我食,蚕桑而为我衣,养亲有菽水之欢,妻孥无饥寒之苦。无愿无求,惟安于分,不取怨,不招愆,所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安其居,守其业,乐天爵以终天年。皆由悭也,俭也而致然也。故一人知俭,则一家无不俭,故富也。王者知俭,则天下人皆知俭,所以天下富也。
君民
[编辑]君之于民,异名而同爱。君乐驰骋,民亦乐之。君喜声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民则异,其爱则同。所以服布素者爱士之簪组,服士之簪组者爱公卿之劔佩,服公卿之劔佩者爱王者之冕旒。是故王者居兆民所忧之地,不得不虑也。况金根玉辂夺其货,高台崇榭夺其力,是贾民之怨,是教民之爱,所以积薪聚米,一岁之计。而易金换玉,一日之费。不得不困,不得不俭。
君贵民贱,其分虽殊,其爱同矣。君乐鞍马之驰骋,而民亦乐之。君喜耳目之声色,而民亦喜之。君好珠玉之珍玩,而民亦好之。君嗜珍馐之滋味,而民亦嗜之。故知人之爱欲之心贵贱同。得布素者民之常,其必有爱士簪组之美。簪组者士之常,其必爱公卿劔佩之荣。劔佩者公卿之常,其必爱王者冕旒之贵。由是知之,王者居高履危所忧之地,不可以不虑也。今也夺民之财,而以金玉饰车辂。夺民之力,而以材木崇台榭。是皆贾民之怨,教民之爱也。是故人一日积薪,一束聚米,一升一岁计之,其薪如山,其米百斛,足以易金换玉者,俭之致也。虽然日食之用,所当费也。而岁有丰歉,不以俭节之,其困随至。故曰民之于家,不得不俭也。
乳童
[编辑]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黼黻也。牧䜿折腰,谁敢背之,岂在乎刑政也。有宾主之敬,则黍鸡可以为大享,岂在乎箫韶也。有柔淑之德,则荆苎可以行妇道,岂在乎组绣也。而王者之制,设沟隍以御之,陈棨㦸以卫之,蓄粟帛以养之,张栏槛以远之。盖有机于民,不得不藏。有私于已,不得不防。夫能张俭之机,民自不欺。用俭之私,我自不疑。夫俭者,可以为大人之师。
乳童之幼也,若能拱手如礼,孰敢戏而轻之,岂在黼黻之盛,然后为礼也。牧䜿之贱也,若其曲躬如法,孰敢背而慢之,岂在刑政之严,然后为法也。且以宾主交会之际,雍容整肃,虽鸡黍之飡,亦不异乎太牢之享,岂在奏箫韶,歌鹿鸣,然后为宴大宾也。有柔和婉淑之姿,端庄贞静,虽荆苎之贱,亦不异乎后𡚱之配,岂在戴纹组服锦绣,然后为合大婚也。王都之制也,深沟高隍以御之,陈棨列㦸以卫之,腴粟丰帛以养之,张栏广槛以围之,严密周护,无所不至者,为其有富贵之私,惧人窃之,故不得不严密而防之也。若夫薄富贵,尚俭约,则无自私之累,盗贼不能欺我矣。我之疑去,其心自虚,故曰俭者可以为大人之师。
化柄
[编辑]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夀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故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俭者,如太上之言啬,不轻用之意也。是故耳不妄听以养其虚,目不妄视以养其神,口不妄言以养其气,财不妄费以致其富,禄不妄受以保其贵。环堵萧然,足以绝盗。屏弃富贵,足以无叛。不宠职官,足以无奸。不近女色,足以延年。妄心不起,足以出生死。由是知之俭者,人道之要,万化之柄也。
御一
[编辑]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而出自简之,其言非玄而人自玄之,是故终迷其要,竟惑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俭之所律,则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而民有所赖。
《易》曰:‘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盖一者,万法之宗,道之本也。人君精一,则天下可治,而不知其孰谓之一。一者虚而灵,寂而神,无而有,散之一切处,敛之在方寸,终日相随,而人莫识。万道之中,五常之德,各有一也。故知一者,五常之中。五常者,一之裔也。岂但五常,而天下之万善万行,虽然纷纭交错,莫不各有当然者,皆一也。一者心之正也,得其一足以治天下也。一之为道,简而有要,故足以当繁也。一之为言,易而不玄,人妄以为玄也。若以一为玄,则是不识一之面目,而迷其要,竟惑于妙也。所以师真思议守一之道者,如上章所谓无所不俭是也。知俭则心虚,虚者一之道也。若以俭道律心,则终身用之,无所不足矣。俭以治民则不荡,俭以制事则不乱,俭以嘉会则不奢,俭以自守则不变,俭以应世则不惑。善行此道者,盖其心有所主,是以应用不竭也。鸣呼,俭之义大矣哉。得之者其心虚,其守约,虽一日万机,常若无事。虚心顺理以应之,则无所不当,当则不碍于理。理明事遂,兆民赖之,俭之至矣。
三皇
[编辑]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蠧,无欺罔,无矫佞。是故礼乐自生,刑政自甯,沟垒自平,甲兵自停,游荡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孔子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上行下效,如影随形。如汉文帝尚朴素,而海内富庶,天下古今称之。则知未有上好俭,而其下有不足者矣。是故君好俭,则无贪酷虐民之臣。臣好俭,则无竞名幸进之士。士好俭,则无奸蠧犯分之民。民好俭,则无欺罔叛逆之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俭养其德,而立其身。皆以俭成其业,而致其富。自然礼义生,狱讼息,雨顺风调,而沟垒自平,天下宴然,而甲兵无有,游荡惭愧,而浪子自耕,俗朴人纯,民安俗泰,岂非三皇之化乎。
天牧
[编辑]
奢者三岁之计,一岁之用。俭者一岁之计,三岁之用。至奢者犹不足,至俭者尚有馀。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馀。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奢者好亲人,所以多过。俭者能远人,所以寡过。奢者事君,必有所辱。俭者事君,必保其禄。奢者多忧,俭者多福。能终其俭者,可以为天下之牧。
奢者三岁谋之,一岁之用,至奢犹不足。俭者一岁谋之,三岁之用,至俭者尚有馀。此足以见奢俭者贫富忧乐祸福之不同也。奢者好华美,虽富亦不足。俭者尚朴素,虽贫亦有馀。奢者常苦不足用,故其心常困。俭者怡然有馀裕,故其心常泰。奢者好亲人,所以招非故多过。俭者好恬退,所以省事故寡过。奢者事君必贪滥,所以多辱。俭者事君必廉谨,所以保禄。奢者多事必多忧,俭者清淡必多福。若能以俭道自守,终其身而不衰者,故可为人之司牧。
雕笼
[编辑]悬雕笼,事玉粒,养黄雀,黄雀终不乐。垂礼乐,设赏罚,教生民,生民终不泰。夫心不可安而自安之,道不可守而自守之,民不可化而自化之。所以俭于台榭,则民力有馀。俭于宝货,则民财有馀。俭于战伐,则民时有馀。不与之犹与之也,不取之犹取之也。海伯亡鱼,不出于海。国君亡马,不出于国。
黄雀入樊笼,如人在缧绁,虽雕笼居之,玉粒食之,其心终不乐也。凡民之情,好安静而恶烦乱。若以多事扰民,虽有礼乐之美,赏罚之公,其心终不泰也。忆昔古之圣王治天下,与民相忘,赋役有定数,自赋役之外,毫无千扰,而民心自安,民道自守,民风自化,岂在礼乐赏罚刑政而化之也。夫礼乐赏罚刑政者,有为之道,未能与民相忘,所以民心不泰。莫若以俭朴教化,其民为愈也。由是知之,人君不以台榭为务,则民力有馀。不以宝货为贵,则民财有馀。不以战伐妨民,则民时有馀。不用刑政,而民自安。不待教令,而民自化。虽不与之,犹与之也。苟若高台榭以劳民,好宝货以敛民,好兵事以妨民,虽不取之,犹取之也。师真又恐学人费人事以求治道,故曰海伯亡鱼,不出于海。国君亡马,不出于国者。言礼乐刑政虽然有为,但顺其理之自然而行之,虽为犹无为也。岂可弃绝人事,然后为道哉。
礼要
[编辑]夫礼者,道出于君,而君犹不知。事出于职,而职由不明。儒者栖山林,敬师友,穷礼乐,讲本末。曁乎见羽葆车辂之状,钟鼓箫韶之作,则矍然若鹿,怡然若豕,若醉于酒,若溺于水,莫知道之本,莫穷礼之旨。谓弓为弧,则民不知矣。谓马为驷,则民莫信矣。所以数乱于多,不乱于少。礼惑于大,不惑于小。能师于俭者,可以得其要。
礼乐自天子出,故曰道出于君。礼尚文,所以灭质。若执礼以烦民,不明道之君也。政出于臣,事妨民,所以招怨。若多事以扰民,不明理之臣也。儒者栖隐山林,敬师亲友,穷道德之原,探礼乐之緖,究本以知末,追往以知来,斯天下之博儒也。暨乎见羽葆车辂之制,钟鼓箫韶之作,急视之,若鹿之无知和悦,若豕之无识,昏昏然醉于酒,懵懵然溺于水,则向之所穷道德之原,所探礼乐之緖,莫知其本,莫究其旨。以角弓为木弓,则民不知矣。以一马为驷马,则民不信矣。然后始知天下之义理无穷,得其一而遗其二,得于此而失于彼,然非见闻之所能尽,愈穷愈有。所以数乱于多,不乱于少也。礼者文灭质,学者博溺心,所以为惑之大也。能以俭约为师者,不尚浮华,直述其事,以简而当其理,则得礼道之要也。
清静
[编辑]奢者好动,俭者好静。奢者好难,俭者好易。奢者好繁,俭者好简。奢者好逸乐,俭者好恬淡。有得一器,毕生无破者。有挂一裘,十年不弊者。斯人也,可以亲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玺,可以进清静之道。
奢者好事,故多动。俭者简缘,故多静。奢者尚侈,事多杂。俭者守约,事多易。奢者好谋为,故烦琐。俭者好安静,故简当。奢者心骄泰,所以好逸乐。俭者心退怯,所以好恬淡。如有用一器,终其身而不破者。挂一裘,十馀年而不弊者。斯人也,俭之至矣。俭于外者,必能坚乎内也。以此俭而治天下,则百姓亲睦。以此俭而司粟帛,则仓廪丰盈。以此俭而掌符玺,则天下平治。以此俭而进道,则清静无为。斯俭也,何所往而不利。经云:清静为天下正,是也。
损益
[编辑]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之本,五常为俭之末。夫礼者,益之道也。俭者,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损者益之理。理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
仁者不俭,其仁其必有以不能继之之者,故有所不仁。义者不悋,其义其必有以不能续之之者,故有所不义。礼者不啬,其礼其必有以不能绍之之者,故有所非礼。智者不悭,其智其必有以不能袭之之者,故有所不智。信者不惜,其信其必有以不能接之之者,故有所不信。故知俭者为五常之本,五常者俭之末也。礼尚奢益之道也,俭尚约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满招损也。损者,益之理,谦受益也。礼贵乎奢,奢必淫。俭贵乎简,简则朴。自古及今,多有亡于奢淫,未有亡于俭朴者也。
解惑
[编辑]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使之谦必不谦,使之俭必不俭。我谦则民自谦,我俭则民自俭。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
谦者,有而不居,所以养德,故人尊之。俭者,啬而不用,所以近道,故人宝之。若我不谦,使人谦之,彼必愤而不谦矣。若我不俭,使人俭之,彼必激而不俭矣。若我好谦,则民自然卑退矣。我好俭,则民自然简约矣。所以知治国教民,必自我始。故曰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民也。师真于终篇发之,曰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此亦一时伤世迷惑之语也。盖言当世之人,尚文灭质,好尊高而耻谦下,务奢泰而略俭朴,逐末以遗本,迷外以失内,丧心昧性,滔滔然如水之流下而不知返。故著此《化书》以晓斯世,觉斯民破斯惑也。